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大家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了接收前线的战报,分析解读。
阿尔布雷希问道:“登陆作战进行的怎么样了?”
一名参谋回答道:“除了马尔马拉海战区遇到了一点儿小麻烦外,战场上的局势都是一片大好。
黑海战区俄军已经成功完成了对阿瓦、宗古尔达克的占领,并且成功从因杰角、萨姆松、奥尔社、里泽四个港口登陆。
地中海战区,我军已经攻克切什梅、达特恰、菲尼凯、凯梅尔等地区,并且成功从阿达利亚、阿纳穆尔、伊切尔、伊斯肯德伦四港口登陆。
马尔马拉海战区希腊人也成功登陆了彭迪克,只是完成登陆过后表现不佳,战斗还在焦灼中。
黑山公国的军队先后三次从班德尔玛登陆失败,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元帅正在筹划第四次登陆。”
确实是一片大好,发起登陆作战才三天,就取得了这么多辉煌战果,实在是无可挑剔。
至于马尔马拉海战区的小瑕疵,完全不值得一提。从一开始阿尔布雷希就没有对希腊、黑山抱有期望,本身这两个小国就是凑数的。
这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关键是他们兵力有限,承受伤亡的能力有限。
很多人都只是注意到辉煌战果,却忽略了这背后伴随着的流血牺牲。
看了看地图,阿尔布雷希直接放弃了更进一步的打算,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就是在乱打。
反土同盟依靠强悍的实力从四面八方开始围攻,敌人哪里薄弱就从哪里突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略加思索过后,阿尔布雷希吩咐道:“向维也纳报捷吧,顺便抄送一份战报给盟友。”
……
联军指挥部已经开始报捷了,彭迪克港普布利乌斯元帅却感受不到半分胜利的喜悦。
看着盟友们高歌猛进,他们在这里却被敌人压着打,这种不美妙的感受,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军事会议上,普布利乌斯重重的在桌上拍了一巴掌,怒骂道:“都自己看看,这就是你们打得仗。
两个步兵师居然攻克不了一个小小的港口,还被人反推了回来,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这是总指挥部传来的战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联军中的笑柄,三倍的优势兵力都无法在战场上取得突破……”
作为希腊军队总总指挥官,普布利乌斯也是压力山大。不求跟上盟友的水平,可再怎么也不能够差太多。
按照目前的情况持续下去,恐怕这场战争都打完了,他们还停留在这个小港口。
不要说战利品了,估计到时候奥地利人还要向他们收取物资费,光吃饭不干活哪有这样的好事?
按照约定:这场战争中消耗的物资,将先从战利品中抵扣掉,然后大家再瓜分后面的收益。
毫无疑问,这是以国家为计算单位。希腊消耗的战略物资会折算为金钱,从他们应该分得的利益份额中减掉。
不满意,可以不要维也纳政府提供后勤,自己负责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
很遗憾,希腊承担不起。劳师远征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堪称是吞金兽中吞金兽。
不要看希腊只出兵两万多人,只要战场上打了起来,每天都要消耗上万、乃至十几万神盾的物资。
一个月打掉希腊一年的财政收入,那是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
第一师师长韦伯·维尔维特解释道:“元帅,不是我们不努力,实在是敌人的火力太猛,我们的火力又太弱了,一露头就会被敌人压制。
沿海地区作战的时候,有奥地利海军提供火力增援,我们还大占上风的。”
同样都是奥械装备,大家的装备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各国的火力配备均不一样,总的来说奥地利火力最强,希腊和黑山垫底。
热武器时代,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希腊本身就不富裕,还养着一支海军,让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在丧失了外敌威胁后,陆军就开始马放南山,部队的火力配备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奥斯曼再怎么腐朽,那也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连续输掉了两次近东战争后,苏丹政府变得越发重视军队建设。
有要塞工事可以依托,火力上还具备优势,加上更强的战斗意志,希腊人输得不冤。
普布利乌斯打断道:“不要给自己的无能找借口,火力的问题我已经向联军指挥部申请了,要不了多久就会解决。
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拿出作战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彭迪克,向我们的盟友证明实力。”
丛林法则之下弱肉强食,希腊想要从奥斯曼身上撕下一块肉来,就必须要证明自己拥有相匹配的实力。
……
相比普布利乌斯的急上火,另一边的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元帅心态就要平衡的多。
这次战争黑山公国只是来凑数的,对瓜分战利品,并没有实质上的要求。
地理位置已经堵死了他们的扩张之路,三面被奥地利包围,好不容易有一条海岸线,可惜对面是法国人的地盘。
想要扩张,无论怎么走都是地狱副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黑山公国非常明智的选择放弃了野心。
参战的目的很多,比如说:向奥斯曼复仇,顺便鼓舞民心士气,增加政府的威望。
又比如说:为了增加存在感,免得被欧洲世界给遗忘了。
或者是单纯的为了刷维也纳政府的好感,成了盟友战略安全就有保障了,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
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深刻理解了阿尔布雷希的命令,牵制敌人的兵力就够了。至于攻城掠地,那都是盟友的任务。
登陆失败?没关系,换个地点重整旗鼓继续,只要控制好伤亡人数,随便怎么折腾都行。
战绩并不重要,所有人都没有对他们抱有期待,输了也不会有人指责。
黑山公国加入联盟的最大贡献,就不是出兵作战,更多还是在政治上壮大了反土同盟的声势。
登陆作战开始后,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就频繁更换登陆地点,每次都是借助奥地利海军舰炮一阵狂轰乱炸。
试探性的登陆作战后,发展无法轻易突破,就果断放弃,根本就不和守军硬拼。
炮火声响起,又一次登陆作战开始。这是马克西姆·特伦蒂耶夫第二次光顾这里,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喃喃自语道:“时机似乎差不多了。”
……
第757章 祸水南引
在近东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后,法国内战也临近尾声。
自从英国出面调解三大保王派矛盾后,扯后腿的力量大减,君主派系对革命党取得了绝对优势。
革命政府控制的势力范围被压制到了巴黎一隅之地,尽管这里是法兰西的精华,可也经不起战争折腾。
在拿破仑四世封锁巴黎过后,处于孤立状态的巴黎革命政府,渐渐陷入了物资不足的困境中。
空有一堆工厂,没有足够的工业原材料。即便是巴黎革命政府及时采取了应急措施,统一进行物资分配,还是架不住坐吃山空。
除了意大利独立组织这个“盟友”还在坚持奋斗外,法国其它地区的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被拿破仑四世削平了。
1882年6月29日,政府军在巴黎郊外击败了革命军主力,局势变得明朗了起来。
……
法国局势的风云变幻,引起了弗朗茨的高度重视。别看后世法国人闹出的笑话多,这年头他们还是牛逼哄哄的法兰西帝国。
维也纳宫,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分析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政府军的反扑之下,巴黎革命政府坚持不了多久。
一旦巴黎革命结束,意大利独立独立组织也撑不了多久,尤其是在我们和英国人都放弃对他们的支持后。
法国人解决了内乱,又会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国际上,近东问题上英法很可能站在同一立场上。
多了一个盟友,恐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英国政府就不会这么安分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外交部建议加紧对奥斯曼的攻势,力争在英法采取行动前灭亡奥斯曼,造成既定事实。”
弗朗茨摇了摇头:“这很难做到。一个古老的帝国在生死存亡面前,能够爆发出的潜力绝对不容小觑。
巴黎革命政府失败,拿破仑四世就能够集中兵力镇压意大利独立运动。那帮乌合之众能坚持两个月,都算是一个奇迹。
这次革命确实给法兰西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可危机也伴随着机遇,在这次内战中拿破仑四世也干掉了不少敌对分子,缓和了同奥尔良王朝、波旁王朝的关系,从侧面巩固的统治。
如果措施得当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就是法国内部矛盾最缓和的时光。
在这种背景下,一年之后拿破仑四世政府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再次将目光投入到外界。
我们或许有能力在一年之内灭亡奥斯曼,但这会留下非常多的后遗症,后期治理的时候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单纯从军事上来看,自然是兵贵神速,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小。
然而,奥地利这次不是为了击败奥斯曼,而是要吞并奥斯曼。
阿尔布雷希故意拖延联军的行动速度,给奥斯曼帝国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不是因为他不懂军事。
速战速决确实可以减少损失,但是敌我双方的损失都在减小,战后会留下一大堆的遗老遗少。
与其战后对付游击队,不如让敌人充分动员,在战场上解决掉他们,成本只会更低。
苏丹政府武装起来的人越多,战后给地方留下的隐患就越小。
扛起了枪就是敌人,战后清算的时候,还可以搞一波株连,全家一起流放掉。
所以从一开始,弗朗茨就定下了长期作战计划。反正这次的经济危机影响深远,短期内结束不了,正好利用战争转移危机。
费利克斯首相提醒道:“陛下,要是法国人缓过劲儿来,我们吞并奥斯曼的计划,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是必然的,不过再怎么糟糕,英法也不可能支持出兵干涉。
法国的局势可不怎么好,即便是镇压了内乱,拿破仑四世也没有胆子在这个时候挑起战争。
有反土同盟分担国际压力,就算是英法联合欧洲各国施压,我们也顶得住。”
后遗症自然不是这么简单,有了这次的刺激,英法两国肯定会加紧靠拢的步伐。
这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是没有近东战争,随着奥地利的逐渐强大,英法也会靠拢。
欧陆平衡是伦敦政府的基本国策,法兰西的虚弱暴露了出来,平衡已经被打破,英国人的打压对象自然变成了奥地利。
甚至他们还会拉拢俄国人组成反奥同盟,压制奥地利的发展。受地缘政治影响,野心勃勃的毛熊倒向英法的概率非常大。
既然如此,弗朗茨自然要趁英法俄三国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之前,提前打掉后方的奥斯曼了。
如果可能的话,弗朗茨不介意更进一步,拉着俄国人一起瓜分波斯,跑去和英国人做邻居。
在利益面前,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对穷逼的沙皇政府来说,印度的诱惑力丝毫不比西进欧洲大陆小。
这是一个阳谋,相比欧陆争霸,进取印度明显风险更低。前者是和欧陆各国为敌,后者只需要面对一个约翰牛。
只要把俄国人引入了印度,英法俄同盟就丧失了建立的可能,英国人绝对舍不得拿自家的利益和盟友瓜分。
没有毛熊这个肉盾,面对英法联盟弗朗茨可不怂。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奥地利帝国,先天上就立于了不败之地。
……
巴黎城外,波拿巴王朝的旗帜已经开始飘洋,拿破仑四世此刻正在前线鼓舞士气。
不容易啊,作为法兰西的君主,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革命。
从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到仓皇出逃的路易-菲利普,先后两个王朝都覆灭在了革命之中。
坦率的说,巴黎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四世也是懵逼的。
如果不是不服输的性格,他也被皇后劝着逃离法国这个漩涡了。因为不甘心,他选择了留下来,才有今天的反扑。
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就比路易-菲利普强了不只一筹。
如果当年路易菲利普一世不急着跑出国,而是组织军队镇压叛乱,奥尔良王朝也没有那么容易覆灭。
理论上来说,在法兰西只要军队依旧忠诚于国王,任何叛乱都是可以被扑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