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之唯一传说 第449节

  在这点上,他们和我们似乎是共通的,除了老匠人们身上那股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名为淡泊的气质以外......

  这就是境界差距了。

  择一事,终一生。每个从业者的最初幻想,也是最终幻想,找到一份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然后干他娘的一辈子,谁不希望这样?

  现实却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哪怕你再喜欢这份工作,三个月不出成绩那你就该走了。

  所以看着这部纪录片,观众们会很羡慕那些在故宫修文物的手艺人。

  文物修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工作,这个过程就像参禅,需要心静,他们却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总能在被人遗忘时乐呵呵的逗着猫。

  当匠人的本真与物的本质相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产生了。

  匠人们对职业的热忱和热爱赋予了文物温度和灵魂的同时,这些文物也在影响着匠人。

  日复一日的修缮文物,在擦亮器具的过程中,他们自己的面貌气质也发生改变,仿佛有什么在他们身体内部也被日复一日地擦亮,他们沉入工匠无名无我的广阔的时空中,面目变得沉静,在这样的时空中,个人变得渺小,但却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

  或许这就是这部看似平淡枯燥的纪录片却让观众们纷纷嗷呼“我中毒了”的毒因所在吧。

  “我也想去故宫修文物!”

  “大概这就是我最向往的生活了,选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干一辈子!”

  “故宫文物修复院还招人吗?我要报名!”

  “请问去故宫工作需要什么条件!”

  “我看出来了,这绝对不是什么正经的纪录片,而是故宫文物修复院的招工宣传片!”

  网友们的评论留言里总是带着调侃的意思,当然不是真的每个人都对文物修复工作有多热情,只是向往着那种生活与工作的状态罢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一集之后就火了,这和苏落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至少许多专家是这么认为的,换一个人拍的话,这样的片子不可能受关注,哪怕它拍得再好。

  “片子是拍得是真的很好,平凡中见伟大,伟大中见平凡,真挚动人,很有感染力,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如果不是苏落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巨大,很可能会成为一颗遗珠吧。”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苏落,大概没人会去看这样的纪录片吧?”

  嗯,如果他们知道前世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其实反响平平,却在某年轻人聚集的某网站上被热捧才突然走红,大概就能明白那个世间最朴素的道理了,能火,最本质的还是因为本身足够动人,在这个绝对最主要的因素前,其他的都是不值一提的。

  当然,任何的解释与分析,都比不过机制的网友那一句,

  “这部纪录片有毒!”。

  有一种,让人只需要观看十分钟,就会为之疯狂,欲罢不能的“奇毒”。

  

第五百八十八章 匠心的传承!

  

  纪录片火了,里面的人物也全火了,就连出镜只负责卖萌的“御猫”们都被粉丝们津津乐道。

  片中给观众震撼一击的是匠人身上的“致命的气质”无疑,那是一种存在千年却又与当下久违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

  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第一集里的主视角下的王津、王有亮、王武胜等老师傅,就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磨出来的淡然气质诠释了什么叫中国的匠人精神,让观众看后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每个人能守护这些文物的时间最多只有短短的一辈子,但文物却因为一代又一代离去的文物修复者的职业坚守传承了下来。

  我们常常被日本的职人精神折服、为德国人的严谨和敬业感慨,却不曾想到在我们的国家里,隔着一道故宫的宫门,也有这样一群真正具有匠人精神的人,他们奉献一生,又带出徒弟,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故宫里这份沉甸甸的珍贵文物,代代传承。

  网络上的反响很好,而《我在故宫修文物》仍在继续着它的超神之旅,第二集继续播出,领着观众更深入的去了解故宫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与工作。

  如果说第一集里是以老师傅为主视角向观众们展示了前辈们坚守的匠心,那么第二集里,讲得更多的就是新一代传承了,这一集里,群像记录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与生活时,把主视角放在了新生代的身上。

  镜头转到了木器组的屈峰,2006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屈峰进入故宫博物院,按照文物修复的行规进行拜师学艺,开始研习木器文物修复,现已有10个年头。

  他们此次修理的,是一尊辽金时期的木雕佛造像,经过前年的岁月刷洗,这尊木雕佛像已经金漆剥落残存,木胎肌理裸露,缺少了两根手指,观众们看着都觉得疼。

  木器组还有老师傅在,但是科长却是年轻一代的屈峰,无疑,是年轻一代的代表之一。

  伴随着旁白的见解,跟着镜头,观众们被带到了传说中的西三所,这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故宫高高的红墙之中,有一片至今没有对外开放的区域,这就是被坊间称之为“冷宫”的西三所。这个看上去朴实无华的院落,却是整个故宫办公区内唯一设置了门禁的地方。坐落其中的文保科技部俨然一座文物修复的“全科医院”。其外是静卧于库房或陈列于展厅的文物,其内是另一个世界,一代代修复师让各类文物得以恢复生机。

  打杏是文保科技部的大事。

  每年五六月份,当看到御杏树上的青杏慢慢变成了甜软的蜜黄色的时候,就到可以欢乐打杏的时间点了。

  由于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周年大展,每个组都领有大量修复任务,满树的杏子熟了无人采摘,密密麻麻地落了一地,引来黑压压的蚂蚁。

  清晨,上班前的一刻钟,木器组的人领头,办公室的姑娘拿出了盖文物的白纸来接着,登上梯子摘都太费劲儿了,只需要扯下一根树枝摇一摇,一阵“御杏雨”就落了下来,盖文物的白纸强韧度再高,也扛不住的节奏。

  “咝~~~~!!!”

  “传说中的御杏啊!”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杏子的果香味。”

  “啊啊啊啊,百年老树的杏子,好想吃!”

  “就冲这杏树,我要去故宫上班!”

  “羡慕啊,好多瓜果飘香,感觉就是世外桃源,要是我也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上班就好了。”

  “看着办工桌的小仙人球,默默的留下来眼泪。”

  看着画面上,大家嬉笑着分杏,没赶上的还特意来要,这也是西三所难得的喧声笑语的时刻,随着八点钟的到来,这里像被施了魔法的空间,时间、人声,都冻结起来。而观众们只能羡慕的望着杏解渴了,这一刻,真的起了去故宫上班的心,然而,这个工作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随着纪录片的进行,观众认识到了更多的继承故宫手艺的年轻人。

  木器组的屈峰毕业于中央美院,漆器组的闵俊嵘毕业于清华美院;百宝镶嵌组的孔艳菊屈峰的师妹同样毕业于中央美院,纺织品修复组的陈阳,终于不是央美清美的脸,但也是毕业于中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

  “我的天啊,央美清美包场了么?”

  “靠,老子简历都准备好了,你给我来这个?”

  “不是学霸进不去啊,我的天!”

  “要不要这么狠!”

  “我就知道,不会这么简单的!”

  ......

  粉丝们此时此刻,深深的感受到了来自学霸的王之蔑视,很受伤。

  木器组还有老师傅史连仓,漆器组的老师傅都退休了,只有小闵和大师兄是被老师傅带过的了,而成立不久全员都是女生的纺织品组就有点可怜巴巴了,全得靠自己。

  这不免让观众担心起了青黄不接的问题,但很快这种想法就荡然无存了。

  纺织品的姑娘们可以吵闹的闲聊生活琐事,委屈的抱怨着不能涂指甲不能喷香水等小规定,也能静静的去学习现在就连苏州都没有多少年轻人愿去学习的缂丝工艺。

  小闵为那棵被大师兄“咔嚓”掉的无花果树和大师兄“斗嘴”,为了获得更好的修复材料,也能翻山越岭跟着专业漆农去采集天然漆。

  无论是一寸缂丝一寸金,还是百里千刀一斤漆,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从来都不简单。

  看到了这些年轻人身上的品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老手艺人的匠心,他们一点都没有丢,这就是传承啊。

  “每个人对文物的理解都不一样,这跟性情有关。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

  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当屈峰就跟唠家常似的,没有激动的语气,随手刻着菩萨,平静的絮叨着他悟出来的人生哲理时,心灵震撼!

  “说的太好了!”

  “大师般的智慧!”

  “讲的太好要哭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以物见人,物我相忘!”

  “到底央美的,有文化太可怕了。”

  “哈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佛系青年啊!”

  “受教了!”

  ......

  传说中的乐器——瑟修好了,番人百宝箱脱落的部分也全部补齐,木器组的屈峰在得瑟的让同事找哪里是修复过的,展会上,陈阳修复的出门见喜条已经出展,在游客面前展示着它记载着的辉煌......

  当看到屏幕上那些尘封数百年、破损严重的国之重器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重新焕彩生辉时,相信每一个人,内心都会生出深深的震撼。

  神秘的故宫西三所,小院里绿植葱茏,那里有木器组史连仓父亲种下的枣树,金石组恽小刚种的君子兰,漆器组闵俊嵘的漆树,摹章组沈伟的玉米和茄子,以及清代的杏树与枣树。

  小院里生态丰富,文物部门不加班,五点必须准时下班,下班后,巨大的空间就留给了小动物,有兴许是御猫后代的流浪猫、黄鼠狼、还有木器组收养的各种鸟。

  每天,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师傅都会担当起喂猫职责,宫廷御用铲屎官的称号跑不掉了,而木器组屈峰虽貌似委屈地抱怨收留了许多“别人养着养着不要了送给我们,最后慢慢养着养着就成负担了”的动物,但下班时他不会忘记拎鸟笼回屋,否则“第二天你可能见到的只有几根毛了”,口嫌体正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里,一代一代的文物修复者,看着李树枣树无花果漆树慢慢长大,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经过那些恢弘的宫殿,经过落满杏子的树下,捡一颗擦擦放进嘴里,然后到院子里喂喂御猫,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时间在故宫流逝得很缓慢,而故宫里的人,永远年轻。

  

第五百八十九章 当我在这里!

  

  都知道打着梦工厂标签的任何作品,都不会差,梦家出品,必属精品,这是粉丝们一贯的认知。

  然而粉丝们仍然没想到,会被这样一部节奏缓慢平淡如水的纪录片圈粉,更不曾料到这部纪录片看似平淡的叙述方式却能让自己感动得流出眼泪。

  微博很热闹,粉丝们的话题不断,让业内人士感叹不已,能成为年轻一代心目中的绝对偶像,苏落果然是最懂年轻人的。

  故宫是个大题材,偏偏另辟蹊径,摒弃了宏大叙事,平实地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把身怀绝技的“文物医生”还原成了普通人,看着平平无奇,却以更年轻更平时的视角让所有的年轻观众欲罢不能。

  “这部纪录片有一种迷人的气质,根本停不下来啊!”

  “把‘修文物’这个本来挺枯燥的事儿拍得有趣,丰满,让我们也了解了这个行当,挖掘了故宫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可爱一面,这部纪录片太棒了!”

  “修文物枯燥?老娘超级向往这份工作好么,朝八晚五,从不加班,闲来逗御猫,没事随手打个杏子,领个差事起驾寿康宫,周一闭馆时候趁着四下无人在太和殿广场上骑个自行车,COS一下溥仪,想想都刺激。”

  “靠,需要那么多理由?‘从不加班’这四个字就够了,程序猿哭晕在厕所,不说了,项目组长又来催进度了。”

  “噗~!哈哈哈哈哈!”

  和《如果国宝会说话》截然相反的叙事手法,却殊途同归的达到了几乎相同的效果。

  国宝文物火了,为国宝文物治病的医生也火了,不仅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关注到原来中国的传统手艺如此精湛与迷人,甚至惊呼“大开眼界”。而那些“文物医生”本身的学养、风度、精湛的技术、沉淀的内心以及宁静致远的心态,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第二集之后,满屏都是“心疼小闵的枣树”“孔孔画画时候的专注太迷人了”“为什么这集没有我纪东歌小姐姐?”云云,出现一个火一个,名字没出现在字幕上的都被热情的粉丝去扒了出来。

  当然,本集MVP非屈峰莫属,

  “佛系青年的第一代表!”

  “故宫文保科技部哲学家!”

  ......

  屈峰节目里的那段“人生感悟”,圈粉无数,能和他拼人气的目前只有“故宫男神”王津师傅了。

  精彩仍在继续,在粉丝们的热议中次日晚上《我在故宫修文物》放出了最后一集,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如果说第一集主视角是老师傅,第二集主视角的故宫修复师中的年轻一代,第三集里在透过书画修复,就是在默默总结历朝历代的文物修复师的合家欢了。

首节 上一节 449/8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