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50节

  起义军的战斗力未必比俄军强,但军心士气一定比俄军高。前去平叛的俄军运气不好,敢上起义军士气最巅峰的一波。

  要是打上几仗、或者是拖上一阵子,因为对沙皇政府不满,而鼓起的士气就泄得差不多了,到时候叛军才是最好对付的。

  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叛军赢下去。要是多赢几次,让他们相信胜利就在眼前,马上就可以建立独立的保加利亚,那估计还会更猛。

  亚历山大二世狠狠瞪了他一眼:“我不想听这些废话,不管有什么利用,都必须立即把叛军给我扑灭了。

  要是有人搞鬼就把幕后黑手给我揪出来,而不是在这里向我报怨、叫屈,难道要我亲自去找幕后黑手么?”

  陆军大臣卡福基斯一脸无奈,查幕后黑手这不是他的专业,要问也该问情报部门啊!

  好吧,沙皇政府对情报工作重视度不够,没有花大力气建设,情报组织也很分散、并且多兼职。

  外交部有收集情报的团队,警务部有情报团队,陆军部同样也有收集情报的团队,职权划分不明确,很多时候由主官的意志所决定。

  “陛下,我们收到的情报很模糊,有嫌疑的国家太多了。

  给保加利亚人提供武器装备的商人来自奥斯曼帝国,按理来说,苏丹政府嫌疑很大。可是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帝国仇深似海,双方不可能合作。

  我们检察了武器制式,清一色的奥械标准装备,目前装备这些武器的国家除了我们外,还有奥地利、希腊、黑山、德意志联邦帝国也装备了一部分。

  这些小国可以排除,他们不可能策划这次阴谋,奥地利人的嫌疑不小。不过我们刚刚和维也纳政府联合一起进攻奥斯曼帝国,他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下黑手。

  后来我们又调查了这些商人的资金来源,发现是一家法国银行提供的。可是法国人没有必要挑起事端,没有足够的利益,他们没有道理支持保加利亚革命党。”

  听了这个解释,亚历山大二世也感觉头晕。都是嫌疑犯,偏偏又都能够推翻,谁知道真正的黑手是谁?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差异的问:“为什么没有英国人?”

  由不得克里斯·巴沙姆感到惊讶,通常这种事情,不是该把所有大国都撤进去么,怎么少了英国人呢?

  卡福基斯解释道:“不是没有,只是嫌疑相对较小,负责运输的船舶是英国人的。船舶从奥斯曼帝国卡拉苏港出发,直接送到了布尔加斯港交给了叛军。

  英法奥都被牵扯了进来,给保加利亚人提供武器装备的商人已经失踪,我们陆军部实在是没有能力做出判断。”

  这是一笔糊涂账,到处都是嫌疑,又到处都是烟雾弹。只不过相比第一次援助,这次武器援助暴露的信息更多。

  亚历山大二世猛的一拍桌上,做出了决定:“继续暗中调查,同时对外宣布这次保加利亚叛乱是奥斯曼帝国策划的,外交部向苏丹政府发出照会,让他们为此负责。”

  柿子要找软的捏,现在的俄罗斯帝国已经没有昔日的霸气,该装糊涂的时候,就要装糊涂。

  最好的结果就是让真凶变成奥斯曼帝国,要不然查到英法或者奥地利三国身上,你让沙皇政府怎么办?

  当然暗中调查,搞清楚敌人是谁,同样很重要,只不过无法揭开盖子,免得把局势弄得无法收场。

  不光是俄国人在查,奥地利情报组织也没闲着。自从黑手第二次支援保加利亚叛军后,很多东西就藏不住了。

  首先这种大批量的军火,不可能没有留下蛛丝马迹,很快就被确定出自菲尔德兵工厂。

  最初是奥地利陆军使用的,一个多月前退役,然后卖给了一个德克拉斯军火商,经过奥斯曼帝国流入了保加利亚。

  这个年代军火出口没有那么严格,尤其是二手步枪这种普通武器,根本就不需要仔细审核。

  不过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显然是动用了一些力量。这些东西一查,很多事情都暴露了出来。

  看着手中的情报,弗朗茨不由的替俄国人默哀。查不出来真凶还好,要是查出来了,估计沙皇政府就要睡不着觉了。

  英国人牵的头,并且负责联系运输,法国人提供了资金,奥地利资本家们负责提供军火。

  好吧,真正出力的还是英国人,这批军火总价都不到十万神盾,对金融大鳄们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资本无国界这就体现了出来,弗朗茨暗自提高了警惕,决定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监视。

  看似这次行动中,奥地利资本家们参与的非常少,无非是推动了这次军火交易,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推出来的炮灰军火商。

  可深入调查,就会发现有人已经和英法资本勾搭上了。尽管这种事情弗朗茨早有预料,还是感觉不舒服。

  奥地利资本不足,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英法资本,资本界有联系是必然的。

  现在为了利益,他们可以一声不响悄然和英国人合作,那么未来遇到了更大的利益背叛奥地利,估计他们也不会在乎。

  当然,事情是双面性的,英国人可以收买奥地利资本家,弗朗茨同样可以收买英国资本家,这个群体的忠诚度一贯都是最低的。

  警惕归警惕,除了增加了对大资本家的监视外,弗朗茨仍然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行动。

  不管怎么说,这还是在规则范围内。优秀的军火商都是把武器卖给自己的敌人,他们没有直接给保加利亚起义军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就证明还可以抢救。

第543章 没有底线的操作

  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弗朗茨安心看热闹了。内心深处已经为保加利亚革命党感到默哀,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发动了一次错误的起义。

  要是换一个时间,没准沙皇政府就妥协了。比如说几年前的普俄战争时期,趁机发动起义,再跟着胜利者混,早就独立成功了。

  很遗憾,当时俄罗斯帝国太强大,国内人心稳定,大家根本就不认为能够推翻俄国人的统治。

  波兰独立成功后,才刺激了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也是最近几年才传播开的,农业危机又放大了矛盾。

  革命的基础具备了,可现在仍然不是什么好时机。以一隅之地单挑俄罗斯帝国,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即便是等近东战争爆发,也比现在这个时间点好,起码还能多一个盟友。

  暗中支持保加利亚革命的英国人根本就不冒头,法奥两国资本只是单纯为了利益,点燃了战火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甭管这个借口会不会蹩脚,反正相信的傻子还不少。看着一帮投机者认为粮食价格要涨,疯狂的加入了炒高粮价的行列,弗朗茨默默的说了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要是不能及时找到接盘侠退出来,参合进去的投机者,有一个算一个,谁都不要想逃跑。

  好不容易才把他们套牢了进去,财团怎么可能放他们离开呢?踏上了贼船,这些人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努力努力鼓吹“粮价要涨,扩大巴尔干风云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可是利好消息不断,比如:阿根廷遭遇洪灾、印度遭遇蝗灾……

  有图有真相,就是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国家哪怕是粮食绝收,关欧洲鸟事。

  这个年代的阿根廷又不是啥粮食出口大国,根本就不向欧洲出口粮食,也不从欧洲进口粮食。就算是有部分地区受灾,靠别的地区丰收,也不会缺粮。

  印度更不用说,缺粮有毛用,他们买得起么?当地人口那么多,饿死几个也无妨,不要指望英国人会救济。

  总之,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受灾,都会出现在欧洲的报纸上。这会真的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猛然间发现世界居然这么大,还有这么多国家存在。

  世界整体范围内“缺粮”没错,但这不影响农业危机爆发。缺粮的人都是穷鬼,根本就买不起粮食,国际市场上粮食产量再过剩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现在又不流行鸡汤段子,甚至连生存的环境都没有。要是认为这是一处没有人注意的大市场,傻乎乎的一头扎进去开发,保管再大的家业都能够赔破产。

  前期投资不赚钱培养市场,有坚持几年的,也有持续十几年的,弗朗茨还没有听说过傻等上百年的。

  资本家们又不傻,要是能做早就做了。比如说:非洲人不穿鞋,跑去推销鞋子的鸡汤段子。

  就没有人研究当地人买不买的起,这个年头就算是买的起也没有用,殖民者已经习惯用抢了。

  尽管杀了羊,没有长期剪羊毛的收益高,但不杀羊现在就要饿死,还考虑什么以后?

  19世纪是最黑暗、最残酷的时代,大家都在为了生存而奋斗,活下来了才有未来,眼光太远就变烈士了。

  一连串的轰炸过后,很多人都得出了:世界缺粮的结论,很多地区还爆发了粮食抢购风潮。

  这些对奥地利影响不大,尽管有人担心粮食价格会上涨,却没有人认为奥地利会缺粮。要是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国都缺粮,别的还怎么活?

  在稳定国内粮食零售市场上的价格后,对股市、期货市场上的变动,弗朗茨就假装没看见了。

  想要投机,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些领域,本质上就是一场赌博。都变成了羊毛,还要跑了不成?

  为了减少波及人数,1873年底奥地利证监部门提高了资本准入门槛,将资本低于500神盾的小额交易拒之门外。

  资本力量是巨大的,本来产能过剩的粮食市场,硬是让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制造出了一副缺货的局面。

  这对粮食出口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今年的粮食有人接盘了。国际粮食市场什么时候崩盘,这已经不重要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沙皇政府应该感谢幕后黑手,让他们度过了今年的财政危机。粮食出口价格尽管不高,好歹卖了出去。

  未来的问题未来再说,况且奥地利不是在努力减产么,没准过几年市场就恢复了正常。

  况且,战争也是粮食消耗大户,逮着奥斯曼帝国一顿猛揍,想必未来两三年都不用担心产能过剩了。

  没有任何犹豫,原本准备用于奥斯曼战场的俄军,现在被沙皇政府投入到保加利亚战场。

  轰轰烈烈的保加利亚大起义,坚持了两个多月后,就陷入了低谷,起义军被迫放弃了城市,转入山区继续战斗。

  俄奥同盟还没有结束,尽管想要把俄国人驱逐出巴尔干半岛,弗朗茨也没有支援保加利亚起义军。

  当然,有没有军火走私,这就不管他的事了。反正走私军火商没有人权,俄国人要是有本事抓住,那就自己处理好了,维也纳政府是不会过问的。

  维也纳宫,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苏丹政府特使来了。他们想要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之间的纷争。”

  打不赢就谈,这是欧洲大陆的习惯。尤其是对大国来说,灭国根本就不现实,要不然拿破仑三世吞并意大利地区,也不会引发轩然大波。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有得谈么?从家族仇恨来看,自然是没有谈判的必要,双方都恨不得弄死对方。

  从利益上来说,自然是要先谈了才知道。弗朗茨不是唯利是图的主,所以果断的决定:“不谈!”

  战略上需要给奥地利制造一个敌人,除了奥斯曼帝国外还有谁合适?欧洲大陆就是一团乱麻,一旦冲进去,就要被套住了。

  揍奥斯曼帝国多好,进攻一个臭名昭著的敌人,可以站在舆论的制高点,还不用担心被反推。

  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就算是开挂完成了现代化改革,还是被奥地利完虐的份儿。这是综合国力决定的,没有丝毫弥补的可能。

  英法要是肯给奥斯曼帝国输血,弗朗茨都表示欢迎,这意味着双方可以纠缠的时间可以更久一些。

  最好让欧洲各国认为奥地利陷入了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大家好放心的进行撕逼。免得目光一直盯着维也纳,弗朗茨都不敢玩儿小动作。

  “派人催一催俄国人,让他们加快备战速度,3月份必须要发起这场战争。如果实在不行,就让他们派出士兵就行了,别的我们都可以提供。”

  承诺提供的战略物资,弗朗茨是不会打折扣的。拉着俄国人一起上,主要还是为了分担国际压力,顺便给普鲁士人创造机会。

  俄奥两国不被牵制住精力,柏林政府怎么可能有胆子对波兰下手呢?当然,威廉一世肯定不会像拿破仑三世那么极端,弗朗茨猜测他多半会先继承波兰王位。

  欧洲有共君的先例,包括瑞典和挪威都是共君,这种事情在大家接受范围内。先掌控波兰政府,在慢慢实现吞并计划,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弗朗茨就用同样的计划侵吞了巴伐利亚王国,现在巴伐利亚就剩下一个名头了,实质上已经是奥地利的一个省。

  不光是巴伐利亚王国,就连其它几个邦国也没有跑掉。不管承不承认,他们都只相当于一个高度自治区。各方面的利益都和奥地利连在一起,奥地利政府就是神罗中央政府。

  这一点原时空,普鲁士王国也做到了。只不过因为宗教和法统的缘故,导致柏林政府对南德意志地区控制力不足,巴伐利亚还自成体系。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估计拿破仑三世也不会直接吞并意大利,而是采取共君制度。很遗憾,这一套在意大利地区玩儿不转。

  谁知道意大利皇帝是什么?都不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实需要而制造出来的皇位,怎么可能获得认同呢?

  没有法理依据,共君制度肯定玩儿不转。拿破仑三世硬着头皮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俄国人的问题不大,就算是没有准备好,也可以让沙皇政府先宣战。

  只不过挑起战争还是需要一个理由,俄国人提议用奥斯曼帝国支持保加利亚叛乱为由,或者是用驱逐异教徒,举起圣战的旗帜。”

  “圣战”这玩意一出来,弗朗茨整个人都不好了。明明只是世俗战争,何必要扯上宗教的大旗呢?

  虽然能够鼓舞士气,但是不容易控制节奏啊!万一前线的军队士气爆棚,一口气就要干死奥斯曼帝国,怎么叫得了停?

  总不能指望法国人再和奥斯曼帝国重组“渎圣同盟”,以挽救日薄西山的奥斯曼。

  “不行,宗教战争绝对不能打,俄国人用什么做借口随便,我们就用复仇当理由。”

  遥想当年奥斯曼人围攻维也纳,差点儿端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老巢,此等血仇怎能不报呢?

  不对,貌似1683年那次战斗,还是大波波充当的救世主,把这宣扬出来似乎不怎么好。

  奥波两国还有领土纠纷没有解决,双方的恩怨情仇足以拍十部电视剧,谈奥波友谊似乎太早了。

  想到了这里,后面的话弗朗茨就不说了,干脆让政府自己补充好了。反正两国的仇恨持续了几百年,翻翻历史书借口就有了。

  尤其是维也纳政府新编的历史书,那上面才真的是仇深似海。比如说巴尔干民众,那都是奥斯曼帝国进攻奥地利抓走的民众,然后慢慢繁衍的后代。

  当地的原住民,早就被残暴的奥斯曼人杀光了。剩下的一小部分,要么投靠了奥斯曼人当叛徒,要么躲在了深山老林,比如说黑山。

首节 上一节 350/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