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42节

  至于说离开的理由……作为皇帝的近侍,去帮皇帝做点跑腿的小工作,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刚刚老刘还让他去马厩牵马呢!

  也不见羌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更关键的是,张嶷是他亲自举荐给刘备的人才。

  那出于一个负责任举主的角度,自己是不是应该尽力去捞一捞张嶷,免得他蒙受不白之冤?

  而且老刘对自己父子确实不薄,人总要知恩图报吧!

  思忖间,他已经迎上了诸葛亮的目光,道:

  “下吏不才,愿为朝廷南下平贼,安靖蜀地!”

  此言一出,诸葛亮抚掌笑道:

  “师善此言与我不谋而合!”

  “想来陛下遣你来问话,便已经暗存了点将之意……那便定了!”

  诶……老刘点我手心那一下原来有这个意思?

  还有,丞相这意思是他本来就相中了我?

  这又是哪位在诸葛亮面前乱吹我牛皮啊!

  思来想去,只有诸葛乔嫌疑最大!

  不过眼下也没空跟小儿辈较真了。

  独领一军出征,可不是闹着玩的。

  便直白道:

  “下吏入朝后只有少许亲随部曲,并无统领,此番平乱还需另行点兵。”

  “到底哪些兵将可用,还请示下!”

  诸葛亮闻言看向赵云。

  这次武担山大典,后者正是负责统筹护卫的中军大将。

  便见赵云指着身侧的偏将陈到道:

  “叔至麾下有一曲白毦兵,为早年招募的青衣羌,不但忠勇可靠,更熟悉汉嘉地理。”

  “此曲白毦正留值都中,并未出城,可作为师善压阵的亲军部曲。”

  “可。”诸葛亮言简意赅。

  赵云又道:

  “中军以外,各郡入朝官吏的部曲、上贡祥瑞的郡县吏员,也有些可用的人马。”

  “这些人大多在外围警戒,并未靠近车驾,可随时征调南下。”

  言罢,赵云命佐吏取来相应兵册,让麋威自己看着挑。

  麋威郑重接过,一时看花了眼。

  不过军情如火,容不得他慢慢挑。

  一刻钟后,他已经有了决断,对诸葛亮道:

  “下吏作如下征调。”

  “汉中魏征北麾下牙门将王平字子均,及其所统两曲汉中精兵。”

  “巴西汉昌县长马忠字德信,及其所统两曲巴西劲卒。”

  “驸马都尉关兴,及其亲随部曲。”

  “骑都尉马岱,及其亲随部曲。”

  “另调梓潼卒两曲,以及……太子舍人霍弋字绍先!”

  麋威一口气说完,发现众人面色各异。

  特别是最后一项,不少人听得皱眉。

  不过麋威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

  这是他短时内能想到的最好方案。

  却也不仅仅是基于先知优势而临时凑出来的一桌“拼好将”。

  首先,魏延这次虽然不能亲自参加大典。

  却让蜀中子嗣代表参加。

  又特意发遣汉中的精兵悍将来展示军容。

  以示自己这一年治理汉中的成果。

  而王平正是领队之人。

  换言之,王平这一对人马并非地方郡卒,而是驻守汉中的正卒。

  用后世魏晋的军事制度来划分,正属于“外军”。

  跟刘备自领的“中军”一样,都是国家正规军。

  巴西马忠则是另一种情况。

  因为他所任职的县名为“汉昌”,寓意吉祥,所谓自带流量。

  这次根本就是作为一种“祥瑞”入朝的。

  而为了保护他这个“祥瑞”,张飞还特意挑选了两曲精兵。

  同样属于“外军”。

  至于关兴和马岱,其部曲虽然精锐,却也只是少许亲卫。

  麋威点这两人,主要是借助他们父辈的威望,以压一压临时搭伙的各路兵将。

  算是凑一对左右护法。

  真正有考究的,反而是令人皱眉的最后一项。

  梓潼这两曲兵,是名副其实的老弱郡卒。

  这次与其说是入朝,不如说是太守张翼趁机筛汰一批老弱,公私两便。

  至于太子舍人霍弋。

  虽然麋威很清楚这位未来的成就。

  但眼下对方只是一个年轻的恩荫子弟,并无军事经验。

  所以难免引人怀疑。

  便见赵云道:

  “梓潼这两曲兵,虽说是当年霍仲邈一手带出来的,但全为老弱,难堪大用。”

  麋威道:

  “无妨,正因都是行伍老卒,所以熟悉军阵和军法。”

  “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即可。”

  “至于霍舍人,乃是借其父霍仲邈的威望,替我压一压梓潼卒,并非图他为我冲锋陷阵。”

  霍弋之父,正是曾为梓潼太守的霍峻,生前为刘备麾下一员猛将。

  其人曾以数百人守城一年,最后反过来击败刘璋的万人围城部队。

  霍弋正是因父功得以恩荫入仕,成为太子舍人。

  赵云闻得此言,忽而有所明悟。

  却并未道破,只是回头对诸葛亮点点头,以示认可。

  诸葛亮遂道:

  “既然众议举麋师善为将,这便去请旨于陛下。”

  ……

  两个时辰后,麋威手执圣旨和虎符来到一座军营,聚将集兵。

  关兴、马岱、王平、马忠、霍弋等人悉数到场。

  如此群贤毕至的场面。

  搁平时麋威肯定要好好熟络一番,确保把每一位未来大腿盘到包浆。

  但眼下哪有这闲工夫,简单宣读过旨意后,便道:

  “军情如火,就不必寒暄了。”

  “二三子对此战有何疑虑,此时尚可以提出。发兵之后,须遵从号令,违令者斩!”

  话音一落,王平上前道:

  “敢问都尉,贼寇人马多少?”

  麋威:“少则数百,多则三千,须到了前线再行侦查,当下料敌从宽……还有问题吗?”

  王平:“都尉打算如何进军,如何平贼。”

  麋威:“先南渡寿阝水,驻江原,然后视贼军情势,临阵相机决断。”

  王平想了想,这确实是个稳妥的办法,便拱手退下。

  麋威又看向其他人。

  目光落到马忠身上时,对方稍稍犹豫了一下,上前道:

  “下吏听闻此战起因是李辅汉(李严新将军号)设计诱贼,后续若双方权责有所冲突,当如何处置?”

  麋威:“当以军事为先!”

  “若起了冲突,二三子尽管奉我号令行事。所有罪责,我自担之!”

  马忠亦拱手退下。

  其余人听到这里,也都没了疑问。

  而麋威通过这简单几句问答,大致了解各将的性情。

  王平是个直性子,有一说一。

  马忠多些城府,所以大局观更强。

  其他如霍弋、马岱,此时都还年轻,即便有些许缺点,也来得及雕琢。

  总的来说。

  这桌“拼好将”,自己应该能压得住了。

  旋即给出任命。

首节 上一节 142/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