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第646节

  观影体验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当你被电影吸引,全身心感受角色,带来的爽感使察知电影缺点的洞察神经都变得迟钝。

  ……

  “这个电影很适合改编成舞台剧,我们三个月拍摄周期,导演先带着我们所有人排练剧情、台词,最后一个月直接拍摄!”

  “很多镜头都是一条过…”

  电院放映结束,官方对主创们进行了超长时间的特别采访。

  桑德拉·布洛克还有马修·麦康纳轮番开展沈言…

  “导演从头到尾只搭建了两个房子,一个富人的,一个穷人的,对所有的人物个性化的形象都无限弱化,因为这完完全全是一个寓言故事,十分魔幻现实主义…”

  哈维尔·巴登则道:“我知道结束观影后它给人的冲击会是最大的。人性,隐忍,阶层,导演通过运用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把它们刻画到了极致,等你深究这些所有的不合理之后,他说这是他拍的寓言故事…但真的只是寓言嘛?”

  到沈言了,他笑着道:“我之前拍了《燃烧》,很多评论说看不懂,不够直白…我一直憋着一口气…这次《寄生上流》,不讲人性,故意让人物脸谱化,最小化人物个性,最大化其阶级特征,让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了一个社会符号。”

  “而且,我放弃了持续性的文戏,全靠视听引发理性思考!”

  “用极端且明显对立的身份设定来形成冲突,用高度戏剧化来编织故事,直接、干脆,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看懂!”

  “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是因为一个垃圾桶,就是电影里放在厨房的垃圾桶,原产德国,售价2300美元,我第一次听说时候的反应是‘哪个智障会买这么贵的垃圾桶?’,‘垃圾桶只是用来装垃圾的!’但它真的2300美元…”

  “穷人跟富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跟狗的差距都大!”

  有个中国记者问了一句:“听说《寄生上流》没有拍成华语片是因为你担心过不了审?”

  “对呀!”

  “不觉得他们限制电影自由了吗?”

  “这个跟自由无关,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慢慢成为全球第一电影市场,”沈言摆手:“规矩、制度摆在这,你想赚中国的钱,就按照规矩办事,我拍成英语片一样可以上映…并没有觉得不自由…”

  看了一下…好家伙,《青年电影手册》的记者…

  这帮人看不起商业片,各种吹捧独立电影,吹捧第六代们…

  对贾章柯、王小帅、娄晔极尽美化…

  哦,《青年电影手册》就是金扫帚的主办方…

  在这帮人的引导下,影评界形成了‘敢拍就是好电影’的评判标准…

  所以,越大胆的代言,他们越喜欢,禁片导演更佳!

  你作为导演,没有做过几部禁片,在他们看来,就不够大胆…然后就要被批评!

  按照他们的逻辑,《寄生上流》没拍成华语片,沈言肯定一肚子火,稍加挑拨,爆几句‘自由’的言论,结果沈言压根不吃这套…

  沈言甚至说了句:“靠政治、边缘人物固然可以引发讨论,但我对这些没兴趣,相对来讲,我不太喜欢迎合,更喜欢主动创造!”

第951章 在戛纳(13)

  一直以来,戛纳电影节都有两个:

  一个在卢米埃尔大厅的灯光下,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电影节之一,戛纳是一代又一代电影创作者的梦,代表着艺术世界的至高肯定,以其恪守的艺术传统和顽固的审美标准长期处在电影世界鄙视链的最顶层。

  在时间的另一端,戛纳连接着伯格曼、特吕弗、布列松、布努埃尔、安东尼奥尼这些彪炳影史的伟大名字,在电影世界真正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些名字几乎定义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门类的疆界,为漫漫长夜中追赶而来的后人们,提供着一道道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芒。

  另一方面,那条20米长的红毯上集中展示着这个世界各个时代最曼妙的肉体,最赤裸的心机,或是最直白的欲望。

  戛纳是最热闹的秀场,关乎最滚烫的名利。

  聚光灯闪耀之处,光怪陆离,环肥燕瘦,这场流动的盛宴自然远比电影宫里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大特写和长镜头更能吸引眼球。

  可以说,自诞生之日起,卢米埃尔大厅的庄重严肃与红毯之上的声色犬马一直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戛纳电影节是一个巨大的电影市场,流动着大笔大笔的资金;

  是一个时尚的销金窟,每晚都有豪华派对,上演着美女、富豪、香槟、游轮的春梦!

  海滨大道边的顶级的奢侈品旗舰店里,每一个服务人员都礼貌得堪比海底捞;

  是政治和经济表达的最佳舞台,每年的戛纳都有游行队伍,和电影宫遥相呼应。

  遍地都是大制片人、明星、导演,一不小心,就会获得你这辈子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开幕式当晚,沈言出席了官方的晚宴以及福克斯为《寄生上流》准备的公关派对,当然,有另一个名字:福克斯之夜!

  这就是大公司的好处…

  真有钱啊!

  《寄生上流》买了一堆的影评,官方推荐杂志包括电影宫、酒店广告墙的海报…

  这些都要花钱的!

  对了,作为开幕电影,《寄生上流》的口碑很不错。

  ——刊评评分:3.5分…

  去年场刊评分最高的是3.2分,《无爱可诉》以及《你从未在此》;

  前年,场刊最高分是吉姆·贾木许《帕特森》,场刊评分3.5分;

  最近五年,场刊评分最高的是2016年玛伦·阿德导演的《托尼·厄德曼》场刊给出了历史上最高的分数3.7分,然而最后却没拿到主流奖项…

  在戛纳,高场刊评分并不等于金棕榈。

  影评人毕竟也不是评审团。

  很多时候,拿最高奖的电影在影评人处的评分不一定很高…

  最典型的例子,《自由广场》的评分是2.7分,《我是布莱克》最终场刊只有2.4分包括2015年《流浪的迪潘》,场刊评分仅仅只有2.5分…

  其实,去年主竞赛单元,评分堪忧——3星及以下多达10部,占比超过50%,简直是灾难级别的体验。

  评委会主席陀螺去年戛纳的观影日记的第8天用的标题是“再不爆我就自爆了”来形容自己的观影体验…

  场刊,其实就是一本在电影节内部发行的刊物,只存在于电影节举办的几天时间里,一半的内容是介绍、评论,服务电影节;另一半的内容则纯粹是广告。

  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其意义就好比“日报”一般,是指“每天出现在现场的刊物”。

  戛纳场刊由一家名为《每日银幕》(Screen Daily)的老派杂志承办,在电影节举办前一天开始,每天出版一期,放在电影节的现场免费赠送,在其官网,也有电子版可以免费阅读。

  因为每一天都要出版一期,所以场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有电影节流程、上映影片的相关消息,以及影评之外,最多的还是各种广告和推广文章。

  这些广告明码标价,给钱就上,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门槛可言。

  价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十来万足矣。

  所以,在这些年三大电影节的场刊中,几乎每一期都会大量地出现华语电影的广告,甚至是跨版广告,并不稀奇。

  毕竟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商业行为,所以,那种“XXX国产电影登上戛纳场刊”的宣传豪语,也不必当成一回事。

  插一句,这些广告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欧洲顶尖文艺片的广告,有的只是那种没有什么机会“走向国际”的影片的广告——在这里,场刊就是一个更加大众化的电影展示自己的平台,是一种宣传手法。

  华语电影上场刊,所代表的并不是华语电影的水准的高低,而是宣发费用的多寡。

  所以,《寄生上流》是没有机会登上场刊的!

  ……

  “令人眩晕,精彩绝伦,完全无法归类,《寄生上流》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堪称完美,是真正强有力的金棕榈候选者。”——《综艺》

  《Indiewire》评论说:“虽然电影节才刚刚开幕,但我可以说‘《寄生上流》是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银幕》:“《寄生上流》融合惊悚、黑色幽默与家庭悲剧元素,呈现了2小时12分钟的过山车式观影体验。导演沈言突破类型片规则,将社会现实融入不同题材,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人惊艳!”

  当然也有批评…

  《视与听》评价:《寄生上流》的故事本身有着丰富充实的现实社会细节和角色设计作为基础,演员准确的表演和沈言导演纯熟的技法,都让影片能够给观众留下非常强烈的第一印象。

  不过,深究下来,影片的缺点也在于这种极致的类型化上:太过于精彩和完美的设计让影片的高潮过早来临,在中段和最后并不能再带来升华,电影的最后也颇有点仓促收尾的感觉…

  沈言对这些讨论…不太关心。

  之后的几天,他也没有出去浪,除了几场官方的活动,他需要露脸,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酒店的露天阳台上,沏一杯咖啡,然后吹着海风…

  哦,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很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得卖片子——《白蛇缘起》、《无双》包括《地火》还有《东北警察故事》…

  卖片子就得跟人打交道!

第952章 专访(23)

  戛纳有专门为片商准备的交流区域…

  多个论坛及小型酒会和早餐会,提供片商、制片人交流的机会。

  不过,沈言不需要这么干!

  直接在酒店包了一个房间,邀请相熟的片商过来谈谈…

  提供酒水还有下午茶、餐点之类的…

  三天时间,就谈的差不多了!

  卖的最好的是《白蛇缘起》,凭借短短8分钟片花就销售了162个国家及地区…

  然后是《东北警察故事》、《地火》…

  《无双》卖的不是特别好,只卖出了64个国家及地区的版权…

  可以理解!

  《无双》属于犯罪片,这种类型,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都有拍摄…

  《白蛇缘起》,燎原工作室200万美元买断了北美地区的版权…

  他们觉得有搞头!

  毕竟《白蛇传》是中国传统四大民俗故事…

  ……

  电影节期间的戛纳…

  到处都是好莱坞大片的广告!

  卡尔顿大酒店的外墙被三部好莱坞巨片的海报、宣传板占领,《复仇者联盟3》占领大门门框,道恩强森的《狂暴巨兽》占领窗户、《侏罗纪世界2》则占领屋顶广告牌。

  再走几步,皮克斯大作《超人总动员2》的立体海报夺人眼球,《蚁人2:黄蜂女现身》、《精灵旅社3》、《碟中谍6》也有巨大的海报在一旁凑热闹。

  商业氛围确实浓郁!

  可以理解。

  没有庞大资金支持,这样一届华丽的盛会也难以支撑。

  每年都有许多赞助商为电影节提供产品。

  譬如珠宝品牌“萧邦”每年免费为电影节提供24K金的价值2万欧元的金棕榈奖杯,以此换取红地毯女星佩戴这个品牌首饰的权利。

  此外,做化妆品的欧莱雅、做食品的雀巢、为旅游助力的法国航空公司等等,每年总共要为电影节投入约1000万欧元的赞助。

  戛纳市长也毫不避讳这盘大生意,强调要把电影节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于是我们看到戛纳的旅馆在电影节举办的两周内可以实现年营业额的15%。

首节 上一节 646/6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