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也不在意,只淡淡点头回应,便没再多说,靠在副驾驶座上,看着车子往火车站方向开去。
这时,司机主动开口介绍:“小李,这趟任务的情况,我之前在来的路上已经跟刘总、徐总说过了。
黄总之前没跟你提具体内容吧?”
见李景摇头,他点了点头,继续解释:“我们海洋科技在外地有个生产工厂,厂里几台工控机最近老出问题,偶尔卡顿。
之前找了工厂内部的技术员,还有公司派去的人,都没查出毛病。黄总担心之后出大故障,就提议从外面请专家去排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本来请外部专家怕泄露公司的机密,公司高层对这个想法一直没统一意见。
结果昨天工厂那边突然说,厂内工控机全停机了,几条生产线都停了。
这才没办法,高层终于同意了黄总的建议,急急忙忙请了你们三位过去。时间太赶,很多事没提前跟你交代清楚,你多担待。”
听完,李景这才恍然。
难怪黄历明那次跟自己说了后,到现在才有下文,估计是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
而这时,司机趁着等红绿灯的间隙,拿出一份文件,递到李景腿上:
“这是份保密协议。因为涉及工厂生产的核心信息,得麻烦你签一下,保证不对外面透露这次的工作内容。”
怕李景多想,他又补充了一句:
“刘总、徐总都已经签过了,你现在在车上先看看,没问题的话就签。要是觉得不放心,实在不想去了,我们也不勉强,可以再送你回去。”
李景神色微动,没想到还要签保密协议。
他拿起文件翻看,内容很简单,仅针对这次工厂故障排查的工作,没有多余的苛刻条款。
看完后他没犹豫,直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司机余光瞥见他签完,微微松了口气,笑容也热情了几分,又跟李景闲聊了几句,之后便专心开车。
自从司机讲完这次的工作任务,车里就陷入了沉默,显然也不算特别健谈的人,之前和李景交谈也只是为了工作。
而李景又简单问了几个关于工厂的问题,司机估计了解不多,也说不清楚,只说“到了黄总会详细讲”,李景便没再多问。
安静了没多久,后排的徐蓉大概觉得气氛太过沉闷,主动找刘德明搭话:“刘总,听说上次你们公司又接了个大业务?跟省外一家大公司合作了吧?”
刘总淡淡看了对方一眼,才点头道:“合作刚成不到一个星期,徐总就知道了,徐总倒是消息灵通。”
“好事传千里嘛。”
徐蓉掩嘴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热络:“你们公司这么厉害,我们当然得多打听学习,不然哪追得上你们的脚步。”
刘德明没接话,只微微点头算作回应。
随后徐蓉又找了几个关于两家公司业务的话题,李景坐在副驾静静听着,没插话。
而这两人也没打算跟李景搭话,估计是觉得一个学生没什么可交流的。
而从对方两人的对话中,李景能听出这徐蓉对刘德明的态度带着几分尊重,甚至隐约有些巴结。
想来应该是这刘德明的公司规模或者身份地位都比徐蓉高些的缘故。
不过徐蓉看起来情商很高,提起的话题只要刘德明露出点没兴趣的意思,她便立马转移话题。
聊了一会后,见刘德明不再回应,彻底没了聊天的兴致,徐蓉才像是想起了前排的李景。
大概觉得忽视了李景不太好,她还是主动问了几句“你读大几”“学什么专业”之类的关心寒暄的话。
李景心里清楚对方并不真的在意,只简单答了几句,没多展开。
到了火车站,三人刚下车,司机就拿起电话给黄历明打了过去。
放下手机,他跟三人道:“黄总已经在进站口前面等你们了,直接走过去就能看到。”
三人闻言往进站口走。
李景跟在最后,注意到徐蓉始终比刘德明慢半个身位,姿态里时不时透着几分尊重。
而刘德明也不知道是没在意这些细节,还是性格就是如此,自顾自走在最前头。
到了进站口,果然看到穿西装、戴眼镜的黄历明正站在那。
他看到三人,只是微微点头,算打过了招呼。
而之前一直板着脸的刘德明,见到黄历明后却难得露出几分热络的笑容,加快步伐,上前喊了声“黄总”,开始主动聊天。
徐总也洋溢起热情笑意,接连跟黄历明问好。
李景则走过去,只简单叫了句“黄总”,便没再多说。
黄历明身边还跟着个短发女子,看着像他的助理,而在另一侧则是那名魁梧司机。
李景之前见过这司机一面,上次在老街开奔驰过来的就是他,没想到这次也跟来了。
那女助理给三人递了车票,笑了笑:“各位专家,车票已经买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进站吧。”
随后,女助理便带众人一起走进车站,上了月台。
第150章 软座
这时的车站人流比节假日少了许多,但火车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要跨城交通工具,站内依旧有不少旅客。
月台上,等火车进站,李景眉头一挑,发现车厢上竟然印着软座两个字。
李景诧异,忍不住开口问了句:“软座?火车竟然还有软座?”
一旁的徐蓉闻言,立马笑着回头解释:“小李,是黄总客气,特意给我们订了软座,想让旅途舒服点。这软座可比硬座贵不少呢。”
女助理也补充笑道:“坐软座的人少,环境更安静,方便在路上休息。既然是请几位专家去帮忙,肯定要把服务工作做好。”
李景听完,心里的诧异没减反增。
他虽是重生者,却两世都没听说过火车还有软座这一说法。
但仔细一想,硬卧对应软卧,硬座对应软座,还确实应该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
看来自己前世生活的阶层太过普通,很多东西根本没接触过。
不过随着未来高铁的发展,这软座估计也没太大需求了。
等火车停下,车门打开,李景跟着几人走进了车厢。
刚进来,他一眼就看出这车厢和硬座的区别。
普通硬座每排坐5人,一边三座、一边两座,座位又硬又窄。
而这软座车厢每排只坐四人,左右各两座,座位还是沙发形式,无论是空间、整洁还是舒适度,都比硬座要好不少。
之前在车站看到不少人等车,李景远以为车厢会很挤。
但这软座车厢里除了他们,就只有零零散散两三个人,环境便显得更加宽敞舒适。
他看着这软座车厢的环境,心里感叹。
哪怕在这个设施环境条件都有限的年代,老板的生活和普通人依旧有着明显的区分。
想到这,李景不禁想到自己那勤恳劳累了大半辈子的父母,等自己赚了钱后,也该让他们能享受享受更好的生活。
坐上车后,黄历明虽依旧话少,但还是主动跟三人说清了这次任务的来龙去脉。
要去的目的地的确是海洋科技设在外地的工厂,那里开厂便宜,紧邻铁路和货场,交通方便,方便原材料运输和成品转运,主要负责电脑的组装生产和出厂质检。
大概一个月前,工厂里负责组装线质检的工控机,开始频繁出现检测卡顿的小异常。
一开始重启机器、让厂内技术员简单处理后,还能恢复正常。
可随着时间推移,小问题越来越多,已经明显影响到了生产效率。
海洋科技先是派了总部的技术员去排查,却没找出病根。
黄历明担心拖出大问题,就提议请外部专家来查,可公司因商业机密问题一直没统一意见。
直到昨天,几台工控机突然全宕机,整条生产线直接停了。
要是修不好,工厂的订单就得违约,这才急忙请了他们三人,赶去工厂解决问题。
而为了能够一次性解决问题,黄历明通过各个渠道,特意请了三个专家。
而李景便是通过卫大海的鼎力推荐,纳入了黄历明的选择名单。
听完黄历明更详细的解释,李景也明白了这次任务的紧迫性。
不过他注意到,黄历明说任务时,目光大多落在刘德明和徐蓉身上,只偶尔扫过自己一眼。
显然在对方心里,那两位才是解决问题的主力,自己不过是靠卫大海推荐才搭上这趟线。
李景对此倒没在意,就算问题最后真是刘徐二人解决的,他照样能拿到酬劳。
眼下更重要的是按卫大海说的,需要借此机会和黄历明拉近关系。
于是在火车上,李景主动找黄历明搭了几次话,可对方闲聊的兴致不高,每次都只淡淡回一两句话,根本没法把话题接下去。
后来李景发现,黄历明的冷淡不是针对他。刘德明和徐蓉热情地找他聊其他事情,黄历明也只是平淡回应,没太多话。
以至于四五个小时的车程里,车厢里大多时候都安安静静的,只有火车运行的声音。
看着黄历明这油盐不进的样子,李景微微皱眉。
卫大海要自己获得黄历明的信任,这事恐怕比想象中还难得多。
……
火车到站后,李景几人下车,火车站门口已有两辆车等候。
黄厉明和他的助理,以及那魁梧司机上了第一台车,李景、刘德明及徐蓉上第二台车。
两辆车快速穿过市中心,赶往开发区。
半小时后,抵达工厂门口。
工厂是典型的老式工厂,规模不算特别大,周边稀稀拉拉长着几棵树,路面是郊区常见的碎石路。
刚下车,早已等在厂门口的一名中年男子便快步小跑过来。
他穿着深蓝色卡其布工作服,胸前别着“海洋科技”的厂牌,先跑到黄厉明面前热情地打了招呼,再将目光转向李景三人:“三位就是黄总请来的专家吧?这边请,往里面走。”
黄厉明跟对方简单聊了两句,身旁的助理趁机轻声给三人介绍:“这位是工厂的王厂长,我们先进办公室吧。”
刘德明点了点头,率先跟在黄厉明身后,徐蓉紧随其后。李景没怎么说话,目光落在工厂大门上,门楣上写着“海洋科技”四个大字。
进了厂房,众人先去了厂里的办公室。
王厂长叫属下给黄厉明等人泡上茶,才激动热络道:“黄总,可算把您盼来了!这次事情实在太突然了,几台工控机全死机,我们技术人员查了好几次,都没查出问题。”
说着,他指了指从门外赶来的消瘦中年男子:“这是老陈,我们厂里的技术负责人。”
老陈见到办公室里的众人,神色一凛,连忙朝黄厉明打招呼道:“黄总。”
黄厉明淡淡点头,没有多余寒暄,只对王厂长示意:“你先跟刘总、徐总他们介绍下情况,别耽搁时间,说完就去现场看看。”
闻言,王厂长连忙点头应下,目光扫过李景几人,最后自然落在刘德明身上,笑着开口:“刘总,我们之前应该打过几次交道,您还有印象吧?”
刘德明之前和徐蓉、李景在一起时不怎么露笑,此刻对王厂长却露出一丝友善笑意,点头道:“对,上次我们在星市开会见过。”
王厂长见对方记得,笑容更加热情:“当时开完会还一起吃了饭呢。那时候就听不少人说,刘总的技术厉害。”
听着对方的吹捧,刘德明呵呵笑了笑,扶了扶眼镜,随即切入主题:“王厂长,到底是什么问题?按说你们厂里的技术人员水平也不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