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涅面不改色的说:“帕麦斯顿先生,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发生在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的叛乱,都是撒丁政府一手策划的。
叛军造成的损失,自然也需要撒丁王国来承担。我们只是要求16.6亿盾的赔偿,实际上已经很少了。”
帕麦斯顿自然不会买账,一项一项的和梅特涅往下磨。
比如说平民伤亡:撒丁军队又没有搞大屠杀,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干掉这么多平民呢?
天灾、人祸、自然死亡这些记在撒丁政府头上,勉强还说的过去,好歹可以扯上一点儿关系。
可是战争造成人口外流,这人都还活着,就要按死亡人口进行赔偿,是不是太扯淡了?
什么叛军成员伤亡也需要赔偿抚恤金?这不是扯淡么?他们都是罪人,奥地利政府需要向他们的家属支付抚恤金?
不行,这必须要打折。
又比如:撒丁军队劫掠地方,他们都在战俘营里面,财货都是你们的战利品好么?最多给点儿损耗费,哪有那么多?
……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扯皮,帕麦斯顿终于和梅特涅达成了协议,撒丁王国支付奥地利3.38亿盾战争赔偿,和0.62亿盾的战俘赎金,结束这场战争。(约合白银9352万两)
这已经是极限了,撒丁王国还没有经过加富尔改革,现在他们的财政收入折算下来,仅有一千多万两白银。
面对这笔巨额赔款,他们肯定是拿不出来的。法奥密约的存在,又断了他们向法国金融界求助的可能,除了向英国人借债外,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以约翰牛的屎尿性,这个时候怎么不可能不趁火打劫呢?
可以说这笔巨债借下来过后,未来撒丁王国的政治、经济,都必须要全面依附于英国人。
至于撒丁流亡政府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丧失了话语权,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
不听话换一个政府就行了,英国人花了大代价保住了他们,是希望在意大利地区扶持一颗听话的棋子,增强在意大利地区的话语权。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英国银行财团被贷款给套牢了。撒丁政府还欠英国人一屁股的债,要是不想办法保住他们,这些贷款,就全部打水漂了。
这笔巨额的赔款,与其说是撒丁王国承受的极限,不如说是英国人愿意继续投入的极限。
……
1848年7月7日,奥地利驻伦敦大使和流亡英国的撒丁政府签订了停战条约,内容赫然就是这次英奥维也纳密谈的翻版,只是换了一个说法。
英国银行财团向撒丁政府提供了贷款,一次性支付了奥地利战争赔款2亿盾,剩下的分二十年付清,年息5%。
……
要钱不要地的决定是弗朗茨做出的,如果法国这个猪队友不出问题,那么大家联手瓜分撒丁王国,奥地利可以获得富饶的热那亚和都灵地区,确实值得出手。
但是现在法国人自顾不暇,奥地利就只能独自上阵。可惜奥地利的胃口不好,一口吞不下撒丁王国。
如果不能灭掉撒丁王国,只是占领他们一部分领土,那么很长时间都要面对民族起义的威胁,难以将这些地区转化为国力。
况且,奥地利国内的意大利民族已经够多了,弗朗茨不希望继续增加下去,这不利于他推行的民族融合政策。
奥地利在撒丁王国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自然也获得补偿。
比如说:英国人将支持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进行扩张、默认奥地利加入海外殖民扩张。
相比局势复杂的意大利地区,获得英国人的支持后,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只需要和俄国人沟通就行了。
海外殖民扩张就更简单了,只要奥地利开辟殖民地的方向,不和英法核心利益发生冲突,其他的都是小问题。
不得不说,帕麦斯顿的判断力很准确,奥地利的战略重心早已不在意大利地区。
现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费利克斯首相为首德意志派,主张在德意志地区进行扩张势力。
紧随其后的是陆军大臣温迪施格雷茨亲王为首的近东派,主张向巴尔干地区扩张。
以及路易斯大公为首的殖民派,主张开辟海外殖民地。
蝴蝶效应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上这个时候,奥地利政府都在忙着镇压叛乱,绝对没有这么多人想要对外扩张。
在这些战略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是多个利益集团在推动。从表面上来看,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实际操作起来,又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弗朗茨没有急着表明立场,政治很多时候不能只考虑对错,更多还要看涉及到的利益集团,和可能引发的变局。
……
帕麦斯顿这次出访不光是为了意大利问题,还包括调停这次普丹战争,在这个问题上奥地利同样也有很重的话语权。
“梅特涅先生,我觉得在普丹战争的问题上,我们两国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普鲁士王国擅自挑起战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国际社会谴责的,作为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帕麦斯顿说道
“当然,帕麦斯顿先生。奥地利政府早就表明了立场: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是传统的德意志邦国,奥地利希望他们重回联邦中。
不过,他们必须要以独立邦国的身份回来,而不是变成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梅特涅试探性的回答道
帕麦斯顿严肃的说:“梅特涅先生,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已经属于丹麦王国了,这是历史问题。
德意志地区只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一个国家。德意志联邦也只是一个联盟,并不存在所谓的主权!”
毫无疑问,英国人是反对德意志地区统一的。一旦在中欧大陆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那么大英帝国的霸权地位又要受到冲击。
帕麦斯顿直接表明了立场,就是为了断掉奥地利可能存在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幻想。
梅特涅是反对建立大德意志的,他认为统一德意志地区是不可能做到的,试探出英国人的态度后,自然不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
“帕麦斯顿先生,这个问题不在我们怎么看,而是普鲁士人引导的民间舆论,现在奥地利政府是被舆论绑架了。
刚刚经历了一次国内叛乱,我们不得不顾及民间的感受,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不得不在外交上支持普鲁士人。”
梅特涅把外交两个字咬的很重,帕麦斯顿自然听出了言外之意,奥地利不希望普鲁士继续壮大下去,对他们的支持仅限于外交上,不会采取实际行动。
这个答复并不能令他感到满意,不过也不是不能接受,无非就是在这次普丹战争中,奥地利准备打酱油了。
寻求奥地利政府参与联合向普鲁士施压失败,帕麦斯顿没有继续在维也纳逗留,直奔柏林而去。
第114章 逼出来的国策
正在英奥谈判的关键时刻,母亲苏菲公主给他带来了一个消息,吸引了弗朗茨的全部注意力。
伯父斐迪南一世要提前退位了,让他做好提前登基的准备。
天地良心,弗朗茨敢以上帝的名义发誓,这里面没有他的手笔。作为奥地利的合法继承人,他还不至于这么着急的逼迫伯父退位。
真正做出这个决定也不是斐迪南一世这个当事人,而是哈布斯堡家族集体做出的决定。
尽管奥地利以保守著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民众对这个智障皇帝的容忍度也达到了极限,维也纳叛乱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这对哈布斯堡家族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君主威严扫地、笑话频出,要是长此以往下去,会动摇皇室的地位。
这个时候,弗朗茨横空出世摄政,在短时间内掌控了权利,平定了国内叛乱,这令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奥地利帝国国势在不断下滑,皇室成员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不过这帮大公们都是有心无力,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弗朗茨的出色表现,让他们眼前一亮,似乎哈布斯堡家族即将迎来一名中兴之主。
然后大家私底下一合计,觉得不能让斐迪南一世继续在皇帝的位置上丢人了,哈布斯堡家族最近几十年都承包了贵族圈的笑料。
为了长远的利益考虑,他们一致决定让斐迪南一世提前退位,换能力出众的弗朗茨上位,重塑哈布斯堡家族的荣光。
做出了决定,大家就轮番上阵劝说斐迪南一世退位。不对,应该是劝说玛利亚-安娜皇后同意皇帝退位。
斐迪南一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可能前面刚刚答应了,后面马上又忘了,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对厨师的命令:我是皇帝,我要吃团子。
清醒的时候他和正常没有太大的差别,无非是反应能力迟钝了一点,智商比常人低那么一点点,一旦犯病就啥也不知道了。
最关键的是,他每天要犯病若干次,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清醒,什么时候犯病。让他做决定太不靠谱了,所以大家就决定帮他做主了。
为了避免闹出笑话来,大家必须要说服玛利亚-安娜皇后,只要她不反对,斐迪南一世的本人的意见可以忽略不计。
毫无疑问,玛利亚-安娜皇后从来都不是权利欲旺盛的人,因为丈夫无力掌权,维也纳宫廷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个牢笼。
尤其是维也纳大革命爆发后,更是令她胆战心惊,生怕步了路易十六的后尘。
大家很愉快的达成了一致,让斐迪南一世尽快退位,弗朗茨上位收拾烂摊子。
没错,在很多人看来奥地利帝国就是一个烂摊子。虽然叛乱已经被平定,可是国内的问题依然严峻。
很多人看来,这次波及全国的叛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君主威仪受损,斐迪南一世已经无法获得奥地利各族人民的认可了。
提前登基,弗朗茨并不排斥。名不正则言不顺,很多事情皇帝去做,可比皇储去做要容易的多。
或许是忍受够了,大家一致选择了快刀斩乱麻,斐迪南一世的退位的时间很快被确定了下来,弗朗茨的登基时间也同样被定了下来,都在1848年9月1日。
现在已经六月底了,就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弗朗茨必须要安排国内的事务,确保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不闹出笑话来。
……
这次英奥谈判的结果,弗朗茨总体上是满意的。不但从撒丁王国那边敲了一笔,还获得了英国人在奥地利巴尔干问题上的支持,并且拿到了海外殖民的入场券。
唯一令人头疼的就是英国人在德意志问题上的立场,所有的列强一样,大家都反对奥地利向德意志地区扩张。
不同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太大,哈布斯堡王朝的招牌太响亮了。一旦统一了德意志地区,造成的影响要大的多。
别的不说,瑞士、荷兰、比利时都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故地,德意志地区盛行的大统一思想,在这些国家内部同样存在。
谁知道奥地利有没有办法将他们整合起来?不管行不行,大家都不愿意冒险。
哈布斯堡王朝的影响力大家都非常的忌惮,一旦奥地利准备统一德意志地区,就要遇到和拿破仑同样的局面。
甚至还等不到统一德意志地区,各国的干涉大军就已经出发了。这个结论令大家很受伤,尤其是大德意志主义者。
没有办法,一个只有八百万核心民族的奥地利是大家最好的盟友,一个拥有四五千多万核心人口的奥地利,那就是欧洲噩梦。
统一德意志地区过后的奥地利,在人口上超过了俄罗斯,在工业上超过法兰西,完全就是一个中欧巨无霸。
英国人看的很清楚,所以他们鼓动奥地利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只要主体民族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内耗就是必不可免的。
一个内耗严重的奥地利,是无法威胁大英帝国世界霸权的,大家还可以是好朋友。
弗朗茨安慰道:“英国人的立场本来就在我们预料之中,现在该头疼也不是我们,普鲁士王国同样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小。
无法向德意志地区扩张,我们可以去巴尔干地区,还可以去开阔殖民地,奥地利前进的步伐不会停下来。”
这也是自我安慰,普鲁士只是拿出来的借口,这个年代的普鲁士王国还没有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实力。
奥地利是本身具备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实力,国际环境却不允许。
最有可能置身事外的英国人,都强烈反对德意志统一,隔壁的俄罗斯就更不用说了,卧榻之侧岂容酣睡?
兼并不了德意志地区,奥地利就只能先解决国内的民族矛盾,再老老实实的种田慢慢积攒实力。
所谓的扩张,只是捡一些残羹冷炙,在巴尔干地区不得不对俄国人让步,开辟海外殖民地又不得不和英法妥协。
费利克斯提议道:“既然英国人反对德意志地区统一,我们退而求其次,和普鲁士王国瓜分德意志地区如何?
如果可以兼并南德意志,我们就算是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的,大不了放弃意大利地区,换取英法的支持,割让奥属波兰给俄国人,换取他们的谅解。”
梅特涅叹了一口气说:“没有那么简单,南德意志诸多邦国都是我们的盟友,我们怎么扩张?
要是对盟友下手,我们还要不要声誉了?在未来的外交中,谁还敢和我们结盟?”
要是早知道国际形势会变成现在这样,当初构建维也纳体系的时候,他就把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打发到意大利地区,奥地利直接吞并巴伐利亚王国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为了提防法国人,奥地利当时扶持了巴伐利亚王国这个盟友作为缓冲,现在这个盟友却挡住了奥地利的扩张之路。
民族主义崛起前,大家不觉得主体民族的重要性,经历了大革命过后,大家都明白了多民族国家的弱点。
匈牙利人要独立,意大利人要独立,波兰人要独立,捷克人要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