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大军级别的会战,根本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完的。南北双方都输不起战争,两边的指挥官都是老成持重的主,会战直接变成了消耗战。
南方军队战斗力略强,可是北方军队人多。在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双方进行了多次鏖战,结果却是互有胜负,总体来说还是半斤八两。
蝴蝶效应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各国的帮助下南方政府被加强,北方政府被削弱,一增一减直接体现在了战场上。
纽约,看着手中的求援电报,林肯总统都快要崩溃了。这已经第N次要求援兵,自从大决战开始,基本上每个星期他都会收到三四封求援电报。
谁要是再说:用强悍的国力和对方打消耗战,拖死叛军。林肯一定会上去抽他几个大耳刮子。
工业优势,有了列强支持过后,北方真的还有工业优势么?
南方的叛军工业制造能力有限,难道人家还不能买么?
现在北方政府可封锁不了南方港口,双方海军已经进行了多次鏖战,北方海军依然无法取得胜利。
经济上的优势,更加扯淡。真以为资本家们个个都是爱国分子,可以舍家为国无私奉献?
阶级利益可不等于个人利益,赚钱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自己赚到了,谁在乎美国是否会分裂?
资本无国界不是一句玩笑,而是真实存在的。只要赚到了钱,就算是离开了美国,他们一样可以过得非常滋润。
反之,无私奉献支持联邦政府赢得了战争,最后到了瓜分战利品的时候:抱歉,这是一个用实力说话的时代。
尽管北方政府经济体量更大,可是实际上能够调动的财富,南方政府并不比他们差多少。
至少南方的棉花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要比北方的战争债券受人青睐。英法奥西为了支持南方政府,都接收了南方政府的不少债券。
轮到北方政府就不一样了,要么拿外汇支付,要么就拿黄金白银支付。美元是什么东东,大家都不认识啊?
最后悲剧的发现,北方政府真正的优势就是人多,可以和南方政府拼人命。
不过这个优势也不是没有限制,损失太过惨重,民间的厌战情绪就会高涨。
自从大决战开始,平均下来战场上,北方政府军每天都要损失一个团的兵力,处理前线的求援电报就成为了林肯总统的日常工作。
林肯总统一脸憔悴的问:“我的战争部长,请告诉我这次会战还会持续多久?”
战争部长塞蒙-卡美容想了想说:“抱歉,总统阁下这个问题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只知道现在不能够冒险,这次会战联邦政府输不起。”
国务卿萨法尔补充道:“那么能不能把伤亡降下来?按照现在损失速度,估计把叛军镇压了下去,合众国也没有了未来。”
因为弗朗茨的蝴蝶效应,战争刚刚爆发,就有大量武器装备被卖给了交战南北政府,双方扩军的速度都超过了历史同期。
与之相匹配的是士兵的训练时间都大幅度减少,平均下来每名士兵的训练时间只要不足40天,最危机的时候联邦政府的士兵,训练不足一个星期就被送上了战场。
后遗症就是双方的伤亡情况,超过了历史同期。大量的青壮损失,已经威胁到了联邦政府的统治。
战争部长塞蒙-卡美容解释道:“各州政府拿罪犯、地痞流氓、还有人数众多的有色人种士兵凑数,我们都没有追究。
士兵们的质量不合格,伤亡不可避免的会增加,至少白人士兵的阵亡率,我们已经降下来了。”
林肯立即打断道:“阁下,这种话就不要说了,都是联邦士兵,没有人种之分明白么!”
有些事情可以做,却不能够说出来。政治正确,在这个年代的美国也出现了矛头。
……
里士满,杰弗逊-戴维斯总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残酷的伤亡让南方政府疲惫不堪。
人力资源匮乏,成为了南方政府最大的难题。劳务输出公司虽然活跃,可是这些来自非洲大陆的廉价劳工并不好用,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后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力。
如果北方政府愿意妥协,他不介意马上停止战争。继续打下去,人力不足的南方政府,很难拼得过北方政府。
当然,他们并不惧怕北方政府,真要是血战到底,拖着北方政府一起完蛋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他们自认为,能够做得到。
不足四年时间,因为内战美国的总人口下降了5%,这还是建立在大量的亚裔和黑人涌入背景下。
北方政府横跨东西两洋,占据了接收亚洲移民的便宜,而南方政府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接收的大都是非洲移民。
目前至少有四十万现役黑人士兵,在为南方政府而战,已经阵亡的黑人士兵总数都超过了二十五万。
为了鼓励奴隶主带着黑奴士兵上战场,联邦政府还开出了双倍的补偿金,毕竟训练有素黑奴是优秀的炮灰,而刚刚抵达的黑人劳工还桀骜不驯。
为了鼓励黑人士兵的士气,在罗伯特-李的坚持下,邦联政府解除了黑奴士兵的奴籍。还开出了巨额的赏格,比如说:每击毙两名敌军士兵,就奖励一名黑奴,或者是等价的财富。
直接后遗症就是黑人士兵组成的军队中,几乎见不到俘虏。
杰弗逊-戴维斯总统关心的问:“罗伯特先生,英国人答应出兵干涉了么?”
蛇无头不行,作为干涉联盟中出力最大的约翰牛,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盟主。
现在南北双方僵持不下,正是干涉的好时候。干涉联军一出现,瞬间就打破了双方的实力平衡。
甚至是其中一个国家动手,都可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破南北双方的实力平衡。
国务卿罗伯特皱着眉头说:“英国人还想看着我们自相残杀,反正战争打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了胜利者。
这次大会战中我们的伤亡人数已经高达38万,其中阵亡11万人;北方政府更是快要逼近了60万,阵亡至少18万人。
即便是赢得了这次会战,短时间内我们也没有继续扩大战果的能力,北方政府也好不了多少,大家都打不下去了。”
副总统亚历山大反对道:“这恐怕未必,会战最大的作用在军心士气上,而不仅仅只是看伤亡人数。
伤亡再怎么惨重,作为胜利者至少也有十几万机动兵力,只要军心士气旺盛,连续作战也是可以坚持的。
到时候,失败者只能依附干涉联军。在危难时刻出手,他们才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这是事实,一支士气旺盛的军队,往往可以击败数倍士气涣散的军队。这次大会战结束过后,十几万军队已经能够左右这次内战的结果了。
不过这还威胁不到干涉联军,有二十多万生力军加入,瞬间就可以扭转战场上的局势。为了更大的利益,英国人自然愿意等分出了胜负再出手。
这是现实与理论的差别。理论上北方政府总兵力两百万开外,南方政府总兵力一百多万,干涉联军才二十多万根本就起不到多大作用。
实际上,总兵力不等于能够投入作战的兵力,各州首先要保障的是自身安全,而不是全部拿出去作战。
其次,就是有战斗力部队。以北方政府为例,两百多万军队中如果有一半的部队是主力,那么都可以辗压南方两三遍了。
而实际情况,不要说一半的主力部队,十分之一的主力部队都没有,除了那十几万军队比较能打的,剩下都是乌合之众。
你不能指望一万六千人的菜鸟陆军,分成两波打内战,在不到四年时间内就训练出百万精锐来。
历史上,决定南北双方胜负的往往都是几万人的交战规模。如果双方都在求稳,舍不得投入精锐部队梭哈,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规模的会战。
沉默了一会儿,杰弗逊-戴维斯开口说道:“和北方政府秘密接触,向他们说明情况。如果不想让英国人捡便宜的话,就承认我们独立,结束这场战争。”
国务卿罗伯特摇了摇头说:“估计没有什么希望,我们私底下谈判解决确实可以把损失将到最低,但是北方政府的政客们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我不认为他们会因为爱国,就愿意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未来遭到资本家们的报复。”
这是现实问题,大公无私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历史上,南方政府处于下风过后,他们这些人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叛徒?
指望北方政府都是大公无私的爱国主义者,这不比中彩票的几率高多少。
在列强的武力干涉下,造成了联邦政府分裂,政客们还可以甩锅出去。
这个年代欧洲列强实力雄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完全是非战之罪。
第351章 最有价值和最没价值
中美洲地区,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经营,胡梅尔总督已经把当地实力派收拾的差不多了。
愿意接受收编的自然是继续身居高位,负隅顽抗之辈自然被和谐掉了,这方面奥地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尼加拉瓜为例,全国上下一共三十多万人,大部分还是印第安人,白人移民加混血儿也就几万人,拿什么和奥地利对抗?
中美洲各国都差不多,地又不广、偏偏还人稀。要是跑去打游击,都不需要奥地利出手,当地印第安部落都就把他们咔擦了。
哈布斯堡家族当年也是他们共主,他们的祖宗还向查理五世效忠过。牵强一点儿说,还勉强有点儿法统,加上强悍的拳头已经镇压了不服,剩下的人就一直拥护弗朗茨大帝的统治了。
普通民众的利益没有受损,自然谈不上什么仇恨。
当年闹独立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西班牙被法国人打残了,矿主和资本家们不想给西班牙缴税,官僚们想要更大的权利,就随大流跟着独立了。
或许不能够用“们”,小国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资本家和矿主呢?实际上,就是一个或者是几个家族想要独立,不然中美洲地区也不会分裂成这么多国家。
现在都无关紧要了,随着移民的涌入,就算是有人不甘心,也翻不起大浪。
圣何塞中美洲总督府内,移民局外务官约翰-拉德弗汇报道:“总督阁下,哥伦比亚拒绝了移民进入巴拿马地区,他们还要求移民打散安置,不能集中在一起。”
毫无疑问,自从墨西哥向美国人交了一次智商税后,大家都吸取了教训,对外来移民警惕了起来。
哥伦比亚自然是缺少移民的,巴拿马还没有独立,现在的领土面积高达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刚过两百万,其中巴拿马地区约有10万人。
要是不对移民加以限制,谁知道什么时候,哥伦比亚共和国就换了主人?
这也是南美各国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因为本土人口实在是太少,不敢冒然接收大量的移民。
以哥伦比亚共和国为例,只需要四五十万移民,都可以把他们变成一个德裔国家。
这种背景下,大家当然要警惕了。拒绝德裔移民进入巴拿马地区,就是担心那天奥地利把这一地区变成了殖民地。
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胡梅尔总督确实在打巴拿马地区的注意,总不能还不让人家反抗吧?
中美洲最适合挖运河的就是巴拿马地区,这是奥地利美洲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必须要掌握在手中。
胡梅尔总督问道:“我们收买的议员,没有帮忙说话么?”
这个年代,腐败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特点,尤其是哥伦比亚这种新兴共和国,更是鱼龙混杂。
移民官约翰-拉德弗解释道:“我们的公关活动,遭到了外来势力的抵制,初步判断是英国人搞得鬼,法国人也有可能参与。
多名亲英派议员公开反对,他们提出了奥地利威胁论,认为我们一旦在拉丁美洲站稳脚跟,就势必要进行扩张,而哥伦比亚首当其冲。”
胡梅尔无话可说了,他承认自己对哥伦比亚存在兴趣,尽管还没有明确的计划,但是向哥伦比亚地区扩张的声音已经产生了。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哥伦比亚太弱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成为大家的猎食目标没有任何好奇怪的。
当然,直接进攻哥伦比亚共和国,这是不可能的。劳师远征在南美地区和打上这么一仗,高昂的战争成本就足以令维也纳政府望而却步。
奥地利又不是西班牙,如果弗朗茨是西班牙国王,那么没得说,肯定要重新杀回南美洲。
这个年代封建毒瘤还没有被消灭干净,南美各国都存在着保王党势力,有这些人在只要军事上干掉了敌人,就可以重新建立统治。
那么就算是战争成本高了一点点,换取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值得的。
奥地利还是算了吧,西班牙裔和德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想要获得他们的认同,除非像对付中美洲各国那样。
先是武力打残,强行建立统治,然后大量组织移民,把他们稀释成少数民族,才能够搞定。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胡梅尔总督做出了决定:“贿赂巴拿马的当地官员,造成移民的既定事实。
伪造移民身份,法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等都可以,派人打点一下,必须要把这些移民安置下去。
巴拿马地区安置不了,就给我往哥伦比亚内陆安置,政府出资替他们购买土地。
如果有人给我们捣乱,就想办法干掉。这关系到了我们未来的国策,不容有任何人破坏。”
这已经不是奥地利向哥伦比亚输送第一批移民了。只不过前面都是小打小闹,每年输送万把号人,因为美国内战的缘故,大家只当是正常移民,并没有引起哥伦比亚政府的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人数急剧增加,这种隐蔽性的移民活动,还是暴露了出来。
德裔数量急剧增加,占据了白人数量中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加以限制,人数过半是指日可待。
哦,不要看五分之一这个数字很大,实际上也就那么几万人。人口基数小,没有办法。
仅仅巴拿马地区,现在就有两万德裔,反应了过来的哥伦比亚政府自然要阻止了。
要知道巴拿马地区总人口才十来万,德裔都快五分之一。这是区域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可不仅仅是白人移民中的五分之一,已经超过了其余白人移民总和。
理论上,要不了十年当地的统治权就会落入德裔手中。这是民主选举国家的特点,选票多的民族自然会占优势。
约翰-拉德弗回答道:“好的,总督阁下,我们移民局会竭尽全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