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59节

  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独立建国,便是最理想的发展商业地产的时机,以及发展酒店的时机。这样既可以做新加坡乌节路的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的第一人,还可以交好‘李氏王朝’。

  严宽接着说道:“老板,环球航运在日本拥有不少日元储备,而我们有已经打算投资银座的地皮,不如继续投资。即可以解决环球航运的日元储备,我们也可以加大投资日本银座的地皮,这一年,日本经济倒是很有起色,相信地产也能升值。”

  陈光良稍作思考,便答应了这个事情。

  “好,反正长江地产的租金能维持,再加上少许的贷款,也不是不可以。”

  “是的,长江地产现在每年租金收益已经达到七八百万港币,确实需要向外扩张。”

  先亚洲,再欧美,打造一个庞大的地产综合性集团。

  当然所谓的‘地产综合性集团’可不是收收租那么简单,后续要经营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开发购物中心、兴建商业综合体、建造摩天大厦等。

  “对了,你以长江地产的名义,将深水湾77号买下来。”

  “好的”

  不疑有他,严宽随即去照办。

  本来,深水湾77号不在陈光良的买进范围,但将奥黛丽赫本搞到手后,他不得不留个准备。

  虽然他不会再娶三姨太,但‘情人’也是有些地位的。

  严宽离开后,陈光良陷入思考中。

  自1949年开始,长江地产也陆续购买了一些市场上的小量地皮,继续充实着地产王国。而目前长江地产在香港的地盘,占地有160万平方尺。

  这个160万平方尺看似还没有后世的黄埔船坞、太古船坞的占地面积大,差不多也就后世的填海地皮——尖东那么大。

  但要知道,这160万平方尺的地皮,都是港九的市区地盘,基本都是临街的地皮。

  简单来说,以后若是重建,相当于可以建80~100幢住宅大厦,每幢200~300个住宅单元,所以就相当于有两万多个住宅单元,楼面1300万平方尺以上。

  关键很多还是商住一体的性质(临街),在家地理位置,价值旁边较高。

  另外一方面,平安银行旗下的工业地盘、时代影业的两个‘旧制片厂’、长江工业集团的工厂地盘这些将来都会成为长江地产的开发项目。

  若是再在六十年代,陆续购入一些新界和港九‘偏远’地盘,那么长江地产可谓真正的地产霸主。

  当然。

  长江地产不会将所有资产上市,等到将来,长江地产仅拿出极少的地盘以‘长江实业集团’进行上市,将其他的物业则归纳与长江置业和私人名下,这样外人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总之他为陈文杰打下的底子,实在够庞大无比。

  沪市报纸传出来的一则消息,让香港市民热议纷纷——那就是上海滩的黄大亨扫大街。

  其实这种人枪毙都不为过,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感化杜月笙,还是什么原因,一直留着这种祸害。总之,一些逃到香港的人,开始庆幸起来。

  杜月笙看了报纸,笑道:“哈哈,这老哥这下该是出名了!”

  笑着笑着,杜月笙就流露出伤感的表情。

  四姨太这时候说道:“你现在不怕了?”

  杜月笙摆摆手,说道:“不怕了,有个朋友说的对,我这把年龄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子女后人能富贵发达就行。”

  “陈先生?”

  “可不就是他嘛”

  此时的杜月笙,心态好了不少,不管外面的台岛特务如何折腾,他反正就是躺平的心态。现在是既不表态,也不出门。

  随后,杜月笙对孟小冬说道:“老五,光良的母亲就要过寿,要不你登台一下?”

  孟小冬点点头,说道:“嗯”

  不为别的,人家帮这个家不少忙。

  杜月笙感叹了一句:“华人自1949年后,都是丧家之犬,唯有他陈光良称得上真正的人杰,历经风霜,依旧屹立不倒,反而在世界大舞台上唱响。”

  前段时间,陈光良在欧洲打造三艘新船的消息,整个华人圈都震动了。

  特别是5.5万吨油轮,整个台岛也拿不出这样的吨位,而且还是新船。

  陈光聪从英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母亲的大寿。

  “大哥,三嫂怀孕了”

  陈光良愕然,虽然当时想着是让奥黛丽赫本怀孕,但也没有想到真的在十天完成任务。

  “嗯,我知道了,下个月我去伦敦看她。”

  陈光聪仿佛是大哥的铲屎官,他接下来详细的回报了在伦敦购置产业,然后安顿奥黛丽赫本母女。

  最后,他忍不住说道:“大哥,三嫂毕竟是白人,你一次性给她100多万美金的财富,就不怕.毕竟,你们距离远。”

  陈光良笑道:“那也是值得了”

  实际上,他从心里就非常自信,并不是说他在怀疑‘人性’,而是他对自己的‘金手指’有信心。

  凡事他想要的女人,只要不是特别惊世骇俗——例如感情很好的有夫之妇,而是正常的女未嫁,他都有信心泡到手。

  而被他征~~~服过的女人,更是会对他死心塌地。

  陈光聪这才说道:“不过也是值了,只要三嫂将我们陈家的孩子生下来,别说一百多万美金,就是几百万美金也值得花。”

  陈光良拍拍弟弟的肩膀,说道:“你这辈子才算栽到秀英身上了”

  娘~的,早知道就不让陈光聪娶杨秀英了,就为自己的弟弟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陈光聪讪笑道:“我还挺满足的,一个儿子也够了!”

  “够什么!一个儿子最担心孙子,那文博的压力又大了!”

  “我不担心孙子,有那么多侄子怕什么!”

  陈光良笑笑不说话,兄弟俩没有分家,第二代便打小在一起建立了感情,第三代也必然会是一家人。

  第四代、第五代,哪怕是陈光良的后人,谁又能敢保证——感情好。

  不过是希望——家族成员团结,一致对外的精神而已!

第389章 油船运输

  在加拿大购入的1.2万吨二手油船交付后,陈光聪的意见是继续租给日本,毕竟环球航运已经在日本建立了信誉。

  但陈光良的意见则相反,他认为环球航运需要打入世界航运,去欧美赚取更高的利润。

  陈光聪说道:“只是大哥,欧美人向来只认可那些希腊大船东,对我们未必肯信任,特别我们只有一艘1.2万吨的二手油轮情况下。不如等我们的新船交付,再去打入欧美市场,更何况眼下日本也需要这一艘油船。”

  陈光良摆摆手,说道:“不,等我们新船交付,再去打入欧美市场,那我们的经验也是他们诟病的地方。眼下我们虽然只有一艘二手油船,但只要我们全力经营,先熟悉欧美的油船航线,这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这一次,我亲自去推销,你镇守香港。”

  “好的”

  日本此时毕竟是以轻工业为主,对石油的需求远没有欧美旺盛。更何况,一旦环球航运的油船打入欧美航运,那么日本市场也是轻轻松松拿捏。

  此次陈光良决定亲自前往推销,也是考虑到是他要做‘世界船王’,而不是陈光聪要做,所以他必须去会会那些高昂的洋人。

  晚上,得知陈光良又要去海外出差,两位夫人脸上流露出舍不得。

  似乎从今年开始,丈夫对事业渴望起来,这才四个月时间,就要继续出门。

  严人美还是持家的说道:“注意安全,香港一切有我和光聪他们,不用担心!”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嗯,这次就是去上门推销一艘油船。”

  严人美好奇的说道:“推销这种事,你现在也亲自抓,莫非有什么说法!”

  陈光良笑道:“说法谈不上,不过这是我们的第一艘油船,而且是想租给欧美的客户,所以我打算亲自出马。更何况,一个好的企业家,自然也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推销。”

  严人美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毕竟家族事业的摊子那么大,丈夫忙碌也是很正常。只是这些年来,丈夫将事业重心集中在香港,而如今,丈夫则准备带领家族走向世界。

  这时候,严人美说道:“文锦9月入学哈佛.”

  陈光良笑道:“自然记得,我会送每个孩子走进大学校园的,再忙都要去见证。”

  此言一出,一众孩儿欣喜不已。

  作为大家族的子女,他们懂事其实远比农村和小家族的子女早。

  当然时代不一样,这个时代大家族的子女,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而后世的,基本都是一些富二代、贪二代,他们只顾挥霍,又有几个人想着好好努力呢!

  蒋梅英脸上浮现幸福的表情,毕竟今年和丈夫去美国度假,是时隔很多年的机会。

  一周后。

  陈光良来到纽约埃索公司,也就是‘埃克森石油公司’,后世和美孚合并成为埃克森-美孚公司。

  走进埃索公司,负责租船的经理牛登,一脸傲慢的说道:“啊,你是谁?”

  陈光良很早没有见到如此‘冷待’,不过毕竟作为商界的老行尊,他自然沉得住气。

  他说道:“我是从香港来的。我经营着一家香港的航运企业——环球航运,目前我们手中有一艘12000吨的油船,希望向埃索公司提供运输服务。如果你们需要,我们可以马上执行运输任务?”

  牛登站立起来,随后来到陈光良的身边,说道:“环球航运?我似乎在哪里听说过!”

  陈光良笑道:“你应该听说过,我们在远东拥有25万吨的货船,大大小小共计42艘.这是我们进入油船领域的第一艘船,所以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舞台。”

  牛登恍然大悟,说道:“我知道了,你就是那个华人大富豪,听说你刚刚在德国打造了两艘大油轮。难怪,听得如此熟悉!”

  陈光良连忙说道:“我们公司的实力不俗,不是那种小型航运企业。”

  牛登笑道:“我怎么没有看到便宜的价格呢?”

  陈光良当即说道:“便宜的价格,有的!”

  此次的推销,核心就在于‘便宜的价格’,随即,陈光良递上一份报价。

  报价自然是比美国、欧洲的船队价格更低,毕竟这是环球航运的杀手锏。

  牛登对价格是很满意,随即他又说道:“你们华人的船队,在经验上不够丰富,所以我不能完全相信你们。但是,我愿意给你们一次机会,only one,如果你们能完成任务,我们可以继续合作!”

  “OK”

  这一点,陈光良很清楚。

  对于陈光良来说,这第一次与埃索合作,成功与否,不仅关系船队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也关系华夏船队能否立足国际航运界。

  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

  他亲自出马,指挥油轮的运作。

  陈光良是宁波人,遗传了不少宁波人做生意的精明和计算能力,而多年的银行生意更是令他善于统筹安排。他精确无误地计算出小型油轮的运送日期,并亲自出马,组织船只、调度人员、监督船只的进度。

  1.2万吨的油轮,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中等水平的大船,毕竟最大也就2.3万吨的油船;很多国家,还使用者几千吨的油轮,甚至是几百吨的油轮(这种船不适合很多航线)。

  为了此次的推销,环球航运也事先准备了很多的工资,例如检修整个船只,调集环球航运最优秀的海员,甚至还派遣了外籍顾问随行。

  从中东运输石油,去欧洲最近,只要穿过苏伊士运河,两则之间的距离那是非常的近;但如果没有苏伊士运河,那么船只则需要绕过好望角,距离远了一倍不止。

  不仅仅如此,好望角是风高浪急,不是什么船、什么时间,都可以畅行的。

  正应为如此,前世在1956年苏伊士关闭期间,世界航运的运费翻了几倍。

  道理很简单,虽然美洲、欧洲航线只是增加了一倍多,但世界上的船只就那么多,增加一倍多的运输量,就会造成船只短缺。

  所以,所有船队都会趁机提高价格,运费翻几倍就不能理解了。

  当初1956年苏伊士运河未关闭前,运输至欧洲石油的价格是6~10美元,但之后则猛增至40~60美金每吨。让很多拥有船只的老板,一年时间赚了过去几年的钱。

  不仅仅是美洲、欧洲的运费价格,整个世界的运费都会暴涨,因为船是流动的。

首节 上一节 359/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