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654节

  400亿神盾的20%,那就是80亿神盾,这么大一笔巨款谁敢提放弃,俄罗斯帝国的贵族就要摘下谁的脑袋。

  拿上这笔巨款,南下印度的军费就齐备了。只要拿下了印度,制不制衡奥地利也就不重要了。

  唯一遗憾的是这笔巨款不是一次性到账,耽搁了他们的南下大业。不过细水长流同样也不错,可以长期弥补沙皇政府的财政窟窿。

  拿人手短,吃人口软。分了这么一笔巨款,在各国宰割法兰西的时候,俄国人自然不好意思反对了。

  当然,反对也无效。在削弱法兰西的问题上,各国的立场比奥地利都要坚定,根本就不会卖俄国人的面子。

  除非沙皇政府舍得放弃赔款,不惜一切代价的掀翻桌子,跑去和英国人联手。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天大地大利益最大,沙皇政府是理智的,不可能卖血援法。

  不管怎么说,欧陆战争尘埃落定,弗朗茨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下了。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地处四战之地的奥地利,总算是摆脱了多线作战的尴尬。

  回想起来,弗朗茨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奥地利居然先后解决普鲁士、奥斯曼、法兰西三个大敌。

  没有了压力,弗朗茨是一身轻松。在内心深处暗自感慨完后,弗朗茨迅速做出了决定:“按照条约内容安排撤军吧!不过移交战俘的事情还是要往后拖一拖,等法国局势完全稳定过后,再放他们回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条约肯定是要遵守的,只不过具体细节,就有待考虑了。

  弗朗茨的担心不是无的放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盟军主力一旦撤出去,法兰西局势动荡几乎是必然的。

  一旦将战俘放回去,仅凭滞留在法兰西的驻军,能不能控制住局势,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万一局势崩盘,又要重组联军进行干涉。以奥地利的国力,倒是勉强撑得住,可是盟友们却玩儿不起。

  人民战争的可怕,弗朗茨是一清二楚的。对法国民众的革命决心,他更是丝毫不怀疑。

  就凭《维也纳条约》中的苛刻条款,只要一点儿火星,就足以引爆这个火药桶。

  局势一旦糜烂,就不是一次简单的干涉,能够摆平的了。反法同盟各国的承受力有限,返复折腾几次,人心也就散了。

  要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最佳的办法还是扣住手中的几百万战俘。没有这些人充当主力,一帮老弱病残就算是闹起来,威胁也有限。

  卡尔首相:“早点儿撤军也好,盟军后勤一直都是我们在供给,早日撤军政府也可以减少一笔开销。

  延期释放战俘就麻烦了。截至到目前为止,盟军手中共有俘虏了412万战俘,这么多人光吃喝拉撒都是一个问题。

  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国际社会都盯着我们……”

  何止是一个麻烦,简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非洲地区的俘虏还好说,此刻正在为绿化事业做贡献,总算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欧洲地区的战俘就不一样了,因为仇恨的缘故,必须要把战俘和民众隔开,战后重建都不敢让他们参与。

  现在这些家伙只能每天待在营地里,一个个都闲出了毛病,时常折腾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来。

  弗朗茨揉了揉额头,无奈的说道:“那就先释放意大利籍的战俘,让意大利各邦国政府自己来领人。法国战俘先释放表现好的,每天释放五千人。

  战俘闹事?敌人都投降了,我们还怕一群战俘不成?担心政治影响不好,就委托给俄国人代为管理。

  这方面他们的经验丰富,奥斯曼人那么倔强,不都被他们给驯服了么?”

  有些时候,弗朗茨真有些羡慕俄国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直接无视国际舆论。

  原本以为奥斯曼人迁移到俄罗斯帝国后,会折腾出一些事情,弗朗茨都准备给沙皇政府提供慰问补贴了。

  现实非常的打脸,或许是因为冬天太冷了,闹腾不起来;又或许是经历了社会毒打,学会了适应。

  总之,进入俄罗斯帝国的奥斯曼人表现的非常安分。毕竟当年进入西伯利亚的奥斯曼移民,现在已经减员三分之二,敢闹腾的也不多了。

  有了成功的经验,弗朗茨不介意再次劳务外包,没准需要的成本比自己管理都要低。

  从军费开销上就可以看出来,俄国军官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有经验,最擅长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这是各国驻军的人数。总兵力共计24.9万,分别是:俄国人出兵12万、西班牙出兵7万、比利时出兵3万、瑞士出兵1.1万、撒丁出兵0.8万……”

  驻军法兰西不需要奥地利操心,为了抢驻军名额反法同盟内部都差点儿打起来了。看似法国人只承担百分之八十的军费,但是帐不能这么算。

  军费基数是参考奥地利军队的平均水平确定的,装甲部队的存在直接拉高了平均数,不是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这么费钱。

  比如说俄军的人均军费开销,就不到奥军的一半。驻军法兰西不仅有人帮忙养军队,沙皇政府还可以赚上一笔。

  尤其是对邻国来说,意义更为重大。直接把自家的军队放在边界上,就有人掏钱养着,还丝毫不影响自家使用。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直接收益外,隐藏在暗地里的收益,才是大家真正争抢的目的。

  法兰西的家底可是非常丰厚的,尽管被联军搜刮了一遍,但剩下来的油水仍然是非常丰厚的。

  当然,直接搜刮地方还是下下之策。驻军带来的最大利益,实际上还是走私。

  只要挂上了运输军需物品牌子,法国人就无权过问了,可以完美的逃过关税。

  不过走私也是有限度的,想要利益最大化适度最重要。反法同盟这么多成员国,要是没有规矩约束,这个市场很快就会被玩儿坏掉。

  大家现在争抢的不仅仅是驻军名额,同样也是地下市场的走私纷额。

  奥地利没有参与,不是因为看不上这片市场,主要是维也纳政府已经拿走了最宝贵的——人才。

  如果不是因为局势混乱,大家就会发现法兰西最顶尖的那一波科学家、工程师,已经带着一家老小集体移民了。

  在这方面弗朗茨是非常霸道的,不管能不能收为己用,先把人给弄过来再说。

  可以说经此一役后,法兰西的高端人才直接断层了,再过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够恢复过来。

  这样的大动作没有在外界引起轩然大波,自然少不了盟友们的配合。作为回报,奥地利放弃了法兰西的地下走私市场。

第976章 扣留军舰

  对奥地利来说,维也纳条约的签订最大意义并不在于限制法兰西,而是为德意志地区统一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俄西比瑞等国都被收买了,剩下的荷兰、葡萄牙、北欧联邦就算是想要反对,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身子骨能不能扛得住报复。

  欧陆国家不反对,海外各国就更不用了。这年头只有欧洲列强干涉海外事务的,还从来没有海外国家掺合欧洲事务的。

  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支持者,英国人也很无奈。外交抗议没有效果,总不能武装干涉吧?

  万般无奈之下,英国政府也只能选择妥协。以承认奥地利兼并德意志联邦为代价,换取维也纳政府承认他们吞并法属中南半岛。

  明眼人都知道,这种承认有和没有都差不多。不列颠无法阻止德奥合并,维也纳也干涉不了英国人吞并法属中南半岛,相互承认无非是大家面子上要好看一些。

  1892年6月12日,在国际社会见证下,奥地利同德意志各邦国共同签订《神圣罗马条约》。

  几乎在同一时间,德意志联邦议会宣布解散北德意志帝国。下午时分,乔治一世发布退位宣言。

  作为历史见证者,一天之内目睹了一个国家的覆灭、一个国家的重生,给众人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稍微有点儿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变天了,欧陆大陆再次回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国际局势也由三巨头变成了两强并立。

  幸好英奥矛盾没有激化,要不然光站队就能愁死人。不过大家都清楚,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为了世界霸权英奥翻脸是早晚的事情。

  ……

  夜幕降临,日本驻维也纳使馆中传出了阵阵叹息声。

  “不出来走走,不知道世界变化有多快。中国人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才过了多久,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帝国就这么坠落了。原本以为我们发展的已经够快了,但是和列强一比我们还是太落后了。

  看来改革不能停步,等这次战争结束后,我们还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争取早日追上来。”

  倒底是伊藤博文,感慨过后很快就坚定了信心。只不过眉宇间的忧愁,却迟迟无法散去。

  政治投机从来都是高收益、高风险的活,日本政府在之前的操作中失误,没有能够及时跳槽,现在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投机留了一手,没有直接跳到法国人的船上,要不然现在就要跟着大船沉没了。

  “改革,奥地利不是欧洲最保守的国家么?除了俄罗斯帝国外,就数他们最保守了。”

  西乡从道疑惑的问。

  这也是外界的印象,相对于“自由”急先锋的法兰西,奥地利确实称得上是“保守”。

  现在“自由”败给了“保守”,很多人都在反思法兰西是不是“自由”过了头。欧陆战争的前因后果,已经被报纸披露了出来,大家都知道法兰西是被资本挟裹“民意”推上了战车,最后踏上了不归路。

  伊藤博文摇了摇头:“你从哪里看到奥地利保守了?除了少了一帮大喷子,没有随处可见的罢工游行人群,没有四处张贴的选举宣言外,他们还缺什么?”

  得益于新闻法案的严格实施,报社要为报纸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被金钱绑架的社会风气被扭转了过来。

  在这种背景下,喷没有关系,但必须要符合实际,随便乱喷的文章根本就没有报纸刊登。

  罢工游行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法兰西那么频繁,更不会发生在维也纳。毕竟工厂都搬走了,又哪来的工人运动?

  因为殖民地长期招收移民缘故,奥地利资本家还要和殖民地抢人,根本就不敢过分压榨工人。

  反面案例又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哪个……厂,就因为劳资冲突严重,工人集体直接提桶跑路,订单没人做,老板差点儿被违约金逼疯。

  “选举宣言”满天飞,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奥地利法律明文禁止的,小广告贴出去就把自己给贴进去了,自然没人去干。

  落入伊藤博文眼中,这就是秩序的表现。东西方文化不一样,日本更是格外重视规矩。

  尤其是配上了奥地利现在的兴旺繁荣,更是放大了这些优点。擅长学习的伊藤博文,自然是想要借鉴了。

  沉思了一会儿功夫后,西乡从道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奥地利现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军队强大、政治稳定,具体要说“缺什么”?

  这个问题,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上来。如果硬要是说不足,也只有海军不是世界第一。

  不过这不能算缺点,奥地利又不是没有能力发展海军,和皇家海军相比差的只是数量和经验。

  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数量可以砸钱,经验可以积累。双方不存在质的差距,这个第二和第一并不悬殊。

  对日本来说,世界第二的海军他们想都不敢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说奥地利缺海军。

  半响功夫后,西乡从道缓缓说道:“伊藤君,你是准备重启维也纳路线么?”

  日本在启动明治维新之初,分别考察了多个欧洲国家,也因此产生了多套改革路线,效仿奥地利的维也纳路线也在其中。

  只不过因为各种因素,最终维也纳路线被否定了,明治维新主要以英法普三国为蓝本,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路线。

  原时空日本人的改革路线除了政治外,基本上算是成功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普鲁士、法兰西的先后失败,日本内部对这套改革路线也产生了怀疑。

  伊藤博文摆了摆手:“不是!奥地利的发展路线根本就无法复制,我们可没有他们那么雄厚的底蕴,就算是想学也学不了啊!

  要知道人家最衰落的时候都是世界四大列强之一,弗朗茨大帝继位过后,解决了内患后马上就加入到了殖民浪潮中。

  先后开辟了奥属非洲、奥属美洲、奥属南洋,实力发展壮大后,又转身回来吞并奥斯曼帝国,才有了今天的奥地利帝国。”

  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政府的战略也在模仿奥地利,可惜他们时运不济,刚刚迈出国门就碰到了硬茬子。

  以往欧洲各国争夺殖民地,抢到地盘后,只要表现出了足够的实力,让对手知道得不偿失,大家在谈判桌上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少发生死磕到底的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班牙人就算是能够夺回菲律宾群岛,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里面的风险非常大,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

  按理来说,现在就到了上谈判桌的时候,只要日本政府付出一定的代价,事情也就可以了解了。

  很遗憾,这些经验现在通通都不适用。败给欧洲国家也就算了,败给日本人算什么事?西班牙还丢不起这人。

  尤其是击败法兰西之后,西班牙的民族主义活跃了起来,复仇的声音更是直上云霄。

  凭借反法战争中的收益,西班牙人很快组建了远征舰队,拥有了复仇的资本。

  迈出的第一步就碰到了硬骨头,对日本政府的打击可谓是空前的。继续效仿奥地利的殖民战略,伊藤博文更是想都不敢想。

  如果可能的话,他更愿意现在收拾东西回家,停止扩张的步伐,慢慢种田积攒家底。

  日本缺乏资源,单纯的靠种田,发展速度肯定会很慢,可是安全啊!

首节 上一节 654/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