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07节

  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多开几个工业基地成为了必然的。除了德国这种资源集中的,几乎每一个工业大国,都有多个工业基地。

  仔细的看了一遍资料,弗朗茨做出了决定:“这道选择题不用做了,以国内的发展情况,对钢铁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

  今天增加一个重工业基地,明天又增加一个重工业基地,还不如同时开发算了。

  塞尔维亚、西里西亚、加利西亚这些地区都有发展成重工业基地的潜力,这次一起列项吧!

  别的地区,只要同时具备煤矿、铁矿,交通也相对便捷,同样也可以进行发展。

  政府制定好相应的政策,想办法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最后的发展就交给企业和市场。”

  这个年代各国政府对工业发展都是放任自流,工业发展成什么样子,基本上都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

  奥地利这种政府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实际上已经是行政手段在干预市场经济,只不过做的相对隐晦一些。

  这一点看看隔壁的俄罗斯就知道,作为欧洲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钢铁产量还不到奥地利的二十分之一。

  这不是俄国资本家们没有看到商机,主要是交通太坑了。沙皇政府不给解决交通问题,要他们自己修路过去,谁敢做这笔买卖?

  沙皇政府重视交通过后,俄国工业才开始真正发展。遗憾的是俄罗斯帝国太庞大了,这个路实在是太难修。

  原时空一战前,俄国人也只是修了七万多公里,那已经是历代沙皇努力的结果。

  穿越前弗朗茨也经常吐槽俄国人的交通,到了这个世界后,他的观念就发生了变化。

  俄罗斯帝国的路是真难修,在冰雪国度修铁路,技术难度、建造成本都远高于欧洲各国,偏偏沙皇政府又是一个穷鬼。

  “想要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然而连修路的钱都没有,这就悲剧了。

  更悲剧的是俄国人的铁路不光修建成本高,维护成本也远高于欧洲各国。就算是铁路修通了,也不能保证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车。

  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铁路公司在冬天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工人进行维护,很多路段只需要几个小时,积雪就会覆盖铁路。

  这么一来铁路的运营成本也就上去了,运费自然也增加了。原本廉价的工业原材料,经过了千里迢迢的运输后,也变得不在廉价。

  本来就起步晚,又要面临如此恶劣的条件,加上沙皇政府的腐朽,俄国人的工业没有发展起来,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估计这些问题,亚历山大二世还没有心思考虑,他还忙着率领俄国民众大开荒。

  不对,大开荒已经进行快两年了,现在应该在为新增的粮食怎么处理而发愁。

  想要把粮食卖出去,首先要能够运出来。乌克兰地区的粮食就不说了,俄罗斯帝国的粮食出口主要就是来自这里。

  莫斯科地区的粮食也有办法,可以通过河流运输出去。高加索地区的粮食,先修路吧,没有铁路真的很令人头疼。

  最悲剧的是西伯利亚平原,在这里开荒的俄国民众就悲剧了,气候条件恶劣不说,毕竟沙皇给的地多忍忍也就过去了。

  运输问题就令人头疼了,河流是存在的,前提条件你家的土地必须在河流沿岸,并且还要保证这条河能够正常通航。

  幸好亚历山大二世免了新开垦土地的税,不然的话税务官们都要崩溃。民众兜里没钱,拿粮食交税他们收呢,还是不收呢?

  或许对俄国民众来说,这也是幸福的烦恼。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如果再过上几年,大家仓库都会堆满粮食。

  时间还短,暂时还看不出来大开荒的威力,不过看大数据弗朗茨就知道亚历山大二世这次改革成功了一半。

  粮食多意味着价格低,除了能够填饱农民的肚子外,还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养活大量的工人。

  大家都吃饱了饭,国家也就稳定了。至少在数十年内,大部分俄罗斯民众会感到满足。

  唯一的问题在于能不能顶住保守派的反击,新开垦了这么多土地,俄国贵族们怎么会不动心呢?

  等开荒完成过后,就有人跳出来摘桃子了。如果不能遏制土地兼并,那么俄罗斯帝国还是会再次陷入危机中。

  土地兼并还是未来的问题,眼下最大的麻烦就是粮食销售。要是这么多粮食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去,那乐子可就大了。

  这个时间不需要太久,明年或者后年,俄罗斯帝国就会出现粮食供过于求的窘迫。

  截止到目前为止,俄国人至少新开辟了2亿亩耕地,这个数字已经差不多是奥地利本土耕地面积的一半。

  幸好俄国人新开发的土地比较烂,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很多地方都只能种植一季土豆。

  要是按照奥地利的土地产出标准,这个粮食产量,能够把国际粮食市场直接给撑爆了。

  为了应对俄国粮食冲击国际市场,奥地利已经开始去库存了,不少精明的农场主都准备改种经济作物。

  至于粮食加工业,依然是奥地利的天下。利用自产自销的优势,这些年已经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掌控了粮食市场的终端定价。

  俄国人就算是出口粮食,大部分也是先出口到奥地利,完成精加工之后,再出售给欧洲各国。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除非俄国人完成工业化,自身的加工业发展起来。

  这又涉及到了工业,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以面粉加工业为例:俄国企业生产出来的面粉不但成本高,而且质量还不好。

  现在俄罗斯帝国不少城市市面上销售的面粉,居然还是奥地利生产的,就知道俄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有多强。

  这个年代的机械不是那么好用的,不像后世的磨面机,都是傻瓜式操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掌握。

  现在的机械都属于高科技,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本就玩儿不转,人才上的短板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

  想要派人培养技术工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个年代各国出口机械设备,都预埋了很多雷。

  比如说奥地利出口的机械设备,说明书都是清一色的德文,没准到了关键地方,还要夹在几句当地方言。

  就算是专业的翻译,都一定能够搞清楚意思。那怎么办?自然是请专家了,靠后期劳务输出,企业又可以再赚上一笔。

  要是黑心一点儿的,还会在某些地方打埋伏,故意让买家因为不知情操作不当,继续赚后期维护费。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进口了欧洲最先进的设备,都要来来回回的折腾,不让厂家赚足了钱,就不要想顺利开工。

  甚至有些无良商家先低价出售机械设备,诱使购买者上当后,又在机械设备上动手脚,靠后期维护赚取暴利。

  要不是这些无形的障碍,在这个没有技术壁垒的年代,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都可以拉到一条线上。

  在整个行业中,这不算是什么秘密,甚至很多买家都知道,交易可能存在着漏洞。

  然而他们没得选择,这是后来者要交的学费。现在不交,未来交得还会更多。

  想要直接获得列强的工业技术,迅速攀升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洗洗睡吧!

  列强又不是做慈善的,为了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故意埋钉子只是最常规的操作。

  要不然这个追赶工业强国,只要全盘复制一遍对方的技术,就可以把差距迅速拉近。

  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呢?要是这么容易的话,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法奥两国都是英国人的追赶者。

  要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估计英国人的优势,还可以继续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第481章 不可或缺的错误(打赏加更)

  工业产业布局,不仅仅只是钢铁业。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降临,让铜的用途变得更加广泛。

  1870年奥地利铜产量达到了58万吨,而市场上的需求量却高达72万吨,缺口率高达六分之一。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力时代降临。作为推动电力革命的急先锋,奥地利对铜的需求量自然是与日俱增。

  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维也纳政府不惜以行政命令让国有企业增加产量,不过这个供求关系依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的。

  这是没有办法,如果是缺少钢铁还可以在国际市场采购,然而铜就不用指望了。

  奥地利的铜矿产量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即便是英国人,这个年代的铜产量也就那么可怜兮兮的几万吨。

  不是大家不想增加产量,问题是家里没有矿,原材料需要进口,想要增加铜产量,先解决铜矿石的问题。

  很遗憾,这玩意儿欧洲的储量真的不高,要不然原时空智利也不能靠出口铜矿石致富。

  这对奥地利非常不和谐,本土储量不够,对外进口铜矿石又太远,增加的运输成本让企业利润表薄。

  工业部准备在非洲殖民地寻找铜矿,弥补原材料的不足,现在铜矿是找了不少,交通运输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

  弗朗茨放下了资料,摇了摇头说:“在非洲就地冶炼铜矿,这份计划太激进了。现在还不是在非洲发展工业的时候,至少在完成本土化之前,非洲大陆不能拥有工业。

  况且,在非洲冶炼铜矿,就一定能够降低成本么?我可记得工业部前不久的能源储备报告书上,还提到了非洲大陆缺少煤矿。

  目前我们发现的几家大型煤矿,都集中在南非地区,如果就地冶炼同样需要运输矿石,未必就比在国内冶炼的成本低。”

  毫无疑问,又是政治试探。近些年进入非洲殖民地发展的资本家们越来越多,其中很多人已经不在满足为国内提供原材料,想要在当地发展工业。

  不过因为先天不足,非洲大陆资源分配极为不平衡,加上维也纳政府的压制下,一直都没有成功。

  现在这些人又想要借助维也纳政府的力量,在当地发展工业,赚取更大的利益。

  这种小儿科的政治手段,自然瞒不过弗朗茨的眼睛。如果是美国、澳大利亚那种资源丰富的地区,想要压制当地工业发展还很困难。

  到了非洲大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煤矿集中到了南非地区,剩下的地区想要发展工业,都要先解决煤炭供应。

  这就需要修路,然而目前奥地利非洲大铁路计划还在缓慢进行中。最初的规划也只是从几内亚到刚果地区,现在虽然增加了规划路段,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建成的。

  主干道都没有搞定,支线就更不用想了。没有铁路运输原材料,非洲的工业自然发展不起来。

  现在利用本土缺铜的机会,很多人又开始蠢蠢欲动,然而他们忽略了非洲的资源大体分布,弗朗茨比谁都熟。

  具体到哪一座矿山不知道,可是那一片大区域有什么资源,在后世根本就不是秘密,只要稍微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搜到资料。

  在非洲大陆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也不是没有,南非地区就是最佳的选择,各种资源几乎都不缺。

  然而,这不是还在打仗么?等战争打完了,又该黄金出炉了。大片的金矿一出现,谁还顾得上投资别的产业。

  资本都是逐利的,天然向利润高的地区流去。金矿一开发,资源也就被抢了,想要投资别的产业都难。

  后世南非没有发展起来工业,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源太丰富了,卖卖矿就可以发家,谁还愿意冒险投资工业呢?

  工业大臣卡斯钦-屈贝克委屈的解释道:“陛下,几内亚地区本土化考察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继续压制当地工业发展,恐怕会引起非议。

  资源分布的问题我们都清楚,这些人就在非洲大陆,不可能不清楚这些问题。他们还是提出了申请,这多半是一次试探。

  就算是发现一两座煤矿,又恰好适合工业,最多也就增加一两家工厂。

  只要政府不解决交通问题,无论他们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在缺乏原材料的情况下搞出工业体系来,我们何必要阻拦呢?”

  非洲大陆岂止是缺乏工业体系,完全就是一穷二白。不但原材料资源不到位,就连人力都缺。

  在地广人稀的非洲大陆,想要找十几万工人,建立集采矿、冶炼于一体的大工业集团,那个成本都能令任何资本家望而却步。

  弗朗茨不确定的问:“你的意思开放采矿业,但是修铁路的时候,故意设置障碍。

  让原材料产地和原材料产地之间无法直接对接,增加工业发展的运输成本?”

  真要是这么干了,估计非洲的工业也就完了。想要开发矿产没有问题,在资源集中区域政府会修建铁路,让出产的矿石可以运出去。

  只不过这种铁路以单线为主,并不是完善的铁路网。尤其是铁矿和煤矿之间,没有铁路直接贯通,从源头上压制非洲本土工业的发展。

  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要比直接禁止非洲发展工业要高上不只是一筹。未来还可以找借口,比如说:勘探技术不到位,错误估计了资源储备量。

  一亿吨矿石储量的巨矿,在报表上显示是一百万吨,自然不值得政府重视,需要规划铁路线了。

  又或者是:忽略了技术进步。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错误判断了矿山的开发价值,修铁路的时候忽略了,也是情有可原的。

  ……

  反正都是特殊情况导致的,绝对不是中央政府在压制非洲大陆的工业发展。最后非洲大陆工业没有发展起来,那也是非人力所能及。

  过上几十年后,完成了本土化,奥地利在非洲大陆的统治根深蒂固了。到时候再来纠正这些特殊的历史错误,也为时不晚。

  工业大臣卡斯钦-屈贝克回答道:“是的,陛下。现在我们要集中力量发展本土,让殖民地做出牺牲也是没有办法。”

  卡斯钦-屈贝克重点强调了“殖民地”三个字,既然是殖民地自然不能够和本土相提并论了。待遇低上一等,那也是必然的。

  如果不从殖民地吸血,奥地利的经济也不能够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自由贸易时代降临前,殖民地都是被牺牲的对象。

首节 上一节 307/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