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底下双方早就有过接触了,如果弗朗茨愿意妥协的话,德意志地区随时都可以统一。
容克贵族们反对加入新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为了利益。如果普鲁士可以取得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并且保障他们的利益,那么大家随时可以合并。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要是妥协了,新神圣罗马帝国又分裂了。
一个帝国只能有一个核心,如果变成了两个,那么就变成了普鲁士带着一群小邦国在帝国中和奥地利对抗。
从一开始,弗朗茨就做出了决定——邦国的权利必须要受到约束。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他才收回了外交权、铸币权、军队指挥权和部分财政权,怎么可能再次交出去呢?
陆海军大臣罗恩质疑道:“这只是你一厢情愿的猜测,并不代表维也纳政府的立场。
况且,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者靠的是实力,并不是所谓的民意。他们是先有了实力,然后才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民族主义影响力确实很大,但这还不足以左右维也纳政府的决策。用莱茵兰地区换取对德意志的统一,对奥地利人来说,不算吃亏吧?
要知道,奥地利对我们一直都很忌惮,德意志地区的众多邦国中,只有我们也威胁到他们的实力。”
作为军方代表,罗恩是武力至上的推崇者。这是普鲁士王国的国情决定的,大家都被成为了武力至上的拥护者。
对奥地利的影响力,罗恩并不看重。在他看来,实力才是第一位的。现在奥地利有足够的实力,别的问题都不算什么。
只要能够统一德意志地区,莱茵兰地区丢了也就丢了,大不了被民众骂几句。未来只要收了回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洗白掉。
不光是他的个人看法,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民间某些团体还在鼓吹有代价统一论,即:付出一定代价,换取国家统一。
具体包括:把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割让给法国人,把普属波兰地区割让给俄国人。
有人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么一来,普鲁士王国就缩水了一大半,可以让统一后的帝国变得更加稳定。
这是容克贵族们最多担心的,奥地利如果只是兼并一个缩水版的普鲁士王国,他们就真的要损失惨重了。
普鲁士王国比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邦国加起来都要大,这样一个大邦国存在,明显会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奥地利想要主导新神圣罗马帝国,就必须要打压普鲁士王国,把他们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双方天然处于了对立面,不存在妥协的可能。
这种看法不包括精明政客,只有他们看得明白,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后局势会有多么糟糕。
政治上,陷入孤立状态是必然的,中欧大帝国天然遭到欧洲敌视;军事上,那也是举世皆敌。
这个敌人同时来自大陆和海洋上。陆地上没得说,看看地图就知道了,要同时和法俄两国对抗。
海上局势更加糟糕,在地中海奥地利海军要和英法对抗,在波罗地海要和俄国人争锋,在大西洋要同时和英法争锋。
这还是忽略小国的结果,实际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北欧联邦,都会是奥地利的敌人,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
除了瑞士和比利时有很大可能中立外,欧洲大陆上一眼望去都是敌人,即便是不值得一提的黑山和希腊,也不会例外。
不对,希腊和黑山同奥地利已经站在了对立面。他们的大国梦,被奥地利给挡住了。
如果不是外在敌人太多,不然弗朗茨干嘛要打压完俄国人,又放出一个大法兰西?还不是为了减轻压力,和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俄国人衰落了,奥地利才能够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就算是操作失误,引爆了欧洲全面战争,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东线。
挑起法国人的野心,故意放纵大法兰西出现更不用说了。
他们也是欧洲公敌,两个巨无霸同时出现,欧洲各国政府瞬间就会懵圈,短时间内很难想出应对方案。
两强对持状态,无论哪一家倒下了,另外一家都会成为欧洲霸主。这样的选择题,谁知道怎么做?
这一犹豫,局势就会发生变化。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赌博。弗朗茨在赌德意志地区统一后,可以先完成内部整合。然后依靠外交手段挑起大法兰西的内部矛盾,最后利用国力压倒法兰西。
而法国人则在赌法军更能打,可以在建立大法兰西过后,直接在战场上击败统一德意志地区后的奥地利。
法奥联盟的存在除了各需所需外,还有联手清场的意思。不先解决其它竞争对手,双方是不会放心决战的。
欧洲虽然没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可是这个道理大家还是懂的。
显然,这不是柏林政府所知道的。如果他们知道法奥结盟了,估计就没有心思捣鼓什么“大普鲁士”计划,而是赶紧找人抱团取暖。
外交大臣麦克凯特讥讽道:“按你的意思,就这么交出西里西亚地区了?不要忘了,奥地利人还提出了购买普属萨克森地区。
这种妥协让步,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我们能够让到什么地方去?真要是妥协了,政府如何给民众们交代?”
总参谋长毛奇反驳道:“当然不是白白割让,我们可以和奥地利进行利益交换,现在我们需要维也纳的支持,至少是默许……”
……
看着争执不休的众人,画风非常的不和谐。军方主张妥协,政府主张强硬,怎么看都像是顺序搞颠倒了。
确实是搞颠倒了,最初主张妥协的是政府文官们,军方主张强硬应对。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
实际上,这只是柏林政府权利斗争的延续。现在文官派系在政府权利斗争中处于了绝对劣势,决策权落入了军方手中,他们不甘心失败自然要搞事情了。
在权利面前,很多底线都不存在了。文官派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旦伦敦谈判结束,军方携大胜俄国之威,在政府中的话语权还会进一步提高。
胜券在握的军方自然主张求稳了,至于割地带来的后遗症,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
割地也要看怎么个割法,只要操作得到损失都在控制范围内。现在普鲁士王国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尤其是缺少德意志人。
东普鲁士地区空了,急需民众填充,新占领区也需要移民稳固地方。把割让土地上的人口、财务全部打包带走,丢一块白地奥地利就行了。
这同样是履行了约定,还让维也纳政府没有话说。当初的约定只是割让西里西亚地区,可并没有约定要包括上面的人口、财产。
如果想要搞事情,还可以留下一部分民众,把当地的所有产业都转移到这些人名下,然后来一个非暴力不合作。
在这个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人家通过合法手段不合作,维也纳政府也无能为力。
当然,这个无能为力只是短时间的。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一旦丢掉了节操,很多办法都可以解决问题。
军方立场转变还有一个不能说的理由,就是容克贵族们需要劳动力给他们耕种土地。这个年代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点儿也不小。
东普鲁士地区是容克贵族的大本营,现在人都没了,他们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恢复生产。
还有新占领区,很多土地也会通过战后封赏落入容克贵族们的手中,这些土地也需要劳动力耕种。
如果没有来自于本土的民众,全部使用当地人耕种,光语言沟通就是一个大问题。
而且贵族统治地方也是需要根基的,当地人反抗起来了,他们也需要进行镇压,没有自己人怎么行呢?
西里西亚地区是从奥地利手中夺取的,这里以工业为主,资本家们的实力更加强大,就算是丢了容克贵族也没有损失。
普属萨克森地区也差不多,经济发展的很不错,但是加入普鲁士王国时间太短,不是容克贵族们的基本盘。
文官派系就不一样了,为了和军方抗衡,他们不得不和国内的资本家结盟。作为资产阶级在政府中的利益代言人,现在自然要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了。
理论上,把人口财产都转移了,普鲁士王国的损失可以降到最低。普通民众也可以获得政府补偿,看上去似乎还不错。
唯独资本家们的利益无法保障,工厂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建造的,就算是所有条件都满足了,换个地区后他们又要重新经营人脉关系、销售网络。
这不是政府那点儿补偿款所能够弥补的,在这个变局的过程中,他们有很大可能被别人所取代。
第425章 福祸相依
你坑我,我坑你,斗争是列强时代的主题。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国际政治上只有利益,利益一致就是朋友,利益发生了冲突就是敌人,角色转变是基本操作。
这方面英国人做的最好,刚刚还是盟友,片刻功夫后就可以变成敌人,再过一会儿又可以再次成为朋友。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年代欧洲各国的外交都是学习英国人的。大家的底线、节操一降再降,亲密合作的盟友关系,只存在于中世纪之前。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各国的关系是一团乱麻,不能狭义的用敌人和朋友来区分。
为了在谈判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普俄两国都在进行外交攻势,反应迟钝的奥斯曼帝国同样也展开了外交活动,就剩下中亚几个汗国和东方帝国还处于咸鱼状态。
咸鱼是悲剧的,在欧洲规则体系下国际支持还是很有作用的,即便是小国的外交支持,同样也存在着价值。
小弟没有外交能力,就只能约翰牛自己上了。或许这也是伦敦政府最想看到的,可以增加他们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获得更大的利益。
弗朗茨本想成为吃瓜群众,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俄奥同盟的关系,奥地利被牵扯了进去。
“俄国人想要恢复到战前状态,要获得我们的支持?”
由不得弗朗茨不惊讶,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管承不承认俄国人这次都是失败者,失败者不想付出代价怎么可能呢?
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
这样的停战条件,能够获得大家同意才怪。除非他们能够说服所有的欧洲国家一起背书,否则付出代价是必然的。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是的,陛下。俄国公使就是这么说的,他们不愿意为这次战争负责。”
毫无疑问,这牵扯到了沙皇政府内部的政治博弈。政府高层没有人想要承担责任,就耍起了无赖。
弗朗茨被气乐了,他才懒得管俄国人的烂事,当机立断说道:“回复沙皇政府,如果他们自认为有能力说服各方同意,我们没有任何意见。
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要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事,免得最后成为了国际笑柄。”
“国际笑柄”这是俄国人的硬伤,他们的外交笑话几乎没有断过。隔上三五年就会来一次,仿佛不闹笑话,他们就不能够成长。
弗朗茨自然不愿意陪着沙皇政府一起嗨了,把别人都当傻子,最后才会发现傻子就是自己。
外交上建立在实力上的,全盛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却是有这份儿底气。如果在一年前停战,他们都还有不割地不赔款的实力。
可惜莫斯科的枪声终结了这一切,内部威胁才是沙皇政府的首要问题,外敌只是次要矛盾。
那怕是最激进的波兰民族主义者,都不敢想一口吞下俄罗斯帝国。实力上更不用说,除了普鲁士王国毕竟能打外,其它的几家都是在打顺风仗。
沙皇军队的主力都被普鲁士人拖住了,大家面对的敌人都是俄国人的二流部队,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现在悲剧的是沙皇政府的主力部队消耗殆尽,新兵的战斗力最多也就二流,各大战线都处于下风也证明了这一点。
费利克斯首相分析道:“陛下,俄国人我认为这是俄国人在试探我们的立场。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沙皇政府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已经打不下去了。
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已经即将崩溃,社会矛盾早就到了临界点。再不结束战争,沙皇政府就要完蛋了。”
“经济崩溃、内忧外患”,弗朗茨进行了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处在亚历山大二世的位置上会怎么干?
很快弗朗茨就得出了结论——先稳后改。甭管那么多,先保住政权,然后再利用外来压力推动社会改革。
尼古拉一世打赢了近东战争,不仅是掩盖了社会危机,还增加了改革难度,统治集团没有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压力。
现在局势恶化,未尝不是一次机会呢?
经历了这次失败,战后改革派的实力必然暴涨。亚历山大二世还可以追究战争失败的责任,趁机清理一部分蛀虫。
如果够狠的话,还可以利用镇压叛乱的机会,重创国内的保守派。
这是现成例子的,十几年前奥地利就是因为大革命重新洗牌,才完成社会改革的。
弗朗茨丝毫不怀疑亚历山大二世的能力,原时空这位就完成了一次社会改革。这期间自然也少不了血腥暴力,要不然他也不会被革命党刺杀了。
作为皇帝弗朗茨非常清楚刺杀一名皇帝有多难,如果没有内部叛徒配合,革命党根本就近不得身。
又如何投掷炸弹呢?尤其是扔出一枚炸弹过后,等亚历山大二世查看车夫伤势的时候,又扔出了第二枚炸弹才炸死他。
卫兵都是木头人么?有人近距离发动袭击,还能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这中间可是有时间间隔的,人为投掷炸弹意味着双方距离就只有几十米,正常情况下刺客要么被打成筛子,要么被活捉,根本没有第二次出手的机会。
包括周围的人群,也会被马上清场控制起来。刺杀案显然掩盖了什么,单纯的从表面上分析就很不合理。
弗朗茨参考自身的安保能力,可以断定没有内鬼,刺客根本无法携带枪支、炸弹靠近他。
周边的安保人员,会禁止陌生人靠近。就算是政治作秀,能够和皇帝接触的人也是调查了祖宗好几代,确定不会有问题才有可能靠近。
在俄罗斯那种等级生严的国度,平民靠近大贵族都难,何况是近距离接触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