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陈默把MIOS这边的工作都初步放给黄江吉去负责,或许攻城拔寨、开疆扩土这家伙稍有逊色,但论守城发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有自己在一旁盯着,出不了差错。
而陈默重点最近都放在微信项目的前期准备中,这可是大事,马虎不得。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真·黑格尔!
一个项目其实开发和测试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当然这是有个大前提,那就是事前准备要极其充分。
做项目就像盖房子,房子盖的好不好,全看地基当时打的牢不牢固。
为什么许多项目明明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实现起来那么繁琐。
客户想要什么其实并不是十分清楚,只知道个大概,但对项目周期要求非常高。
人和人彼此沟通会存在信息认知偏差的,不会做到100%完美理解。
产品经理根据客户笼统的需求去理解去细化,就交给技术去实现。
在不断反馈过程中,会带来许多改动,这就对原本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原本的技术框架需要适应多变的需求,甚至后面许多新改动原本框架并不支持,怎么办呢?
硬着头皮在地基上违建,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改动影响颇大的底层,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优先满足业务需要。
随着项目进度的推进,屎山代码就是这样不断成型的。
所有工程师在项目一开始的初衷都是好的,那就是告别屎山,搭建通用的工具,避免重复造轮子。
但他们发现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项目,虽然做了这样那样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案,但每次做着做着都会跑偏,依旧陷入重复造轮子的怪圈。
技术累得要死还写出一堆没有任何成就感和进步的代码,产品被技术挑战被甲方(客户、老板)压榨沟通的濒临崩溃,最后产品验收甲方也是傻眼,最后只能各退一步。
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原因是环境太浮躁。只注重眼前利益,从不看长期发展,说白了就是短视。
这就是为什么原本初创公司一开始做的产品都非常不错,接受了融资之后就逐渐面目全非,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一切向钱看,其他靠边站,资方压力一来,管你什么董事长、创始人,谁都扛不住。
就连强如小雷,在后来股价暴跌还被投资人劈头盖脸训得跟三孙子似的,在房间里输出一个小时,把小雷逼的跑到楼道抽烟缓解濒临崩溃的情绪,当时据传这个资方是老马的妻子张女士,后来被辟谣人可能不一定是,不过事应该是真事,毕竟是小雷自爆的。
所以可想而知,客户或老板想项目立马上线,越快越好这样就能见到收益,见到效果,出现问题那就在后续再打补丁解决问题,大不了发个道歉声明自罚三杯,实在不行丢出几个实习生背锅,或弄个热搜转移下视线就完事了。
嗯,说的就是国内软件行业。
陈默是真正的懂哥,所以他清楚这件事情根本原因在哪。
那就是让专业人干专业的事,避免外行瞎指挥。
既然知道问题根源,陈默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也是他当初刚入职小米就找小雷要三部授权的原因。
他既是客户、又是产品、还是技术,三位一体,话语权牢牢把控在手。
从市场定位、原型设计、产品构思、需求文档甚至技术文档,一条龙全程扶持把控。
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微信项目组所有成员没有写下哪怕一行的代码。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陈默的带领下,头脑风暴把微信不断分析、细化、碰撞。
陈默在其中汲取大家的想法、灵感、吸收、消化,最后掰开了揉碎了再反哺给大家。
需求细化、技术评审、排期核对,陈默把控着微信项目组每个人每个功能的关键点。
在经过不断讨论、反复沟通、激烈争执,一周后最终大家认知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统一。
当前期准备足够充分,项目周期水到渠成也就出现了,提测时间定在了一个月后的9月15日,周五。
接下来开发工作也仅是按部就班实施的过程。
至于上线,那得看测试工程师对测试的评估,那是后面的事情,毕竟陈默不能越俎代庖提测试给出测试周期,毕竟他自己测试效率跟具体测试同学肯定不一样,估的时间长了浪费资源,短了项目质量存在风险,都会有问题。
正如他之前所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是最靠谱的。
微信正式踏上了研发的征途,扬帆起航。
把自身负责的工作安排的妥妥当当,轻装上阵的陈默去找小雷同学报到,
他的触手已经开始触达小米硬件业务。
第119章 硬件破局
腾讯广州研发中心,正在主持开会的张小龙被窗外一连串惊雷吓的一激灵。
他看着窗外阴云,内里夹杂着电闪雷鸣,却没有一丝下雨的痕迹,嘴里骂骂咧咧什么鬼天气,今天预报不是多云转晴么?
不一会儿,风渐起,张小龙随即起身把会议室的窗户都关上,然后继续开会.
其实张小龙出身跟雷军差不多,也是一个程序员,只不过一个后来做了产品经理,一个成了营销奇才兼网红主播,可见程序员就是技术再牛逼老了也得转行(狗头)。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被外界视为继求伯君之后的第二代软件工程师代表人物的张小龙,独立开发了一款叫“Foxmail”的电子邮箱。
一年内,Foxmail中文版使用用户量就达到400万,英文版遍布20多个国家,名列“十大国产软件”,一时名声大噪,之后张小龙以1200万价格将“Foxmail”卖给了博大,并加入博大担任技术总监兼副总裁成为公司高管。
后来腾讯邮箱一直发展不起来,小马哥当时看上了市面上最为流行的foxmail,一番打听也看中了张小龙这个人才。
一开始张小龙有点不同意,小马哥也没墨迹,派出曾李青和刘炽平两员大将,动用了钞能力,直接把博大收购然后打散,保留了张小龙的技术团队和foxmail,这样东西和人都收入囊中。
后来同为程序员出身的马化腾与张小龙惺惺相惜,当时张小龙不愿到深圳总部上班。
马化腾特意为他在广州成立研发中心,由张小龙出任总经理,张小龙每两周只需到深圳开一次总裁会议即可。
QQ邮箱在有了张小龙带领的广研中心加持下,不断完善,取精芜杂,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已经相当完善,在国内邮件市场跟Foxmail并称腾讯双子星产品。
到了现在看着QQ邮箱日益完善,Foxmail也按部就班地迭代发展。
张小龙信奉一句话“当一切看上去风平浪静,顺风顺水的时候,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
为此他开始未雨绸缪,规划下一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天这场召开会议的缘由。
经过他的判断,未来移动互联是大势所趋,而现在只有邮件有客户端。
所以在他的主导下,这次会议明确了以邮箱为核心,一分为四的产品矩阵,即邮箱、阅读、存储、记事本四款产品,并且对其进行app化,由于邮箱已有客户端,接下来的重点就放在其他三个产品,都对其做了相应客户端的开发计划。
而由于广研中心技术团队成员大都是传统pc开发,移动开发工程师严重不足,手机端开发团队大部分都是做塞班系统的,为此张小龙向总部那边转岗过来两名做WinPhone的工程师组成iOS团队,而安卓的开发团队则是从塞班团队中抽出来一名工程师带着两名实习生就这么先干了起来。
张小龙知道只有把摊子铺的足够开,自己才会在腾讯有更大的话语权。
此时的他还未觉醒产品天赋,而觉醒药剂此时还在襁褓之中。
在更遥远的国度,加拿大滑铁卢,创始人兼CEO泰德曾在黑莓实习过一段时间,而后和他的几位大学同学自立门户创办了Kik,而第一款产品就是新的移动聊天应用Kik。
这是一款基于用户手机的通讯录,直接和联系人用免费短信聊天,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通讯录建立关系,以及短信走流量从而免费。
这帮学生从未想过,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伙团队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且比他们打造的产品进度要更快,更成熟.
没错,说的就是香港人郭秉鑫和他的6名创业小伙伴,他们为了开车不方便接听电话和盲人方便地收发语音形式的短信,从而正在研发一款语音式IM软件,名叫TalkBox。
秋风未动蝉先觉,这些只是移动互联时代浪潮下其中几处浪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回到小米这边。
虽然陈默不太懂硬件具体技术,但他觉得既然雷军遇到难处,自己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有这个信心,雷军也对他有这个信心。
雷军跟陈默一番长谈后,后者才摸清楚目前公司硬件这段时间的具体情况。
由于一开始小米就想走高端路线,所以其他供应链也都是寻找顶级供应商去谈合作,像大立光电、夏普、友达、英华达、光宝、TPK都是他们期盼合作的供应商伙伴。
最近这段时间,周光平博士带着硬件团队四处出击,全世界满哪飞去,去商谈,去合作。
周光平毕竟在手机行业里浸泡多年,在摩托罗拉深耕十余年,从核心研发一路干到摩托罗拉手机技术委员会主席、摩托罗拉全球科技顾问委员(SABA)等职。
被摩托总部授予杰出发明家称号并获金卡员工待遇。
这些年间,他和很多头部的手机供应商都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
刚开始给小米找供应商时,他对手机内部结构那样的熟练,每个零部件对应供应商,他一个电话就定位到具体关系不错的负责人。
这也是雷军把周光平拉进联合创始人,并给出股份的根本原因,除了人脉资源还有他还带来了几名摩托罗拉的旧部一起协助他开展工作。
周光平带着团队热情地和对方叙旧、聊天,气氛特别友好。但是往往到了最后,供应商都直白地告诉他,吃饭聊天都没有问题,但是生意就不要谈了。
这时他会拿出MIOS的装机量试图说服对方,并且打折包票告诉对方:你能做多少,要多少料,都可以,如果你愿意全部做,全部都给你也可以。可见小米对供应商已经到了渴求的程度,
但并没有人看好小米的模式,即便装机量确实看上去非常动人,但谁也说不准小米造出手机市场的认可程度,没有供应商会去赌一家名不转经传的小公司。
“小米公司行吗?别到最后货款都收不回来。”是此时供应商们对小米的整体认知。
大半个月时间,聊了十几家基本都是这个说辞。
更有甚者,直接派下面的代表过来,吃饭聊天都行,但是一谈到合作就左顾言它,最后在周光平的一再逼问下才透露出了真相,那家上面根本没打算跟小米合作,只不顾碍于周光平面子过来聊聊而已。
这让周光平团队士气低迷,之前在摩托罗拉都是供应商求着他们,何曾有过如此低声下气的一面。
两天后的一次远程电话会议,小米总部雷军、林斌、陈默三巨头坐镇,听取了周光平的汇报,知晓了目前面临的情况。
即便他们一开始预料到不会一帆风顺,调低了预期,但没想到会是如此艰难
通过这个会议,三人对手机厂商的供应链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远非甲乙双方的合同关系那么简单。
也不是伱手里有充足的现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你想合作的供应商。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最复杂的产品,手机的生产并非采购一批元器件,然后像组装电脑一样拼装起来就行,而是需要手机厂商做大量的研发工作,包括定制、调试、优化数百个元器件,还要考虑天线怎么设计,内部结构如何堆叠.
手机厂商需要跟核心零组件厂商一起做联合研发、联合调试,甚至有专门的定制化零部件。
元器件供应商往往要投入资金和采购方一起进行研发,因此很多元器件都是独家定制的,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导致供应商对与新采购方合作极其谨慎。
供应商要选择那些有成功案例的合作者成功率会更大,很显然,小米并不在此列。
此时还没有什么人可以真正理解互联网手机的含义。出现这种情况并非供应商保守或者傲慢,而是由于现在很多供应商都深受“山寨手机”之苦,所以对新的品牌很是抵触。
一些山寨品牌动辄订几十万元的货,但销售情况根本无法保证。账期一到,这些厂商无法正常付款,就变成了老赖,供应商往往血本无归。
因此,后来很多供应商都对采购方提出要求,合作之前先拿出三年的财务报表,否则不可能合作。
这就给没有任何财务报表的小米造成了困扰,毕竟谁知道小米是不是这些山寨手机品牌其中之一?
周光平在电话里感慨,“.过去几年间,我看着上千家供应商起来,又眼看着上千家供应商倒下。见多了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很多刚开始时很美好的故事,最后都变成了令人狼狈不堪的事故,所以现在大家都异常谨慎。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难度.”
在场三人对视了一眼,虽然之前面试的时候陈默说过类似的话,但临到跟前没想到情况还要更加恶劣和复杂。
不过不是一个好消息都没有,周光平还是凭借个人关系和信用死磕下两家零部件的供应商,但杯水车薪。
不过他还带来了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小米虽然通过MIOS操作系统积累比较多的用户量,但连最重要的芯片都没有谈下来,何谈其他零部件?
接下来几人一番讨论,最后把接下来的目标瞄准高通,只要拿下高通的芯片,凭借MIOS的装机量,就有了筹码,后续的谈判成功率会提高不少。
感谢“我是一只咸鱼啊”200点币,感谢“AI学习机“两位大佬打赏.老板大气!
第120章 让你们翻译翻译
为什么是高通,不是其他厂商。
那是因为在模拟技术时代,关键通信技术只掌握在几家大型制造商手里,比如因特尔(Intel)、博通(Broadcom)、苹果(Apple)、三星(Samsung)等等,由此形成了技术垄断。如果他们不公开技术,别人就买不到芯片,也就和这个行业没有缘分了。
而高通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高通和那些把技术专利当作护城河的公司不同,它用技术手段研发出芯片,然后通过授权的方式将技术解放出来。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它为新的进入者迅速形成竞争力提供了便利,同时还可以帮助一些全球运营的公司,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降低产权法律纠纷的风险。无论是哪家通信制造商,只要研发进行得更快,效率更高,就可以凭借占领市场的能力获得胜利。
于是,像高通这样的核心芯片厂商对小米的支持与研发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月前,林斌雷打不动每天给高通高管轮番发着邮件寻求合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