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要阻遏沿汉水北上的援军。
跟西边那部骑兵是一个意思。
而徐晃之所以并不直接攻城,反而先绕后去阻断麋威的后援。
麋威观摩了半天襄阳城的地势地貌。
再回忆两世的种种见闻。
同样心中有数。
且说,襄阳城北临汉水,西倚丘陵溪谷。
周边还有彼此珠联的湖陂。
足以称得上骑兵死地。
唯有东侧一片滩涂、沙洲,在枯水期能勉强跑马。
可偏偏南郊又耸立着一座说高不高,说低也绝对不低的岘山。
死死限制了这片战场的宽度。
骑兵一旦踏足,恰逢水涨,那就是名副其实的陷入死地了。
而现在正是丰水时节。
所以汉水南滨,也即襄阳城这一侧。
并不适合骑兵大集群机动,也不大利于攻城。
故此。
历来进攻襄阳城的最佳策略。
必先围城隔绝内外。
然后当着襄阳的面。
渡河去暴揍对岸地势开阔的樊城。
或者反方向。
绕去襄阳之南,阻挡东南汉水方向和西南陆上方向的援军。
以此消磨守军的士气和储备。
前者正是去年关羽北伐的策略。
后者则是一千多年后忽必烈侵略南宋的策略。
而眼下徐晃是占据樊城的北军,更是曹魏知兵宿将。
很自然就作出了类似于后者的抉择。
对此,麋威除了固守待援,别无他想。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底气。
一则是过去那个夏天,自己兢兢业业地做事。
中途也没有搞什么贪墨、节流之类的破事。
那凭借自己打造的那支内河舰队,在这个丰水季节。
不说硬刚徐晃军吧。
但往北投送援军和辎重的效率,总归是可以信任的吧?
而敌军因为早前的大征发,此时樊城连正经的船都没剩几条。
真能有效阻遏汉水的己方舰船吗?
二则陆地上最近的援军,毕竟是关平所部。
关平就算威望和经验不如父辈,不能正面击退徐晃的骑兵。
但牵制一下、拖延一下,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而只要能牵制几日陆地上的敌骑。
随着汉水方向增援上来,胜利的天平终归会倾向自己这一边的。
除此以外。
昨日见过那位各种意义上“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乡三老后。
半年前对战略机遇那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不久前对宜城少兵那种隐隐约约的怀疑。
忽然就清晰了一些。
多了一点头绪。
继而又多了一分底气。
但到底只是头绪,尚不足以为凭,不必多提。
……
这日午后,敌军出城步兵已经大半渡过汉水南岸。
开始在城下构筑攻城或者说锁城的阵地。
杨仪望了望天色,又望了望汉水上的浮桥。
献策道:“何妨趁敌军在城下立足未稳,今夜出城去烧掉浮桥?”
麋威问:“怎么烧?从哪里出城烧?”
杨仪指着城西的檀溪方向道:
“溪水向北注入汉水,只要将火船从水口附近释放,稍加推动,其自然会顺着水流转入河道,再顺流而下,撞向浮桥!”
“而且敌军之围尚未延伸到城西,今夜出城尚有余裕!”
麋威闻言,稍作思量,顿时了然。
襄阳地势跟宜城一样,总体西高东低。
这个“高”并非指有高峻的大山。
而是一大片自武当山余脉和荆山北麓延伸而来的丘陵地带。
也即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区间。
这些丘陵间的溪流顺地势往东汇聚,然后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鸭湖”的地方一分为二。
北边是注入汉水上游的檀溪。
南边则是先前麋威等人偷渡北上的那条水路。
所以尽管从俯视的角度看。
襄阳的西、南两侧,似乎有一条直接贯通汉水上下游,且绕城而过的“护城河”。
但其实是两条同源而分岔的溪流。
两边都能注入汉水。
而基于同样的地形问题。
敌军在城北站稳脚跟之前。
暂时顾不上西边那片行走不便的丘陵溪谷。
如果要去烧桥,今夜还真是最后时机了。
于是稍加思量,便同意了杨仪的计划。
杨仪大喜过望,主动请求出战,让麋威安坐城上观战。
麋威虽未拒绝,但还是令向宠与他同行,以防万一。
当夜,黄昏之后。
杨仪跟从向宠部从城南的水泊之间悄悄摸摸出城,然后迅速西转。
不多时,便引着一批堆满木炭柴薪的竹筏,来到了檀溪水口附近。
此时麋威站在城楼上紧张观望,随时注意敌营的动向。
一旦敌军异动,或者成功点火,他便要适时造出动静,以掩护杨仪等人撤退。
好在今夜乌云闭月,敌军暂无所觉。
第93章 西高东低
就在麋威紧张关注城北的敌营时。
杨仪和向宠这边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麻烦。
杨仪:“檀溪水口堵塞,无法过船?”
向宠:“并非彻底过不去。竹筏吃水浅,先将重物减半,再让人到水中推,还是能推过去的。”
“只是这样耗时太长,还须冒险前出到水口之北点火,就怕动静太大,敌军察觉。”
杨仪听得皱眉,道:
“到底是什么堵塞了水口?”
“我记得前夜此时,城中吏民分明还争相往檀溪行舟!”
向宠闻言,重重吐了一口气。
从喉咙挤出一个沉闷的声音:
“是人尸。”
人……
杨仪猛吸一口气。
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一个画面。
那夜曹魏军吏为了尽快将军资运往对岸,不惜大举屠刀,以至于檀溪血流漂橹,尸首塞道……
这并非无端联想。
毕竟昨天午后,徐晃还当着襄阳城的面,亲自在汉水边上演示了一遍什么叫“侵略如火”呢!
只能说,那夜己方占了曹军急于撤离的便宜,那眼下却也不好埋怨对方行事粗暴。
无奈之下,两人只能按照向宠提供的方案继续行动。
但正如向宠所料,效率低下。
忙碌了两个多时辰,也才堪堪将三分之一的火船推出水口。
而此时夜已过半,两人一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