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34节

  拖大家一起下水,从国家层面上出发,这可不是损人不利己。确切的说,这叫做打击潜在竞争对手。

  经济上的战争和军事上的战争不一样,损失最惨重的不一定交手的国家,更大的可能是老大和老二博弈,最后把老三、老四、老五……给打死了。

  自由贸易体系下,全球市场仍然很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只能遵循丛林法则进行争夺。

  英奥两国的工业分别占据全世界工业总量的29.8%、36.5%,两国进出口总量分别占据全世界出口总量的49.6、24.7%。

  因为利益的关系,发生冲突已经不可避免。资本是要吃人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最先倒下的肯定是弱者。

  现在投机者们一窝蜂的想要发战争财,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风险,只是当局者迷,很多人都自认为能够比别人跑得快。

  只要在危机爆发前,找到一个接盘侠,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维也纳宫

  宫相米拉贝隆:“陛下,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陆续出售了76家工厂,剩下的也进入了谈判中,预计在未来两个月内会全部售出。

  持有的股票债券,现在也在缓慢抛售,为了不引起市场动荡,目前只是出售了约十分之一。

  受市场火热影响,这次减持资产获得的收益,比预想中还要丰厚几分。现在已经收获了1.3亿神盾,全部售出后大约可以获得4.4亿神盾。

  不过我们的行动,还是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后续行动,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麻烦。”

  弗朗茨点了点头,被发现是必然的。在市场最火热的时候抛售资产,这么另类的做法,不被注意才有问题。

  可是没办法,这些年皇室资产滚雪球般的壮大,不早点儿撤退,后面就退不回来了。

  那种在危机爆发前一天,找一个高价接盘侠的事情,弗朗茨只能说那是活在梦里。

  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多傻子?别的不说,只要普俄战争一结束,这些工厂的价值就会大大折扣。

  或许在战争时期,获得的丰厚利润,能够弥补企业价值下降带来的损失,可到时候再想找买家就不容易了。

  万一没有接盘侠,那就只能硬抗下去,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度过竞争最残酷的岁月。

  看似没有什么,反正这些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最后剩下的一定是财力雄厚的,可架不住皇室的摊子大。不提前储备点儿弹药,弗朗茨心里没底。

  在决定和英国人一起掀起倾销大战后,弗朗茨就决定全面放弃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初级加工制造业。

  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受到的冲击绝对是最大的,弗朗茨可不准备在这上面死磕。

  一次性出售274家工厂,覆盖范围超过14个国家,这样的大手笔,都可以申请世界吉利斯记录了。

  工厂都不要了,投资的股票、债券更不用说,早卖早轻松。钱还是要落袋为安,名义上的市值是最不靠谱的。

  想了想后,弗朗茨:“干的不错,现在的市场太疯狂了,我们没有必要和他们陪葬。

  除了这些抛售资产之外,从明年五月份开始,还要逐步减持我们长线投资的几家上市公司股份。

  包括我们控股的企业,只要股价超过正常市值的,都要减持一部分,等股灾爆发过后,再进行回购。

  尤其是海外投资,更要尽快处理掉。比如说:巴拿马运河的投资,趁机找人接盘吧!

  这次危机可能会远超以往,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未来两年的投资,都以短线、保守为主。”

  人祸远比市场规律可怕,经济战争一旦爆发,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结束的。

  不淘汰大批落后产能,腾出足够的市场来,资本是不会罢手的。

  在这种关键时刻,摊子铺的越大,最后的损失就越大。

  后世财团大都转向了金融业,很少有死磕制造业的,这也是重要因素。

  现实再次佐证了信息的重要性,弗朗茨有自知之明,自己从来都不是什么商业天才。

  如果不是掌握了第一手信息,把握住了投资风口,及时避开了危机,皇室产业早就赔得底朝天了。

  当然,真要是没有这么多信息,皇室产业的摊子也不会铺的这么大。什么赚钱,就投资什么,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即便是巨无霸财团,也不可能兼顾所有的行业。后世的“三星”就是例子,摊子铺得太大,扯到了蛋蛋,要不是举国之力抢救,就一命呜呼了。

  为了更好的发展,丢掉一些包袱也是必然的。现在只是开始,在未来的岁月里,皇室财团还会舍弃更多的业务。

  现在不舍弃,主要是因为利润丰厚。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本身就是相对,今天还是前景光明的高科技,明天就可能变成传统领域。

  米拉贝隆诧异的问:“陛下,现在就放弃巴拿马运河的股份,不等最后的收割么?”

  弗朗茨摇了摇头:“没必要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等不到最后的收割时刻。

  一旦经济危机爆发,巴拿马运河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不适合去提醒法国人,除非他们主动提前收网。

  我们手中的股份有限,就算是提前收割,获利也非常有限。现在就退出来,正好避过后面的风波。

  要是让股民们知道他们期待的运河,突然一下子没了,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皇室是要名声的,不是什么钱都能赚。提前退出也是一件好事,省得后面还要花费资源善后。

  别人不知道,弗朗茨确清楚,未来三十年内,巴拿马运河都没有通航的可能。

  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是政治上不允许。维也纳政府一直都持反对意见,没有采取行动,那是运河才刚刚开挖不着急。

  法国资本家拉奥地利皇室入股,实质上也是为了让股民们安心,给外界释放出维也纳政府不会插手的错觉。

  如果不是知道这些人只是为了在股市上收割,弗朗茨也不会参合进去,即便是利润再丰厚。

  站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带着出场费离场没有毛病。至于巴拿马运河公司的死活,这和一个提前离开的投资者没有关系。

  反正巴拿马运河是在巴黎上市的,坑的也是法国投资者,和奥地利关系不大。

  真要是运河公司破产,这个锅也轮不到弗朗茨来背。

  ……

第672章 用工慌

  市场的繁荣,同样也带动了股市繁荣,在一片利好的消息面前,大家的信心也达到了巅峰。

  相比实体产业甩卖,股市上撤退更加容易。本来市场上每天都有卖出和买入,增加几个百分点,那也是市场的正常波动。

  又不是经济危机时期,这点儿小波动完全在市场承受范围,最典型的就是股价在持续上涨中。

  坦率的说,在股市投机远比制造业的收益高。不过有利自然有弊,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

  不玩杠杆赚不了多少钱,玩儿杠杆风险又非常大,很多时候市场一次偶然的波动,就带走了一大波投机者。

  相比之下,实体产业还是要稳健的多,至少在19世纪是如此。

  无论市场怎么发生变化,只要企业自身没有出问题,损失就在可控范围内。行情不好,大不了削减产能。

  “破产”通常都是企业自身出现问题,比如说:债务过高,需要大量的利润去还贷款;或者是管理出现问题,没有及时更换设备,产品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又或者是库存过高,占用了大量资金……

  在企业本身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被挤压到破产,还是很少发生的。说白了,大家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

  盲目的压低价格,赔本赚吆喝,资本家们可没有那么傻。想要垄断市场的除外。为了独占市场赔钱,那只能算前期投入。

  对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是不具备垄断条件的。进入的门槛太低,打压下去了一波竞争对手,又会有新的对手产生,根本就做不到垄断。

  生意不是意气之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资本家们通常是不会干的。

  市场竞争残酷,无非是利润变薄了。要是整个行业都进入赔钱状态,那意味着行业要被淘汰了。

  正常情况下,即便是经济危机爆发大萧条时代降临,亏损的也只是一部分企业,大部分企业是业绩下滑、利润减少。

  真要是运转正常,没有大量债务,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还是能够生存下去的。

  毕竟,现在只是19世纪后期,全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还不到10个,真正的工业强国只有两个半,市场还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竞争远没有后世那么激烈。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淘汰一部分弱者过后,市场就会恢复正常。在胜利者消化完战利品前,是不会爆发新一轮战争的。

  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只要把握住了机遇,发财的机会太多了。

  ……

  市场一片大好,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招工的广告贴的满大街都是,应聘者却寥寥无几。

  作为奥法两国边界上最大的城市,米兰也是意大利劳工进入奥地利的首选。离家近、工资待遇高的优势,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意大利人过来。

  在英国纺织业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米兰纺织中心能够逆势而起,成为世界三大纺织中心之一,意大利地区的廉价劳工也是居功甚伟的。

  奥地利对外来劳工虽然有所限制,却不是完全禁止。通过了语言考试,并且有企业接收,就可以入境。

  这非常的不方便,企业跨境招人非常麻烦,更不用说还要教会对方说德语,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是被亲朋好友带过来的,进入奥地利过后在找工作。

  相比奥地利其它地区,伦巴第王国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就没有那么严格。

  很多人都是先就业,再学习语言的。反正,工厂也是半封闭式的,只要不出去被警察逮住,也没有人会深究。

  这种背景下,地下人才招聘市场也就诞生了。米兰城外纽芬兰大街,就是工厂招募廉价劳工的地点之一。

  平常时期这个时候,纽芬兰大街已经喧嚣了起来,大量需要工作的人排起了长龙,寻找一个工作的机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一下子就冷清了起来。不光是纽芬兰大街,奥地利很多劳工招募市场,都冷清了起来,有些地区甚至还一度出现了招聘者比应聘者多。

  米尔科就是招聘之一,供职于达尼尔集团机械厂。通常他是不会纽芬兰大街的,这里是米兰城最低端的人才招聘市场,应聘者多是外来劳工。

  不光是文化水平不够,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技能培训。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过后,培养出来的也只是基础产业工人。

  相比之下,米尔科更喜欢出市区的人才招聘中心。尽管需要支付的薪水更高,可是应聘者素质也更高,进入工厂培养几年,优秀者可以当初级技术工人用。

  对机械厂来说,这种有一定的技术的工人,远比纯粹的苦力有价值。

  只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工作重复、不需要技术的行业,才会大量招募这种苦力。

  鄙视归鄙视,最近很多企业都在扩充产能,劳动力缺口很大,抢人厉害。

  在市区参加了几次招聘会,都没有能够完成招聘任务。设备都调试好了,就等着工人开工,米尔科不得不降低招聘标准。

  看着眼前的一幕,米尔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米兰最火爆的人才招聘市场么,怎么没看到几个人啊?

  长期从事招聘工作,米尔科的人脉圈子还是很广的,很快就遇到了同行熟人。

  “费伦,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人都被你们抢光了?”

  中年男子翻了翻白眼,反问道:“你看我像有收获的人么?”

  米尔科点了点头:“确实,以你们纺织厂的待遇,想要抢人确实有些困难。不过,你可以忽悠外来傻子。”

  费伦眉头一皱,不满道:“米尔科够了,大家都是同行,替老板节省成本,是我们的本质工作。

  每一次招聘,我都是把待遇讲清楚的,按照法律规定签订合同,怎么能够算忽悠呢?”

  米尔科微微一笑,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如果不是了解这个中年胖子,还会真的以为他是个好人。

  想当年,米尔科初出茅庐就差点儿被忽悠签订卖身合同。好在他是本地人,又是中学毕业,算是高知识分子,了解身份过后,费伦不想惹麻烦放弃了。

  米兰虽然是下属邦国,但是随着法律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劳工保护法也是需要遵守的。

  这种严重不公平的卖身合同,没人告也就罢了,一旦捅了上去,企业还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相比之下,忽悠外来务工人员就安全多了。只要把合同签订地点放在国外,就属于跨国案件,还要参考对面的法律,米兰政府没那么闲,最多也就判合同无效完事。

  没有被坑到,两人的关系也不好。只是因为业务上的关系,很多时候必须打交道,慢慢的熟悉了起来,距离朋友又差了一层。

  米尔科转移话题道:“费伦,听说你们老板又新开了两家分厂,劳动力缺口这么大,你准备怎么办?有没有兴趣,组团去内陆地区招聘一波?”

  这年头招聘的活动经费有限,为了节省成本,最常见的是几家企业一起行动,共同分摊费用。

  费伦想都不想,直接摇了摇头:“米尔科,你想的太好了。现在的情况是全国都缺劳动力,甚至整个欧洲都缺人。

  你很少来纽芬兰大街不知道,最近两个月从意大利地区进入米兰的劳工,减少了近七成。

首节 上一节 434/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