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95节

  其后又命昭汉将军、侍中麋威,再远送十里,直到徐庶登船为止。

  “麋将军,前面便是渡头了,就此别过吧。”

  徐庶勒马回头。

  麋威闻言,抬手屏退左右,将一个包裹塞给了对方。

  徐庶好奇打开,只瞥了一眼,便浑身一震,如遭雷击。

  包里赫然装着一条紫白双彩的精美绶带,以及一方沉甸甸的金印。

  金印紫绶。

  汉制,唯三公和位比三公的重号将军,可服金紫。

  麋威肃容朗声道:

  “陛下有诏:朕自登极以来,三公之位唯太尉虚置,皆因不见徐元直。”

  “今历劫十四载而得见故人,可见去就之分,自有天数,君其勿辞。”

  言罢,麋威语气一缓,转笑道:

  “太尉若担心此印绶会祸及洛阳家小,登船之后,沉河即可。”

  “陛下又说了,他这一朝的太尉,只有徐元直。有没有印绶都无妨的。”

  徐庶久久不能言。

  这一刻,他想起十四年前与刘备分别的那一幕。

  那时老母被曹兵掳去,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此方寸之地已乱。

  此去经年,本以为随着年龄阅历增长,已经心如止水,稳如山岳。

  却不曾想故人只是轻轻一语,顷刻翻江倒海,地动山摇。

  徐庶仰天长长一叹。

  缓缓合上了包裹。

  道:

  “请将军回禀主公,说徐庶之才,不堪为万石,只当主公是千金买马骨了。”

  “此番归去,定会向乡人称颂主公的仁德。”

  麋威道:

  “曹魏君臣会允许吗?。”

  徐庶闻言一笑,竟有三分狡黠:

  “乡野清谈玄理,又不涉及士人定品,有何不许?”

  “况且此番魏廷遣我为使,不就是图我与主公有故旧吗?”

  “今后天下皆知主公念旧,若我回去后竟丝毫不谈,岂非违背常情,更为可疑?”

  好嘛,合着老刘这几日带着老徐招摇过市,在这等着呢。

  不过看样子,徐庶其实早有预料?

  一念及此,麋威忽然发现。

  其实“刘备红利”并未用尽。

  只不过今后需要更高级的使用技巧罢了。

  ……

  送别徐庶归来,刘备正式下诏,让台阁和外朝一同讨论今后选拔官吏的制度。

  包括麋威在内,大小官员都要提出对策。

  一时间,送往尚书台和内廷的策表,车载斗量,每日络绎不绝。

  麋威作为侍中,每日光是帮刘备整理竹简就弄得胳膊酸软。

  不过最头疼的还是怎么写好这篇小作文。

  好消息是,因为选官制度跟刘备先前让讨论的法度可以算作一件事,所以他可以两篇合作一篇来写。

  坏消息是,“九品中正制”对今后数百年历史影响深远,想要做好这一篇文章,着实不易。

  随大流学曹魏吧,明显违背他这个后世人的认知。

  穿越前搞这一套,穿越后还搞这一套。

  那他不白穿越了?

  可若真要大刀阔斧地整个大新闻,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个能耐。

  地方士人的阻力怎么办?

  汉魏之间对士人群体的争夺怎么算?

  虽说季汉刚刚打下了凉州。

  可因为人口地理的种种因素。

  魏强汉弱的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只不过相比起原本历史,缩小了一些差距罢了。

  至少在取下关中之前,曹魏仍旧称得上北方霸主。

  那这时候,该不该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的打算呢?

  而即便抛开这些军事层面的不论。

  单看制度本身,自己若想继续改良,该怎么改?

  照搬后世唐宋的科举考试制度?

  麋威一开始还真有这么打算。

  甚至还幻想过以此“震惊”天下。

  哪知一查宫中典籍才发现,原来考试选才的模式,早在汉顺帝阳嘉年间就有先例。

  那位九十多年前的大汉尚书令左雄,在原本察举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考试选拔。

  儒生加考经学,文吏加考文法律令。

  以此筛汰那些徒有虚名的孝子廉吏。

  史称“阳嘉新制”。

  虽然跟后世科举制度有别。

  但确实开启了考试的先河。

  还是分科考的。

  总之震惊是不可能震惊的。

  万一搞粗糙了,反而会被人嗤笑为画虎类犬。

  麋威不得不拿出前世备考的架势,在家中、宫中翻遍资料,苦思冥想了好几日。

  却仍不得其法。

  直到某日搬运竹简的时候,失手砸到了自己的脚。

  在痛得大呼小叫之余,终于大彻大悟。

  一把抱住惊慌失措的妻子,大笑道:

  “原来是当局者迷啊!”

  “明明答案如此直白!”

  关令惠不解其意:

  “什么答案?”

  麋威捏了捏妻子的杏腮,道:

  “答案就是一切为了躺平!”

  ……

  就在麋威终于打通了思维中的任督二脉,开始下笔如有神之际。

  另一边,随着徐庶出使成功,返回洛阳。

  刘备接见曹丕使者的事。

  在曹魏上下的有心操作之下。

  很快就传到了江东。

  一时间,吴国朝野震动。

  指斥刘备背盟的声音此起彼伏。

  就连已经很久没人提及的“归还荆州之论”,也从犄角旮旯里重新冒了出来。

  但与朝野的鼎沸之势相比。

  处于风暴中心的孙权。

  连带孙权的几位心腹重臣、

  中司马诸葛瑾,建威将军吕范,濡须督朱桓,大督朱然,副贰陆逊。

  却都显得格外平静。

  特别是孙权自己。

  曹丕打的什么主意,刘备打的什么主意,他自问比谁都看得清楚。

  毕竟论起左右逢源这件事。

  他孙仲谋敢认第二,谁敢人第一?

  在西,他跟刘备有个孙刘联盟。

  在北,他名义上还是大魏吴王。

  甭管怎么左右横跳,跟另一方总有回旋的余地。

  而究其根本,就在于孙权早就看穿了曹刘两方起家的本质。

  一个走禅让流程代汉自居。

  一个以宗室正统兴复汉室。

  两边在根子上就是不兼容的。

  注定你死我活。

  而既然曹不容刘刘不容曹,两边都还互相知道这一点。

首节 上一节 195/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