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790节

  或许被专家学者们猛批,也有可能开辟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反正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决定这一切的并非什么艺术,反而是政治。艺术的本质是大众接受,而大众接受的前提却需要社会大背景。

  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不同时期流行的艺术文化也不一样。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艺术的组成部分,本质上就没有高下之分。无非是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不一样。

  今天下九流,到了明天或许就变成了上流社会;今天的上流社会艺术,没准明天就变成了边缘文化。

  要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霸业能够延续百年,这就是推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人类一体化进程的不朽伟业。

  反之,神圣罗马帝国的霸业昙花一现,那么然后就是没有然后,直接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作为一名皇帝,尤其是带领一个衰落帝国再次走向巅峰的皇帝,势必要被后世深入解读。

  岁月催人老,望着能够组成一支足球队的孙子孙女,弗朗茨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以弗朗茨的年纪,如果不是欧洲皇室习惯晚婚,现在第四代都出来了,没准第五代都要冒头了。

  幸好家底丰厚,要是搁在普通人家,养这么多丁口,可不是什么多子多福。

  别看很多家庭一生十几个,真正能够养大成人的能有一半,那都证明家里日子还过得下去。

  “父亲,俄国人出兵印度了!”

  腓特烈的声音响起,将弗朗茨从意境中拉了出来。

  “哦,看来尼古拉二世那小家伙的养气功夫还是不到家,我们都还没有答应他们的条件呢!”

  熬死了三代沙皇,成为欧洲皇室老古董的弗朗茨,现在已经有资格调侃小辈了。

  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弗朗茨已经开始沉思。俄国出兵印度,带来的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短期来看,确实有助于加快赢得战争的步伐,但俄国人也是要吃肉的。

  以毛熊的作风,吃到了肚子里去,就没有再吐出来的。如果是其它地方,弗朗茨也就应了。

  可是印度不一样,或许在未来这里是一个负担,但眼下却是难得的富庶之地。

  要是放任自流,谁知道俄军能够在战争结束前,占领多少地盘儿?

  虽然维也纳政府没有准备殖民印度,可是不等于要放弃印度市场,尤其是不能让这片市场落入俄国人手中。

  要不然沙皇政府就能靠从印度掠夺的财富摆脱财政困境,同时依赖印度市场完善自身的工业化体系,并且发展壮大。

  没有短板的俄罗斯帝国,实在是太可怕了。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弗朗茨还是不准备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坑。

  徘徊了几步过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弗朗茨看着腓特烈问道:“你准备怎么应对?”

  阻止俄国人出兵抢地盘,显然是不可能的。俄罗斯帝国只是神罗的盟友,而不是小弟,没有那么听话。

  作为盟友向敌人发起进攻,明面上是无可指责的。纵使有限制手段,为了大陆联盟的稳定,维也纳政府现在也不能乱用。

  盟友不听话,霸主也要犯愁,尤其是有竞争对手存在的准霸主,更要三思而后行。

  一个操作不好,违背了游戏规则、犯了众怒,维也纳政府同样要吃不了兜着走。

  不采取行动,放任俄国人做大,那就更不行了。

  不好处理,也必须要处理。弗朗茨将问题抛给腓特烈,就是想要看看自己的继承人,应变能力成长到了哪一步。

  “加快战争步伐,抢在俄国人占领印度之前结束战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和英国人谈谈。

  从长远来看,英国人的威胁远没有俄国人大。只要拿走他们的殖民地,英伦三岛最多也就支撑起一个二流国家。”

  停顿了一下后,腓特烈又补充道:“为了避免直接和俄国人对上,影响到目前的对英作战,我们还可以组建欧陆联军,打着联盟的旗帜从波斯往印度推进。

  未来拿出印度的利益和欧洲各国一起分享,遇到有争议、需要扯皮的地方,就鼓动欧洲上。

  必要的时候,我们挑起欧洲世界同俄国人的矛盾,拉拢欧洲各国一起限制俄罗斯帝国。”

  前面的操作,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后面的计划才是弗朗茨式外交的精华。

  外界很多人只看到了维也纳政府外交手腕厉害,却忽视了这一路走来,维也纳政府拿出了多少利益和盟友们分享。

  甭管这里面有没有坑,可利益毕竟是拿出来了。吃下去了消化不良,那是你自身的问题,不能怪维也纳政府给的太多。

  要不是舍得分享,也不会有现在的神圣罗马帝国。只是这个分享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为了这个“度”,很多时候看似很傻的事情,也必须要去做。

  可这个操作非常复杂,要是坑没挖对位置,别人没有落下去,反倒是自己跳了进去,那就真成煞笔了。

  弗朗茨点了点头:“光分享还不够,想要欧洲各国出大力,必须要下血本。

  可以明确告诉他们,帝国不会在印度地区谋求殖民地。战后我们会重建国际秩序,明确各国的势力范围,确保大家的殖民地不受外国势力威胁。

  战利品分配还是老规矩,按照在战争中的贡献来,对印度有兴趣的现在可以各凭手段。”

  野心都是刺激起来的,要是神罗要抢印度,除了俄国人之外,其他国家都没有任何机会。

  仅仅只是承诺分享利益,实在是太虚无缥缈了,根本就调动不了大家的积极性。

  抛出整个印度就不一样了,这么大的蛋糕,纵使欧洲各国一起去吃,每家都能够吃饱。

  看看英国人每年从印度掠夺的财富就知道了,比除俄奥法之外,欧陆各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总和都要多。

  这么大的利益,维也纳政府还愿意提供安全保护,还不能刺激大家的野心,那就真的是咸鱼了。

  当然,小国咸鱼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弹丸小国摩纳哥,即便是欧陆战争后受到了维也纳政府的照顾,还是只有几个镇子。

  除了喊喊口号外,想要上去打酱油都不够格,那就真没办法了。

第1135章 十字路口

  好望角,作为本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此刻战斗已经进入到了尾声。

  亲眼目睹一道道防线不断被敌人突破,却又无能为力,饱受煎熬的斯塔德中将整个人都憔悴了下来。

  不同于上一次南非战争,英国人有海军火力支援,现在的好望角就是一个孤岛。

  每次皇家海军过来,敌人的空军就接踵而至,根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为了增援好望角,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不列颠已经付出了3艘军舰、18艘商船沉没的惨重代价。

  不是敌人的空军多么厉害,关键是敌人助攻厉害。不列颠沉没的众多船舶,就没有一艘被敌人直接击沉的。

  包括沉没的三艘军舰,都是被敌人击伤之后,亡于海浪之下。

  没有办法,绝望之角常年风浪超过两米,六七米的海浪也是家常便饭,时不时还有超过十一级的台风。

  船舶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行驶都是危险重重,要是船体受了伤,那就更不用说了,能不能捡回一条命全靠上帝保佑。

  为了躲避神罗空军的袭击,后勤补给被迫转为晚上进行,白天的海浪都危险重重,到了晚上就更不用说了。

  幸好现在南半球正处于夏季,要是赶上了冬天,博发的季风加上神出鬼没的“杀人浪”,那场面想想都令人窒息。

  揉了揉额头,疲惫的斯塔德中将对卫兵吩咐道:“再向国内发电问问,援兵什么时候能够抵达?”

  战争进行到现在,好望角已经先后接收了三波援兵,总兵力一度超过二十万。

  遗憾的这些援兵,大都是印度殖民军,当炮灰凑数还行,战斗力不提也罢。

  唯一有点儿战斗力的,只有是两个澳新师,可惜这个战斗力也非常有限。

  反正都是被一帮贵族私军压着打,对殖民地部队斯塔德中将已经完全绝望,现在唯一的期望就是本土派出援兵。

  求援电报已经打了很多次,只不过此前都被国内以“正在扩军”为借口给拒绝了。

  国内的难处,斯塔德中将是万分理解。陆军就那么大点儿编制,扩军后直接膨胀十几倍,基层军官严重缺乏,基本上老兵都变成军官。

  全部都是新编部队,不进行磨合训练,根本就没有办法投入战场。

  可理解归理解,战场上时间不等人。仅靠一帮殖民地部队和敌人对上,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国内的新编部队虽然战斗力同样堪忧,可好歹军官是老兵,再怎么说也比临时拉出来的殖民地炮灰强。

  没有办法,不列颠的殖民军大都出自印度,偏偏现在印度也是前线。

  稍微有点儿战斗力的殖民军,都被印度总督留在了当地,派出来增援其它地区的都是临时拉出来凑数的。

  这些部队用来搞打杂,都必须要有人看着,投入到战场上就是给敌人送人头。

  斯塔德中将也不是什么道德洁癖的主,如果光送靠人头就能够保住好望角,他也不介意拿炮灰部队去填坑。

  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炮灰部队还是迟滞了敌人的进攻速度,可惜没能挡住敌人的进攻步伐。

  望着不断收缩的防线,斯塔德中将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在自己手中丢了这个战略要地,成为了不列颠的罪人。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倒霉蛋不只一个,还有更惨的垫背。

  远东舰队搞丢了马六甲,金兰湾也岌岌可危;隔壁英属东非也被困孤城,援兵都进不去,估摸着沦陷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

  大家都在打败仗,民众的心里承受能力已经得到了锻炼,只要表现的比同僚们优秀,估摸着逃过一劫的可能性非常大。

  尤其是伦敦还在敌人的轰炸下颤抖,更是吸引了民众的视线,火力都被国内那帮大佬给吸引了过去。

  若是没有同僚们的配合,按照以往的惯例,打了一系列败仗的斯塔德中将,此刻不是在军事法庭上,就是在前往军事法庭的路上。

  现在就不一样了,除非好望角沦陷,要不然伦敦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换人。

  一方面是不列颠军官数量缺乏,另一方面则是无人愿意跳进这个巨坑。

  绝对的实力差距,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纵使换上杰弗里·阿默斯特,结果还是无法改变。

  宁静的时刻,总是短暂的。伴随着警报声响起,好望角再次进入了“飞机悬空、火炮轰鸣”的状态。

  战火再次燃烧起来,不等国内给出答复,斯塔德中将转身就走向了指挥部。

  一连串的败仗下来,守军的士气已经跌倒了谷底。至于来源的印度殖民军,从来都没有过士气,自然谈不上跌不跌。

  恐慌、戾气、仇恨、悲观……等各种负面情绪,都在守军中传播。

  此刻的好望角,仿若是一个炸药包,只需要一点儿火星,就会“轰”的一下子爆炸开来。

  高层不好过,一线的官兵更惨。连日来战斗,早就让他们身心疲惫。

  战争充满了危险,同样也充满了机遇。就比如伯兰特,战争爆发后就从一个大头兵变成了上尉连长。

  尽管还没有正式授衔,但是任命已经公布了。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特殊时期特殊处理,战争时期一切从简。

  伯兰特不是英军中的孤例,类似的火线提拔还有很多。并非英国陆军的晋升体系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连排级军官阵亡率太高了。

  加入紧急扩军的缘故,基层军官缺的厉害,只能从老兵中提拔“人才”。

  只不过这种提拔,伯兰特一点儿也不想要。没有办法,当了军官就要带头冲锋陷阵,督战队就在后面盯着,躲都没有地方躲。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伯兰特所在的连队已经换了五任连长,作为第六任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受到了诅咒,前面的五位前辈,一位在扩军中受到了提拔,两位还在后方医院中躺着,另外两位已经见了上帝。

  这么恐怖的伤亡率,简直就是“死亡连长”。可惜任命是强制性的,容不得伯兰特拒绝。

  顶着枪林弹雨,继续守卫着阵地,伯兰特上尉已经没有了恐慌,剩下的只有麻木。

  东边,是极其剧烈的爆炸,南边,是子弹横飞,在天顶,则是一排排开花弹,好象没有底脚的火山一样。

  趴在临时挖出来的战壕中,伯兰特上尉将头埋得很深,丝毫没有探头观望的意思。

  大地已经开始颤动,根据自己的经验,伯兰特上尉知道敌军的坦克部队上来了。

  “敌人快要上来了,准备战斗!”

首节 上一节 790/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