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厨师学徒开始 第138节

  所以一口大锅就能同时做出来很多道。

  王建业回到了自己的灶台前,按照传说级水平的红烧肉做法,准备着各项材料,五花肉、生姜、桂皮、八角、冰糖、香叶、小枣、葱、蒜。

  “这花椒不行。”

  从装花椒的小盒里,王建业捏出来了两个瞧了瞧,闻了闻,对这花椒不满意。

  又看向旁边装有其他品种的花椒的小盒,九叶青、秦安1号、大红椒、贡椒、无刺花椒……

  “都不行。”

  王建业没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花椒,于是便来到周庆德跟前:“周师傅,咱们这儿还有别的花椒吗?”

  “王师傅您要哪种?咱们这儿的花椒挺齐全的。”

  周庆德有些奇怪的看着他,难道王师傅要用花椒做红烧肉?

  一般情况下在做红烧肉的时候,没人会选择放花椒。

  因为花椒本身发麻,和红烧肉放在一起之后,会让红烧肉的肉质变得更加紧实,吃起来会发柴,很容易塞牙,而且咬不动。

  如果想要去除肉的腥味,可以拿八角来代替花椒,不仅可以去掉肉本身的腥味,还不会破坏掉肉的口感。

  这事儿周庆德都清楚,王师傅应该也清楚才对。

  不过周庆德没有提出心中的疑问,毕竟王师傅的水平,天赋,都要比他强上很多,做红烧肉的时候想用花椒,一定有他的用意。

  “汉源花椒有吗?”王建业问。

  “这个……还真没有。”

  周庆德知道这种花椒,它产自川省汉源县,汉源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产出来的花椒油重粒大,色泽丹红,风味独特,曾经被列为贡品,供给皇室使用。

  最正宗的川菜,用的就是这种花椒。

  而丰泽园这种鲁菜馆子,则是基本不用这种风味独特的汉源花椒。

  因为鲁菜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

  而汉源花椒的味道很重,用到菜里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所以丰泽园很少进这种花椒。

  “王师傅您需要这种花椒吗?您需要多少?我这就派人去给您买来。”

  周庆德说完就把跑腿的乔建梁叫了过来。

  王建业没急着跟周庆德回答,而是看向乔建梁,“你知道在哪里买汉源花椒吗?”

  乔建梁点点头,“知道,在六里桥那儿有一个卖调味料的市场,天南海北,各处各地的调味料都有,王师傅您要的是汉源花椒是吗?要多少呀?”

  “我做红烧肉需要用到,先买个六斤吧,你到了那儿之后,一定要跟摊主说清楚了,要汉源清椒,不要汉源贡椒,你知道这两种花椒的区别吗?”王建业又问。

  古代汉源这个地方称作清溪,所以正宗的汉源花椒被称作清椒,只不过汉源最好的花椒不是清椒,而是来自汉源北部建黎乡的贡椒,味道更加的芳香浓郁。

  但王建业要做的传说级水平的红烧肉,只用清椒就可以了。

  乔建梁让人失望的挠了挠头,“汉源不就是一种花椒吗?怎么还分汉源清椒和汉源贡椒?”

  “算了,一时半会儿也没法教你弄清楚这两种花椒的细微差别,我还是跟你跑一趟吧。”

  王建业和乔建梁一块出了丰泽园,各自骑上自行车朝着六里桥赶去。

  丰泽园距离六里桥并不远,骑上自行车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

  出了丰泽园往西走,两侧的建筑低矮破旧,每隔一段就立着一根电线杆,人们衣服的颜色,基本上都以深色为主,比如黑色、绿色、靛青色、深灰,还有王建业身上穿的深蓝色。

  今天是周一上午,该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路上的行人不多,二人骑在马路中央,很快就到了地方。

  乔建梁领着王建业推着自行车来到了一处摊位前,“王师傅,这里就是我常买调味料的地方,看摊儿的老头姓杨,我跟他打过很多次交道了。”

第212章 我一开调料摊儿的,能卖给你生瓜蛋子?

  王建业顺着乔建梁的介绍看去,摊主杨老头坐在摊位后面的小马扎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他面前的摊位上拜了十多个口袋,花椒、大料、香叶等等各种常见的调味料,他这儿都有。

  “杨大爷,是我。”

  乔建梁走到摊位笑着跟杨老头打了声招呼。

  杨老头定眼儿一看,慵懒的开口道:“知道是你,要买点儿什么?”

  乔建梁还未开口,就有一人来到了摊位前,跟杨老头抢先道:“大爷,汉源清椒有吗?我要三斤,急用。”

  王建业和乔建梁看向那人,这是位表情匆忙的中年男人,跟周庆德差不多的年纪,将近四十岁了。

  “先来后到懂不懂啊。”乔建梁啧了一声不满道:“后面排队去。”然后又对杨老头说:“杨大爷,你们这儿有汉源清椒吗?我要六斤。”

  “有,不过就这么点儿了。”

  杨老头指向其中一个布袋子,王建业走过去抓了一粒闻了闻,对乔建梁点点头,“是这个没错。”

  “那好,杨大爷这袋子我们就全要了啊,你称下多少斤。”

  乔建梁拎了一下袋子,估摸着只有不到六斤,并给杨大爷递了过去。

  旁边大哥急了,“诶等等,什么就你全要了啊,我先跟大爷开的口,要的汉源清椒,应该先给我们才对。”

  “我们比你先来,你呀,后面排着去吧。”乔建梁冷笑一声,当仁不让,“大爷,怎么卖的呀?”

  “三分钱一两。”杨大爷说着,从地上拿起一把老式杆秤,将乔建梁给他递过来的盛满汉源清椒的袋子放到秤盘上,然后拨动秤砣,待到杆秤平衡时,杨大爷念出了上面的斤数:

  “五斤三两,五乘十六是八十,再加三两,一共就是八十三两,三分钱一两的话,就是三三得九……”

  杨老头的乘法口诀学的不错,很快就算出了价格,“两块四毛九分钱,你买的多,那九分钱我就给你省了,给两块四就行了。”

  这个时候实行的还是十六进制,一斤等于十六两,真正的半斤八两。

  再过几年上面公布《关于统一计量单位的命令》之后,才将一斤从十六两改成了十两。

  改之前之后,‘斤’这个单位的重量都没有发生变化,一直都是五百克,现在实行的十六两制,一两就是31.25克,以后实行的十两制,一两就变成了50克。

  “不是杨大爷,您这汉源清椒卖的比肉还贵啊,肉才多少钱一斤呐。”乔建梁忍不住道。

  “这都是从川省走好几个月运过来的,你嫌贵,我还嫌贵呢。”

  “拉倒吧杨大爷,我还不知道您?您这些花椒哪是从川省运过来的呀,明明就是搁昌平进的人家从川省移植过来的花椒树上长的,不至于那么贵。”

  乔建梁跟杨大爷打过不少年的交道,别人可能不了解,但是乔建梁可太清楚了。

  被揭了老底的杨大爷,脸上有些挂不住的将手里的袋子往地上一放,“你来找茬的是吧?就说要不要吧。”

  “你这要是真正的从川省运过来的汉源清椒,三分钱一两我肯定要啊,可它要不是怎么办啊。”

  乔建梁让王建业稍安勿躁,做菜你在行,讲价我在行。

  旁边的中年男人瞧见了机会,“那大爷你把这个卖给我把,我不嫌贵。”

  说着,中年男人从兜里掏出来了一把钱数了起来。

  乔建梁不满道:“啧,你谁呀,动不动先来后到啊?到后面排队去,等我们买完了才轮到你呢!”

  “同志,我买这个汉源清椒真是有急用,能给我留一些吗?”见到乔建梁要全给买走了,中年男人连忙道。

  “我管你有没有急用呢,跟我有什么关系。”乔建梁嘁了一声,说着就要掏钱付账。

  中年男人不愿意放弃,“同志,我是天府食舫的主厨,我们那儿晚上有一个宴席做的菜需要挺多的汉源清椒,我逛了好几个地方了,才好不容易在这里找到的,同志您要没什么急事儿的话,就先让我买好吗?”

  天府食舫是四九城的川菜天花板,跟丰泽园在四九城鲁菜中的天花板地位一样。

  川菜的选料严谨,做好一道川菜,跟好的调味料是分不开的。

  “天府食舫的主厨了不起啊,我们还是丰泽园的呢。”乔建梁得意的介绍起了身边的王建业,“这位,就是我们丰泽园做出来了好吃到哭的招牌酸辣土豆丝,让丰泽园这几天都爆满的王师傅,这回来买汉源清椒是为了做好红烧肉,让其改进成为下一道让我们丰泽园再次火爆的招牌菜,这是我们丰泽园的大事儿。”

  “丰泽园的王师傅?”天府食舫的主厨皱起了眉头,打量着站在乔建梁旁边的俊俏青年,“这么年轻的吗?哄人的吧。”

  “爱信不信。”乔建梁没再理他,而是看向杨老头,“一块五,我都要了,怎么样?”

  “一块五?本钱都不够!不卖不卖。”

  杨老头摆摆手让他们走。

  这时天府食舫的主厨又横插了一脚,“大爷,我不讲价,两块四毛钱是吧?我都要了,卖给我吧。”

  乔建梁把他扒拉到一边,“先来后到懂不懂规矩啊。”接着又跟杨老头讲价,“顶多两块钱,卖不卖给句痛快话,不卖的话我下次就不来你这儿买了。”

  杨老头叹了口气,“行吧,我吃点亏,就当是开张了。”

  乔建梁从兜里掏出了钱,付了过去,并从杨老头的手中接过来了一袋子的汉源清椒。

  交易都达成了,天府食舫的主厨还是不甘心,找到乔建梁旁边的王建业,“你真是丰泽园做出来的那道水平极高的酸辣土豆丝的王师傅?”

  王建业点点头,“是我,怎么了?”

  天府食舫的主厨接着道:“他刚才说你要用汉源清椒做红烧肉是吧?可是哪有做红烧肉放花椒的呀,它会使红烧肉变柴,口感就不好了,您要真是那位王师傅,就应该知道这些,

  您要是打算这么些汉源清椒去尝试改进红烧肉,那我建议您就别买这么多了,少买一两二两的,毕竟你们丰泽园这种鲁菜馆子,很少用到汉源清椒这种味厚的,买的太多了,浪费。”

第213章 传说级红烧肉,堂堂登场!

  王建业笑了笑,“这两天我就会将红烧肉给推出来作为招牌菜,到时候您可以来我们丰泽园尝尝,这用了汉源清椒的红烧肉,味道和口感究竟如何。”

  王建业做红烧肉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传说级,目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人能做的比他好,水平比他高。

  对于做红烧肉该用什么料,不该用什么料,怎么用料,都没有人比王建业更清楚了。

  而天府食舫的主厨却坚信做红烧肉放花椒会变柴,不服气道:“那行啊,过两天我就去你们丰泽园尝尝,瞧瞧你王师傅有什么本事,能让使用了花椒的红烧肉更好吃!”

  “欢迎品尝!”

  王建业笑着说完后,便和乔建梁一块推着自行车往回走。

  在快要走出市场的时候,王建业的余光突然瞥见了有一个男的蹲在路边,抱着一个坛子,跟前放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的是:百年酒糟。

  “等会儿。”

  王建业叫停了乔建梁,朝着卖酒糟那人走去,“同志,能问一下您叫什么名吗?该不会名字里就带‘百年’这俩字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叫李辉,你买不买?不买别耽误我做生意。”

  李辉厌烦道。

  “要是正经百年酒糟,我肯定买啊。”王建业蹲了下来,“能给尝尝吗?”

  “你是诚心要买吗?该不会跟之前那几个人一样,故意只尝不买吧?”李辉警惕的看着王建业,“这东西我可要五块钱一两呢。”

  “放心,要是正经百年酒糟,我肯定买,诺,你看,这一大把钱够不够?”

  王建业从兜里掏出来了一把钱,在李辉的面前亮了一下,这才让李辉放下心来,知道眼前这人是位有钱且诚心的买主,于是便拿起碗里的筷子,伸进坛子里沾了一点点酒糟出来,“给,尝尝吧。”

  王建业先是闻了闻,然后仔细尝了一下,“嗯,是有些年头的老酒糟了,不过肯定没到一百年,顶多也就十几年吧,便宜点儿,两块钱一两卖不卖?要是卖的话,我多要点儿。”

  “得,我要不是着急用钱,我才不舍得把家里的宝贝拿出来卖呢,说吧,要多少?”

  李辉从旁边拿过来一个空的小陶罐,先在秤上盛了一下重量,并给王建业看清楚了,陶罐的重量是八两。

  “给我来一斤酒糟。”

  “得嘞。”

  李辉拿起勺子,一勺又一勺的在王建业的眼皮子底下倒进了小陶罐里,都没有什么问题,是正经老酒糟。

  秤完了一斤酒糟后,王建业付了三十二块钱,随后便抱着小陶罐走了。

首节 上一节 138/5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