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
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美利坚联盟国是我们的棉花地;
……
所以,伦敦之外的地方都是乡下,英伦三岛之外的地区都是落后地区,引领人类进步的神圣使命,只有英国人来担当。
这种认知之下,维也纳不夜城的出现,对伦敦民众的冲击可想而知。
舆论的压力,向着新政府铺天盖地涌了上去,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只感觉压力山大。
现在他们非常羡慕已经下台的约翰-罗素内阁,不要看他们是提前辞职了,实际上约翰-罗素内阁只差两个月,两届任期就满了。
任期结束的时候遇到了经济危机,他们当然不会替竞争对手扫尾了。约翰-罗素内阁的提前辞职,让责任全部落到了下一届政府头上。
本来在经济中,本杰明-迪斯雷利内阁的日子就很不好过。国际上西班牙王位之争、波兰王位之争,都牵扯到了大家的神经。
现在又冒出了一个不夜城,让本杰明首相更加头疼了。电灯不算高科技,他们早就在使用了,可是普及到全城就不容易了。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问道:“我的财政大臣,预算出来么?”
财政大臣莫利托严肃的回答道:“初步估计,在伦敦普及电灯至少需要投入7500万英镑,要在英伦三岛普及电灯需要4.4亿英镑,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投资还会更大。
这还只是设备投入,未来用电成本投入还会更多。光伦敦的路灯系统,我们就要十五万台发电机,需要至少三十万人为这提供后勤保障。”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摆摆手打断道:“打住,你直接告诉我,伦敦无法普及电力设备就行了。但是,奥地利人为什么能够做到?
就算是维也纳比伦敦要小的多,那也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我不相信维也纳政府会为了一个面子,就不顾一切的投入。”
财政大臣莫利托解释道:“据说奥地利人采用了大功率发电设备,保障维也纳的照明体系,只是需要两百台发电机就够了。
这种大功率发电机将发电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八十,需要的维护人员大大减少,大约只需要三四千工人,就可以维护这套用电网络。
实际上,维也纳的照明系统是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的杰作,据说还有皇室投资。
维也纳市政府只需要交电费就行了,每月大约需要10万英镑,就可以使用这套价值超过700万英镑的供电网络。”
莫利托也很头疼,英国人电力公司很咸鱼,只是热衷于给富人供电,对打造全城的照明体系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如果不是看报纸,他都不知道发电机技术革命,已经发生了。如果只是建立路灯照明体系,那么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伦敦的市民们,需要更贴心的送电到家服务,这需要的投资大大增加。
单纯的10万英镑电费,显然是养活不了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的,即便是享受免税待遇,这个还是远远不够。
现在只是为了跑马圈地,直接出资构建一套完整的供电网络,也意味着对维也纳电力市场的垄断。
维也纳没有工业,电力公司的最终赢利点还是居民用电、商业用电,这些优质客户才是长期的现金奶牛。
相比之前的8先令每度的电费,现在维也纳的电费已经降低到了1.5先令,这就是供电网络的优势,大幅度降低了电在传送途中的损耗。
毫无疑问这个价格是暴利,但是新技术想要推广,还是要靠暴利催生的。
想要进一步降低电价,必须要等电力全面普及之后。不然这套供电网络,谁来买单?
维也纳政府可承担不起这笔开销,一旦政府出资就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要进行全国普及,这是公平性体系的核心。
大家都是纳税人,凭什么先给大城市供电?
如果中央政府不投入,地方政府谁承担的起前期投入?
难道贷款么?真要那么干,恐怕要不了多久,奥地利的地方政府就会集体破产。
指望官僚阶级控制成本,那是在做梦。还不如先丢给企业自由发展,等科技进一步发展过后,再回过头头来考虑普及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英国人也遇到了,中央政府不拨款,伦敦市政府根本就负担不起,给了拨款其它地区的民众又不答应。
不用等民众们闹事,国会那一关就过不了。本来首都占据的资源就多,中央政府再进行财政倾斜,会加剧矛盾冲突,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揉了揉额头,无奈的说道:“那么把这个问题丢给伦敦市政府吧!奥地利政府都没有拨款,他们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们拨款?
至于他们怎么干,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市政府不能履行建设地方职责,把自己的责任推到中央政府身上,这种事情是要不得的。”
踢皮球,这是政客们最常用的手段。如果不是外面的舆论压力太大,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理都不会理。
内阁过问这件事情,只是表示了重视,并不等于说就要干预了。
如果投入资金小,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还是很乐意刷一波政绩,让英伦三岛亮起来。
现在投资这么大,那还是算了吧!真要是盲目上马这个大项目,英国的财政收入都不一定够填这个窟窿。
……
巴黎,悲剧的巴黎市政府再次被游行民众围住了,这足以证明巴黎民众是懂规矩的。
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这是市政府的责任,不能够让中央政府为此买单。
包括拿破仑三世改造巴黎,这笔资金主要都是巴黎市政府承担的,而不是甩给了法国中央政府。
这方面法国人分得很清,账目从来都是分开的。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全部依耐中央政府拨款。
比如说:市政府的雇员薪水,各个政府机关的运营经费,都是地方政府自行承担。
要不然,这个年代各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都不够拿来维持政府运转。
当然,某些欧洲国家还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只不过都是小国,本身国土面积就小、人口又少,不需要那么多机构。
如果地方政府无法承担行政开销,中央政府还是有可能补贴的,比如说:奥地利政府就曾经补贴过波黑行省,不然这个穷省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
也有例外的,比如说美国。那就是各州玩儿各州的,有钱自己花,没钱自己想办法,反正不要指望中央政府。
看着外面抗议游行的群众,巴黎市长巴尔科内心是崩溃的。要知道巴黎重建工程,已经让巴黎政府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压得他们就快要喘不过气来。
嘴炮党说得轻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有助于发展经济,摆脱经济危机。
实际上,这都是要钱的。没钱拿什么去投资?拿破仑三世下令改建巴黎,还不是巴黎市政府在掏钱。
债台高筑也是要还的,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巴黎市政府已经多次提高了税收。
这个税不能指望普通民众,他们本身就没多少钱,最后的大头还是落在了企业身上。
拿破仑三世是鼓励发展工业的,所以金融资本家们承担大部分税收。坦率的来说,这种税收分配模式是合理的。
金融业的利润比制造业更高,高利润承担高税收没有毛病,因此这一时期是法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期。
法国的电力公司也不少,可惜都不成规模。通常一家电力公司,也就几百名客户,能有几千名客户的都是大公司了。
巴尔科市长在约谈了这些电力公司后,就直接放弃了让他们来承担构建巴黎供电体系的重任。
没实力说什么都是扯淡,既没有钱,又没有技术,谁敢让他们来做?
有兴趣承担这项重任的资本家不少,可是这帮大鳄们的胃口太大,直接让巴尔科望而怯步。
比如说:金融大鳄罗斯查尔德就有意投资,不只是要求免费,他还要求巴黎政府无偿承担一半的建设费用。
无偿承担一半的建设费用,还不如直接国营算了。显然,资本家们知道民意的压力,想要从中捞取最大的好处。
作为自由世界的灯塔,不亮起来怎么行么?巴黎民众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
弗朗茨估计做梦也想不到,投资建设维也纳电力系统,居然会给英法带来这么多的麻烦。
就算是知道也没有用,他帮不上忙。这个年代普及电力,还是有些超前。等发电机技术更进一步,冶铜技术再上一个台阶,才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推广的成本太高了,在维也纳这种特殊的城市推广还可以,换了其它城市赔不死,就算是幸运的了。
1.5先令每度的电费,整个奥地利也就百分之十的人能够消费得起,英法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
维也纳的情况特殊,不是工业城市,支柱产业都是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民众收入较高,大部分人都能够用得起电。
而别的城市就不行了,欧洲不同于东方,不是有钱人都在城市中,很大一部分土豪贵族们都在城市的周边庄园里。
这些优质客户都分散了,直接增加了普及电力的成本。这其中大部分贵族早就用上电了,人家自己有小发电机。
当然,如果电力公司肯供电,他们也是不会拒绝的。毕竟,这个年代的小发电机,只是说功率小,个头那是一点儿也不小,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不过,这么一来每度电的成本还会继续上升。大部分城市因为用户数量不足,或者说是不够集中,最后的供电成本还要大大增加。
这也是在给维也纳供电后,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就停下了脚步,深耕维也纳的市场,没有盲目进行扩张的原因。
电力技术革命,有一个维也纳做标杆就够了。要全国推广,再等人三五年也不迟。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技术几乎每天都在进步,从1866年到现在奥地利新增电力方面的专利,就有三百多项。
弗朗茨都不知道原来涉及到电力的专业技术,居然有这么多。要知道这才是19世纪,对电力的运用还停留在最初级阶段。
现在最大的功效就是照明,靠电力驱动的机械设备,还停留在理论上,想要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至少还需要三十年。
没有任何意外,在维也纳踏出新时代的第一步后,巴黎政府就宣布建立巴黎电力公司,要让巴黎亮起来了。
自由世界的灯塔,黑灯瞎火可不行。
第443章 挥泪大甩卖的专利授权
维也纳,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最近的业务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商务部门更是忙得昏天黑地。
自从维也纳变成不夜城后,公司总部就时常受到各大城市的邀请,有业务自然就要谈了。
现在没有商业价值,并不代表着未来也没有商业价值。电力是这个年代风口,喷井时代即将到来。
电力公司有可能亏损,但是垄断的电力公司永远不可能亏损。就算是未来政府会限制价格,也不可能不留下合理的利润。
掌握了一个城市的电力供应,就在掌握了当地的话语权,尤其是工业城市更为突出。
想要打击竞争对手,只要在用电高峰期隔三差五给他们来一波就够了,还让人说不出话来。
未来的世界离不开电,谁掌握了电力,就掌握了这个时代。到了19世纪末期,几乎每一个财团都有自己的电力公司。
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表面上看来自成体系,实际上就是皇室财团下的一家子公司,只不过因为现实需要,这家公司会变成一个新的财团。
无论怎么样变化,最终的掌控者都是皇室。当然明面上,两者没有直接关系,看起来皇室投资的股份也不足百分之十。
就这股份,一旦上市过后还会继续稀释,企业的大部分股份都是各个机构持有的。如果要仔细查的话,机构背后还有机构,机构之间交叉持股,股权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这瞒不过有心人,只要让普通人看不出来就行了。能够看出来的都是聪明人,没有证据的事情,根本就不会乱说话。
这都是合法生意,就算是说出来,造成的影响也很有限。但是乱说话的代价,很可能就是永远说不出来话。
股权的问题没有人关心,至少在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上市之前,这些问题不会受人关注。
埃尔克森是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商务部经理,最近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回电报,然后派出代表去和政府谈判。
谈判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奥地利,欧洲很多城市都是他的客户。有些城市需要合作,有些城市需要单纯的专利授权。
这个年代专利管理虽然不是很严格,可是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有专利法案,小公司、个人违反无所谓,作为政府显然是不能够带头违反的。
要是政府带头违反专利法案,要是传出去了,丢得可不仅仅只是面子,打起官司来还要赔上一大笔钱。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标榜着司法公证,因此很多司法系统都是独立的。遇到这类案件,法院很乐意竖立司法公证的典型。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政府,面对个人或者是私营企业的时候,威慑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不交专利费,或者是少给专利费,那是常有的事情。能够收多少,全靠专利所有人的能耐。
政府要面子,怕惹上这种必输的官司,并不代表企业也会怕。通常大家会开个马甲,万一输了官司直接宣布破产,换个新马甲继续上阵。
从这方面来说,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是幸运的。这套电力系统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客户主要是地方政府,都是需要注意吃相的主。
客户要注意吃相,连带着从事这项业务的电力公司也必须要注意吃相,拿不到专利授权就不可能中标。
当然,这也是奥地利新能源电力公司专利费收得不多的缘故,不然别人直接另起炉灶,再搞一套体系,避过专利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