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186节

  新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棉花进口和消费大国,每年都要从外界进口五六百万神盾的棉花。

  即便是如此,依然不能够满足国内工商业的需要,奥地利同时还是一个棉布进口大国。

  当然,这和维也纳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也有关系,棉纺业没有被列入重点发展项目。

  为了保住欧洲第一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政府不提倡在本土种植棉花,原材料不足成为了制约奥地利棉纺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背景下,在殖民地推广棉花种植,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还可以拉拢国内的纺织业资本家。

  比如说:巴伐利亚就是德意志地区的传统棉纺业中心,很多资本家因为缺乏原材料,都自己跑去西非开辟种植园了。

  这笔政治、经济账,大家还是会算的。

  费利克斯首相盘算了一遍说道:“陛下,种植棉花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割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劳工力。殖民地不同于国内,想要短期雇佣大量的人手太难了。

  除非我们学习美国人,训练一批廉价的黑奴劳动力,不然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大量使用土著劳工,又和我们的长远战略相违背,不利于长治久安。”

  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不然弗朗茨也不会跑去种橡胶树了。现在皇室种植园,棉花种植面积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不足。

  实际上橡胶园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过橡胶树不是一天长成的,在橡胶收割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小的多。

  目前的移民数量还是有限,这些人不可能全部都跑去种棉花,也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植棉花。

  除了棉花外,咖啡、棕榈、可可、橡胶、烟草、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样是发展的重点。

  小麦、玉米、稻谷、土豆这些农产品虽然不是发展的重点,可是自给自足还是需要做到的。精打细算的种植园主们,可舍不得掏钱出去买。

  这些产业都需要劳动力,偏偏殖民地又是地广人稀。劳动力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弗朗茨毫不怀疑就算是移民千万,也可以轻松消化掉。

  弗朗茨无奈的说:“劳动力不足,就只能靠大家自己想办法了。除了从国内招募移民外,还可以去海外招募劳工。

  总之原则只有一个,外来劳工必须要同化完成,符合我们的全部要求,才可以落籍。”

  这个时候,弗朗茨突然希望俄国人废除农奴制了。一旦沙皇政府解放农奴,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

  这种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破产农民,都是优质的移民。没有文化传承的,永远都是最容易同化的。

  不像现在农奴制社会,农奴都是贵族的财产,想要在沙俄招募劳动力,出钱买吧!

  明面上不能够进行的人口交易,暗地里这个市场依旧存在,可惜成本太高了。

  从海外招募劳工说起容易,做起来一点儿也不轻松。欧洲大陆的移民选择余地太多了,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

  除了国内,奥地利也就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有点儿面子,能够招募到移民。到了西欧地区,基本上没有人买账。

  逼不得已,大家才将目光投向了远东地区。不管怎么说,这些地区的劳动力,都要比当地土著好用。

  反正这个年代,欧洲人均收入是亚洲的十几倍,雇佣东亚地区的劳动力,那也是物美价廉。

  这也不是没有隐患,起码在民族融合上,难度增加了好几倍,当然这也比无法融合当地土著好。

  殖民大臣约西普·耶拉契奇提醒道:“陛下,如果大量招募海外劳动力,未来的治安、劳资冲突,都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到是不担心本土移民受欺负,恰恰相反,约西普·耶拉契奇担心的是本土移民欺负外来劳工,引发社会矛盾。

  永远不要考验殖民者们的节操,除了弗朗茨这种家大业大爱惜羽毛的还注意吃相外,很多农场主、种植园主、矿主都是为了利益无所不知其及。

  这方面老牌贵族们做的还好一些,他们招募的劳工大都是自家原来的农奴,属于知根知底的,为了家族声誉还有所收敛。

  还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爆发户就不同了,拖欠、克扣薪水,甚至是赖账的事情时有发生。对自己人都是如此,外来劳工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这些人的胡作非为,殖民地政府的工作量大增。最后,不得不搞劳工雇佣登记制度。

  国内都没有实施的户籍制度,在殖民地反而先开始实施了。要不是技术问题,弗朗茨都准备发放身份证了。

  现在殖民地人少,这么管理还可以。随着未来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个管理难度也会直线上升。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狠狠的说:“乱世用重典,殖民政府必须要把社会秩序建立起来,严厉打击犯罪分子。

  帮派组织、街头小混混、长时间晃荡的无业游民,全部给我丢进矿场里面去。

  劳资冲突问题,就抓典型杀一儆百好了。逮着几个问题严重的严肃处理,然后进行宣传。”

  坦率的说,弗朗茨这个命令和法律是相违背的,不过殖民地不是本土,维也纳政府从来没有说过要使用本土的法律。

  造成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是就业,如果所有人都有正当工作,黑社会的生存空间也就小了。

  弗朗茨的命令相当于从源头上断绝了帮派组织的发展,现在修改规则了,不需要等犯罪过后才能抓捕,只要是帮派分子就送去挖矿。

  就连小事不断、大事不犯的混混,警方也不需要寻找犯罪证据,直接丢矿山劳动改造。

  无业游民也一样,在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殖民地,都找不到工作,那么干脆政府安排工作好了。

  不用担心,弗朗茨是有节操的。没有犯罪证据被送进况且挖矿的人,政府还是要市场价支付工资,没有什么冤枉不冤枉的说法。

  犯罪分子、潜在犯罪分子都挖矿去了,如果社会治安还能够恶化,那么殖民地官员就可以自己去挖矿了。

  相比社会治安,劳资冲突实际上还是小问题。市场需求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关系。

  在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时候,还敢克扣工资,不怕人家撂挑子不干?

  弗朗茨不认为这种蠢货会很多。前面这么干的人,都是一帮没有把心态摆正的蠢货,现在已经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真正麻烦的是劳动力过剩的时候,这些人才敢肆意妄为。政府想要严厉监管,还要考虑带来的失业问题。

第310章 必须要跳的坑

  一个强力政府能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往往是超乎想象的。随着弗朗茨的一声令下,奥属非洲殖民地和美洲各国的贸易额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大量的劳务输出公司,在奥属殖民地安家落户,将当地多余的劳动力输出到了美洲和阿拉伯世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国缺乏劳动力的窘迫局面发生了明显好转。在新式劳务输出模式下,国际奴隶价格都出现了下滑。

  劳务输出公司实际上也是被逼出来的,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维也纳政府禁止奴隶贸易,为了绕过法律条款,头脑灵活的奴隶贩子,立即换了一个马甲。

  以劳务输出公司的名头出现在了奥属殖民地中,堂而皇之的继续开展业务。反正离开奥属殖民地过后,就随他们自己浪了。

  最后这些移民变成了奴隶,还是成为了包身工,就要看具体去了什么国家。

  这些事情,不在殖民政府官僚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反正他们的任务重大,五年之内要减少三层土著人口,不努力都不行。

  尤其是殖民地还在不断扩张中,这个压力就更大了。殖民部给每个殖民政府都分配了任务,财政部还划拨了每年200万神盾的移民专项资金。

  移民工作中产生的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移民业务能力突出的官员直接提拔,完不成任务的官员全部撤职。

  关系到了大家的饭碗,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况且,这里面还有丰厚的利益,能拿多少就靠各自的能力了。

  从1859年开始,奥属殖民地就开始疯狂的向外界输出移民。

  以美国为例:1858年接收奥属殖民地移民18.3万人;1859年就猛然暴涨到了34.6万;1860年更是增长到了37.8万……

  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国内白人数量比历史上下降了五十多万,而黑人数量却增加了一百多万。

  利益永远是最好的催化剂。从别的国家殖民地获得黑奴,还要缴重税,甚至是贿赂殖民地官员,在奥属殖民地从事劳务输出,却可以领取补贴。

  殖民地军队,也在频繁出击进攻土著王国。

  1859年末,约西普·耶拉契奇还颁布臭名昭著的迁界法案。

  法律规定:移民、军队、政府公职人员遭遇当地人袭击,方圆五十公里内的所有土著部落将全部强制迁移。

  这直接引发了劳务输出公司的强烈抗议,上好的劳动力怎么能够驱逐,这不是断人财路么?

  殖民政府在执行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反正都是迁移离开,最后去了什么地方都不重要,处理给劳务输出公司也一样。

  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年代各国殖民政府谁也不比谁干净。没有搞种族灭绝,那都算是和谐的。

  ……

  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印度起义军一度突破了两百万,占据了大半个印度地区。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乌合之众。仅仅军队数量上去了,战斗力垃圾的一塌糊涂,武器装备是俄国人淘汰的破烂货,平均下来三个人一支步枪。

  起义军占据了上风过后,英国人施展了最拿手的挑拨离间。互不统属的几支起义军,很快就陷入了内部权利斗争中,丧失了一举将英国人赶出印度地区的最佳时机。

  反应过来的约翰牛,不断的向印度地区增兵,起义军前期取得的战略优势,在内斗中被白白浪费掉了。

  接下来就是展示综合国力的时间。到了1859年,英国人已经在印度地区投入35万陆军,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收到情报的弗朗茨,只能感叹约翰牛的实力雄厚。劳师远征的情况下,居然可以投入这么多兵力。

  不用怀疑,这样的大手笔只有英国人能够做到。显然,沙皇政府的做法,已经刺激到了伦敦政府的脆弱神经。

  直接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俄国人,想要抢夺印度,先想想自己能够在这一地区投入多少军队吧!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只是冷冷一笑。英国人这次的如意算盘,怕是打错了。

  尼古拉一世可不是什么软柿子,继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同样不是省油的灯,就凭这想要吓倒他们,怕是在做梦。

  历史上因为克里米亚战败,俄国人在一边舔伤口,支持印度叛乱的力度有限,才让英国人快速镇压了叛乱。

  现在的沙皇政府同样在舔伤口,可是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尼古拉一世如日中天,压制住了内部矛盾。

  加上奥地利提供的财力支持,沙皇政府的财政没有历史上那么悲催,拿出一笔钱支持起义军还是可以做到的。

  况且,印度地区一点儿也不穷。起义军中手中还有不少战利品,可以用来购买武器弹药。

  如果印度人争气一点儿,他们还是有机会赢得战争胜利的。反正他们人多死的起,只要组织足够多的炮灰和英国人耗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有了沙皇政府的支持,印度人还是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的。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又有些矛盾了。一方面他想要消耗英国人的实力,动摇英国人的霸权;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英国人衰落,不然干涉美国内战的主力就没了。

  这种矛盾心里下,维也纳政府恪守了中立原则,没有支持任何一方,当了一回吃瓜群众。

  叹了一口气,弗朗茨将手中的情报在烛火中点燃,然后说道:“印度问题到此为止,保持日常情报传递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任务是美国,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给他们添点儿乱,我们姑且算是支持南方的种植园主。”

  “是,陛下!”泰伦回答道

  这个任务非常的麻烦,跨洋电报还没有连通,通信就成为了情报传递最大的问题。

  等船舶从美洲把消息传回国内,黄花菜都凉了,弗朗茨只能选择放权。能不能取得成果,完全就听天由命。

  从短期利益来说,支持北方的资本家们或许利益更大,他们赢了美国的棉花、烟草、粮食出口都会大幅度下降。

  作为竞争对手,奥地利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可是从长远来看,统一的美国太可怕了。天选之国不是瞎说的,他们的确占据了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地。

  就算是统一的整个德意志地区,奥地利也无法和他们比发展潜力,这是先天决定的。

  那怕是欧洲大陆不爆发战争,一直稳定发展下去,被美国超越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非奥地利能够吞下半个非洲大陆,并且完美的消化掉。想到了这里,弗朗茨觉得还是让美国分裂了好。

  即便是一分为二的美国,同样还是具备成为世界霸主的潜力。没有办法,美国自然条件实在是太优越了。

  即便是分裂了美国,南北双方的实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拉大,指望南方独立过后制衡北方政府,完全就是在做梦。

  甚至这种独立能够保持多久,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论起发展潜力来说,北方的资本经济远远超过南方的种植园经济。

  当双方的实力严重失衡过后,只要北方出现一个强势领导人,统一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就想哭,合着干涉美国南北战争,还不仅仅只是一次,搞不好会变成一个无底天坑。

  这个时候,弗朗茨有些明白历史上拿破仑三世的做法了。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个坑太可怕,他才会选择更好欺负的墨西哥下手。

首节 上一节 186/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