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更悲剧,除非是罗马天主教廷疯了,不然说什么他们也不可能承认一位新教徒皇帝。
原时空普鲁士因为武力上位手段不合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威廉一世都只能拿个水货皇位凑数。
乔治一世头上的皇冠就更水了,存在的价值大概是称呼上更有面子,在各国的官方文件中基本上都不承认。
再水货的皇位,那也是皇帝。对好面子的贵族来说,这也够大家嫉妒的了。
被弗朗茨一搅局,伦敦政府就变得尴尬了起来。
欧洲媒体都在称赞伦敦政府手段高明,捣鼓出来的北德意志帝国,完成了一石三鸟的伟大战略。
听起来很不错,外交上的伟大胜利。只是一不小心得罪的人有点儿多,让英国政府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状态。
英法结盟?
自然是不存在了,刚刚被摆了一道,拿破仑四世要是还和英国人结盟,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经过了这一次教训,拿破仑四世已经完全理解:为什么一向亲英、仇奥的父亲,宁愿和自己仇视的奥地利联合,也不和亲近的英国人组队了。
不管伦敦政府怎么想的,法国政府已经给他们打上了:“没有信誉、坑盟友”的标签。
每次看到吹嘘伦敦政府外交手段牛逼的报纸,格莱斯顿首相就觉得头疼。
尽管这上面说得内容是事实,可有些话不能说出来啊,事情都挑来了,让准盟友的法国人怎么想?
每一次报道,都是在往人家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舆论越是吹捧,法国政府就越发下不了台。
格莱斯顿:“北德意志帝国算是建立了,只是情况有些超出了控制。
我杜绝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的行动,被外界错误解读,法俄两国都觉得我们在针对他们。
这让我们在国际上的处境非常尴尬,如果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我们又要陷入外交上的孤立状态了。”
外交上被欧洲各国孤立,伦敦政府已经不是第一次体会了,只是眼下的情况有些不同。
当年被欧洲各国孤立,那是伦敦政府自愿的,当时他们忙着开辟海外殖民地,本身就没功夫参合欧洲事务。
在欧洲大陆局势稳定的情况下,伦敦政府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现在的情况明显不一样,欧洲大陆各国的实力已经失衡。偏偏陷入劣势的法兰西,还沉迷于往日的辉煌中,无法自拔。
更糟糕的是法奥两国都是殖民大国,同不列颠存在利益冲突的地区非常多,沙皇政府又对中亚地区念念不忘。
在欧洲遭到孤立的同时,不列颠还有可能遭到来自三国的报复。同时以一敌三,别说陆军了,就算是皇家海军都不一定能够兜得住。
外交大臣乔治苦笑着回答道:“这是我们的工作失误,忽视了法俄两国对北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敏感程度。
外交部会尽快想办法修复同各国的关系,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除此之外,经历了这些事情,我们也发现了奥地利同法俄之间的矛盾,没有我们预想中那么大。
法奥俄三国确实是欧陆霸主的争夺者,互为最大竞争对手,但竞争对手不意味着马上就要敌对。
俄罗斯帝国还在恢复元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力争夺霸权。
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短时间内沙皇政府在外交上,多半会紧跟奥地利的步伐。
近东战争就是俄奥的一次分赃大会,维也纳政府用奥斯曼的利益拴住了俄国人,要离间俄奥关系非常困难。
法奥关系让人看不懂。按理来说,法国两任皇帝都有反奥倾向,法奥两国之间的关系应该非常糟糕才对。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两个利益冲突严重,历史仇恨悠久的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现的。
包括前不久的法国内乱,奥地利人都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跑去发动了近东战争。
如果维也纳政府当时出兵给法国人一击,意大利地区多半已经独立了。
浪费了一个干掉法国人的机会,维也纳政府并没有吃亏,宿敌奥斯曼帝国就快要完蛋了,法奥关系也出现了缓和。
种种迹象表明,拿破仑四世的反奥倾向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法国政府内部敌视奥地利情绪也没有那么浓烈。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法奥关系继续升温,维也纳政府很可能会推动法俄奥三国结盟,以联盟的形势共同主宰欧洲大陆。”
真的只有“主宰欧洲大陆”么?
法俄奥三国结盟带来的影响,可不比此前的英法奥三国同盟弱多少。
结盟无外乎是两种原因:要么是拥有共同的利益;要么是拥有共同的敌人。
这个世界已经瓜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残羹冷炙肯定满足不了三国的胃口,那么就只能去第四者手中夺了。
这种背景下,拿到殖民时代最大利益纷额的不列颠,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除了利益之外,不列颠也勉强算得上是三国共同的敌人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法俄奥三国友好全靠不列颠。
格莱斯顿点了点头,神色凝重了起来:“这种情况不得不防,俄奥已经靠在一起了,法国人万万不能再让奥地利拉过去。
我们接下来的外交工作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整,并不是说之前的外交战略错了,主要现在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很多策略变得不合时宜。
欧陆平衡没有问题,但是假想敌设置出现了问题。谁强大打压谁,确实很有效,但后果也很严重,直接导致了我们同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英法关系、英俄关系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恶化的,现在又轮到了英奥关系。
哈布斯堡王朝最擅长舞袖,在欧洲世界的声望非常高,从来都是盟友比敌人多。
尤其是弗朗茨继位后,改善了法奥关系,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奥地利在欧洲大陆就没有死敌了。
和这样的敌人博弈,我们必须要加倍小心,绝对不能让他们拉起反英同盟。”
打压竞争对手没有问题,只是手段必须要注意了。那种一石三鸟的战略,先要考虑会不会引发众怒。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其实换个方向思考,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
奥地利没有俄国人好战,没有法国人能打,他们的强项在于内政外交上。
北德意志帝国已经建立,实力都快赶上之前的普波联邦了。只要警惕奥地利人玩儿和平演变,武力统一德意志地区根本就不现实。
统一不了德意志地区,奥地利就没有对法俄两国建立绝对优势。偏偏奥地利又在法俄中间,战略上受到了限制。
为了避免被联合针对,在建立绝对优势前,维也纳政府只能复制1815年后的维也纳体系,靠外交手段维系各方平衡。
欧洲大陆稳定了,就算我们被排斥在外,不列颠的核心利益仍然不会受损。”
凡事都怕对比,相比法俄两个玩儿拿枪炮耀武扬威的国家而言,玩外交的奥地利做大的风险确实是最小的。
事实再一次证明形象很重要,看看欧洲各国的反应就知道,大家对法俄的警惕远高于奥地利。
维也纳政府也确实在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在欧洲大陆全靠外交打天下,武力都用在了海外。
……
第767章 不给活路
近东战场上,安卡拉保卫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这场首都保卫战,奥斯曼爆发出来的力量震惊了俄国人。
幸好伊万诺夫元帅是见过大场面的,要不然每天高达四位数的伤亡,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和事关国运的普俄战争不一样,奥斯曼灭亡的结局早就注定了,再付出惨重的伤亡根本就没有意义。
此刻伊万诺夫元帅正望着安卡拉的地图发呆,似乎在寻找快速击败敌人的办法。
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军官走进汇报道:“元帅,奥斯曼政府派代表来了,想要商议……”
不待说完,伊万诺夫就果断的拒绝道:“不见!”
青年军官欲言又止,尽管他认为接受奥斯曼政府投降,可以用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但伊万诺夫已经做出了决定,军人还是要以服从命令为第一要素。
沉默了片刻功夫后,伊万诺夫补充道:“把奥斯曼代表赶走,以后这种事情都不用汇报了。”
如果能够接受奥斯曼政府投降,这场战争也打不到现在。只要反土同盟肯接纳奥斯曼权贵,分分钟就有人卖掉苏丹政府。
奥斯曼政府能够超水平发挥,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实际上也是被逼出来的。
普通人可以投降,但是奥斯曼权贵不行。反土同盟要吞并奥斯曼帝国,必然要清洗掉这个国家的上层。
要不把这些既得利益者干掉,怎么安置有功之臣呢?排排坐分果果,也必须要有果果可以分。
加上仇恨的力量刺激,维也纳政府和圣彼得堡政府不约而同的下达了报复性命令——拒绝奥斯曼帝国投降。
到了联军指挥部,这道命令进一步得到扩充完善,总结起来也就两条:
1、禁止前线官兵以任何形势同奥斯曼人谈判;
2、联军只接受一种投降模式,那就是放下武器走进战俘营。
看似平淡的命令,实则断绝了奥斯曼帝国投降的可能。走进战俘营,那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
对既得利益者来说,这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联军不给留活路,人家当然要拼命了。
明知道联军指挥部过度解读了上层的命令,也没有人替奥斯曼人叫屈。
这就是仇恨的力量,无论是奥地利,还是俄罗斯帝国,都是奥斯曼的世仇。
没办法,两国但凡是传承超过百年的贵族,十之七八都和奥斯曼帝国有血海深仇。
很不幸,现在两国当家做主的恰好都是奥斯曼的仇人。国仇家恨凑一块儿了,不报复就念头不通达。
至于损失惨重,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普俄战争死了几百万,大家都经历过了,又岂会忌惮每天四位数的伤亡。
对后方的官僚们来说,这只是一组数字,远没有政治上的收益重要。
……
怀疑忐忑的心,米德哈特宰相步入了王宫的地下宫殿中,这是上一次战争后的产物。
见识到了奥地利飞艇的厉害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果断的命人修建地下宫殿。
为了躲避头顶上的威胁,安卡拉保卫战爆发后,奥斯曼政府就转入了地下办公。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满怀期待的问:“情况怎么样,俄国人同意和我们谈判么?”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已经接受了现实。反正欧洲没有弑君的传统,就算是战后清算最多也就是被流放。
以他对奥地利的了解,维也纳政府主导的反土同盟不会做得那么极端。很有可能会划分一块土地,把奥斯曼的残余分子打包送过去。
唯一的麻烦就是进攻安卡拉的不是奥地利军队,而是不讲规矩的俄国人。
米德哈特摇了摇头:“俄军统帅伊万诺夫极端仇视我们,面都没有露,就把我们派过去的代表赶了出来。
基本上可以确定,和俄国人谈判这一条路走不通了。”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脸色瞬间苍白了起来,谈判的大门被堵死,那意味着什么再明显不过了。
祖宗惹的祸,现在需要他来付出代价。无论是维也纳那位,还是圣彼得堡那位,都有弄死他的动机。
弑君是重罪,要受到欧洲世界的谴责,不过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那就是死在了战场上。
“砰”的一声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摔掉不远处的杯子,狠狠的说道:“既然敌人不给我们留活路,那就和他们拼了。
启动毁灭计划,就算是我们要完蛋,也要拉着他们陪葬,大家一起去……”
……
近东战争进入到了最后阶段,“鸟粪战争”也落下了帷幕。智利、玻利维亚、秘鲁三国最终还是走上了谈判桌。
英国人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他们在南美洲的霸权,将法奥两个挑战者压了下来。
受大国博弈影响,玻利维亚和秘鲁两个倒霉蛋,成功的晋级为失败者。
不能怪后台不给力,就算是丧失了制海权,法奥两个好歹还是想办法把物资送了进去,可惜他们自己不争气,战场上以二打一都输了。
要知道为了保障他们的后勤补给,奥地利还敲了哥伦比亚政府一闷棍,现在哥伦比亚都没有从内战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