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184节

  接下来的人事调整,又让弗朗茨头疼了。

  总参谋长的位置最好办,候选人多的是,能够胜任的人也不少。

  反正到了后期,比拼的就是国力,综合国力上去了,直接靠实力压死对手,就是最可靠的战略、战术。

  外交大臣的继任者也培养了出来,虽然能力比不上梅特涅,那也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

  本质上,外交也是建立在国家实力上的。弱国无外交,要是没有实力,再厉害的外交官也没有用武之地。

  反而是内政大臣更加麻烦。为了国内政治上的平衡,这个人必须要出身保守派,且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让大家信服,还要能够按照弗朗茨的意志行事。

  单独满足其中一条的人一抓一大把,能够满足所有条件的人,整个维也纳政府都没有几个。

第305章 人事调整

  巴黎会议,因为奥地利的搅局,让撒丁王国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资本,以近乎闪电般的速度结束了,这在外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大出风头的法国人,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撒丁王国还没有吞下去,法国威胁论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这点儿小问题,自然没有引起巴黎政府的重视。法国威胁论的说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了数十年,大家都听的麻木了。

  说就说吧,反正又不会掉一块肉。这个时候,法国人还在庆祝这一次外交胜利。

  弗朗茨只能归结为法国人的意大利情结,就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瑞士情结一样,总是想要兼并这些地区。

  在他看来,这些地区除了感情上的收益外,实际上能够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

  当然了,法国人这么做是符合奥地利利益的,有了他们当出头鸟,英俄两国对奥地利的忌惮都下降了一个档次。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很多时候都是凭借主观意识判断。从综合国力上来说,奥地利并不比法国人弱,可是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法国人的威胁更大。

  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历史上俾斯麦就利用大家这个潜意识,孤立了法国人。

  要不是后面威廉二世玩崩了,让伦敦政府发现了德国的威胁更大,协约国也建立不起来。

  现在法国人正得意,估计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历史上为了消除法国威胁论,法国政府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为了拉拢俄国人,法国政府将大量的资金以贷款的方式送了出去,拖慢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为了拉拢英国人,不惜故意示弱,放弃了20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当然,政府财力不足也是一方面因素。

  很多人都以为英国人的外交厉害,实际上法国人的外交也很牛叉。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拉拢了英俄两国组建了协约国。

  只不过法国人太爱内斗了,内阁换的太频繁,很多的战略因为权利斗争,无法实行下去。

  坑了一把拿破仑三世,弗朗茨是神清气爽。不对,这不能够算是坑,应该叫双赢才对,大家是在各取所需。

  现在牛逼哄哄的法兰西,还如日中天,感受不到生存威胁。法国人还做着世界霸主梦,自然不在乎大家的羡慕嫉妒恨了。

  在切切实实的利益面前,拉一下仇恨又算得了什么?当年拿破仑单挑整个欧洲大陆,法国人都没有怕,现在仅仅是出出风头,更加不可能怂了。

  ……

  维也纳宫

  内阁会议上,弗朗茨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

  “在梅特涅亲王和拉德基斯元帅离职后,外交大臣由驻俄大使韦森贝格接任,总参谋长先由埃德蒙元帅接任。”

  本来总参谋长弗朗茨更加中意朱利叶斯·雅各布·冯·海瑙元帅的,可惜这位哈布斯堡之虎已经奄奄一息了,只能够退而求其次。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朱利叶斯就是一位侩子手、屠夫,可是在弗朗茨看来却恰恰相反。

  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在维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隐患,他不惜背负骂名血腥镇压叛乱,完全就是人臣典范。

  在弗朗茨的强势干预下,朱利叶斯元帅还是成为了正面人物。没有变得和历史上一样,变得声名狼藉。

  事实证明,心情好坏确实影响人的寿命。弗朗茨的蝴蝶效应下,很多人的命运都被改写了。

  路易斯大公关心的问:“陛下,我的辞呈?”

  前面两位退休都被批准了,到了他这里突然卡住了。路易斯大公可不想继续耗下去,和权利欲无关,实在是身体撑不住了。

  欧洲可没有猝于任上的文化传统,基本上身体不行了,大家就会选择退休。

  弗朗茨解释道:“先等两个月吧,我准备让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接任内政大臣,需要提前熟悉一下事务。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职位调动过后,陆军大臣由巴尔干总督阿尔布雷希特上将接任;巴尔干总督由摩尔克斯中将接任。”

  这是弗朗茨继位过后确立的规矩,如果是跨部门官员任命,必须要先熟悉事务,免得闹出笑话来。

  重要的人事任命,由他这个皇帝亲自负责。再往下的职位调动,弗朗茨就不过问了。

  人的精力有限,弗朗茨不认为自己是超人。管好中央政府和地方要员,这百八十号人就够了,剩下的事情自然是交给他们管理。

  内政大臣的人事任命,弗朗茨是临时决定的,事先大家根本就不知道。

  此前,内阁会议中也讨论过,合适的人选实在是太少了,选择温迪施格雷茨亲王也是无奈之举。

  这不是奥地利人才凋零,而是奥地利大贵族中人才凋零。发生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人口基数在哪里放着,怎么可能代代都有人才呢?

  因为医学技术的关系,好些家族都面临着绝嗣的危险。在没有新血补充的情况下,大贵族这个阶层注定了无法长期把控权利。

  这种新旧权利交替的时候,往往也是最血腥的时候。如果不能把握这个度,很容易引发国内的动荡。

  “作为一名皇帝,用人的时候不能够看身份,同样也不能够不看身份。”这是弗朗茨接受皇帝教育时,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现在他可是深有体会,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肯定要提拔人才了,这个时候显然不能够看身份。

  可是在权利平衡的时候,就必须要看身份了。不然最后搞的一家独大,皇帝就变得可有可无。

  相对而言,所谓的阶级实际上并不重要。这个身份是可以转变的,弗朗茨压制资产阶级,却不压制资本家。

  压制这个阶级,主要资产阶级的侵略性太强了。

  一旦做大,在利益驱使下,就会把国家变成更加符合他们利益的金钱政治。

  皇帝贵族都是封建毒瘤,所以必须要清洗掉。如果运气好的话,皇帝还可以成为橡皮章,运气不好就上断头台。

  既然注定站在了对立面,那么就只能打压了。

  不过资产阶级,这个群体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内部斗争比外部斗争更加激烈,大家的竞争远高于合作。

  只有不让他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联合体,那么威胁就在可控范围之内。

  安安分分的做生意赚钱,弗朗茨不反对。想要参合政治也可以,只要按照规矩进入体制中,他也不会反对。

  要是利用手中的金钱,腐蚀政府官员,妄图背后操纵国家政治,那就必须要打压了。

  ……

第306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到了1859年初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截止到1858年底,奥地利工业生产总值较之上一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九点七,经济总量下跌了百分之十七点三,破产企业高达三千余家,失业人口一度突破百万大关……

  弗朗茨总算是明白大家为什么对经济危机那么恐惧了,维也纳政府可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结果损失还是这么大,没有采取措施的国家更不用说了。

  当然奥地利经济中损失这么大,和之前经济狂放增长也有直接关系,被弗朗茨炒起来的铁路公司,市值更是一度跌破了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大,也不仅仅是坏事。换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意味着奥地利的工业化快要完成了。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这种损失。

  如果资本家主义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就算是遇到了经济危机,也不会受什么影响。

  隔壁的俄罗斯帝国就是一个例子,经济危机和他们有关系么?

  这次经济危机损失最惨重的就是美奥两国,美国是因为英国人抽回资金,市场上出现了钱荒,弱势的中央政府完全不知所措。

  奥地利自然是资本疯狂涌入,资本家盲目投资带来的后遗症。经济危机过后,市场回归了理性,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初略看了一遍经济报告,弗朗茨满意的点了点头。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能够这么快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维也纳政府的表现还是合格的。

  费利克斯首相开口说道:“陛下,经济危机已经结束了,世界经济都开始回暖。内阁决定结束经济刺激政策,以免再次出现狂热的盲目投资。

  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我们1858年财的政赤字高达2.8亿神盾,已经严重超过了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为了减小财政压力,政府计划未来三年里压缩财政开支,逐步减持债务3000万神盾。

  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继续进行,正在规划和尚未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全部延期进行。”

  基础建设也是要钱的,作为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大的接盘侠,维也纳政府也支出了巨额的费用。

  发行债券募集到的资金,一部分用来接盘了烂尾工程;一部分以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了铁路公司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中。

  财政赤字2.8亿神盾,就是花出去的。两年半的财政收入,都变成了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和企业股权。

  剩下的那一部分,还要专款专用。又不是所有的工程项目都烂尾,套牢计划还是套住了不少人。

  人家在继续完成工程项目,政府自然要付工程款了。维也纳政府可是非常重视信誉的,完工验收合格后立即付款。

  政府没钱了,自然要削减开销,第一刀就砍在了基础设施投入上。

  这一次基础设施大建设,已经相当于平常时期十年的投入,自然不可能持续下去。

  那怕是再怎么疯狂,弗朗茨也不可能每年拿出财政收入一倍的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

  经济危机时期,搞一波应急还可以。经济危机结束后,搞基建还是要优先考虑经济上的收益。

  弗朗茨想了想说:“这是必然的,我们的债务总额已经是世界第四了,确实应该削减一部分。

  现在国内重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被覆盖在内了,短期内没有大的必须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先告一段落。

  未来两三年内,政府的财政压力可能比较大。过了这个时间,我们手中持有的大量企业股权,就应该产生收益了。”

  说这话的时候,弗朗茨自己都没有底气。产生收益是不假,可惜最大的一笔资金,进入了铁路公司中,这笔投资是看不到利润的。

  除非,他现在放宽政策,允许铁路公司放弃部分冷门线路,只经营商业繁华地区的铁路。

  经济上,这么做是收益最大的;政治上,这是万万不能干的。

  将铁路覆盖到本土每一个需要的城市,这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更多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这种背景下,弗朗茨只能和后期被套牢的投机者们说对不起了。为了国家发展,铁路公司要先赔本经营,短期内不以赢利为目的。

  如果不是在市场火热的时期政府捆绑铁路项目,由资本家们自由建设铁路,估计繁华地区会出现三五条铁路并行,经济落后的省份铁轨都不会有一根。

  这一点在英法已经被证明了,没有经济价值的铁路,根本就不会修建,而经济繁华地区又大量重复建设。

  如果只有这一个坑就算了,问题是政府入股的很多企业都属于重工业,属于那种高投入、周期长、高回报的投资。

  短期内这些企业还要扩大生产、推动技术革新,基本上都看不到分红,指望这些投资弥补财政遥遥无期。

  当然,从一开始维也纳政府都没有指望,能够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

  更多的还是通过政府入股,给企业提供救命的资金,保住这些核心产业。

  这相当于现在的政府过苦日子,给后面的政府留下丰厚的家底。这种事情,也只能发生在政治稳定的国家。

  要是政府更换频繁的国家,不给下一任留下麻烦就不错了,还想要给他们积攒家底,做梦吧!

  这也是很多国家政府债务越来越多的原因,反正只要自己这一届干开心了,谁管后面继任者的死活?

  一届一届堆积起来,到了最后债台高筑,政府不得不受财团的影响,逐渐沦为金钱的代言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君主制国家就不一样了,内阁政府会发生变化,弗朗茨这个皇帝可变不了,就算要变继任者那也他的子孙。自然不会允许有人为了眼前利益,牺牲未来的发展。

首节 上一节 184/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