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荷兰、葡萄牙能够保住大片殖民地的原因,尽管他们国家不强,可是在某些区域他们的实力够强。
既然殖民帝国是大家一起出钱出力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所有权自然归帝国所有。以什么样的方式并入帝国,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自治省、自治市、自治领、直辖省、邦国、贵族封地……
这些都是备选方案,不同的称呼代表着不同的体制。
自治市意味着殖民地碎片化,自治领则意味着殖民地保留的领土较大,直辖省意味着中央政府直接控制,邦国就和现在各邦国的情况一样……
从利益上出发,弗朗茨当然更加愿意殖民地以邦国身份并入帝国中,这有助于巩固皇权。
说白了,各邦国无论是公国、还是王国,弗朗茨都可以直接兼任国王,帝国的纽带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经济一体化。
兼职越多皇位就越稳固,除非所有的邦国一起反皇帝,不然就是安全的。
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敢冒着国家分裂的风险把皇帝搞下去。况且,在废帝之前,还必须要打一场内战。
必须要用武力把反对的邦国压服,不然帝国议会通过不了。修改不了宪法,新政权就获得不了合法性。
在欧洲政治体系下,政权合法性非常重要,通常合法性越低,政权的寿命就越短。
没有合法性的政权,就准备天天镇压叛乱吧!不对,政权没有了合法性,这就不能算叛乱,人家是造反有理。
在革命问题上,弗朗茨是非常放心的。只要不是军队造反,都可以轻松搞定。
看看维也纳就知道了,这里不具备革命的基础。就算是全欧洲都在革命,这里也闹不起来。
从弗朗茨继位到现在维也纳就没有闹过大罢工,就算是发生罢工那也局限在百八十人以内的规模,这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十几年前开始,维也纳政府就禁止在维也纳开设任何工厂,已经建立起来的工厂也陆续搬迁离开。
一座没有工业的城市,自然不存在大规模的罢工了。
现在维也纳的经济主要是以服务业、科研、金融为主。经济结构决定了上层建筑,这些产业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不错的。
没有工业污染,维也纳成为了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也是欧洲第一座没有贫民窟的大城市。
小城市不能算,这个年代的小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贫民窟,没有区分的必要。
作为代价,就是维也纳的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伦敦和巴黎。
就连在新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内部,现在也有不少城市在人口上超过了维也纳,比如说:米兰、慕尼黑。
当然人口不等于经济,现在维也纳的总人口只有68万,市区人口仅有31万,可是经济总量却仅此于伦敦和巴黎。
人口少、经济发达,民众的生活水平稳居欧洲前列,社会矛盾自然也少了。社会矛盾少,民众的革命欲望也就降低了。
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基本盘,弗朗茨是非常重视的。作为两个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本就不需要发展什么工业。
大伦敦、大巴黎看起来固然有面子,可实际上有苦自知。伦敦成为了雾都,巴黎成为了革命之都。
况且,大城市本身就不适合发展工业,地价、生活成本远超中小城市,从一开始就抬高了工业生产成本。
以维也纳为例,如果在这里投资建厂,地价要比中小城市高三倍,人工成本也要增加至少三分之一。
这还没有考虑原材料运输的问题,如果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通常这些工厂的生产成本都要增加10%~30%。
弗朗茨只能感叹这个年代竞争不够激烈,资本家们还不知道优化产业配置,更没有竭尽全力节省成本。
要知道,后世资本家们可是哪里生产成本最低,就把工厂往哪里搬。谁要是坚持待在大城市,不是被扫地出门,就是关门大吉。
当然,弗朗茨非常清楚,大家热衷于往首都挤,主要是这里靠近权利中心,可以在政治上获得收益。
然而,不喜欢资本干涉政治的弗朗茨,从一开始就掀翻了桌子,不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
维也纳资源已经够多了,不需要这些产业,可是很多中小城市需要。在这一政策下,奥地利又增加了七八个工业城市。
这么一来,或许奥地利的工业总量没有增加多少,可是产业竞争力却增加了,对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这个年代,大城市容易出现罢工,很多时候都是资本家们为了保证自身利益,把这些增加的成本转嫁到工人身上。
越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罢工次数出现的越多,社会矛盾越发激烈。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只要维也纳不乱弗朗茨的统治就是稳定的,别的地区出现了问题,都可以调兵镇压。
这是历史的教训,欧洲绝大部分成功的革命,都是在首都实现的。例外的或许有,不过弗朗茨记忆中不存在。
总之,无论是出于工业发展,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需要,弗朗茨在维也纳实现了去工业化。
这也是未雨绸缪,一个稳定的首都,加上一套完善的体制,可以说弗朗茨把安全第一发挥到了极致。只要是不作死,那就真的是不会死。
第383章 挑战者与维护者
清晨,蒸汽机的轰鸣声滚滚而来。没有任何人感到意外,这里是威尼斯港,新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每天都有超过三位数的船舶进进出出。
在这里蒸汽机的轰鸣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码头上的工人已经汇聚在一起,等待着船靠岸。
生活不易,在这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能够填饱肚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阿尔诺是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年轻的梦想都在现实面前磨灭了。几度想要去海外闯荡,可是想想老婆孩子,最后还是放弃了。
码头上的活很累、很苦,对体力要求非常高。扛不动百八十千克的人,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这对阿尔诺来说都不是问题,苦他不怕、累也不怕,他只是想多接点儿活,赚取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最好能够将家里的小子送进学校中读点儿书。不要看奥地利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可这没有阿尔诺的份儿。
只因为他不是本地居民,还没有奥地利国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到是没有什么影响。
毕竟他干的是苦力,没有人会在意一个最底层的劳工是哪国人。不过到了社会福利待遇上,就和阿尔诺没关系了。
早在十几年前,他就随父亲从安科纳到威尼斯讨生活。这么多年他就回过三次老家,其中一次是成婚,另外两次都跟船的。
奥地利对国籍管理非常严格,如果同是德意志民族,那么只要没有犯罪记录,入籍非常的简单。
别的民族就不一样了,即便是阿尔诺在威尼斯待了十几年,依然不满足条件。
除了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医生外,别的职业想要移民奥地利,都是限制条件一大堆。
阿尔诺都背的清清楚楚:
1、无犯罪记录、政治思想正确;
2、在奥地利居住时间满20年,或者是在奥地利出生、并且长期生活在这里;
3、对社会有一定贡献(重大贡献者,可直接入籍);
4、不得低于大学学历(理工类优秀学生,可降低其它标准);
5、能够熟练使用德语,继承了奥地利文化传统;
6、个人资产不得低于8000神盾;
……
这不是弗朗茨故意排斥移民,主要是当初继位的时候,奥地利民族比例严重失衡,主体民族不足四分之一。
在那种背景下,再接收其他民族移民,不是嫌麻烦不够大么?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维也纳政府就制定了一个几乎无法满足的移民条件。
事实证明,这一政策非常的正确,对改善主体民族比例起到了明显作用。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现在奥地利又增加了数十万意大利人。目前在伦巴第、威尼西亚地区生活的外籍意大利人已经超过了五十万。
不光是意大利人,奥地利境内还有大量的外籍波兰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犹太人、保加利亚人……
面对这种情况,移民限制的门阀弗朗茨更加不敢开了。本来民族融合都不容易,再增加上百万人进来,不是找不自在么?
反正奥地利又不缺劳动力,不需要这些普通移民。
而奥地利需要的优质移民,不是开玩笑,那些人随便在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可以过的很滋润。
阿尔诺就成为了这一政策的受害者,除非是上帝眷顾,不然拿到奥地利国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现在奥地利的社会福利非常少,除了义务教育外,阿尔诺倒也没有感觉到多少区别。
不管怎么说,在威尼斯的收入要远远超过老家。不但能够让一家人填饱肚子,还能够有一些结余。
码头上的伙食还不错,至少在这个年代而言是如此。黑面包管够,并且每天都有肉。
不要误会,这个肉就是鱼。这里是威尼斯,鱼的价格不比黑面包贵多少,还没有白面包价格高。
为了保证工人们的体力,肉食是必不可少的。承包码头的资本家们不傻,非常清楚只有工人们有力气,才能够给他们赚更多的钱。
表面上来看,码头上的搬运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实际上,懂行的人都知道,熟练的劳工可以降低搬运中的损耗率。
不要看着些许损耗率不起眼,这就是码头的竞争力。奥地利的港口不少,拥有的码头就更多了。
其中大部分码头属于政府所有,在承包给个人的时候,有意进行了拆分,打破了区域垄断。
如果在某一码头上装卸损失太大,和客户发生争执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名声坏了,后面就没有船来了。
从这方面来说,阿尔诺是幸运的。这种竞争增加了他们在资本家们眼中的份量,尽管还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总算没有把他们当一次性用品。
比如说:基本上做到了按时发放工资,支付了法律规定的加班工资,满足了国家规定的行业餐饮标准。
……
“阿尔诺,认识那个旗号么?”
问话的是阿尔诺的同乡法切尔,刚从老家过来,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看了看阿尔诺有些羡慕的说:“不认识,看样子应该是一家贵族的家徽。”
悬挂贵族家徽旗帜的船,通常都是私用船舶,不承接商业运输,这是土豪贵族的标配。
当然偶尔也要例外的,某些贵族中的另类,在商船上挂自己的家徽也不是没有。
法切尔感叹道:“什么时候,我能够有这么一艘船就好了!”
阿尔诺翻了翻白眼,没有跟着白日做梦。这样的梦他已经做了很多次,然而什么用也没有。
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已经上前和船主交涉,如果谈好了价格,那么阿尔诺等人就有活儿干了。
“尊敬的菲克尼男爵,马纳尔很荣幸为你效劳!”
菲克尼男爵疲惫的点了点头,吩咐道:“马纳尔,你安排人手把船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然后送到火车站。
威尔,你带上配合他们工作。我现在要去奥比拉子爵家做客,三天后我们一起返回维也纳。”
说完,菲克尼男爵就开始闭目养神。作为最早前往殖民地发现金矿的存在,菲克尼现在也是衣锦还乡了。
当年去殖民地的时候,菲克尼落魄到连家族封地都抵押了出去,还欠下了不菲的外债,如今他已经是身家几百万神盾的大富豪。
这么多年过去了,金矿已经开采的所剩无几。不过,在开采金矿的同时菲克尼也没有闲着。
不知道是不是种族天赋,原本他开辟农场只是为了满足金矿上工人们生活所需,没想到后面滚雪球般的壮大。
到了现在他的农场、种植园加起来,总面积已经高达四千八百多公顷,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看着大片的土地,菲克尼男爵无奈的发现,他已经走不了啦!这次回国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殖民地和本土一体化进程。
奥地利殖民地那么多,肯定不可能全部并入本土,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把已经发展起来的土地合并到本土中,却是非常有可能的。
为了推动这一计划,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在非洲开辟了种植园的贵族都返回了国内进行公关。
一旦非洲殖民地本土化通过,菲克尼男爵就准备把自己开辟的农场、种植园,变成家族的封地。
在非洲大陆这些年,他也积累了不少功勋。如果再把本土的封地置换到非洲,那么不但可以把自己的土地转化为封地,就连当初跟着他混那帮人的土地也可以纳入其中。
总面积加起来,比欧洲大陆很多伯爵领都要大。有了这片基业,用心经营几代人,家族就可以进入大贵族的圈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