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汉军,这座墙不高池不深的小城,本来就不可能长期坚守。
不过,也正因为双方优劣是如此明显。
所以麋威打一开始就留了个心眼。
一边作出锁城强攻的姿态,一边让詹思服等人继续北上打探敌情。
看看到底是谁给了城中坚守的勇气。
深入敌境打探军情,当然是艰苦的。
一等就是好几日。
最后不等詹思服等斥候归来,城中受不了这压力,县长带头出降,道出了实情。
“你以为我也是响应关将军的梁郏山贼,所以才选择坚守?”
麋威看了看地图,感觉这说法有些奇怪。
被人视作山大王倒也没啥。
关键是梁县在弘农,郏县在颍川啊。
就算汝南暂时空虚,但那两地靠近洛阳,地方戍卒应该还是充足的。
怎至于被一群山中的乌合之众穿州过郡南下?
不过,随后詹思服等人陆续归来,倒是证明了这个说法。
“简而言之。”
“先前有少则一万,多则三万的义军或者说流民,自梁、郏南下,结果被颍川魏军伏击。”
“所以义阳县才认为我们也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甚至打算跟援军来个内外夹击,是吧?”
詹思服连连点头。
麋威没再纠结此事,转而道:
“那义军还剩多少人马?是否还有人继续南下?”
若能联络上这些心向汉室的义军,那后续北上可操作的空间就多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为此缓一缓攻势都是值得的。
毕竟他这次北上,主要目的不是攻略豫州。
南阳才是根本。
可惜詹思服摇头道:
“那一战魏军以逸待劳,一战而胜,义军当时便作鸟兽散!”
“仆不熟悉北地人情,实在不知该往何方联络各部豪帅。”
麋威摸了摸胡子,发现中原的形势,跟自己先前想象的有些许不同。
空虚,但不完全空虚。
稳定,但不完全稳定。
具体来说,就是以方城缺口为分界线。
南边空虚但稳定。
北边不空虚但也不稳定。
为什么后者反而不如前者稳定呢?
麋威目光再次往地图上看去。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忽然明白了。
因为北边山多!
大山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
大山也是天然藏污纳垢的地方。
那些背离“文明”的人或事,甭管是盗贼、隐士、义军、山越蛮夷等等。
都会下意识往山中汇聚,然后依靠天然险阻来对抗山下的“文明”。
这是综合看主客观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换言之。
如果说眼下哪里最有可能联络上义军。
那必然在山中!
心念一动,麋威一指叩在地图上,对左右道:
“往方城走,去山中找人!”
感谢【小小航海王】的打赏!
第200章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收获
方城是城的名字。
方城也是一系列防御工事的名字。
但在有些时候,方城其实还是一系列山的代称。
从宏观的视角看。
汝颍位处黄淮大平原。
南阳盆地内部,同样是一个大平原
两处平原之间有山脉分断左右,形成天然的关隘。
是为方城。
自先秦时楚国修筑长城(楚方城),这里早已山关一体。
麋威在想,义军们南行至方城附近被击溃之后,还能逃到哪里去?
只能是这片山。
不过,从义阳到方城尚有两三百里路。
自己不可能翻遍沿途每一座山。
耽误时间不说,还延误战机。
只能设法让义军们自己从山上下来
麋威思虑妥当,立即下令搜罗附近的马车、鹿车(小推车),并通知邓芝北上平春坐镇。
等邓芝人马一到,便自义阳急行军北上。
迅速渡过淯水上游的支流比水,强攻北岸的两座小城,比阳和舞阴。
二城自关羽北伐之后,便失去了与宛城的联络,早已人心惶惶。
麋威围城五日,连下两城,拿下新的立足点。
这之后,改急为缓
一边往宛城发信使联络关羽,请他在围城之时,稍稍替这边方向掩翼一二。
一边又让向宠部三千兵自舞阴继续往北,在上界山、扶予山之间设卡堵路,防止北边魏军南下。
如此,就在扶予山以南,比水以北的群山之下,设置了一条长达百里的临时安全区。
这之后,便是高举关羽的旗帜,以此号召义军们下山了。
是的。
虽然麋威的对魏历史战绩包括两个刺史(一死一败),两个太守,外加一个太守兼大将文聘,可谓战功赫赫。
或者说凶名赫赫。
但这些人里,有四个远在关中、关西那一片。
有一个虽然在荆州,但因为北上的速度太快,其实消息还没来得及扩撒。
所以对于那些常年潜伏于伏牛山上的中原义军来说。
以上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关羽女婿”的身份好使。
谁让老丈人已经在荆州打了二十多年仗,并且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威震华夏了呢?
还得是狐假虎威。
总之,一旬间,陆陆续续有不同籍贯,不同口音的义军自山上下来。
汇聚到舞阴和比阳二城之间。
不算意外,活下来的大都是青壮。
麋威让他们按照籍贯编组成部曲,然后让马忠、王平、姜维等人负责整编,严肃纪律。
不求立即形成战斗力,起码保证秩序,别自己先乱起来。
姜维:“各山义军已经大略整顿完毕。”
“其中河南兵四曲,河北兵六曲,另有南阳兵三曲,共计五千七百四十八员。”
说完,姜维递上各曲、屯军吏的名册。
麋威大致看了一下,挑眉道:
“怎么还有南阳兵?”
姜维:“应是过去三四年间躲避战乱逃上山的。如今兵祸席卷山林,只能下来了。”
这算是最后的逆向曹仁红利?
麋威:“兵员素质如何,堪战吗?”
姜维:“若兵甲粮谷充足,训练数月,尚可作为辅兵守城。”
”若在野外堂堂正正对阵,临敌多半会动摇,宁缺毋滥。”
“说到底,这些游侠、少年常年啸聚于山林间,既无恒产也无恒心,非良家子也。”
麋威看到姜维一脸嫌弃的表情,暗自失笑。
姜维出身天水大姓,正是汉代传统兵源“六郡良家子”之一。
这些人家中有田宅,有父母亲眷,世世代代习惯了法度的规训。
一旦上阵作,会本能遵从军纪。
稍加训练和战阵砥砺,就是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