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瞒天过海最好,实在是瞒不过去,能晚一天暴露,也晚一天承担风险。
……
和比利时相比,北德意志联邦就热闹了,反对的支持的不一而足。
本来说好保密的,结果不等争论出一个结果出来,消息就已经满天飞了。
没有任何意外,当事情摆在了桌面上时,也意味着奥地利的拉拢计划失败了。
迫于英法的压力,西班牙和瑞士先后婉拒了维也纳政府的提议,至于比利时也只是暗中在接触,明面上比利时政府同样不敢站队。
……
失败的消息传来,弗朗茨并没有感到奇怪。谁都不是傻子,奥地利现在出面搞反法联盟本质上就是在拉炮灰,根本就骗不了聪明人。
随着法国经济的恢复,国内主战派的声音越来越大。
以贵族为首的军方想要战功,资本家想要解决煤炭供应问题,这些恰好都是战争能够解决的。
要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英国人抛出一个诱饵,法国政府就愿意放弃两国之间的百年仇恨——结盟。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拿出了一份文件,说道:“陛下,这是和比利时政府谈判的初步成果,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分配。
比利时政府借口自身实力不足,只愿意承担部分战争责任。
仅限于:法国人入侵中欧,他们才会出兵参战。
如果我们和法国人在意大利地区爆发战争,比利时只答应给予物资上的援助,明面上他们要保持中立。”
有限战争责任,实际上就相当于不承担战争责任。
打开欧洲地图就知道,法国人入侵中欧的最佳路线,就是从比利时借道。
敌人都打上门了,就算是没有联合防御条约,比利时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
看似明奥地利有些吃亏了,实际上这才是相对公平的条约。
就比利时的体量,真要是法奥在意大利地区开打,他们加入进来也起不到作用。
法国人一支偏师就可以击败他们,到时候奥地利还是免不了出兵救援。
拉拢比利时的最大价值,不是指望比利时能够爆发多强的战斗力,发挥多大的作用。
主要是奥军在战场上占据上风过后,可以从比利时借道长驱直入,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没怎么犹豫,弗朗茨就做出了决定:“答应他们的要求,不过要加上一条借道的要求。
如果我们和法国人爆发战争,需要借道的时候,作为盟友他们必须要放行,并且帮忙维护好后勤。
作为回报,战争胜利后战利品也有他们的一份,法比两国存在争议的领土,可以全部归他们所有。”
空头支票谁不会开,反正许诺出去的是法国领土,比利时要是有胃口就送他们好了。
不光是比利时,但凡是有盟友加入,弗朗茨都不介意他们在法兰西获得一块土地。
对待敌人嘛,自然是要狠狠的削弱。原时空的普法战争,没有能够完美收官,就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削弱法兰西。
无论是赔款,还是割地,都只能让人感觉肉疼,根本就致不了命。
要是普鲁士王国当时外交再灵活一点儿,忽悠住了西班牙、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拉着大家一起上去分赃,或许结局就大不相同了。
当所有的邻居都拿了好处后,大家处于了同一战线上。作为胜利者,没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敌人复兴。
到时候,就是大家一起联合打压法兰西。巴黎政府就算是再厉害,也顶不住那么多敌人一起照顾。
第851章 暗度陈仓
纷纷扰扰的国际局势,没有影响到中亚战争的爆发。随着军备竞赛的结束,英国人也放开了手脚。
1888年3月26日,随着李顿总督的一声令下,两个印度殖民师向阿富汗地区发起了进攻,掀开了中亚大战的序幕。
维也纳宫,收到了阿富汗战争开打的消息过后,弗朗茨再一次当起了吃瓜群众。
担心是不存在的,看英国人的打法就知道,伦敦那帮官僚根本就没把阿富汗当成一回事。
两个印度殖民师,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却是一群乌合之众。
要论真实战斗力,恐怕还比不上两个英军主力团。这样的部队维持一下治安都勉强,放到了战场上,就只能和敌人比烂了。
弗朗茨问道:“援助阿富汗人的武器装备到位了没有?”
想要用阿富汗战争,给英国人放血,武器装备还是少不了的。
要是没有国际援助,拿着大刀长矛的阿富汗人,再怎么英勇也撑不了多久。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首批物资已经秘密运过去了,从时间上来算,阿富汗政府应该已经分发下去了。
我们在阿富汗地区的情报网络不完善,战争爆发后就彻底抓瞎了,对那边的具体情况是一无所知。”
这是必然的结果,别说情报网络不完善,就算是把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变成情报人员,消息也没有办法传出来。
英国人外交手段不是吹的,阿富汗的邻居们已经拉起了封锁线,唯一的对外联系方式就剩下走私了。
事实证明,走私渠道同样不适合传递情报。
无论是波斯,还是中亚汗国都是穷鬼,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既没有铁路、又没有电报。
战争爆发前,维也纳政府收到阿富汗的消息,都要滞后一个多星期。战争爆发后,就更不用说了。
听到这个坏消息,弗朗茨眉头一皱:“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丧失了和阿富汗政府之间的联系。
原本计划的空投物资,现在因为失去了目标,丧失了实施的可能性。”
“是的,陛下!”
韦森贝格回答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重新打通和阿富汗政府的联系,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俄国人。
他们在当地经营日久,应该有隐藏起来的消息传递渠道。现在只是受战争影响,临时被中断了。
沙皇政府正在想办法恢复,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能够恢复过来。”
“寄希望于俄国人”、“过一段时间恢复”,这样的答案令弗朗茨直接打消了空投物资的念头。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小国,可疆域面积却一点儿也不小,又多是山地。
要是下面没有发出接引信号,谁知道在什么地方交接,让飞艇兵们怎么空投物资?
总不能乱扔吧,投到深山老林、江河湖泊中,大不了就是损失一批物资。
要是运气不好,恰好落到了英军头上,当了运输大队长,那就尴尬了。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算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只能算阿富汗政府倒霉。
他们不是派出了联络官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和国内取得联系,我们现在无能为力。”
着急?
不存在的,就算是阿富汗政府倒下了,还有俄国人会补上去。
况且,就算是英国人取得了胜利,又能怎么样?
占领一片遍地游击队、宗教狂热份子的聚居地,可不是什么好事,高昂的统治成本,迟早会令英国人认清现实。
陆军大臣费斯拉夫提议道:“陛下,我们驻扎在殖民地的部队,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更换过武器装备了。
鉴于目前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准备,陆军部建议进行一次大换装,先增加殖民地的防御能力。”
费斯拉夫的话提醒了弗朗茨,虽然这年头各国的殖民地武装,都是自家二三流部队,招募最差的兵源、拿着最老掉牙的武器、进行最简单的训练,但奥地利是一个例外。
殖民地军队只是武器装备落后了一点儿,别的各方面还是向国内主力部队看齐的。
前些年,维也纳政府还把主力部队派出去,进行轮番实战演练。
只是到了后来,殖民地上的敌人都被肃清掉了,这种实战练兵计划才被迫终止。
平常时期,殖民地部队保持目前的状态,自然不成问题。
装备差点儿就差点儿,反正各国殖民军都是在比烂,只要比同行强就行了。
现在国际局势发生变化,谁也不能够保证,什么时候就擦枪走火了。
在这种背景下,增加殖民地的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奥属非洲地区,一旦欧陆战争爆发,不指望他们一次性夺取整个非洲,但是拿下埃及、好望角、吉布提这种战略要地,还是必须要完成的。
这可是奥地利从制定国策开始的核心,拿下了这几处要地,不仅本土和非洲连成了一片,英法进入印度洋还要多跑上万公里。
原来跑两次航线的时间,现在只够跑一次,不光运输成本大增,还意味着敌人的海上运输能力打了对折。
“不光要换装,我们还必须要增加殖民地的武器储备。以奥属非洲为例,当地应该储存足够武装一百万人作战一年的军备。
一旦欧陆战争爆发,殖民地就要做好仅凭自身的力量,夺取整个非洲大陆。”
不是弗朗茨的胃口大,而是奥属非洲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
时至今日,奥属非洲的总人口已经高达两千多万,比其他几大殖民帝国的移民加一起都多几倍。
一旦大战爆发,就注定了要向四面进攻。就算维也纳政府不下令,地方上的军功贵族们就会自己拉队伍去干。
好战的本性,从开辟奥属非洲开始,就已经植入大家的骨髓中了。
要不是条件不允许,维也纳政府有意压制,他们早就在非洲搞摩擦了。
有条件不利用就是傻缺,不说拿下整个非洲大陆,只要拿下几处要地,奥地利就稳操胜券了。
卡尔首相质疑道:“陛下,这也太多了吧!我们的几处重要殖民地,军事力量都很强大,根本就不是周边国家能够撼动的。
就算是欧陆战争爆发,奥属非洲的力量也足以应付任何敌人。现在运送这么多武器装备到殖民地,很容易引发国际局势紧张的。”
一百万人作战一年的武器装备,可不是一星半点儿,要用单位计算的话就是——百万吨。
运送这么多物资过去,想要保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年头,谁不在对方那边安插几个间谍啊!
重要的军事情报打探不到,这种一船船的军火,还能骗过谁不成?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要说运输了,光组织生产都能引起欧洲世界的注目。
“那就分批进行,先以换装的名义增加供给,后面每个月补充物资的时候,都增加一部分。次数多了,也就不那么起眼了。
这次中亚战争,就是最好的掩护。命令国有兵工厂,从现在开始将武器产能提高一倍,对外宣布是俄国人的订单。
不要对外公布具体数字,兵工厂分散在全国各地,一般人是不会注意的。”
国企的好处就在这里,政府可以控制产能,不需要向外界披露任何信息。
生产了多少武器弹药,又出口了多少,只要维也纳政府自己不说,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就算有人调查,那也必须要把所有兵工厂一起调查,才能够得到准确数字,单独调查一两家兵工厂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
不是弗朗茨夸口,奥地利究竟有多少兵工厂,有多少企业拥有军工生产能力,根本就不可能被外界知道。
原因非常简单,相关企业太多了。很多机械厂只要改装一下生产设备,马上就可以变成军工厂。
反正都是流水化施工,又不需要你一家企业生产出全部的零配件,只要能够生产一部分就够了。
把大家生产出来的零配件凑在一起,一件武器就诞生了。
现在的军工厂,只不过是自身拥有较完善的产业链,不需要到处购买零配件。
从头到尾都是一家企业生产出来的零配件,在组装的时候自然会更占优势,质量相对也要有保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