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98节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股灾爆发了,银行很多业务都受到了牵连,大部分银行都在收缩银根。

  不要说高风险业务,即便是低风险业务贷款,都很难做下来。没有抵押品的贷款,银行根本就不接。

  弗朗茨也无能为力,总不能明知道存在问题,还让银行放款吧?

  要是那么玩儿,不是在解决危机,而是把危机爆发时间延长了。

  短期内确实对经济发展有好处,可长期来看,那就是在拖着全国经济一起下地狱。

  指望这些企业浴火重生?弗朗茨觉得不如推到重建算了,起码需要投入的成本更低,消耗的社会资源更少。

  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奥地利的市场也不是无限的。在救这些企业的同时,也在牺牲一部分同类企业的利益,本质上就打破了公平性原则。

  ……

第616章 引爆

  灿烂无比华丽当空的骄阳;轻柔飒爽撩人心田的微风;古老悠扬无尽绵长的钟声;万籁俱寂浩渺无垠的夜空;璀璨夺目华美耀眼的星辰……共同点缀了初夏的绚丽多姿。

  维也纳宫正在举行音乐会,这是这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也是奥地利的最高音乐盛典。

  本来弗朗茨还准备搞一个颁奖典礼的,只是考虑了一下自己的欣赏水平,最后还是果断放弃了。

  音乐评奖非常的麻烦,每个人的爱好都不一样,操作不好容易闹出笑话。

  经历了大革命,正是奥地利音乐创作的高峰期,许多经典音乐问世。

  弗朗茨对欧美乐坛不熟,哪些是原时空有的,哪些是蝴蝶效应下产生的,他也搞不清楚。

  反正听着就行了,有资格进入维也纳宫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认可。这方面就不得不提已故的拉德斯基元帅,每次音乐会的招牌都是《拉德斯基进行曲》。

  这是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1848年的作品,故事背景是奥撒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取得大胜,为了庆祝胜利而产生的。

  进行曲本身有炫耀哈布斯堡王朝武力的成份,再加上老元帅的名头,政治上天然就有加分。

  在维也纳政府的推广下,现在《拉德斯基进行曲》已经传遍了大半个世界,成为了奥地利音乐的代表。

  弗朗茨也很喜欢这首进行曲,每次维也纳宫的音乐会都被当做压轴曲,在奥地利音乐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经济危机迫在眉睫,弗朗茨可没有心思欣赏音乐会。包括维也纳政府高层,都只能遗憾的错过这次音乐盛典。

  也不能算错过,他们在音乐会隔壁,还是能够欣赏到音乐,只是大家还在议事。

  弗朗茨沉声问道:“局势已经失控了么?”

  首相费利克斯回答道:“国内的情况,总体上还算稳定。罢工事件正在平息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和工人达成了共识,已经开始恢复生产。

  国际上就闹翻天了,不少国家都已经出动军队镇压罢工,局势非常的紧张。这个时候又出现了股灾,经济危机恐怕在所难免。”

  派军队镇压罢工,这不是个例,在19世纪是经常发生的。原时空俾斯麦“铁血宰相”的名头,其中“血”字,就是镇压罢工得来的。

  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很多,不能单纯的用对错来概括。不同于奥地利对地方控制足够强,警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维护秩序。

  很多国家在罢工事件爆发后,根本就没有作为。任由资本家自行处理,在争吵中冲突升级几乎是必然的,发展到后面就出现了打砸机械设备、破坏基础设施……

  其中一部分被资本家血腥镇压了下去,另外一部分则是工人在冲突中获得了胜利。获得胜利不等于结束,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如果工人中有人能够约束众人还好,可以理性的争取权益;要是丧失了约束,只要有一两个冲动的,局面很快就会失控。

  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政府必然会选择镇压。到了这一步,对错已经无关紧要,官僚们只是需要尽快平息混乱、稳定局势。

  事后追究责任,倒霉的多半是没有话语权的普通工人。就算是政府中有人同情他们,也会倒在资本家的银弹攻势之下。

  在弗朗茨看来,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元凶,实际上还是政府不作为,或者是故意偏袒资本家。

  在他的蝴蝶效应下,现在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有《劳工保护法》,如果政府提前介入,在法律框架内调解劳资冲突,要避免暴动还是不难的。

  只是这么一来,资本家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难了。绝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劳工保护法》上标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波及全欧洲的大罢工。

  奥地利罢工浪潮被遏制住,除了资本家担心罢工影响生产外,他们还担心爆发罢工事件后政府介入,查出了他们违反《劳工保护法》的事实。

  不少资本家在罢工苗头出现时,及时采取了措施,增加了部分待遇,安抚住了工人。

  至于爆发罢工的企业,一部分是脑袋不够灵光,没有意识到危险;另一部分则是在利益面前犹豫不决,反应慢了一步。

  实际上人工待遇,通常都是随市场行情走。如果其它工厂待遇都增加了,你还继续原地踏步,估计要不了多久,有能力的工人都跑光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上涨是必然的结果。这也是促使生产力进步的动力,没有这些压力,资本家和不会主动进行技术革新的。

  罢工影响不光是企业生产,同时还有消费市场的萎缩。罢工期间没有工资,大家不得不节衣缩食,购买力自然下降了。

  加上股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情况严重的可能还会直接破产,一定周期内社会失业率上涨。

  爆发经济危机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本来奥地利自身就陷入危机中,国际市场又不好,上帝都没有办法阻止危机爆发。

  望了望窗外,弗朗茨狠了狠心:“那就早点挤掉这颗毒瘤!”

  毒瘤这玩意儿,越早治疗,恢复的越快。要是拖到最后,毒瘤壮大的无法控制的地步,那就是要人命了。

  经济危机也是有利有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样每一次经济危机也会带来大量的机会。

  本质上来说,经济危机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修复。把跑偏的经济,重新拉回到正确发展的轨道上。

  反正大移民战略才刚刚开始,无论经济危机中增加多少失业人口,都有地方去。

  ……

  随着弗朗茨的一声令下,维也纳政府采取了保守经济措施,放弃了最初的救市计划。

  1876年6月18日,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奥地利央行宣布收缩银根,将存款基准利率上调16%。

  在市场上最缺钱的时候收缩银根,这哪里是在“救市”,分明就是落井下石。

  奥地利国内银行众多,央行和后世美联储的功效差不多,可以监管、影响金融市场。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只是建议,但并不能强迫所有银行都提高银行存款利息。

  实际上为了吸纳存款,绝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利息,都是超过基准利率的。

  在此之前,奥地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1%,即便是提高16%,也不过1.16%。

  这个数字还是低于市面上各大银行的存款利率,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通过央行的措施,大家都清楚了维也纳政府接下来不会出资救市,这让很多投资者感到绝望。

  聪明人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纷纷筹集资金过冬,股市变得更加萧条了。

  1876年6月24日,慕尼黑维达纺织厂因为资金链断裂,向慕尼黑政府申请破产重组获得批准,从而拉开了经济危机的序幕。

  紧接着在短短一个月内,又有包括三十家上市公司在内,共计两百余家企业向政府申请破产重组,四百余家企业直接宣布破产,经济危机在奥地利全面爆发。

  企业大规模破产,罢工浪潮自然也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失业潮。

  社会舆论也混乱了起来,资本家们开始疯狂甩锅,把经济危机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工人罢工。

  这没有任何作用,在二次工业革命的风口上,跟不上时代,选择了逆风而行,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罢工事件”只是导火索,在这新旧交替的时间点,本身就是危机与机遇同行。

  受奥地利经济危机影响,很快俄罗斯帝国、德意志联邦帝国也紧随其后,相继爆发了经济危机。

  这只是一开始,剩下的欧洲各国很快就被牵连了进去。到了8月份的时候,经济危机登陆伦敦,全欧洲所有工业国全部沦陷。

  看着大家一起倒霉,弗朗茨就放心了。这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规律,距离上一次经济危机已经快十年了,市场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事实证明,问题早就积累了起来,只差一根导火索引爆了。

  又一轮的大鱼吃小鱼游戏开始,眼睁睁的看着财团的势力不断壮大,弗朗茨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无法阻挡规律,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

  除了成为其中的一员,尽可能去掌控这些新势力,弗朗茨也无法逆流而行,杜绝财团产生。

  说白了,打压的了国内财团,却无法限制国际财团。某些君主、大贵族或许有所察觉,在资本市场上,弗朗茨也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显然,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聪明人。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恐怕君主制、贵族也不会没落的那么厉害。

  当然,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前世弗朗茨只是普通人,能够接触的圈子恰好处于社会最底层,根本就够不到上层建筑。

  网络上看到的只能当参考,真要是全部当成了真理,他早就被坑死了,也不可能活得这么滋润。

  财团出现是市场规律,但是谁在主宰财团,这就有待考证了。至少这个年代,贵族手中的实力还远比资本家们强。

  据弗朗茨所知,欧洲很多大资本家背后都有大贵族的影子。要不然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他们早就被人吞掉了。

  好吧,弗朗茨也是这么玩儿的。除了明面上的皇室产业外,大部分产业同样是采用暗中控制,在背后遥控指挥。

  没有办法,这些产业全部放在皇室名下,实在是太拉仇恨了,皇帝也会怂。

第617章 移民

  费利克斯首相:“截止到现在,国内破产企业已经高达1876家,失业人口突破247万,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棉纺织业损失最为惨重,有四分之一的纺织厂破产,超过一半棉纺织厂的宣布减产,产能直接下跌37%。

  紧随其后的是造船业,受国际贸易减少的影响,最近几个月造船厂几乎没有新订单。就连原有的订单,也有一很大部分受经济危机影响,宣布违约。

  钢铁……”

  坏消息不断在弗朗茨耳边响起,这是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大萧条时期市场萎缩,企业为了度过危机削减产能、裁员,导致市场进一步萎缩,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解决危机非常简单,要么找一个新市场转移危机,要么等市场自然回暖。

  现在的情况非常明显,全欧洲都被奥地利连累了,想要转移危机都没地儿去,只能靠市场自我恢复。

  优胜劣汰过后,落后产能被淘汰。生存下来的企业大都是在管理、或者是技术上下过功夫的,每一次经济过后也是科技的爆发期。

  不同于以往,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维也纳政府并没有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增加就业岗位,反而是任由市场自由调节。

  弗朗茨问道:“移民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机中产生的失业人口。这年头工人阶级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失业两三个月还行,要是一年半载没有收入,那就要出大事了。

  度过危机办法非常简单,直接移民就行了。殖民地正处于开发状态,缺乏大量的劳动力。

  正常情况下,除了不安分、想要发财的,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殖民地打拼。

  说白了,去殖民地发财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随着开发的不断进行,殖民地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发财的机会却是越来越少。

  早期的移民,只要肯拼命、并且不死,基本上都能够发财。到了现在,也只能说机会比国内更多一些。

  想要出人头地,除了敢打敢拼之外,还必须要有一颗灵活的头脑,再加上一点儿运气。

  诱惑减小了,大家的移民热情也降低了。即便是奥地利已经开始殖民地本土化战略,但毕竟时间还短,基础设施还是远远无法和国内相比。

  尤其是交通、医疗、教育领域,更是差距巨大。交通问题是开发时间太短,医疗、教育则是人才不足。

  不是说奥地利缺医生和教师,主要是这些人在国内就能够生活的很好,没有去殖民地奋斗的动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也纳政府还专门在非洲大陆建立了学校,就地培养医生、教师。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看到效果的,还需要时间积累。尤其是培养医生,按照奥地利目前的教育体制,医学类专业就没有低于七年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都是十年起步。

  这不是弗朗茨要求高,而是现实需要。在医学仪器缺乏的年代,看病全靠医生个人的能力,速成是不可能的。

  殖民大臣斯蒂芬回答道:“截止到目前为止,报名参加移民的人数已经突破一百二十万大关,已经完成移民安置六十八万。

  报名人数在持续增加中,按照现在国内的经济情况,估计最后的移民总人数可能会突破三百万。”

  这是经济危机的特点,前期民众手中还有积蓄可以支撑,越到后面日子就越不好过。

首节 上一节 398/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