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56节

  第一普俄战争中,容克贵族的新生一代就伤亡惨重,现在他们不光是基层军官紧缺,中层军官也缺得厉害,高层军官实际上也不足。

  合格的军官数量不足,对军队战斗力影响非常大。和战争爆发初期相比,普军的战斗力实际上已经下滑了。

  从他们围攻俄第四军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是巅峰时期的普军,根本就不需要拖这么久。

  军官数量不足,这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普波联邦做得已经算好得了,他们事先储备的军官足以指挥一百五十万军队。

  这个数字,理论上已经足以应对任何战争。在普俄战争爆发前,谁也不知道这次战争能够达到现在这种规模。

  无论是普波联邦,还是俄罗斯帝国,他们的动员能力,都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不要说这个时代的人,即便是弗朗茨这个穿越者,事先也不知道普俄两国能够做到现在这一步。

  这份儿动员能力,都快要赶上一战了。普波联邦先后动员了两百六十多万军队,俄国人更是丧心病狂的动员了近四百万军队。

  这个数字还不是终点,双方的军队数量就像是吹气球一样,在不断膨胀中。

  气球越膨胀越薄。军队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战斗力也在不断下滑。

  普军表现的更明显,主要是他们走得是质量路线;俄国人一开始就是开数量的,尽管部队战斗力也下降了,因为刚开始质量都不怎么好,所以这个下滑幅度就没那么大了。

  弗朗茨疑惑的问:“据我所知,柏林政府还有不少官员都是军队出身,现在是危机时刻,征召他们救急应该问题不大。

  有这些人打起了架子,再提拔一些平民士兵担任军官,基层军官不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柏林政府没有必要这么急上火吧?”

  这不是弗朗茨胡说八道,柏林政府的很多官员都是军队出身。不光是普波联邦,奥地利也是如此。

  在全民兵役制度下,不光是政府官员服过兵役,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军队中待过。

  危机关头下,让他们重新穿上军装,也是解决军官缺额的办法。

  阿尔布雷希特摇了摇头:“陛下,这些人看上去有组织能力,但他们根本不适合军队。

  普波联邦的军官以容克贵族为主导,受传统力量的影响,他们中最优秀的人才,或者说最适合军队的人,都会长期在军队中发展。

  而从军队退役后,进入政府部门供职的,大部分都是中途被淘汰的残次品,他们的军事能力本身就堪忧。

  如果让这些人重新进入军队,他们的官职高低,也是他们进入军队的职位,但这个职位和军事指挥能力毫无关系。

  让一群军事能力未知的官僚去指挥部队,那个场面简直无法想象。

  我觉得可能还不如一年级的军校学生,起码这些人充满热血,不会扯皮、推诿,能够严格执行命令。”

  弗朗茨有些尴尬的点了点头,让官僚指挥部队确实一个巨坑。别仗还没打,先把军队拉入政治斗争中了。

  停顿了一下后,阿尔布雷希特又补充道:“提拔平民军官,普军早就开始做了。不过这些士兵没有接受过军校教育,培养上限非常低,能够充任军官的只是极少数。

  现在普军的基层军官中,平民军官数量实际上也不在少数。不过这些人的表现并不好,出现了不少乱子。”

  弗朗茨欲言又止,平民军官的问题,在欧洲各国都是一个难题。

  不是后世说的那样,贵族把持了军队,排斥平民军官。

  实际上贵族只是对中高层职位感兴趣,下面的连排级别的职位,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目标,没有谁眼皮子那么浅。

  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军事素养上,普通士兵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又如何让他们变成合格的军官呢?

  可以说和平年代,普通士兵上升的渠道早早就被锁死了,只有极个别天才能够成为军官。

  战争年代确实有机会,但前提条件是能够活下来才行。军功不是那么好拿的,需要用命去换。

  基层的贵族军官都要带头冲锋,更何况是平民军官,恐怕很多危险任务都会落到他们头上。

  甭管你多么天才,只有从战场上活下来了,才会有未来,要不然就是烈士。

  拿到了军功,这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只是开始。

  晋升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对个人军事素养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和平年代,还有机会去军校学习一波,回来后就差不多能够胜任了。战争年代不行,战争不会等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尔布雷希特抱怨平民军官军事素养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极个别天才外,大部分平民军官被提拔后,都是赶鸭子上架,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是很正常的。

  军队是信奉强者的地方,没有人会考虑那么多原因,更不会给你时间慢慢学习。

  你不行就要受到排挤,根本就不需要施展手段,就可以把你挤出去。

  不光是平民军官,就连很多大贵族子弟,自身能力不足,一样会被人排挤出去。

  不光是现在,即便是未来,平民军官的路都只有一条——考军校。

  通过学校学习,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通过学习,弥补同贵族军官之间的能力差距。

  这条路同样不好走,高等军官学校招生人数有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面临贵族考生的竞争。

  受教育资源的影响,不是天才根本就不可能突围而出。

第702章 遗产与威胁

  普俄战争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战后欧洲的国际形势肯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也纳政府作为棋手,自然要引导局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拉回了跑偏的思绪,弗朗茨缓缓说道:“柏林政府已经急了。普波联邦的局势,可能比我们了解到的还要糟糕。

  按照目前的局势发展,普波联邦翻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我们可以准备善后了。

  这次不仅要打击竞争对手,收回前面的投资,我们还要拿走最大的一份红利。”

  普俄战争不仅仅只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维也纳政府投入这么多的血本,可不只是为了让俄国人赢得战争。

  沙皇政府的信誉人尽皆知,如果没有丰厚的回报,弗朗茨怎么可能支持他们呢?

  俄奥友谊,最多也就能糊弄一下普通人。稍微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儿不靠谱。

  或许在普俄战争之前,俄奥两国的友谊确实是源远流长,战后两国就要从盟友过渡到竞争对手。

  当然,沙皇政府在这次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有些惨重,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数十年内都翻不了身,短时间内没有同奥地利翻脸的本钱。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奥友谊仍然会是两国外交的主题,直到一方不需要为止。

  让弗朗茨下血本的原因,自然也不会是俄国人拿出来的抵押品诱人。实际上索要领土做抵押,只是为了让亚历山大二世安心,可以放心大胆的向普波联邦复仇。

  甭管乌克兰地区的土地再肥沃,那也是建立在俄国人战败违约的情况下,才会落入奥地利手中。

  要是沙皇政府赢了战争,奥地利也就赚了一笔贷款利息,外加发点儿战争财,收益和风险完全不成正比。

  利用债务违约打击英国人,可以算一条;利用战后产能过剩,打压法国制造业,也能算是目标之一;真正令维也纳政府下血本的,还是为了吃下战败后普波联邦留下的遗产。

  不是土地,普波联邦的土地虽然不少,却不足以令弗朗茨动心。

  况且,俄国人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上百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总不可能让人家白干吧?

  奥地利要是傻乎乎的跑去接收普波联邦的领土,肉吃不下去多少,反而要承担看守欧洲东大门的重任,从此和俄国人死磕到底。

  建立中欧帝国固然诱人,可是需要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惨重。本来奥地利的战略位置就非常糟糕,再把领土延伸到波罗的海,就永无宁日了。

  在弗朗茨看来,普波联邦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土地,而是土地上面的人,尤其是这帮战斗经验丰富的军官。

  普波联邦完蛋后,有资格继承这些遗产的无非是俄奥两家。

  毫无疑问,普俄刚刚血拼了一场,仇恨种子已经埋下,容克贵族们再没节操,也不可能马上投靠过去。

  况且,就算是他们肯投奔,也要人家愿意收留才行。

  不要说俄国军方不欢迎容克贵族,即便是奥地利军方都不会欢迎他们,谁都不愿意增加一帮人到自己碗里抢食。

  弗朗茨想要收服这些人为己用,也不会直接招揽,奥地利军队中同样没有这么多位置用来安置他们。

  除了极个别的将领外,能够进入军校任职,传授战争经验外,大部分容克贵族还是需要回家种地,并且成为奥地利军方预备军官中的一员。

  如果爆发了欧陆大战,还有他们表现的机会,要不然就只能老死于田野。

  这是帝王的本能,容克贵族的军事素养不用怀疑,弗朗茨必须要握在手中。就算是自己不用,也不能给别人用。

  俄国人赢得战争过后,要论功行赏在当地安置自己人,势必要对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进行清算。

  不光是容克贵族,就连普通民众恐怕都有倒霉。实际上,他们想不倒霉都不行,俄国人不抄他们的家,拿什么去还奥地利的债务?

  俄奥借款也是有密约的,可不仅仅只是领土交换,人口抵债也是双方暗中达成的条件之一。

  这也是各取所需,沙皇政府可以清理地方上的不稳定因素,奥地利可以得到一批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

  当然,约定也是有限制的。奥地利不是收破烂的什么人都要,战后维也纳政府会以解救德意志同胞的名义,从俄国人手中买走这些本民族战俘,顺便再带走士兵家属。

  弗朗茨不怕有人抢生意,民族主义已经崛起了,除了他这个神罗皇帝,高举统一大德意志的旗帜,可以用民族大义收服他们,其他国家可没这份儿本钱。

  把这些人分散在殖民地上,奥地利可以很快的消化掉。如果落到英法手中,恐怕他们都不敢把这些人往殖民地上放。

  残兵败将也是相对而言的,这些人的战斗力并不差,到了殖民地绝对是靠前的。

  要是进入了英法殖民地,文化传统不一样,短时间内根本就融合不了。那就是妥妥的不稳定分子,并且还是那种随时都有可能点燃狼烟的。

  费利克斯首相:“陛下,现在最麻烦的是英国人,他们可能会鼓动欧洲其他国家干涉这场战争。

  普波联邦的死活和我们没关系,但是普鲁士王国却是德意志邦国之一,尽管他们自己已经宣布退出了。

  作为德意志民族的领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法完全倒向俄国人。明面上我们还必须要做出力保普鲁士的姿态,给社会外界一个交代。

  如果沙皇政府顶不住压力,放过了普鲁士王国,我们计划恐怕很难进行下去。”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然奥地利享受了民族主义带来的好处,就要承担民族主义带来的义务。

  比如说:统一德意志地区,维护德意志地区领土完整,打击分裂主义……

  毫无疑问,维也纳政府肯定要出手干涉的。不说保住整个普鲁士王国,至少要保住普属德意志地区的领土。

  略加思索过后,弗朗茨摇了摇头:“不用担心。波兰、立陶宛地区都是国际上曾经公认是俄国人的领土,作为胜利者沙皇政府肯定能够拿回去。

  普鲁士王国就算被保下来,也要脱一层皮。巨额的债务、战争赔款、国内疲惫的经济,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可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想要东山再起,也要国际局势允许才行。俄国人是不会放弃对他们打压的,我们也不会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

  对奥地利来说,普鲁士王国的体量还是太大了一些,大得奥地利都担心吞下他们会被噎死。

  不拆分普鲁士王国,德意志统一之路永远都是空中楼阁。弗朗茨建立的新神罗帝国,不需要实力强大的邦国,普鲁士王国的存在会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

  拆分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非常的麻烦。首先这种拉仇恨的事情,不能由奥地利来干。要不然就算是未来统一了,普鲁士民众也会和中央政府离心离德。

  这种背景下,弗朗茨就选择了俄国人来当这把刀。出于战略上的综合考虑,在普俄战争中支持俄国人就不奇怪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如果普波联邦战败,未来欧洲大陆上就是英法奥俄四国主宰。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们占据了欧洲大陆中心,天然是欧陆霸主的最有利竞争者。

  无论愿不愿意,未来我们都少不了要参合欧洲纷争。最近这些年我们实力增长的很快,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了不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国际冲突的次数还会逐渐增多,在利益的趋势下,法俄两国靠拢的可能性非常大。

  理论上来说,我们还可以拉拢英国人做盟友,以抗衡法俄联盟,不过这是最糟糕的选择。”

  不是可能,而是非常有可能。原时空法俄两国都靠在了一起,而英德结盟却成了泡影。

  俄国人真的是因为贷款倒向法国人的么?穿越前弗朗茨认为是,现在他已经不这么认为了。

  原时空法俄靠拢,本质上还是战略需要,德二帝国太强了,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必须要抱团取暖。贷款只是催化剂,并非决定性因素。

  现在国际局势虽然有所变化,但奥地利的实力同样能够引起法俄两国的警惕。

  法俄还没有靠拢,无非是现在俄奥关系亲善,法国人还沉浸在拿破仑时代的荣光中,没有清晰的认识到奥地利威胁。

  弗朗茨满意的点了点头,能够清醒看到战后国际格局对奥地利的潜在威胁,足以证明奥地利外交部已经成熟了,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

首节 上一节 456/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