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64节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

  费利克斯首相:“陛下,波兰边界上聚集了大量的难民,想要越界入奥地利。

  很多难民翻山越岭,从山林中潜入境。从普俄战争爆发到现在,边防部队抓捕的非法越界者已经超过十万人。

  尤其是俄国人开始驱逐难民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难民故意闯关被抓。”

  从普俄战争爆发开始,非法越界就是是困扰维也纳政府的难题,实际情况要比费利克斯说得还要严重得多。

  这还牵扯到了历史遗留问题,奥波边界上沾亲带故的人不少,很多非法越界的难民,还有当地民众给他们提供掩护。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非法移民组织存在。这些组织掌握着不为人知的山间小道,从波兰地区组织难民偷渡。

  毫无疑问,这些组织都是为了牟利。有钱的给偷渡费,没钱的直接安排进入黑工厂,又或者是建筑工地。

  据奥地利法院统计的数据,边界地区超过76%的违法犯罪,都是非法移民导致的。

  对这样严重危害奥地利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维也纳政府自然要打击。

  可惜收效甚微,非法移民组织就像是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很快又长出一茬。

  相比之下,投亲靠友的非法移民还要安分一些。这部分人大多数躲在乡下,亲朋好友会想办法安排生计。

  待上几年学会了奥语,这些人大都会申请入籍。方法很简单,跑到边界上冒充生活在波兰的神罗公民,德意志邦国那么多根本就没有办法查。

  好吧,后者是维也纳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

  现实就是如此,有时候难得糊涂,人家自己都说是德意志人,政府自然懒得深究下去。要不然奥地利的主体民族比例,也不会一直呈上升趋势。

  具体可以参考加利西亚地区,1848年的时候当地的德意志人还不足十分之一,到了1880年就上升到了38.6%,超过了波兰人和乌克兰人成为了第一大民族。

  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现实中却真的发生了。中间发生了什么,弗朗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看似自欺欺人,实际上却很有效。人家是主动融合进来的,认同度是完全不用怀疑,谁要是质疑他们的民族,他们就要和谁急。

  本质上,欧洲民族就是一团乱麻,大部分民族都是后世人为拆分出来的,19世纪是欧洲最后进行民族融合的机会。

  大量的难民涌入奥地利是必然的结果,谁都知道普鲁士王国不是俄国人的对手,跑到普鲁士王国后面还要经历战火。

  除了普鲁士王国,和波兰接壤的就剩下俄罗斯和奥地利,只要没有活腻,都不会往俄罗斯跑,那就只能去奥地利了。

  如果不是俄军有意把难民往普鲁士王国赶,跑去奥地利的可能会更多。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跑到奥波边界的不是幸运儿、就是聪明人。

  往普鲁士王国跑不安全不说,还不一定能够得到救济。往奥地利就不一样了,俄军再怎么残暴,也不会在边界地区搞事情。

  正常情况下,只要进入了双方默认的缓冲区,俄军就会止步。

  到了这里能蒙混过关,就尽量混过去,过不去还可以非法闯关,只要聪明一点儿见到守军就投降,管饭的人就有了。

  至于未来?

  考虑那么多干嘛,眼下还是先活下来再说。

  反正奥地利是法治国家,只要不是暴力闯关,被抓住了无非是蹲监狱和流放两种结果,

  沉思了一会儿,弗朗茨缓缓说道:“在边界地区建立临时难民营,接下来闯关的人数还会增加。不光是奥波边界,接下来奥普边界也会成为难民涌入的高发地区。

  这次的难民数量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没准我们的监狱都装不下。全部扔殖民地去,管理也是一个大麻烦。

  首相,国内有什么大工程需要建设的,现在正好有一批免费劳动力送上门来,不能浪费掉了。”

  法治国家最重要的就是遵守法律。不管有多少难民,只要是非法越界的,该抓的还是要抓,该关的还是要关。

  这是原则性问题,弗朗茨不会破坏规矩。肯掏钱建立难民营,已经是他良心的表现了,这年头可没有无偿救济他国难民的说法。

  费利克斯首相:“巴伐利亚地区的路德维希运河(美因-多瑙运河的前身)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政府正在研究是否进行扩建。

  农业部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兴建五十座大中型水库;铁道部计划兴建环阿拉伯半岛铁路、中东铁路;电力部准备推动水电站计划,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水电比例,从现在的0.3%提高到8.5%……”

  一连串的大计划,让弗朗茨仿佛又回到了奥地利大建设时代。不过他很清楚,这是明显不同的。

  当年奥地利是举国之力搞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这些计划虽然庞大,却只需要政府投入一部分的精力就足够了。

  运河扩建、兴建水库,这些工程的问题都集中在“钱”上,技术没有什么任何难度。

  铁路计划和水电站就不一样了,除了经济上的问题,还有技术上的问题。

  奥地利有沙漠中修铁路的建设经验,不过都是短距离的,这次要修筑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沙漠铁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水电站相对简单,也仅仅只是相对。原因非常简单,水电站技术刚刚诞生,还处于尝试阶段。

  这从发电量就可以看出来,水电仅仅只占到发电总量的千分之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欧洲大部分河流的落差都比较小,这无疑是增加了利用水力发电的难度,如果不是奥地利河流多,估计都不会有人想到推广水电。

  弗朗茨问道:“沙漠铁路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么?”

  不问水电站技术,那是因为奥地利的水电站建设大都是私人投资,资本家们比谁都精明,赔钱的生意不会有人做。

  费利克斯首相回答:“已经初步解决了,铁道部计划建设防沙林,在铁路两边种植灌木、枣树、胡杨、以及固沙的草本植物。

  考虑到沙暴威胁,在沙暴频发地区,先修筑沙漠公路,暂时不修筑铁路。这些主要是深入内陆的支线铁路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中东铁路和环阿拉伯半岛铁路要经过的地区,大部分地区是荒漠地带,不少地区要受风沙影响,并不是真正的沙漠,防沙林已经足够了。

  我们已经进行过尝试,目前来看效果不错,只要不赶上大沙暴,都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只是需要的时间有些长。”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年头的中东、阿拉伯半岛还没有后世破坏的那么厉害,尤其是奥地利占据这些地区后,还第一时间实施了土地休耕、禁止畜牧等政策,保护了自然环境。

  “按照计划进行吧,这些免费劳动力,政府负责分配合理使用,派语言教师进行教化。

  记得先将这里面的不法分子踢出来,剩下的看个人表现了,表现好的待遇可以略好一点儿,积极分子可以提前结束劳役。

  劳役结束后,允许他们自由离开,愿意留下的正常支付人工工资。

  难民携带家属中有老弱的可以给予一定优待,尽可能安置在条件好一些的地区。”

  优待老弱不是弗朗茨圣母,能够携带家小一起逃难的,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有家小拖累,这部分人往往也是最容易同化的。

  ……

第714章 矛盾

  相比奥地利的从容应对,柏林政府就急上火了。

  普波联邦的牌子还在,难民都是普波联邦的公民,现在拦截自己的国民入境,明显说不过去。

  可是不拦截同样也有问题,数百万难民涌入,就业岗位肯定是没有的,柏林政府就算是竭尽全力也安置不下来。

  就业安置可以不着急,住得问题也好办,随便支个棚就是一家人,都成难民了也没有挑剔的资格,可总得管饭吧?

  肚子骗不了人,几百万张嘴嗷嗷待哺,只要放进来了,柏林政府就必须要想办法把他们喂饱。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底洞。或许俄国人都不用进攻,难民就能够吃垮普鲁士王国。

  自从第二次普俄战争开始,威廉一世的身体素质就迅速下降,战场上的不利消息,压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国王快要喘不过气来。

  岁月不饶人,时光冲淡了威廉一世的雄心壮志,现在他只想要平安着陆。然而,这已经是一种奢望。

  普鲁士王国的独特体制,决定了这辆战车一旦开启,就无法再停下来。任何想要阻挡战车前进的人,都会被压得粉碎。

  这辆没有刹车的战车,只有等马跑累了才能够停下来。作为马车夫,威廉一世只能够调整马车前进的方向,尽可能的挑选宽敞的道路。

  威廉一世拖着老迈的身躯,关心的问道:“欧洲各国都持什么立场?”

  毫无疑问,几百万难民已经超过了普鲁士王国承受的极限,柏林政府无法解决难民危机,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社会。

  外交大臣杰弗理·弗里德曼脸色阴沉的回答道:“情况非常的糟糕,欧洲各国都对俄国人的暴行进行了谴责,却没有几家肯采取实际行动。

  目前向我们提供实质性援助的主要是德意志地区国家。

  奥地利承诺会在一个月内,向我们提供价值500万马克的物资和2万吨粮食用以赈灾,其它德意志邦国加起来大概也有3000万马克的物资援助。

  我们之前和英德的谈判也发生了变故,伦敦政府的立场再次发生了变化,现在他们的态度更加倾向于汉诺威。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他们更多的支持,就必须要和汉诺威一起建立北德意志,并且还要出售一部分领土给汉诺威,换取资金用以偿还债务。”

  威廉一世来不及感慨危机时刻还是自己人靠得住,就被后面的条件给惊呆了,这分明是吃定了他们。

  建立北德意志可以,由汉诺威主导虽然心里上有些难以接受,可是谁普鲁士王国现在落魄呢,后面的出售领土就要命了。

  普波联邦欠下的巨额债务,未来都会落在柏林政府头上。要缓解债务危机,需要出售的领土肯定不是一星半点儿。

  为了获得在北德意志的主导权,汉诺威也会尽可能的削弱普鲁士王国,被狠宰一刀是必然的结果。

  坦率的说,如果付出这些代价能够平安度过眼下这一关,威廉一世还真不介意和汉诺威妥协。

  问题是普鲁士不是他一个说了算,汉诺威提出来的条件,早就突破了容克贵族的底线,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接受。

  这方面和明末的东林党有些类似。明知道不交税大明朝会完蛋,重新洗牌过后,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也会跟着倒霉,就是不愿意退让半步。

  等大明完蛋后,他们发现新主子不好伺候,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晚了。在屠刀之下,这些人很快就选择了妥协。

  现在的容克贵族也差不多,要停战可以,但前提是必须要先保障他们的利益。

  然而,现实却无法做到。无论是哪一家,都不可能出这个天价。

  事情在这里就卡住了,柏林政府想要善后,都不敢采取行动。因为率先起来叫醒大家的人,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威廉一世问道:“你们怎么看?”

  室内安静了下来,没有人接这个话题,不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根本就不敢回答。

  政治是残酷的,很多时候说错一句话,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尤其是现在这个敏感时刻,搞不好就会成为被诛的“国贼”。

  见无人回答,威廉一世叹了一口气:“今天话会严格保密,只有我们几个人知道,出了这里你们完全可以不承认自己说过,有什么想法就放心大胆的说吧!”

  没办法,这是“****主义”体制悲哀。尤其是第一次普俄战争过后,容克贵族势力进一步壮大,柏林政府不得不受其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位内阁成员无一例外,全部都拥有容克贵族背景,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这个集团的利益代言人。

  不过得益于威廉一世的权谋,和各自利益的不一样,容克贵族这个大群体也发生了分化。

  现在除了军队中那帮激进派还想着反败为胜,其他人都知道普波联邦完蛋了,再不进行自救普鲁士王国也要完蛋。

  大难临头各自飞,到了这个时候,政治中官员首先要保障的还是自己利益。当然爱国节操也是有的,只不过对大多数政客来说,都排在了个人利益之后。

  被威廉一世看得头皮发麻,首相梅拉尼·格里菲思忐忑的回答道:“陛下,到了现在这一步,不管条件有多过分,我们都必须去谈。

  英国人倒向汉诺威并不奇怪,既然要扶持棋子,当然要选择容易控制的。相比我们来说,由汉诺威控制北德意志更加离不开他们。

  除此之外,债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战后我们财政收入肯定会大幅度下降,未来五年我们的财政收入都不一定有利息高。

  英国人想要收回债务,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兜里先得有钱,逼我们卖地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我们欠下的债务太多,如果再被俄国人狠宰一刀,把剩下的所有领土都卖掉,也未必能够还清他们的债务。

  英国人想要我们继续偿还债务,就必须要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本钱。

  况且,汉诺威的体量有限,他们也吃不下多少,从这方面推断,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应该不会太大。

  如果和他们的条件太过分,我们也可以考虑和奥地利人接触。虽然维也纳政府现在不一定欢迎,但我们送上门去了,他们一定无法拒绝。”

  梅拉尼·格里菲思这个首相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平常时期就是一个橡皮擦,没有多少存在感。可是能够成为首相,又岂会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这个答案令威廉一世眼前一亮,不是他想不到这些问题,主要是他年龄太大,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深入思考。

  没错,柏林政府现在还可以选择,尽管这两条路都不好走,可有得选比没得选要好。多一个选择,就多了一分讨价还价的资本。

  外交大臣杰弗理·弗里德曼摇了摇头:“奥地利就不用想了,最多做一个接触的姿态,和汉诺威讨教还价,军方是不可能同意的。”

首节 上一节 464/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