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彼岸提前数天进行预告并公布了补偿方案,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迅速引发全网热议:
“这也太不方便了吧!我中午正打算用微信给朋友转账救急,结果发现支付不了,打电话才知道停机维护,就不能选个更合适的时间吗,这不是耽误事儿嘛!”
“中午跟女友约会,结果微信挂了,回归打电话和发短信这种古早方式沟通,好麻烦啊”
“虽然微信支付用不了有点麻烦,但看到公告里说‘响应国家数据安全要求’,突然就理解了,毕竟之前数据泄露的新闻太多了,企业肯花时间做安全加固,总比出事了再补救强。”
“提前三天就开始推送通知,还反复提醒时间点,上面提前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出在尽量减少影响。补偿的措施也都很有诚意,起码态度到位了。”
“提前预告有什么用?我的小店全靠微信支付收款,一个小时不能收钱,生意全停了!现金找不开,银行卡刷不了,损失的流水谁来赔?”
“连一个小时都忍不了,不会提前做好时间规划,也就这点出息了。”
“想开点,中午12点停机其实挺合理的,正好处于人们吃午饭的时间,总比选在工作日的办公高峰期强吧~”
“彼岸云计算停机前,我们公司提前收到了彼岸的邮件,连备用方案都给了建议,还让人做到什么程度?”
“彼岸就是垃圾,说维护就维护,一刀切吓唬谁呢?没了微信还有支付宝,缺谁不能活?”
“那要这么说,几年前有家大厂光缆被挖断直接部分服务中断长达8小时,最后只是一封道歉信了事,连个赔偿都没有不是更无耻?是哪个宝我就不说了.”
不仅大众争论不休,各路早已蓄势待发的媒体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南方周末》:“有阿里技术专家表示,市值万亿的科技巨头竟需全局同步停机,是架构的失败。现代分布式系统应追求灰度发布与故障隔离,这种‘一刀切’方案极不专业,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新京报》:“在‘永不离线’成为默认标准的时代,彼岸主动停机维护反而是一种‘逆潮流’的清醒。
企业愿为长远安全牺牲短期流量,是对用户负责的体现,这种‘慢下来’比‘跑得快’更需要格局。”
《钱塘晚报》:“彼岸停机一小时,相当于小半个华夏数字社会停摆。这已远超企业行为,而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事件。
它清晰展示了什么是‘大到不能倒’,也警示需对这类企业加强公共监督。”
《华夏互联网周刊》:“停机维护的本质是技术迭代的必要成本。
彼岸敢于对微信、游戏、云计算三大核心业务‘动刀’,侧面印证了其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敢停机的企业,往往有底气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难度技术切换,这比‘永不宕机’的空喊更显技术自信。”
《澎湃新闻》:“彼岸系公告称为了‘安全加固’和‘响应国家整改’,但为何如此仓促?安全维护更新应是持续、静默的过程,而非轰动华夏的‘网络罢工’。
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有非技术因素的驱动,或是向监管层的强势表态.”
《36氪》:“.我们粗略估算,彼岸本次停机一小时明面损失超5亿,潜在的损失更是高达数十亿。
幸好彼岸未上市,否则市值影响更大。
而且通过刚才评估,为了消除停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安抚公众情绪,彼岸这次额外的补偿规模大概在百亿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即便遭遇这种不可抗力的维护,提前发布预告、彼岸还是依旧是那个彼岸,一切为用户着想,试图把影响降至最低。
说实话,小编觉得陈默也不是故意的。”
我就是故意的!
南山壹号院里,男人端坐在书房,手中拿着那部能控制华夏互联网半壁江山的手机。
像个幕后终极大BOSS
第947章 高纬度的企业与员工
一个小时,在平日里转瞬即逝。
但在这个周六的中午,陈默却感到显得格外漫长。
他独自坐在书房里,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屏幕上不断滚动的舆论浪潮。
吵吧,你们就吵吧,吵的越大声,越能证明彼岸系存在的不可替代性!
这就像一个公司,有一个能力无比出色的新锐骨干。
他效率极高,总能解决最棘手的难题,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让最高领导层无比省心、格外倚重。
但他的崛起,势必会让一些习惯了旧有格局、仗着资历和躺在功劳簿上混饭吃的老员工感到恐慌和嫉妒。
他们会在背后议论,会抱团取暖,会抓住他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无限放大,指责他坏了“规矩”。
如果他们无法让他“和光同尘”,那么最想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将他在这家公司干不下去。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老板真正在乎的,从来不是谁守规矩,而是谁能把事情办成,谁能让祂省心。
今天的喧嚣,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那些老员工们嫉妒的嘶吼和用户们依赖的抱怨,哪一种声音在最终决策者的耳中更有分量?
答案,不言自明。
用户们的‘愤怒’,恰恰源于他们的一分钟都离不开彼岸。
这种‘依赖’,是彼岸过往数年如一日的将心比心,是万亿真金白银砸进去换来的口碑。
这是任何竞争对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腾讯不行、阿里更不行。
哪怕陈默此刻真的将彼岸系服务永久关停,即便有竞品立马跟上,产品可以模仿,模式可以抄袭,但理念与信任,无法复制。
这是资本天然的局限性。
它们绝不可能像彼岸一样,肯将八成的利润拿出来重新分配,反馈用户、让利伙伴、投入研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早已习惯了彼岸模式的用户,会自然而然地用脚投票。
彼岸模式非一日之功。
这是陈默布局数年,一步步落子、一环环扣紧的一盘大棋。
只有这种水磨工夫,才能打造出如鸿沟天堑一般的护城河。
这就像尝过了现炒小灶的锅气鲜美,谁还愿意回头去啃标准化、工业味的预制菜?
难道图它加热更快、价格更贵,从中彰显小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
事实上,刚才一篇分析文章恰恰点破了其中的关键:
「.彼岸此举点明了商业竞争中的一个残酷真相——有时,不可替代性比完美的口碑更重要。
当用户和社会已经与彼岸系深度绑定,停机带来的短暂阵痛会被长期的依赖所覆盖。
这不是一次危机,反而成了一次全网范围最有效果的免费广告。
陈默展现了一种极高的战略自信和格局。
他看到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个战争的态势中彼岸不可动摇的地位。
此举堪称“垄断哲学”的极致体现:最好的市场地位,不是让用户喜欢你,而是让用户无法离开你——哪怕这种离不开伴随着抱怨。
而这次停机,就是一次强制性的“全网戒断测试”,结果证明了彼岸已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数字时代的“氧气”.」
陈默浏览着网上汹涌的声浪,里面有大众最真实的情绪,有对手在背后推波助澜、包藏祸心的带节奏,也有来自盟友和用户自发声援的力量。
按照上一世的轨迹,即便他什么都不做,蚂蚁上市的临门一脚也注定碰壁。
但这一世,不一样了。
彼岸系的存在,像一条闯入棋盘的巨鲸,让原本的棋手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与威胁。
在感受到这股能动摇根基的力量正在崛起,这迫使它们空前的团结。
更何况,这次上市背后捆绑了太多国内外错综复杂的资本,利益交织之下,陈默隐隐察觉,这其中或许还带着某些不可言说的特殊任务。
如果他此刻选择袖手旁观,暂时看似井水不犯河水,但长久结下的恶果,终将由整个市场和社会买单。
到了那时,又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
这就像几十年前的那场支援之战,退一步换不来海阔天空,只会是得寸进尺。
既然资本试图“绑架”时局,那他就能“绑定”大众。
既然都说法不责众,那就比比,谁的“众”更有分量!
尽管他已做了能做的一切——提前预告、事中管控、事后补偿。
但他不是圣人,更不是神。
有斗争,就一定会有牺牲。
“苦一苦百姓,你只管去做,骂名我来担。这是斗争必须经历的阶段!”
那天清晨,领导的话语犹在耳边。
那句“响应国家级整改要求”,与其说是一道指令,不如说是一面为他挡下无数明枪暗箭的盾牌。
男人欲成大事,心必须要狠。
对自己狠,对敌人狠,有时,甚至不得不对斩断内心的道德和善念。
陈默早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他能想明白这一层,雷军、刘强东他们,同样能想到这一层。
这才是他们此刻紧紧团结在他周围的原因。
当时针终于指向13:00,陈默再次按下那个黄色的按钮。
屏幕上的标志从“暂停”跳回“运行”。
彼岸系的服务,如同沉睡巨兽缓缓苏醒,开始陆续恢复。
打完,收工!
陈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然后将那些至关重要的设备分门别类,谨慎地归回原处。
风已停,但浪不止,网上的舆论依旧在发酵。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在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运作下,喧嚣的舆论场仿佛被一只无形之手悄然拨转了风向。
各大平台的热点榜单迅速刷新,媒体的焦点不再集中于彼岸停机带来的不便与争议,而是整齐划一地开始报道同一件即将到来的国际盛事。
这其间的无缝衔接,流畅得近乎艺术,就像之前陈默在书房里按下的那个暂停键,所有的纷争、质疑与抗议,都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瞬间静音,暂时封存。
一切议题,都需为这件大事让路;
一切纷争,都需在此刻暂时止戈。
那就是在一天后,即9月18日。
于津门隆重开幕的第12届新领军者年会,
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第948章 异地,再战!
本届达沃斯论坛主题定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
恰逢全球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格局处于微妙而紧张的关键十字路口,其重要性远超以往,被各方视为洞察未来风向、奠定合作基调的关键一役。
对于东道主华夏而言,这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其坚定不移推进全球化、支持技术创新、拥抱合作共赢战略决心的绝佳舞台。
逾2300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政要、学者、商界领袖与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未来。
从诺贝尔奖得主、顶尖科学家,到执掌全球经济脉络的跨国公司CEO与知名企业家,纷纷启程赴华,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