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长子当家 第129节

  待晴雯从贾母房中出来,却被鸳鸯悄悄拉到了一处背静所在,鸳鸯四下看了看才轻声道:“你这是何苦,非得去那么远的地方吗?”

  晴雯苦笑道:“姐姐能这样问,看来是已经知道我们那边的事了,既然知道,自然也就明白我为何要这样做了,又何必再问呢。”

  “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到外番之地可不是说着玩的,三姑娘是被赐了婚没有办法,不然谁又想去呢。”鸳鸯道。

  晴雯摇摇头道:“姐姐不用劝了,这些我都知道,这些日子我也是想了又想,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袭人姐姐出去,好歹还有母亲哥哥可以依傍,我却有什么呢。”

  “我那个姑舅哥哥又是那样,我难道还能指望得上,与其哪一天被太太赶出去,再被表哥他们卖了,还不如先走了这步。”

  却原来,这晴雯小时父母双亡,只记得还有一个姑舅哥哥,后来进了贾府,便求了赖家将那表哥也买进府来,实指望好歹有个依靠。

  谁知她那表哥有了安稳所在,却一味吃酒昏醉,除了吃酒,其余一概不管,而她嫂子又是个耐不住寂寞的,见她表哥不管,便满府里招摇,弄得相好情人无数。

  晴雯厌恶他们,日常极少与他们来往。

  “怎么?太太对你也……”鸳鸯迟疑道。

  晴雯点头道:“虽然太太没说,可我看得出来,太太是嫌恶我的。”说着便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颊道,“大约都是因为我这张脸,生得太好了一些,只怕太太担心我是个狐狸精呢。”

  鸳鸯便叹气道:“就不能再等等吗,也许宝二爷能求太太……”

  晴雯又是苦笑,摇头道:“当日袭人姐姐那样,也没见宝二爷替她说一句话,宝二爷是指望不上的,再说,我原也没想过那么多,听说茜香国那边,女子也可以出去做事,兴许……真的很不错呢。”

  鸳鸯点头叹道:“是啊,宝二爷那性子……还是珠大爷好,始终如一,不曾去招惹过任何人,更没有让任何人有过希望,满府里喜欢珠大爷的丫头多了,可哪一个也不敢痴心妄想。”

  晴雯叹道:“像珠大爷那样的能有几个,宝二爷已经算不错的了,不如宝二爷的多着呢,咱们如今都大了,早晚会被拉出去配小子,到时还不知配个什么人呢,所以,我宁愿跟着三姑娘去,大不了一死也就是了。”

第394章 离开

  鸳鸯听她如此说,也触动了情肠,她们这些大丫头日常跟着主子,吃的、穿的、用的、见的都是最好的,可一旦到了年龄配人,便再不能有这样的环境和待遇了,等同于一下子从金窝进了狗窝,所以很多丫头才想着能成为少爷的通房。

  可是通房丫头能有几个,大多数还是要配给小子,若亲娘老子得脸,还能赏出去外聘,若不然就只能听天由命,像晴雯这样的若是落到他表哥表嫂手里,只怕更惨,也难怪她要走这一步了。

  想着便点点头道:“如此也好,三姑娘是个明白人,你跟着她,将来总不会差的。”

  “多谢姐姐吉言。”晴雯伤感道,“以后我就是三姑娘的人了,生死都在一处了。”

  王夫人知道这个消息时不由失笑,没想到晴雯这丫头倒乖觉,自己给自己找了出路,且还全了三丫头的陪嫁人数,省得自己一番心力。

  既然老太太都答应了,自己还有什么不答应的,遂叫人去知会了探春,命人将晴雯的一应东西都搬到探春院中。

  宝玉下学回来,就见几个粗使婆子正搬了许多东西从自己院中出来,一时不知道又出了何事,忙紧走几步进屋来瞧。

  只见麝月、秋纹两个正拉着晴雯的手垂泪,不由大惊道:“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连你也要出去了?”

  麝月摇头道:“二爷别急,晴雯姐姐不是要出去,而是转去服侍三姑娘了,将来也陪着三姑娘一起去茜香国那里,如今正收拾了东西搬过去呢。”

  “为什么?谁让你去的?为什么都没人来问我一声?”宝玉大声道。

  晴雯道:“我原是老太太的人,只要老太太答应就是了,再说二爷这会子不也知道了吗?”

  “是老太太让你去的?”宝玉急道,“我这就去求老太太,让你别去,还在我这里。”

  “是我自己要去的。”晴雯冷冷道,“是我求了老太太去伺候三姑娘的,二爷不必再折腾了。”

  “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宝玉抓住晴雯的胳膊道。

  谁知却被晴雯慢慢推开手去,叹道:“二爷,咱们都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以后别再拉拉扯扯的了,再说以后我就是三姑娘的人了,二爷再这样,让人瞧着也不好,二爷保重,我这就去了。”

  说着便不再理会宝玉,自己含泪抱着一个小包袱转身就走,宝玉还想去追,却被麝月一把拉住了,道:“二爷就让她去吧,好歹还在这府里,二爷若想见她还是能见到的,不像袭人姐姐,却是再见不着了。”

  宝玉一下跌坐在床上,出了一会神,看着麝月与秋纹两个道:“是不是你们两个也要离开,我这里竟成了泥坑了,人人都避之不及。”

  麝月与秋纹两个一时不知道拿什么话来回应,宝玉哭道:“我总以为大家都在一起的,等我化成灰的时候你们再离开,没想到这么快就都走了,就剩下我一个孤鬼。”

  麝月与秋纹见他又说起呆话,也只得拿各种好话来劝解。

  探春知道王夫人将宝玉身边的晴雯给自己做了陪嫁,属实吃惊不小。

  袭人姐姐才离开没多长时间,怎么晴雯姐姐也离开了二哥哥那里,二哥哥一向最喜欢身边的这两个丫头,怎么舍得放她们出去呢,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可一切都风平浪静的,没见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袭人姐姐被家人赎出去了,晴雯姐姐也是自愿过来的,都没什么不对劲的,可不知怎么,探春心里总是有一些狐疑,只是狐疑归狐疑,既然太太安排了,自己便好好接受就是了。

  直到赵姨娘气哼哼的到来,探春才算打破了哑谜。

  赵姨娘一进来便坐到桌边,拿眼睛去看屋里的丫头,探春一眼扫去,丫头们便都退下了,赵姨娘这才气道:“你说说,太太是什么意思?怎么把那个晴雯弄到你这里来了,是诚心跟你过不去呀。”

  “晴雯?”探春探究道,“姨娘可是知道了什么?晴雯不是因为没有家人牵挂才来我这里的吗?”

  赵姨娘哼了一声道:“太太还以为她做的多隐秘,其实我什么不知道,就那院子里的事儿也想瞒我?”

  见探春不说话,赵姨娘翻了个白眼儿,又道:“姑娘还不知道袭人那丫头为什么出去吧?”

  “为什么?不是因为家里人想她才接出去的吗?”探春答道。

  “告诉你吧,才不是那么回事呢。”赵姨娘撇嘴道,说着便凑近了身子,小声将她探听来的消息都告诉了探春。

  见探春吃惊,不由得意道:“你说,太太是不是没安好心,把晴雯弄到你这来,是不是打算让你和姑爷将来不睦。”

  探春皱眉将赵姨娘的话细细思量了一遍,再想着这几日的事情,前后一对比,不由心中恍然,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两个丫头都离开了绛芸轩。

  赵姨娘见探春久久无话,冷笑道:“怎么样,这回知道谁是亲的了吧,太太再怎么说也不是你的亲娘,你呀还是明白点吧。”

  “论理,这样的话不应该让你一个未出阁的姑娘知道,可是你眼瞧着就成亲了,还是提早知道点好,男人呐都是靠不住的,还是能捞点的时候就捞点的好,别老傻乎乎的。”

  探春一阵苦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赵姨娘,赵姨娘见探春头一回没反驳自己,不由得意,也不再说什么,转身甩着帕子出去了。

  探春却不由叹气,二哥哥平日那样喜欢这些丫头,到头来却是这样,袭人平日看着那样本分,谁想到会做那样的事情,还有晴雯,竟然选了陪自己远嫁作为出路,看来,所有事情还真是不能只看表面,细细深究,后面的真相真是让人深思啊。

  不由又想到阿渡,若是有一天,自己遇到了事情,这个人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第395章 卫侍郎

  可卿也早从王夫人那里知道了袭人出府的真相,如今知道晴雯也自请去做了探春的陪嫁,想起贾珠素日的一些说法,不由心中感叹,果然男女之间出了事情,承担罪责的总是女子。

  虽说这袭人的确是越了规矩,可最大的责任却在宝玉,如今宝玉无事,只是被责备了几句,袭人却是被赶出了府去,宝玉也不过伤心难过几日,也没见他怎样,袭人失身,回家之后,将来还不知如何。

  而晴雯呢,曾经因为生得好被派到宝玉身边,如今却又因为生的太好不得不离开宝玉,同样的一张脸,却是成也是它败也是它,真是可伤可叹。

  怨不得贾珠常说,一个男人若真的爱一个女人,就要能护得她的周全,不然就不要轻易招惹。

  再多的山盟海誓,再多的蜜语甜言都比不上最实在的护持,像宝玉那样,喜欢花园中所有的花,哪个也舍不得,可是却没有为这些花遮挡风雨的能力,最后花也只能随风凋零,徒留伤感罢了,也不知贾珠此时若在这里,会做些什么。

  此时的贾珠正站在一处城头上感慨万千,前世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灾难场景跟眼前的情形相比,算得了什么。

  城下是乌泱泱一片衣衫褴褛的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头发散乱,目光呆滞,因着城外几处施粥的棚子每日还能施出一碗粥来,人们的心头还有一丝念想,一时还并未有太大的骚乱。

  可是也难免有身强的抢夺身弱的,壮年的欺负老幼的,那些彼此熟识或是亲眷的人还能抱团取暖,那些失去亲人庇护的孩子和老人便只能自求多福了。

  贾珠看着几个破烂烂的孩子畏缩的萎在一处,里面两个小点的孩子竟然是一丝不挂的,浑身沾满泥垢,睁着黑白分明的眼睛茫然的看着周围的一切,既不哭也不叫,就那么呆呆的,像是被吓坏了一样。

  再想起沿途看见的一伙一伙的逃难的人,有的撑不住直接倒在路上,有的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忍痛卖掉孩子,更可恨的是,还有衣着体面的人沿途在收买这些孩子,还要挑肥拣瘦,专要好看的才买,遇到那已经落单失去保护的孩子,更是一口吃的便领走了。

  这还真是弱肉强食,无论什么地方、什么世道,有人遭难的地方就有人发灾难的财。

  贾珠很想把这些人都救下来,可是也知道自己一行还要赶路,还要把马车上的物资送到城中,去救助更多受难的灾民。

  也只能偶尔让其他人先走,自己与张师傅停下来,给这些人一点帮助,贾珠也不避讳张师傅,直接就从袖中拿出些馒头、饼子之类的吃食给那些人充饥,然后再每人给上几把铜钱,好让他们能支撑着走到城池跟前。

  张师傅跟着贾珠久了,早知自家公子很有些奇异,便也当作没看见一样,从不多话,待差不多了,他二人再去追赶前面的车队,反正那些车辆行进缓慢,也走不远。

  当初,他们在通州码头登船,打出皇家的旗帜,一路紧赶慢赶,除了必要的补给,几乎不会停船,可是因为水情的缘故,原本要卸船的码头已经无法过去,只得又改走支流,绕路从一处小港上岸。

  此时贾珠才彻底体会到古代交通的不便,这处地方虽然没有发水,可是断断续续的雨水也将道路泡得泥泞不堪,车辆载重走得极其艰难,车轮动不动就陷在烂泥里,需要多人一起前拉后推,废很大力气才能出来。

  以至于贾珠都不得不使出力气帮忙,不然还得耽误的更久,两位侍郎都一个劲儿的给贾珠拱手,连道:“幸亏有贾探花同行啊,贾探花不愧是文武双全,这力气可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堪比霸王呀。”

  贾珠苦笑道:“二位大人说笑了,在下不过略尽绵力,咱们奉了皇命,自然要竭尽所能不负皇上所托,再说咱们能早到一日,也就能救助更多的百姓,在下又何惜一己之力呢。”

  两位侍郎也都点头,一路上,贾珠的谦和、谨慎、仁厚让两位侍郎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尤其是那位户部的卫大人,闲聊中便说到自家儿子与史家千金的亲事,贾珠这才知道,眼前这位户部侍郎大人竟然就是湘云未来的公爹。

  “原来是亲家老爷当面,小侄竟有眼不识,实在是失礼。”贾珠忙又重新见礼。

  那卫侍郎也忙伸手相扶,笑道:“贤侄不必多礼,小儿最是仰慕贾探花了,自幼时见过贾探花游街便一直念念不忘,没想到竟还能够与贾探花成为亲戚,实在是难得的缘分啊,等咱们了了差事回京,贤侄可得到我府上好好一聚啊。”

  “这个自然。”贾珠笑道,“史家妹妹是从小在我家长大的,也可以说是小侄看着长大的,虽然是表妹,可也与亲妹无异,咱们自然要多加亲近。”

  “再者,大人如此才干风骨,可想若兰兄弟定也是人中翘楚,我那妹妹能得此郎君,实乃前世修来的福气。”

  “诶,小儿如何能与贤侄相比。”卫侍郎笑道,“说来也有趣,我家本是世代读书,从未有习武之人,自小儿见到贾探花英姿之后,竟也练了些骑射。”

  “小儿本来体弱,练了这么多年,竟慢慢都好了,说起来还都是贤侄的功劳呀,令尊能有你这样一个儿子,真是福泽深厚啊。”

  旁边的工部侍郎刘大人也笑道:“是啊,满朝文武谁不羡慕令尊大人啊,令尊大人又是谦谦君子,在我们那最是仁厚谦恭,上下人等都是交口称赞啊。”

  贾珠忙拱手笑道:“家父也是常常感叹,说他自己才疏学浅,幸而同仁们不嫌,大人们不弃,这才能勉强塞责,不致错漏,能不见罪于皇上多亏大人们相帮啊。”

  “诶,贤侄不必客气。”刘侍郎笑道,“咱们本是同朝为官,如今二位又是亲戚,我与令尊也同属工部,也算是一家人嘛,咱们通力合作,此次的差事定能顺利完成啊。”

  “是是。”贾珠忙道,“小侄年轻,见识浅薄,两位大人却是老马识途,经验老到,小侄定顶力协助两位大人,办好差事。”

  “呵呵呵……”两位侍郎都扶须笑道,“贤侄不必过谦,咱们是互相协助,互相协助啊。”

  三人都笑起来,彼此越加亲密。

第396章 唏嘘

  贾珠现在脚下的这座城池便是离那处小港最近的县城——平城。

  他们到来之时,平城县令见到他们便如同小儿见了父母一样,几乎不曾哭出,吴知县扑跪在地哽咽道:“老天垂怜,幸好几位大人前来,不然下官只怕真的要撑不住了。”

  却原来,此处城小,县衙所储备的粮食有限,自水患以来,四处逃难的灾民有不少都聚集到此处。

  这位吴知县倒是位好父母,虽不敢贸然放那么多灾民进城,以免引起城里百姓的不安,却也一早就在城外支起几座粥棚,派了差役日夜看守维持,熬些清粥让投奔过来的灾民能有口饭吃。

  只是逃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原本离此不远还有一座城池,可以疏散一些人过去,只是那里地势低洼,一场大雨下来,竟也被淹了,好多人反又往这里逃来。

  于是这里的压力便越来越大,眼瞧着粮仓里的粮食越来越少,这位吴知县又组织几回募捐,让城中富户、商贾、百姓人等都捐些吃食出来济民。

  这些人因为担心灾民饿极了会不顾一切,倒也愿意解囊,怎奈谁也不可能不顾自己,能捐出的东西毕竟有限,且毕竟只是小城,特别富裕的人家也没有多少。

  一日日下来,如今那粥棚中熬出的粥哪里还是粥,米粒见不到多少,倒大多都是菜叶,若再捱上些时日,只怕就真扛不住了。

  贾珠见这吴知县面容憔悴,眼窝深陷,有些花白的山羊胡子哆嗦着,想来这段时间日子也是难捱,也不由感叹这古代的基层干部也不好当呀,并不都是只顾自己不顾百姓的贪官。

  几人也没闲着,略与这吴知县客套了几句,便跟着吴知县一起登上城头看了看城下灾民的情况,也才有了之前贾珠看到的情形。

  随后几人又跟着吴知县去看了仓储的情况,最后回到县衙,展开舆图,一边听那吴知县诉说周边大概的情况,一边在舆图上圈出受灾严重地区,以及水路、陆路等路线。

  再根据自己带来的银钱物资情况,看看要给这平城这里留下多少,另外还要再去采买多少,大概采买些什么。

  于是几人兵分几路,工部的人带着人马出去勘察水情,看哪里需要加固,哪里需要清淤,哪里又需要疏通,户部的人则带着米粮等物出城安抚这些灾民,贾珠便先随卫侍郎来到城外。

  放眼看去全是一张张凄惶无助的脸孔,听到的都是痛苦的呻吟和低声的啜泣,世界仿佛不再是彩色的,而成了满是划痕、污浊的黑白影像。

  灾民们见出来一群人,为首的几个还身着官服,有那机灵的便跪爬过来哭告央求,喊着大老爷救命,大多数人则是有些麻木的看着,并不有什么表情。

  直到卫侍郎站在一块石头上振臂高呼,说皇上惦记着百姓,心疼百姓的疾苦,派了人给他们送吃的来了,地上的灾民才有了反应,有哭的,有笑的,有不停合十念佛的,还有跪下磕头的……

  贾珠只觉得鼻中一酸,差点掉下泪来,这就是最淳朴的百姓,不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凡有一点点希望,就会挣扎存活下去,这也是最可怜的百姓,仿佛已经习惯了苦难,黑暗中有人给了一点点温暖,便如此的感激涕零,欣喜不已。

  贾珠在这周围走了一圈,只见除了几个粥棚子的地方还算有个棚顶,其余人几乎都是露天而居,或在树下,或在墙边,或者就是席地而坐。

  虽然现在是夏天,露天也不怕寒凉,可是这南方天气本就潮湿,此时虽没有暴雨,可是也会时不时落些小雨,这些人只怕这些日子一直都是湿了干,干了湿的。

  更看见有很多便溺污秽分布在角落地方,不远处的一处水塘也是浑浊不堪,但还是有人会拨一拨上面的杂物,便捧起水来喝。

  贾珠已经看到有不少人在呕吐、发烧,想来也是饮食不洁导致的,本就饿得虚弱,再喝这样的水,不病才怪,俗语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首节 上一节 129/1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