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52节

  一名军官朗声说道:“元帅,第四军发来急电。”

  伊万诺夫淡淡的说道:“念!”

  “是!”

  “……1880年10月18日,我部攻克普瓦维,歼灭敌军1.2万,俘虏敌军1876人。

  华沙的门户已经洞开,兵贵神速,为了把握战机,我部决定先行沿维斯瓦河顺流而下向华沙进军。

  望第七军、第五军予以配合,分别从北面、东面向华沙地区发起进攻。

  ……”

  “砰”的一声响,伊万诺夫元帅手中的水杯落了下去。

  千算万算,他还是低估了手下军官们求胜之心。当然这背后可能还有其他势力参合,逼迫他提前开启决战。

  “华沙门户洞开”这么蹩脚的理由,伊万诺夫已经不想吐槽了,敌人准备在华沙地区和他们决战,自然不可能把他们拦在外面。

  占据了维斯瓦河上游,看似获得了战略优势,实际上了解波兰地形的都知道,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地形水流平缓,不要说筑坝水淹七军,即便是想要冲毁下游的农田都难。

  事已至此,伊万诺夫只能跟着善后。第四军下属八个步兵师、一个警备师、三个骑兵师、四个炮兵团,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辅助部队,总兵力高达十八点三万。

  这么多部队,谁都不可能轻易放弃掉。如果可能的话,伊万诺夫不介意立即毙了自作主张那些的家伙。

  可惜现在够不着,他想要秋后算账,也必须要等到战争结束过后。

  看了看地图,伊万诺夫喃喃自语道:“ 10月18日攻克普瓦维,现在已经是10月21日下午,就算是修整两天时间,他们也出发一天了。

  如果速度快的话,华沙战役已经打响了,追回来是不可能的了。

  好个奥波多,这是算计好了,知道我不可能放弃第四军,这场华沙会战我不打都不行。”

  犹豫了一会儿功夫后,伊万诺夫元帅下令道:“既然部署已经打乱了,那就乱打吧!

  传令下去,命令第七军、第五军发起华沙会战;命令正在修整的第三军、第六军立即集结,向华沙地区进军。

  命令第一军、第二军发起东普鲁士地区发起进攻,海军配合他们行动。

  命令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放弃现在的防守任务,发起南线会战。

  命令新编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十五军、第十七军接收他们留下来的防务。”

  尽管不知道敌人有什么阴谋,但伊万诺夫知道只要自己的实力足够强,敌人就会被噎死。

  同时从三个方向发起会战,投入兵力高达两百万之巨,伊万诺夫不信敌人有能力一口吃下来。

  吃不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三大会战伊万诺夫不奢望能够全胜,只要有一场战役获得胜利,战略上就算成功了。

  说白了,普波联邦就那么大地方,任何一个方向获得大胜,撕开了通往敌人后方的大门,就可以长驱直入。

  别看普波联邦加紧了动员,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马上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么?

  当然,普波联邦的农夫参加过民兵训练,战斗力要比普通农夫强一丢丢,可是距离正规军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不是柏林政府不知道进行全民训练,主要是钱包不够鼓。预备役训练也是要花钱的,全民参与每年训练一两个月的开销,可不是穷国能够玩儿的。

  除了训练差距外,武器装备也是一个大问题。普波联邦军工自成体系,主力部队都是普械装备,全靠自己造。

  扩军过后,自家的军工产能不够,柏林才被迫采购了英法装备。弹药口径都不一样,普军的二三线部队都在向万国造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俄国人就要幸福得多,装备制式一样直接从奥地利买就行了,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这一系列的因素加起来,就意味着只要俄军撕毁了他们的防线,后方的新编部队很难挡住俄军的兵锋。

  伊万诺夫之前没有采取这项战略,主要还是为了规避风险。纸面上的优势,仅仅只存在于纸面上,战争还要打了才知道。

  在他看来与其冒险决战,不如稳扎稳打、步步紧逼,逐渐消耗敌人的兵力。

  ……

  俄军一行动,普军自然也要跟着行动了。好不容易才把敌人调动了起来,毛奇自然不可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唯一遗憾的是敌人把战线拉太长了,普军兵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兼顾三个战场。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战术也在针对“毛奇擅长集中优势和敌人决战”。三线开打,集中优势兵力决战等于自杀。

  分兵兼顾三个战场,又正好中了俄国人的算计。现在已经是热武器时代,天上又有飞艇侦查,用兵再厉害也要受实力的制约。

  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劣势,毛奇不得不一面进行军事部署,一面催促柏林政府加快动员速度。

  质量神马的暂时顾不上了,先把数量搞出来。新兵没有战斗力,拿来当炮灰也好,关键时刻还可以用来争取时间。

  ……

  俄国人要决战了,全欧洲的目光都投向了普俄战场。为了搜集搜集这场旷世大战的资料,奥地利空军都跟着忙碌了起来。

  要不是这年头防空武器不给力,命中率低、成本又高;奥地利派出的军事观察团又太多,容易被发现蛛丝马迹;估计下面的指挥官不介意制造几次意外。

  这都是小问题,跑到人家头顶上搜集资料,没有被打下来那就已经很给面子了,还能指望人家欢迎不成?

  维也纳宫,看着普俄双方的兵力部署,弗朗茨迷惑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乱,无论是俄军、还是普军都很乱。

  “阿尔布雷希特,你能看明白他们的部署么?”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阿尔布雷希特有些为难的回答道:“陛下,普俄两国要决战了。”

  看弗朗茨的表情,似乎不满意这个答案,阿尔布雷希特继续解释道:“陛下,这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已经创造了历史记录。

  谁都没有一次指挥上百万军队的经验,前期俄国人稳扎稳打,兵力调动的频率不是太高。

  现在要进行决战了,普俄两国都在迅速调兵,涉及到的部队太多,出现一定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答案令弗朗茨豁然开朗,名将也是普通人,即便是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够保证手下的人同样那么强。

  上百万军队的调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太多,根本就不是指挥官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受通讯不便的影响,很多时候指挥官下达命令,传到下面部队的时候都会有一定延迟。

  军队还算好的,接到命令可以立即执行,后勤部门就不行了。甭管再大的事情,仓库的物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跟着跑到地方的。

  再厉害的调度官,也改变不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落后。受制于后勤,部队自然不能跑太快。

  万一再次发生变故,后勤跟部队走丢了,那就完犊子了。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现在普俄两国都算是吸取了教训,非常强调配合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门之间的配合。

  当然这只是次要因素。现在普俄两国军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主要责任还是在总指挥部身上。

  指挥官们从来都没有指挥这种级别战役的经验,很多以往的经验在这里都不适用了,混乱也就出现了。

  弗朗茨关心的问:“这么说,我们的军队也存在这些问题了?”

  阿尔布雷希特点了点头:“我们的指挥官也没有这种经验,如果冒然指挥上百万军队作战,前期出现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全世界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相比之下我们还算好的,每年都会组织上百万预备役训练,勉强也算是一次大规模兵力调动。”

  这是真的没办法,经验这东西是需要积累的。奥地利现役部队都不到一百万,上哪儿去积累这种经验?

  除了从普俄的军事部署中吸取经验外,弗朗茨也无能为力。总不能拉几百万预备役,来一次全国大演习吧?

  且不说要花多少钱,需要消耗多少物资。光想想一次性动员上百万军队,都会觉得可怕。

  真要是干了,估计全欧洲都要被吓着。万一运气不好,没准会直接升级到欧陆大战。

  这方面欧洲国家都是非常敏感的。或许是亏吃得太多了,又或者是前车之鉴太多,只有有国家开始动员,邻国就会加强警惕。要是关系不好,还会跟着进行动员。

  无端制造紧张气氛,增加欧洲大陆的硝烟味,破坏睦邻友好关系,可不是弗朗茨想要看到的。

第697章 小鱼

  突如其来的大决战,不仅打乱了维也纳政府的布局,同样也打破了英国人的计划。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普俄已经开始决战,伦敦政府想要帮他们拉盟友都来不及。

  趋于利弊是人性的本能,国际政治外交上也不例外,毕竟决定政治外交的也是人。

  无论是中亚各国,还是奥斯曼帝国,又或者是德意志联邦,这个时候都会选择观望局势。

  如果普波联邦在会战中失败,这场战争就提前结束了,柏林政府无力组织第二次会战,俄国人不会给他们留时间。

  到了那一步,就算是这些潜在盟友加在一起也不够俄国人揍,帮不帮忙结果都一样。

  如果俄国人战败,那么没得说战争还要继续,只不过强弱之势易位,战争主动权颠倒了过来。

  大家不介意锦上添花向英普卖个好,如同第一次普俄战争一样,扑上去从俄国人撕下一块肉。

  不对,德意志联邦是个例外。

  乔治一世可不敢接纳获胜后的普波联邦,欧洲篡位的情况虽少,可“喜剧帝国”这种帝选候制度是一个例外。

  当然,真要是普波赢了这次会战,英国人也不会推动普德合并了。伦敦政府需要的是一枚制衡奥地利的棋子,而不是培养一个竞争对手。

  ……

  随着战场的西移,冬天也不再是冰天雪地,这对俄国的后勤体系又是一大挑战。从俄军的兵力部署就可以看出来。

  南线部队紧贴着奥地利行动,方便就近补给;北线有海运补给,可以从圣彼得堡调运物资,也可以从北欧联邦采购;华沙战场又有维斯瓦河、纳雷夫河,可以从水上运输。

  不过纳雷夫河主要是雪水,每年的通航时间有限,再过两个月就会冰封,上游断了下游自然也不能指望。

  伊万诺夫一直反对发起华沙会战,也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如果不是维斯瓦河被控制在了手中,即便是第四军馅了进去,他也不会发起出兵。

  从这方面来说,俄军要比第一次普俄战争中要理性的多,没有想当然的就出兵,搞得前线士兵饿肚子。

  军队调动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上百万军队的调动,更是需要时间。

  “兵贵神速”在这里明显不适用,不是士兵们不努力,关键是带着辎重物资行军,想快也快不起来。

  这方面本土作战的普军拥有绝对优势,柏林政府修建的铁路可以发挥作用了,毛奇率先完成了兵力部署。

  普军总指挥部,望着地图上标注的行军路线,毛奇叹了一口气。

  伊万诺夫还是他熟悉的那个伊万诺夫,将稳字发挥到了极致,除了那个贪功冒进的第四军外,后面的部队都是靠着走,相近两支部队的距离通常不超过三十里。

  急行军也就一个上午的功夫,这么短的时间,他就算是想要做点儿什么都难。

  “把我们的骑兵都派出去,化身小股部队袭扰敌人,迟滞敌人其他部队的行军速度,但是不要和敌人接战。”

  停顿了一下,毛奇又补充道:“已经送上门的敌第四军就不要管了,先放他们进来。

  命令第七师、第八师从右翼迂回包抄;命令第五军、第七军立即集结,我要先拿俄国人的先头部队开刀。”

  吞不下俄军主力,先吃下先头部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毛奇手中机动兵力,能够做到的极限。

  战争就是再比谁犯的错误多,既然俄国人出现了失误,毛奇自然不可能放过。

  事实再一次证明:战场上抢功跑得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万一队友没有跟上来,就要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提前行动的俄第四军,现在就要接受考验了。看似他们只是提前出发两天,行军速度也不是很快,实际上他们和队友行动的时间至少错开了五天。

  总指挥部做出决定要时间,命令传达也要时间,部队从集结到行动中间更是需要间隔时间。

  五天时间已经足以改变很多动西了。即便第四军的行军速度不快,距离最近的俄军也被拉开了一百三十多公里路程。

  这个距离,一旦爆发战争,即便是周边的俄军倾尽全力来救援,那也是两天后的事情。

  实际上,这只存在于理论上。两天之内行军一百三十多公里的部队存在,但前提是丢弃辎重、重武器装备。

  没有了这些家当,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部队的战斗力直接废了大半。别说救援了,搞不好自己都是来送人头的。

  不对,俄国骑兵肯定能够做得到,都不需要两天,只要一天就够了。

首节 上一节 452/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