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看到恐怖的成本后,弗朗茨就果断的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坦克部队还是遥遥无期。
没有办法,这些高科技设备大都是仅限于实验室产品,想要工业生产成本高不说,关键是次品率还恐怖的吓人。
就以发动机为例,同批次生产的一百台发动机,马力达到90的只有2台,剩下的大都在80~90马力之间,个别还掉到了70马力以下。
这玩意儿,就和后世的山寨机差不多,性能好坏全靠运气。甚至还不如山寨机,至少人家的次品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小规模生产次品率都这么高,大规模工业生产更不用说,那个数据更是惨不忍睹。
看看世面上的普通汽车都知道,时速能够达到40公里/每小时的汽车,那都是优质良心产品。
大部分汽车的速度都只是理论上能够达到,或者说前两年能够达到四十公里的时速,到了后期就只剩下了二三十公里的时速。
真要是赶时间,还不一定有马跑得快。唯一的优点,大概是续航能力强一些。
如果只是速度慢一点,这也不算什么,毕竟这也比马车跑得快,短距离出行又比火车方便。
然而,汽车的故障率又高得惊人。刚开始上世销售的时候,平均下来每跑两百公里,或者一次性跑出一百公里,都需要检修一次。
这么说吧,在19世纪能开上汽车的,不仅仅只是兜里有钱,还必须要学会修车,要不然就只能雇司机。
为了更好的卖车,奥地利汽车集团现在是每二十公里设置一个维修救援点,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这才奠定了奥地利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毫无疑问,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在皇家一号身上是不会发生的。
要是跑上百八十公里就出故障,下面的人也不敢给皇帝送上来,万一发生点儿什么意外,那是要出人命的。
一分钱一分货,性能优异的皇家一号也是靠金钱砸出来的,总成本逼近百万神盾,已经赶上前无畏舰战列舰的建设成本了。
这种划时代的产物,还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没错,就是收藏。弗朗茨就是一个死宅,平时都很少出门。
出远门有火车专列,奥地利的铁路覆盖到了每一个城市,足够便捷了;近一点出去打猎,那也是骑马,不需要汽车代步。
如果有土豪出钱的话,弗朗茨真的不介意把这辆天价车卖掉。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仅制造成本就高达六十万神盾,最关键的还是运用了一大堆的新技术,是奥地利工业水准的最高体现,不卖个七八千万,那就对不起大家的辛勤劳动。
毕竟,这卖的已经不光产品,产品最多只值几十万神盾,真正值钱的还是汽车上运用的新技术。
拿到这辆车拆卸开来当研发模板,逆向推倒出这些技术,可比自家研发快得多。
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这里面有多少技术,属于高度保密,不能对外销售,光看这个价格就知道,找不到买主。
技术虽好,也不是谁都能够吃得下去。包括实力雄厚的英法财团,也没有谁的技术体系已经完善到这一步,可以消化这里面的全部技术。
受限于研发能力、或者是工业体系不一样,很多技术实质上都不是一件模板,就能够反推还原的。
当然,模板数量足够多,可以多次进行实验,那基本上都能够逆推出来。
推导出了技术,不等于就具备工业生产的能力。这还要考验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准,超越时代的产物,绝对不是那么容易仿制的。
无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创造财富,那么买下这辆车,就是买下了一个超级奢侈品。
真的非常奢侈,七八千万神盾折合黄金,那就要两百多吨。
这样的土豪,只可能存在于金本位崩盘过后,在金本位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推动奥地利汽车工业前进一大步的超级豪华汽车——皇家一号,最后只能让皇帝留着当收藏了。
就算是要卖,那也必须要等个十几二十年,这些技术差不多广为运用,不需要保密了才行。
只不过到时候,皇家一号的身价也就大跌了。或许到时候只需要几万神盾,甚至是几千神盾,都能够生产出来。
当皇家一号仅剩下收藏价值了,那么也是拿在皇帝手中才值钱,要是落到普通人手中,直接就身价大跌了。
这和古董文物差不多,即便是普通的瓶瓶罐罐,只要是皇帝用过的,沾上“宫廷”两个字,瞬间就身价大涨。
没有艺术价值,专家们也能够找出艺术价值的;实在是不行,还可以扯上历史价值。
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王宫中转悠了一圈儿,弗朗茨就果断的下车了。
没办法,太长时间没做过这么快的汽车,弗朗茨破天荒的发现自己有晕车的迹象。
理论上来说,开车人的不会晕车,可惜没人敢让皇帝坐上驾驶室,亲自当司机。
第813章 垄断集团
皇家一号的诞生,可不仅仅只是一件奢侈品那么简单,更不是下面的人为了拍皇帝马屁才重金打造的。
毕竟是自家的产业,最后买单的还是弗朗茨本人。没有皇帝本人的允许,那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毫无疑问,奥地利汽车集团倾尽全力打造这辆超豪华轿车,肯定不是为了炫富。
弗朗茨不可能开着这辆车出去兜风,甚至关于这辆车信息,都不会向外界公开。
提出这项要求,除了推动汽车技术发展外,更多的还是对国内的工业实力进行一次检验。
作为一名被各种信息轰炸过的皇帝,弗朗茨非常清楚数据、报表都可以凭空捏造,唯独摆在眼前的实物造不了假。
这年头全世界,都只有奥地利拥有完整的汽车工业,别的国家都还跟在后面吃灰。
就算是下面的人想要造假,都没有发挥的空间。
看在皇家一号的面子上,弗朗茨还亲自视察了奥地利汽车集团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布拉格汽车厂,全速运转能够做到年产汽车2万辆。
这个数字放在后世一点儿都不奇怪,随便一家汽车工厂都能够轻松做到。
然而,就是这家平均下来每天只能生产不到55辆汽车的工厂,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工厂,没有之一。
事实上,比这还要夸张。就这不起眼的每年2万辆小汽车产能,已经占据了奥地利汽车工业全部产能的三分之一。
这家布拉格汽车厂的产能,直接超过英法两国汽车产能的总和,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国家汽车产能相当。
好吧,这是弗朗茨开挂的结果。目前全世界能够工业化生产汽车的企业,就只有奥地利汽车集团独一无二的一家。
没办法,下手的早就是优势。在大家都没有重视汽车产业的时候,弗朗茨就开始砸钱了。
奥地利汽车集团从一开始就埋头在实验室搞研发,根本就没有对外公布过消息,同行们都没有反应过来。
不对,确切的说在产品问世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同行。
在此之前,大家都是奔着蒸汽汽车研发去的。和奥地利汽车集团的内燃机汽车,完全就是两个物种。
原时空最早的内燃机汽车上市,还是1888年的事情,这位开历史先河,在后世牛逼哄哄的奔驰汽车创始人,还不知道在干啥。
美国最早的汽车公司奥兹莫比尔,1897年才成立;日本最早的汽车公司卡迪拉克,1902年才注册。
……
等奥地利汽车集团第一款产品——“甲壳虫”上市销售后,大家才猛然间发现,原来汽车还可以这么造。
没有竞争对手的奥地利汽车集团,自然是一骑绝尘,一跃成为汽车领域的霸主。
毫无疑问,在专利保护覆盖不到全世界的背景下,跟风者很快就出现了。
自己研发一时半会儿搞不出来,可是拿着模板抄袭,还山寨不了么?
然后,奥地利汽车集团的第一批产品,大都是成为零件,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添砖添瓦。
本质上来说,这也只是理念上的突破。只要打开了脑洞,工业强国都能够造出汽车来。
只不过汽车并不是简单的组装就完事了,拿到了生产技术,不等于就能造出质量合格的车来。
还需要相关的产业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后的结果都是悲剧。
跟风者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然而让他们同时研发多个领域的技术,攻克一系列的难关,又实在是太为难人了。
光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成本,就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所能够受得了的。
毕竟这年头汽车市场很有限,金融财团们还看不上这点儿零头小利。
资本最喜欢的干得事情,是等果实快要成熟了,就直接上去摘果子,而不是自己跑去种果树。
实体巨头们,又大都受限于经营观念,一般都专注于自己所在的领域,就算是扩张,也是进入相关产业。
这是无数经典案例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贸然跨界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失败的几率远高于成功。
在无法预估风险之前,一般人都会选择观望。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兜里没钱。
现在家用汽车市场才刚刚起步,前景怎么样尚且不明朗,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内燃机汽车会不会是昨天的蒸汽汽车。
汽车工业正处于烧钱阶段,相当于刚种下小树苗,距离开花结果还遥遥无期。
然后,自然是手工打造了。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难度太高,想要山寨也必须要有工业支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相比之下,手工打造就要简单的多了。零配件精度不够,就让人工上去打磨。发动机马力不够,就增加气缸数量。
现在奥地利汽车集团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一堆手工作坊。
因为汽车刚刚问世不久,还属于高档奢侈品,定价较高的缘故,即便是手工作坊的生产成本更高,他们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捋顺这一切过后,弗朗茨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很明显,奥地利汽车集团中很多人都被现在的成绩给迷住了双眼,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存在。
从1882年产品上市开始,奥地利汽车集团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下降。
市场占有率下跌是必然的,除非完全垄断市场,要不然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市场份额肯定会下跌。
只不过奥地利汽车集团市场占有率下跌的速度太快,短短三年时间里,就下跌了近四分之一。
这可是自家的产业,要是止步不前,损失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这对弗朗茨来说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奥普雷亚,你们就没准备打造一款廉价车型,保住市场占有率么?”
扩大市场占有率,弗朗茨已经不奢望了。
要知道,奥地利汽车集团可是占据了汽车销售市场中百分之七十六点四的份额,还能怎么增加?
可是尽可能的保住市场份额,或者是降低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速度,那是可以努力的。
奥普雷亚急忙解释道:“陛下,廉价车上市不光会降低我们的企业利润,还会损害我们的汽车品牌价值。
目前集团推广的甲壳虫、沃克、布拉迪等车型,都是高档车。
降价销售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汽车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件奢侈品。
无论我们怎么降价,普通人都不可能买得起。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让汽车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保持汽车的品牌价值非常重要。”
能够意识到“品牌价值”,奥普雷亚显然不是等闲之辈。
不过受时代限制,他还是没有想到,汽车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从奢侈品跌落到代步工具。
以目前全世界,每年才几万辆的汽车消费市场来看,奥普雷亚舍弃发展低端车型,专注于高端品牌运行,还是附和现实的。
弗朗茨摇了摇头:“不,汽车的生产成本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未来价格下跌到普通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也并非没有可能。
短期来看,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下,我们都能够将成本压缩到中产阶级,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果继续扩大产能,现在的生产成本还会继续降低。
或许单辆汽车的销量下降了,可是中产阶级的数量,要比有钱人多得多,我们获得的总利润只会更高。
况且,降低汽车销售价格还可以打击我们的竞争对手。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小作坊生产成本根本就降不下来。
至于品牌价值问题,那就更简单了。重新注册一家公司,用新公司的名义换个品牌主打低价车。”
现在汽车的生产成本一般都在400~700神盾之间,市面上的销售价格基本上都在1000神盾之上,豪华版的汽车价格销售高更是轻松过万。
这么高的毛利,还是掩盖不了奥地利汽车集团亏损的事实。
主要是研发投入太高,和后期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这才导致了企业长年处于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