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第612节

  “她说这句话的前提是认为好莱坞是全球影视中心,而且是第一中心!”

  “我肯定不会去,最多以导演的身份拍几部电影,”沈言果断摇头,接着道:“我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国际明星这个标签呢?为了艺术?国内那些青年导演不好吗?欧洲不好吗?为了赚钱?我现在一部电影的票房分成超过九位数!”

  “你主演了一部好莱坞大片又能怎么样呢?代表你是好莱坞自己人了?”

  “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地盘,又有人种、语种、文化差异,怎么可能捧你?与其想着去好莱坞,还不如把中国的电影工业化搞起来,华语电影是有机会跟好莱坞分庭抗礼的!”

  然后有网友质疑他在美国有公司,有投资…

  “A24…我的股份准备卖出去,目前正在跟梅根·埃里森代表的安纳布尔纳影业谈判…”

  “…35亿美金?你们可真敢想!”

  “我估计能卖8亿美金左右…最近几年A24几乎包揽了奥斯卡…哈维·韦恩斯坦已经被打倒了…最近北美影视圈掀起了一场Me too女权运动…被桃色新闻整的快进监狱了!”

  “早期是通过发行一些软色情电影,主要是英国的X级影片,比方说艾曼纽系列…英国演员艾曼纽·贝阿主演的成人电影。”

  “后来攻略奥斯卡,寄送电影DVD给评委,送礼物、打电话、举办内部放映招待会是他争取票数的惯用手法,包括控制舆论导向来为自己的影片造势…”

  “典型的案例就是,《社交网络》PK《国王的演讲》那次,这两部电影都是颁奖季的大热门。

  《社交网络》口碑更高,不仅观众口碑高,MTC评分也更高!

  奥斯卡前哨战:英奥和金球的两个重量级奖项——最佳剧本和最佳改编剧本被《社交网络》收入囊中,《国王的演讲》的导演汤姆·霍伯前哨战成绩挂零。

  到了颁奖季最后阶段,《社交网络》突然不断被曝出负面新闻:

  脸书员工指出该片对扎克伯格的塑造失实;《波士顿环球报》的一则新闻则揭发电影原著小说《意外的百万富翁》有抄袭之嫌。

  另一方面,一堆所谓的史学家和王室工作人员纷纷表态,力证《国王的演讲》是对历史事件的完美复刻。

  于是奥斯卡颁奖,《国王的演讲》大获全胜,拿下重量级的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

  “不过他最近几年失势了,就算没有A24,奈飞、亚马逊各种挖人,投资独立电影,也舍得砸钱公关…”

  然后网友拿高小松的话洗白哈维——这是游戏规则!

  “高小松…他懂个屁的好莱坞,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男人,把普通人当蝼蚁,骨子里把自己当成贵族,觉得自己可以随便用半桶水就把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糊弄得一愣一愣的,这种人迟早被时代抛弃!

  他还说过神厕是一个祭奠亡灵的地方,说日苯人特别看重灵魂啥的…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那明明是一个给军国主义招魂的地方。你见过德国人给希姆莱招魂吗?”

  “德国人不信神灵?谁跟你们说的?希姆莱原来有个城堡的,三角形,核心区是他修的祭坛…德国人可没把这鬼地方建成纪念地,而是揭露邪恶的地方。”

  “一个写歌搞艺术出身的,嘴尖皮厚腹中空,一篇论文没写过,一本学术专著没出过,却把自己当做什么“历史学家”、“文化大师”,天天讲什么中国人、日苯人、美国人、印度人的民族性…改了个美国国籍,就吹美国人善战而不好战,仁义之师天下无敌,也不知道二战之后哪个国家发动战争最多!”

  “既不客观,也不学术,更不博学。”

  “吃的脑满肠肥,上嘴皮顶天,下嘴皮撑地,一张大嘴屏幕都搁不下,然而十几年来嚼的都是拾人牙慧的烂梗…天天恬不知耻兜售他那些野史、地摊文学、逆向民族主义价值观…这种人居然是某大型娱乐公司的总监…这家公司吃枣药丸!”

  “不说他了,咱们聊聊《破冰行动》…”

  ……

  沈言…越发针对高小松了!

  很正常,贸易战马上打响,很快,他的嘴脸就暴露无遗!

  他可是真正的‘爱国者’,在各种发言场合中都会夸美国几句,随意截图都能发现…

  夸他祖国没毛病,别特么老往我们国家泼脏水…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不过…高小松还没说话,冯导演受不了了,直接喷起了沈言‘我拿了三次华语年度冠军,三次票房年度总冠军,怎么说我也是前辈!’

  “有一些人利用自己跟主办方的关系,搞那种公关拿奖!”

  “我听说电影都没拍呢,已经确定开幕式…包括这次好几部电影进了主竞赛单元,都是靠关系。”

  “拍的电影,太讨好外国人口味了!我不喜欢!”

  摆明了是在说沈言的《爱乐之城》——这电影还没开拍,就已经是被确定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式影片…

  对了,他还说“《潘金莲》没能入围电影节,就是他搞的鬼!”

  沈言直接承认了:“没错,《我不是潘金莲》水平不够,所以,没有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我提的建议,然后电影节工作人员就没有给他发邀请函…我没看过《潘金莲》,但我相信冯导的水准,毕竟他连《爱乐之城》都不喜欢,也足矣证明本身的审美…确实没啥审美!”

第783章 不影响(23)

  呃…沈言直接承认了!

  这也是事实。

  事实上,《潘金莲》就是被威尼斯退货,然后圣巴斯电影节发了邀请…

  然后《潘金莲》就去参加了!

  其实,很多国际电影节都想打通华语电影的路子。

  毕竟华语电影市场的体量摆在这,而且,这几年中国买家遍布各大电影节…

  事实上,只要是华语电影入围圣巴斯,一定会拿奖——徐婧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拿了最佳导演,陈楷哥被戛纳退货的《和你在一起》拿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其实,宁婧也拿过圣巴斯最佳女主角——《炮打双灯》嘛,94年就拿奖了!

  很多媒体来采访沈言…

  他们可不管俩人有啥恩怨,甚至巴不得他多放骂几句,大家有流量可以吃,这个月的绩效可以拿双倍。

  沈言也不负众望,直接开喷:

  “你要说西班牙足球我肯定跟着吹嘘,但你要说圣巴斯电影节…那就是乡镇企业奖,含金量和影响力甚至比不上金鸡奖!”

  (那你为什么不同意《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

  “我可不可以觉得《我不是潘金莲》水准不够?我有没有资格劝退它?我有资格,为什么不能劝退?”

  (你怎么看冯晓刚导演?)

  沈言想了想,直接夸了起来:“我觉得冯导演很厉害!你要知道,从《乌鸦与麻雀》开始,中国电影基本只剩下了两种主流喜剧形式——讽刺喜剧和生活喜剧,然后冯式贺岁喜剧在90年代后期的出现,无疑使中国喜剧电影的表现范围扩大了。

  但他也只算是个集大成者,而不能称作始作俑者。

  滋养他的文化沃土,近处的,电影方面有《顽主》,电视方面有《我爱我家》。

  远一点的,则要追溯到30年代,左翼吴彦祖袁牧之的《都市风光》《马路天使》和沈西苓的《十字街头》这些上海都市喜剧。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只是简单的市民喜剧,都隐含着日常生活政治化的社会批判。”

  “《顽主》《我爱我家》以及冯式贺岁片所诞生的90年代,也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遥远的记忆。

  它们披着一张市民喜剧的皮,在表面上,似乎也严守其形式要求。精神内涵上却不断溢出它所划定的边界。

  原本,市民喜剧的快乐来自于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满足。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市民喜剧应该是静态以及保守的,就是开始的平静都会被一个突发事件打破,而结尾又会回到解决,回到最初开始的平衡。

  这类喜剧里面,人物是不需要成长的,不要从教训中吸取经验,还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样单纯简化的人物,才能获得最高的辨识度,从而保证剧情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顽主》《我爱我家》和冯导的追求,都不止于让观众笑而已。

  它们都足够的复杂,这种复杂是深谙于古老中国文人智慧的点到为止,微言大义。

  但这也是他的电影走不出去的最大原因——老外看不懂!”

  “另外,冯导大概是看不起喜剧的,这也造成了他在真正的大众狂欢时代迅速地失去了观众。”

  “我很佩服冯导,他的厉害之处,并非导演水准有多高,实际还真不高,而是“二满”跷跷板的平衡术最拿手,所谓二满,就是老百姓满意,老干部满意…张艺某导演就差了点,比如他当年拍《活着》就玩脱了,度量衡就没拿捏精准,差点闪了老腰,毕竟技输一筹。”

  (那你为什么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进不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

  “我对冯导的水准很信任啊!他就是不行!他本身并不具备高超的电影表达能力…”顿了顿,沈言补充一句:“他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而且…作为导演,他并没有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视觉标签…”

  ……

  沈言还算克制,没有自己骂…

  其实,吟诗小达人跟冯导一样,他们所要从电影中表达的东西却远远落后于现在的主流观众了。

  他们也隐约能感觉到,所以,开始说教,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还停滞在2000年,而现在时代变了。

  自古就讲究文以载道,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艺术,艺术作品的表达思想也是艺术,很可惜这帮曾经的大导演们的表达思想陈腐不堪,既脱离当前的主流文化,又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去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曲折和个体的精神探索。

  从导演角度来讲,冯晓刚最大的问题就是才气不足!

  电影的叙事节奏比较割裂,很像是多个短片的拼凑,缺少整体感,有点电视剧加长版和精选集的味道,《甲方乙方》也就算了,就当是小品合集…

  而且那个时候他刚拍电影不久!

  《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也给人一种前后两部短片组合的味道。

  想拍个《1942》严肃题材,却又一路惨惨惨一直到片尾,煽情过重过犹不及,节奏和重心都失控了…

  然后…媒体跟记者跑去采访冯晓刚…后者来了句“导演,用电影说话!到时候我会邀请他来看《潘金莲》的!”

  这次…沈言懒得回应了!

  只是在微博上发了‘恭喜《大人物3》票房大卖…估计要创下国庆档票房新记录了,感谢观众的支持…’

  他忙着拍电影呢!

  对了,范小胖的粉丝过来围攻他,让他改口,承认范小胖国际明星的地位…

  沈言理都没理…

  ……

  10月5号,《叛逆者》剧组,吃饭时间。

  挂断电话,沈言坐下来继续吃东西,一旁的宋佳问了句:“谁?”

  “我经纪人…”沈言笑了笑:“他跟我说《大人物3》今天要过十亿票房了!”

  “…这么厉害?”

  宋佳很惊讶:“那最终票房呢?”

  “估计能超过20亿…”顿了顿,沈言接着道:“这么高的票房,我都不想终结这个系列了!”

  “终结?为什么要终结?”

  “见好就收吧…”沈言叹气:“主要,也不好接着拍了…”

  “哦,”宋佳想起了什么,小声问了一句:“你跟冯导有矛盾?”

  “没有啊…”

  “那你们前两天骂的那么狠?”

  沈言疑惑反问:“…我没骂他啊,我说的是事实!”

第784章 十年前的自己(33)

  沈言真的觉得自己没有骂人…

  也是,他很客观的!

  作为导演,冯晓钢有什么独树一帜的标签?

  京味幽默?

首节 上一节 612/6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