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02节

  “山中传信不便,且魏汝南太守满宠屯驻于宛县以北,群帅未必敢轻易下到平地上。除非将军亲率大军围困宛城。”

  见关羽点头,杨仪才道:

  “将军!”

  “下吏所言之患不在于此!”

  “方城口子太大,堵是堵不住的,也没必要强行堵塞,但凡江东孙氏和梁郏群盗能对中原魏军有所牵制,便可称得上胜算充分了!”

  “今所患者,不在襄樊北边的南阳,而在襄樊南后的江夏!”

  “若那处口子不尽快堵上,来日将军兴师北伐,难保魏军不会效仿昔年吴孙子(孙武)故事!”

  ……

  “义阳三关?”

  马良的接风宴上,众人酒足饭饱,不免议论起荆州军事。

  麋威看着对方带来的关隘地形图。

  一眼就看到了江夏北边山中的三座关隘。

  也很难看不到。

  众所周知,江夏郡在当前实际上是分成三份的。

  其中江南部分早就被孙权所得,不必多提。

  江北则又细分为西部的汉水下游流域,以及北部的淮河上游流域。

  其中前者除了出汉水通江的夏口以外,已经被季汉所得。

  如今太守是邓芝。

  麋威也曾当了大半年都尉。

  而后者则自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后就归入曹魏。

  太守是魏国讨逆将军文聘。

  而江北部分之所以截然二分,除了因为各自有依托的河流水源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

  二者之间,横亘着一大片磅礴的山脉。

  具体来说,就是桐柏山和大别山的连接处。

  其中桐柏在西,大别在东。

  二者自古以来就是天然地理分隔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

  文聘所据的江夏北部,跟其北边的豫州汝南郡,才像是一个地理单元的。

  毕竟一个在淮南,一个在淮北,两边只隔着一条河而已。

  而江夏西部则远隔大山,倒像是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甭管是谁,只要盯着江夏地图看,就不可能忽视中间那一大片山。

  而只要盯着那片山看,就不可能忽视卡在中间通道上的三座关隘。

  这时麋威话一出口,见众人有些茫然,就知道自己又犯了穿越者常见的错误。

  因为历史已经变动,曹丕根本没机会从南阳分置义阳郡。

  哪来“义阳三关”的说法?

  好在义阳郡虽然不存在,但义阳县还是早就有的,也恰好在三关的北部。

  所以众人只是稍稍一怔,便都接受了这个说法。

  便见马良随口道:

  “三关是联通汉沔与淮上两地的重要关口。”

  “虽不如叶县方城那边的口子大,仍足以通行兵马。”

  “这两年关将军坐镇襄樊,厉兵秣马,魏军不敢南下,那口子堵不堵都无妨。”

  “可今后大军北上,后方江陵必然空虚。”

  “若北伐迁延日久,则须提防文聘从三关南下,直插南郡心腹!”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凝重的神色。

  没办法,马良假设的这个行军路线,看似有些天马行空,实际上也确实挺考验将领的统兵能力和战略想象能力。

  可谁让历史上真有人成功实现了这种骚操作呢?

  谁让那人就叫孙武呢?

  但凡统兵作战的就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吧!

  历史上的吴楚柏举之战,有大量值得称道的战略战术。

  比如名将伍子胥修渠筑坝,水淹楚都。

  麋威早在江陵北郊就见识过那一战残留的痕迹。

  又如吴国君臣通过佯退疲敌战术,成功在柏举击败楚国主力,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

  柏举之战这个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但吴国君臣当中,要说谁最具有战略想象力,还得是兵圣孙武。

  发兵之初,吴国大军溯淮水北上,到了当下义阳、平春一带的时候,孙武认为逆水行舟,行动迟缓,有悖于兵贵神速的道理。

  于是建议伍子胥舍船登陆,南下翻越三关,直趋楚国都城。

  已达到攻其不备的目的。

  后来的结果证明,孙武这一招天马行空,确实打乱了楚国的防御部署,继而为后续大胜赢得了先机。

  那么回到眼下。

  既然有了孙武的珠玉在前,后人就算缺少天才的想象力,但照本宣科总是可以的吧?

  更别说,相比起千里远征的伍子胥和孙武,当下文聘根本就驻扎在江夏北部的淮水边上。

  随时可以南下。

  想不到也就罢了。

  既然想到,自该防一手。

  “话虽如此,然三关地处深山,恐取之不易吧!”

  座中一人冷不丁开口。

第176章 先为不可胜

  “难易是相对的。”

  马良并未在意质疑,自然应声。

  “关隘之所以称之为关隘,因其坐落于人马能通行的道路上。”

  “彼处有三座关,便意味着至少有三条道路。”

  “而守军不得不分兵三处。”

  “兵法云: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故三关到底能不能攻取,须视守军如何设防,再做打算。”

  说完,马良才回头看了一眼刚刚说话之人。

  只见此人年纪轻轻,却满手老茧,兼之体格精壮。

  一看就是自小打熬武艺的。

  麋威见状,上前介绍道:

  “天水冀县姜维,字伯约。先考为天水郡功曹。颇有武略。”

  “因劝谏宗族归正有功,最近被陛下除职为羽林郎,今在我麾下效力。”

  言罢,示意姜维主动给新任尚书令递上名刺。

  姜维虽然照办,但一脸扭捏道:

  “马令君明鉴!维区区手下败将,不敢在麋昭汉面前称道武略!”

  马良闻言挑了挑白眉。

  瞬间就猜到怎么回事。

  看了一眼姜维,又看了一眼默默跟在麋威身后的诸葛乔。

  忽而抚掌笑道:

  “可惜我儿尚年幼,不然也该让他到师善麾下效力。”

  “如此,将来起步就是个郎官啊!”

  麋威知道对方在打趣,只是莞尔。

  唯独一笑之后。

  想到最近陆续转入尚书台当郎官的马谡、潘秘、费祎。

  继而又想起这几年结识的季汉英才。

  关平、关兴、潘秘、习宏、向宠、费祎、王平、马忠、马谡、张嶷,马岱,包括老一辈的潘濬、张裔、杨仪、孟达……好像都因为跟自己有了交集,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本该投敌的没有投敌,如潘氏父子、习宏一家。

  本该蹉跎的没有蹉跎,如张裔、杨仪。

  就连本身就能大放异彩的,如今也提早了数年走到了合适的位置上,如费祎、向宠、王平、马忠、张嶷。

  哪怕一度“社死”的孟达,最近也因为陇右战功,得以转入尚书台为郎。

  虽然彻底丧失了兵权,但好歹有了实职,不失前途。

  这么一想,老刘特意将姜维塞给自己,莫不是也打算让自己将他好好升级改造一番?

  若放在两三年前,麋威肯定要惊呼一声老刘又高估我了。

  不过时过境迁。

  他如今心态早已不同。

  高不高估已经无所谓。

  反正只要大腿们都成长起来,往后不都是一起受益?

  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有本事改造谁。

首节 上一节 202/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