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30节

  阿蒂萨是一名意大利商人,然后他还是一名民族主义者,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

  因此,1848年的大革命中他果断的站在了胜利者一方,逃过了一劫。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他是一名民族主义者的本质。这些年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宣扬意大利民族主义费尽了心思。

  在维也纳政府在推广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下,阿蒂萨自然不敢逆流而上,可是在暗地里他们却建立了威尼斯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这是单纯的学术交流,只不过交流的都是意大利民族文化、艺术。如果只是个人兴趣爱好,也不会引起奥地利情报组织的关注。

  关键是他们非常作死的举办了青少年艺术文化培训班,在暗中宣扬民族主义,甚至还不时流露出希望威尼西亚独立的愿望。

  奥地利言论自由,只要没有在公众场合宣讲这些思想,法律上是定不了罪的。

  至始至终,他们都只是在嘴上说,没有落到过实处。包括给青少年灌输这些思想的时候,都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德意志统一战争时期,当地政府还故意留下漏洞,希望他们采取行动,好把这帮人一网打尽。

  遗憾的阿蒂萨等人都是老油条了,在利益面前理想都要靠边站。

  意大利地区没有统一,一个威尼西亚地区脱离了奥地利独立,他们就丧失了现在的大部分市场,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他们不但没有趁机独立,反而说服了激进民族主义者,不要轻举妄动。

  这种潜伏者是最可怕的,他们不会冒然造反,却在为造反而努力。

  阿蒂萨最近有些心神不宁,总是感觉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刚刚回到家中,老管家就递给了他一封信。

  “阿蒂萨先生,这是斯蒂芬先生派人给你带来的一封信。”

  斯蒂芬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偶然认识的,两人闲谈甚欢,斯蒂芬还邀请他加入殖民公司,前往非洲大陆开辟殖民地。

  碰到了专业忽悠人士,又有大量的雇佣兵做证据,阿蒂萨没有怀疑斯蒂芬的身份。

  欧洲同名的人太多了,斯蒂芬这种大众化的名字,奥地利没有十万也有七八万,谁也不会把一个殖民商人和匈牙利独立组织联系在一起。

  打开了信,初略的看了一遍,阿蒂萨脸色大变。

  “奈尔,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有没有别人看到?”

  管家奈尔一脸郁闷的回答道:“送信的人在大门口交给我的,除了几个街头小商贩,并没有可疑人员。”

  他非常的纳闷,完全不能够理解阿蒂萨的紧张。不就是一封信么,就算是有人看到也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啊!

  听到了这个答复,阿蒂萨再次确定道:“那些小商贩有没有新来的?”

  奈尔非常肯定的回答道:“没有,都是往常那些人,几乎每天都在。”

  阿蒂萨松了一口气,随及又头疼了起来。这个年头闹革命,不是在找死么?

  他完全不能够理解斯蒂芬是怎么想的。作为匈牙利独立组织的领袖,在维也纳政府的追杀下,还能够逍遥十几年,为什么要现在跑回来送死。

  没错,在阿蒂萨看来现在斯蒂芬就是在送死。匈牙利的情况别人不清楚,他们这些消息灵通的商人还能不知道么。

  不要说独立了,估计不用等维也纳政府动手,当地民众就把他们给镇压了。

  这些的情况,在威尼西亚地区同样也可能发生。维也纳政府的民族融合运动,还是有作用的。

  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当地德意志化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年轻一代,一个个都在学习德文,意大利语言文字已经在义务教育中消失了。

  即便是还有人在坚持给下一代灌输,可是奥地利义务教育的课业非常重,学生们每天都很忙,学校考试不考的东西,又有几个人会去主动学习呢?

  前些年私立学校还在教授意大利语,结果教育部停止了对他们的拨款,把他们列入了暴利行业运营公司,需要和奢侈品行业一样向政府缴纳高额的税收。

  如果只是政府不拨款,大家还可以把学校运营下去。被列入奢侈品行业那就完全没办法了,税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总不能把学费提高20倍吧?

  就算是再财大气粗,也没有人坚持的住。现在整个奥地利帝国,就没有游离在教育部监管范围外的学校。

  法律上承认的学校,都是接受政府拨款的学校,剩下的都是企业性质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都是要纳税的,税率标准参考同行业利润标准。很不幸学校参照对象是义务教育学校,和0收费相比,无论收多少费用都算暴利行业。

  阿蒂萨等人创办的培训中心,都是依靠捐款不收取任何费用,不然暴利行业的帽子,早就给他们扣过来了。

  闹事的人不是没有,可惜维也纳政府非常强硬。一千人闹事就抓一千,一万人闹事就抓一万。主犯加入修路大军,从犯连同家属在内全部流放殖民地。

  在流放了十几万人后,剩下的都安分了。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不能不考虑家人啊!

  流放的罪犯待遇可比不上移民,通常会分配到条件最恶劣的地区,承担最危险的工作。

  现在收到斯蒂芬邀请他加入革命队伍中心,阿蒂萨第一时间决定和他们划清界限,他可不想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没有犹豫,阿蒂萨直接划亮了一根火柴,点燃了手中的书信。

  没有向政府举报,这就是对得起朋友了。信上相约的见面地点,阿蒂萨直接选择了无视。

  在奥地利接触革命党也是有风险的,维也纳政府对这些事情从来都是零容忍,阿蒂萨可不愿意冒险。

  烧毁了书信后,阿蒂萨嘱再次咐道:“奈尔,这封信的事情不要对任何人讲。我和斯蒂芬只是在宴会上遇到过,并不是朋友,你明白嘛?”

  奈尔管家回答道:“知道了,阿蒂萨先生。”

  小心谨慎的阿蒂萨还不知道,从宣扬民族主义那一刻开始,他已经半只脚踏入地狱。

  现在烧毁了书信,没有向政府举报,正好把另一只脚也伸了进去。

  毫无疑问,这就是在钓鱼执法。如果第一时间拿着书信,向当地警察局报案,怎么也不可能被牵连进去的。

  没有把握住机会,那就没办法了。就算是没有参加叛乱,知情不报也是犯罪,没有冤枉人。

第371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

  米兰城,特雷奥斯新崛起的纺织业大亨。1848年的奥撒战争,直接让伦巴第地区资本界发生了一次大洗牌,特雷奥斯就是利用这个空档期脱颖而出的。

  有钱了追求目标就不一样了,特雷奥斯祖上也是贵族出身,只不过在他爷爷那一代就没落了。

  这个时候,特雷奥斯在考虑要不要弄一个爵位,恢复祖上的荣耀。

  要在奥地利获得爵位并不容易,当然作为一名有钱的“神盾”玩家,还是比平民玩家更加有优势。

  殖民体系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只要舍得砸钱,招募大量的雇佣兵在非洲大陆开辟殖民地兑换功勋,早晚可以砸出一个爵位来。

  这不是最简单的路,却是最适合特雷奥斯的路。参军上战场更加容易获得爵位,可这从来都不是资本家们的选择。

  贵族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在生意场上,贵族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很多特权都已经缩了水。

  特雷奥斯一直都在权衡利弊,通过海外殖民获取功勋也要看运气,投入和产出往往不会成正比。

  这方面实际上贵族更加有优势,他们从小就培养了军事指挥能力,某些贵族还有祖上遗留下来的家臣、私军,组建的殖民团队自然更加有战斗力。

  能打殖民团队基本上不会亏本,就算是没有发现任何资源,一路抢抢抢,顺带和劳务输出公司合作,帮助非洲部落移民,那也有得赚。

  殖民团队只要不亏本,就可以长期运营下去,时间长了功勋自然就积累了起来。

  这是资本家们比不了的,他们的优势在于有钱。有钱就有人,这些年退役的官兵都是抢手货,大部分资本家都是招募他们组建殖民团队,战斗力也不算太差。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非洲大陆闯荡,随着殖民团队的增加,愿意前往殖民地的退役官兵就不够分了,薪资成本与日俱增。

  作为后来者,不得不降低招募标准,殖民团队的战斗力也不可避免的降低了。

  没有强悍的战斗力,并不是说就无法在非洲大陆殖民了。战斗力在怎么垃圾,对付一些土著部落还是问题不大,只不过人员伤亡数量有些高。

  如果运气不好,一仗下来光抚恤金都可以把人赔吐血。现在奥地利殖民团队开出的抚恤金标准,基本上都是500~1800神盾,根本就损失不起。

  斯蒂芬的出现让特雷奥斯眼前一亮,别人都在笑话斯蒂芬招募没有战斗力的意大利雇佣兵,然而特雷奥斯却看到了另一面——廉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资本家,特雷奥斯有时刻不忘节省成本的优点。

  招募一名普通德意志雇佣兵的价钱,都可以招募两名意大利雇佣兵了;一名精英雇佣兵的价钱,更是足以招募五名意大利雇佣兵。

  除了人工薪水低外,伤亡抚恤金也可以压缩到300神盾以内。如果从意大利各邦国招募,万一损失惨重还可以赖掉抚恤金。

  只要小心一点儿不贪功冒进,战斗力略低的意大利雇佣兵同样可以横扫土著部落。毕竟成本低廉,可以招募到更多的人,在做劳务输出业务的时候还有优势。

  就在特雷奥斯下定决心和斯蒂芬合作的时候,一封信打断了他的全部幻想。

  不是所有人都想着要革命、要独立,特雷奥斯就不想改变现状,尽管他也受到了意大利民族主义影响。

  平常时期捐点儿钱,保留意大利的传统文化可以,要他亲自上战场那就不可能了。

  甚至资助革命党的事情,他都不会干。特雷奥斯非常精明,注定收不回来的买卖,他从来不做。

  都是民族主义者政治理念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利益面前,利益往往决定了理念。

  作为一名纺织业大亨,表面上来看离开了奥地利,特雷奥斯可以减少很多竞争对手,甚至是独霸意大利市场。

  可实际上,离开了奥地利过后原材料就可以要了他的命。

  从海外进口说起来容易,真要是全面依赖于进口后,国际棉花市场一旦发生了动荡,马上就可以要了他的命。

  英国能够成为棉纺业霸主,可不仅仅只是因为纺织工业强大,更多的还是有强大的皇家海军做后盾、拥有广袤的殖民地做市场,可以保障自身的利益。

  独立后的意大利可不能保障他的利益。特雷奥斯只是对维也纳政府的政策不满,想要废除现在的民族融合政策和劳工保护法。

  这和造反完全是两个概念,对国家政策不满的人多得是,毕竟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要是因为对政府的一项政策不满就造反,那岂不是天下大乱?换谁上去,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啊?

  想到斯蒂芬等人手中的大量雇佣兵,特雷奥斯脸色一变,立即喊道:“马丁立即备车,我要去市政府。”

  不管革命能不能成功,只要战火一起生意就不好做了。万一运气不好,被乱兵光顾破产也不是没有可能。

  作为上一次洗牌的胜利者,特雷奥斯可不想再来一次。他是资本家可也是实业家,不是那种低买高卖的商人,工厂在那里战火燃起躲都躲不过去。

  ……

  西匈牙利行省佩奇,几名匈牙利独立组织的成员,正忐忑不安的按照联络名单,四处投递书信。

  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是各显神通。有藏鞋底的、有缝在衣服里面的,头脑灵活的干脆换成了数字编码,利用圣经做载体。

  在有叛徒出卖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徒劳的。比起奥属意大利地区来说,匈牙利地区被清洗的更加彻底,能够逃过一劫的都是聪明人。

  送信的多米奇就悲剧了,正好撞到了主人,然后被挽留了下来。

  看完了信,布鲁克斯心里就问候了斯蒂芬先生的全家。早年两人还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为匈牙利独立而努力。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年过中旬的布鲁克斯早就不是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了。

  当初能够逃过一劫,那是因为运气好,恰好病倒了,没有来得及参加叛乱。

  病好过后,叛乱已经发生,有革命倾向的布鲁克斯被依旧忠于皇帝的父亲给软禁了。

  得益于父亲自发参加了镇压叛乱的行动,立下了战功,他的嫌疑被排除了。

  时间是最好的武器,转眼间父亲去世,丧失了约束的布鲁克斯再次和幸存下来的民族主义者搅和在了一起。

  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不再是天天喊口号独立了,而是反对维也纳政府的民族划分和统一语言文字。

  暴力反抗是不可能的,硬骨头早在独立运动见了上帝。布鲁克斯不傻,他非常清楚和政府对着干的后果。

  因为私人朋友的关系,布鲁克斯和匈牙利独立组织部分成员还保持着暗中的联系,但这里面不包括斯蒂芬。

  没办法,谁让斯蒂芬是流亡在外的政治犯呢?匈牙利独立组织人不少,又搞出多少事情来,大部分成员实际上并没有被通缉。

  布鲁克斯是聪明人,反正这些人流亡在海外,又没有被通缉,和他们联络就算是暴露了,也可以假装不知情。

  朋友多了路好走,就像这次匈牙利独立组织要搞事情,就有朋友暗示他躲远一点儿。

  看到了这封信,布鲁克斯非常怀疑是有人要搞他。信上的内容太多了,连起义的时间都有。

  正常情况下,他这种根本就没有加入匈牙利独立组织的人,是不可能得到信任的。难道就不怕他举报?

  布鲁克斯试探性的问:“多米奇先生,为什么要在2月15日起义,我们完全没有准备好啊?”

首节 上一节 230/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