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俄军已经从大战前的38.6万锐减到了11.2万,并且还丢掉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近乎全部的火炮。
普军也不敢继续深入,波罗地海地区的冬天已经来临,他们必须要尽快肃清境内的俄军,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
战场上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立陶宛地区的沦陷,白俄罗斯地区就就突兀了出来。
侧翼受到了威胁过后,还在进攻普波联军的俄军,也不得不收缩防线。然而这个时候,才做出决定已经晚了。
结束了东普鲁士地区会战后,普军以最快的速度增援了过来,在俄军撤退的关口咬下了一块肉。
第398章 棋子的无奈
东普鲁士会战的结果令欧洲集体失声。这个结果太令人难以接受,谁也没有想到普鲁士居然来逆袭了。
不少嘴炮专家还头头是道的分析,认为前面东普鲁士失守,是普鲁士人在诱敌深入。
踩着俄国人的肩膀,普鲁士王国一战成名。就连主帅毛奇也一夜成名,成为了当代最牛逼将领之一。
作为当事人的毛奇,却不敢领这个功。他可以向上帝发誓,绝对没有放弃东普鲁士的意思。
真以为收复东普鲁士地区就行了?看看当地还剩下几个人,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收复东普鲁士地区后,统计出来的人口居然不足八万。要知道战前可是有一百多万来着,就算是还有几万人在军队中,加起来也就十几万。
剩下的八九十万人,就在这场战争中被报销了。无论是死于战火中,还是去了奥地利的殖民地,对普鲁士王国来说,这些人口都损失掉了。
难道现在普鲁士王国还敢向奥地利要人不成?估计维也纳政府还在想,要不要过来讨要西里西亚。
这个时候送上门去,不是自讨苦吃么?
柏林政府可不想把西里西亚地区丢出去,奥地利在战争中支持俄国人,已经违背了当初的约定。
不过列强嘛,大家都知道的——脸皮通常比较厚。除非普鲁士王国拿出证据来,否则维也纳政府是绝对不会承认支持过俄国人的。
至于为什么俄军中会出现那么多奥械装备?
俄奥装备同源而出,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消息。出现奥械装备才正常,不出现才是问题。
这些都是俄国人自己生产的,俄罗斯帝国可是欧陆霸主,怎么可能连区区武器装备都搞不定呢?
战略物资上出现了奥地利企业的标记,那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都是俄国人仿造出来的,山寨货当然是一样的。
不相信的可以去俄罗斯帝国查,沙皇政府还是非常好说话的,最多也就送去西伯利亚种土豆。
有证据?最好还是不要拿出来的好,盖子揭开了大家的面子上都不好看,不如一起默契的保持沉默。
当初的约定又没有落在纸上,都是口头承诺,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不是挺好的么?
然后,出身东普鲁士地区的士兵们就不答应了。
他们家属丢了,现在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究竟是被俄国人咔擦了,还是被人忽悠跑了,总得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啊?
这个传出东普鲁士地区被主动放弃的消息,大家就更不能忍了。然后哗变发生了,数万大军向柏林政府要一个交代。
毛奇这位总指挥,更是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罪人。如果不是军方高层都清楚,东普鲁士地区丢失只是意外,威廉一世都准备让毛奇当替罪羊了。
现在肯定不能那么干,会让手下人寒心的。
当然,在事情解释不清楚前,这个嫌疑是无法消除的。黑锅还是落到了毛奇这个主帅身上,不过责任就不追究了。
威廉一世是聪明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那也必须要把河过了、把面磨完了,才会动手。
普俄战争告一段落只是暂时的,无非是冬天来临仗打不下去了,等来年还有一场考验等着他们,这个时候军方是万万得罪不起的。
况且,这么明显的挑拨离间,要是威廉一世都看不出来,他还怎么做国王?
柏林政府第一时间做出了解释,保证没有故意放弃东普鲁士地区,还公布了为防守东普鲁士地区部署的战略计划。
当初负责守卫沿海地区的将领,承担了东普鲁士丢失的全部责任,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接着又把东普鲁士地区民众前往奥属殖民地避难的消息公布了出来,还请出了宗教界人士作证,证明大部分人都还活着。
威廉一世做出了承诺,等战争结束后,政府会出资把他们从海外接回来。
贵族军官们也在给士兵们做思想工作:现在是战争时期,东普鲁士地区随时有可能再次沦为战场,为了民众们的安全,还是先让他们在海外避难。
这场兵变来的快、去得更快,安抚军心的同时,也不忘把仇恨往俄国人身上引。
众多宗教界人士、没有撤离的民众都是人证,完全是因为俄国人倒行逆施,大家活不下去了,才跑去海外避难的。
威廉一世的心很累,安抚了士兵,还要安抚贵族。东普鲁士地区的容克贵族们也是损失惨重,这是为国家牺牲的,战后肯定要给予补偿。
这还不算完,打仗是要死人的,在战果辉煌的背后,还有大量的普鲁士士兵永远的倒下了。
柏林王宫,看着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威廉一世的心在滴血。
没错,东普鲁士会战他们是大获全胜,不但收复了东普鲁士地区、占领了立陶宛地区,还将进攻波兰的俄军赶了回去,甚至占领了一部分白俄罗斯地区。
当然,这不是普鲁士军队真的这么牛逼,可以秋风扫落叶的击败俄国人。
实际上,这些地盘都是俄国人自己让出来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战场上能够占领多少地盘,就要看敌人肯让出多少。
俄军主力遭到重创,军心涣散一路溃败,普鲁士军队自然是跟在后面接收地盘就行了。
真要是一路打下去,怎么可能在半个月之内突进两三百公里?这又不是闪电战时代,靠两条腿行军打仗,想快也快不起来。
战果是辉煌的,战损也是恐怖的。在胜利的背后普鲁士军队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整个东普鲁士会战中普军损失高达14.2万。
其中战死7.4万人,因伤致残3.8万人,疾病、意外死亡3216人,需要长期修养的伤员2.7万。
这还不是全部,从战争爆发到现在,普军损失的总兵力已经超过28万。
除了军队损失外,平民损失更大,俄国海军袭扰沿海地区,也给他们带来不小的伤亡。如果算上被奥地利趁火打劫的,总人数快要逼近百万。
当然算上新占领区,总人口还是增加了。不过这些新增民众,对普鲁士王国可没有那么认同。
不过威廉一世有信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沙皇政府做参照物,他相信民众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只要同化十几二十年,这些新增民众又是普鲁士王国的基石,这方面老祖宗已经做出了榜样。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扩大战果和结束战争,普鲁士王国太小了,必须要进行扩张。
既然已经得罪了俄国人,那么得罪的再深一些也无妨。尽可能的从俄国人身上多挖几块肉,用来壮大普鲁士王国才是最佳的选择。
只要自身实力够强大,就算是俄国人想要报复,那也无所谓。普鲁士王国从来不惧怕战争,即便是面对俄国人。
……
“陛下,冬天已经降临,现在无法继续进行战争,我建议先放弃立陶宛地区,把部队撤回东普鲁士地区防守。”
首相弗兰克的话打断了威廉一世的畅想,把他拉回了现实。
“理由呢?你应该知道放弃立陶宛地区,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
军事上,防守东普鲁士地区当然是最佳选择,可以直接使用国内的铁路运送物资。
防守立陶宛地区就不一样了,补给线直接增加了两百多公里,又没有铁路连通国内,后勤压力会大大增加。
可是政治上,占领了立陶宛地区标志着普鲁士王国在这次战争中占据了上风。不但可以激励军心士气,还可以让背后的金主们加大投入力度。
在威廉一世看来,立陶宛地区的冬天并不是太冷,普鲁士军队也可以承受。境内还有河流可以减小后勤压力,守住立陶宛地区问题不大。
弗兰克首相慎重的说:“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善后了。不如见好就收和俄国人进行谈判,保住我们的胜利果实。
如果我们占领了立陶宛地区,沙皇政府是不会和我们谈判的。那怕是为了面子,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停战。”
这不仅仅只是面子,还关系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的个人威望。打输了战争,走上谈判桌这不是他能够容忍的。
如果真的打输了,没有翻盘的机会,那么无所谓什么威望,不想认怂,还是要认怂。
可是俄国人并没有真的输了战争,仅仅只是输了一场战役。
弗兰克首相显然是不想和俄国人死磕下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见好就收。吞并俄国人的领土,从来就不在他的计划范围之内。
威廉一世苦笑着回答道:“首相,仗打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没有足够的收益,我们拿什么给国内交代?
况且,英国人的援助也不是好拿的。伦敦政府支持我们吞并波罗地海地区,可不是仅仅是支持。
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后面没有了英国人的支持,我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从军方挑起这一场战争开始,我们就只是一颗棋子,而不是旗手。棋子不能够丧失价值,不然就会成为弃子。”
和俄国人死磕到底,不是威廉一世想要的。现实却告诉他,必须要和俄国人死磕到底。
东普鲁士会战的胜利,坚定了主战派的决心,激进主义团体的力量急剧增加,他们想要在战争中攫取利益。
区区一个丹麦王国,根本就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况且,普鲁士王国还不敢吞并整个丹麦王国,最多也就割一块地。
战争进行到现在,普鲁士王国已经债台高筑,金主们不会让他们停下来。
现在不仅仅是英国人需要他们和俄国人死磕,法国人和奥地利人同样需要他们继续削弱俄国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普鲁士王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弗兰克首相不知情,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反战派,各国没有和他接触。
战争爆发过后,军方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只是在打下手,他这个首相被边缘化了。
没有被人赶下台,那是因为威廉一世不想看着军方一家独大,即便是留着弗兰克占位置,他也不愿意把首相之位交给军方。
听到了这个消息,弗兰克首相面如死灰,神不守舍的离开了王宫。
第399章 大阴谋
普鲁士王国的内部纷争没有人关心,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在为这个消息而庆祝,毛熊的人缘之差可见一般。
奥地利也不例外,如果不是顾及影响,弗朗茨都准备举办宴会庆祝这一伟大胜利。
普俄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沙皇政府损失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五十万,具体有多少人战死、被俘、或者是因伤退役,这就不清楚了。
这些问题,沙皇政府都没有搞清楚,弗朗茨自然不会无聊的去帮俄国人统计。
作为胜利者普波联军也不好受,普鲁士王国也就罢了,他们虽然损失惨重,可还是实力犹存,有一个冬天的缓冲,来年应该补充的回来。
当然,这个补充仅仅只是说军事实力,战争潜力还是不可避免的下降了,即便是获得了两公国的人力补充也一样。
波兰人就不一样了,即便是有欧洲各国的支援,依然改变不了乌合之众的本质。
为了拉拢更多的人,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免费发放土地给民众。
然而说起来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临时政府组织混乱,革命党人又没有任何执政经验,在实际行动中生搬硬套、闹剧频出。
先是把贵族们逼到了对立面,接下来的内部斗争,又引发了中产阶级的不满。
没有看到实际利益,一味的喊口号,时间长了也穿帮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普通民众逐渐丧失了革命的热情。
如果不是东普鲁士会战获得胜利,波兰临时政府能不能撑过这个冬天都是一个问题。
政策的好坏,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具体实施上。显然波兰临时政府不知道这一点,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政府发布一道政令,下面就会实施了。
结果免费分配土地没错,怎么个分发就由官僚们自由发挥了。不能够说是官僚,应该用投机者来形容更加贴切。
充斥着理想主义的临时政府不顾实际,盲目出台了一系列自认为的好政策,结局自然是不言而喻,国内被搞得一团糟。
这对奥地利来说是一件好事,混乱的波兰会让国内的波兰人望而却步,更加有利于推进民族融合。
在战略上,奥地利成功利用普波联军削弱了俄国人,又没有让普鲁士和波兰趁机崛起,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
要不要继续削弱俄罗斯帝国,成为了弗朗茨眼下最头疼的问题。
一方面想要削弱这个潜在对手,一方面又想要俄国人保存一定的实力,可以在中亚地区牵制英国人。
普俄战争进行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没有忘记对中亚三汗国动手。只不过因为财政无法支持两线作战,俄国人在中亚地区的军事行动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