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过后,各国为海外殖民地发生过争执,但是因为争夺殖民地引发殖民帝国间战争的却非常少。
原因就是最肥沃的土地已经被大家瓜分完了,剩下的土地不值得大家发动战争。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赔本的买卖没人做。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拿破仑三世自信的说道:“对我们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奥地利人开启海外殖民,势必要加大海军上的发展力度。
这么一来,我们本土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会小很多。和奥地利人比,我们在海上的优势,可要比陆地上大的多。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在海外殖民地争夺上,奥地利人处于了天然上的战略劣势。
除非只是在地中海向非洲大陆发展,要去别的地区发展,他们都要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过,还要从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过。
他们在海外投入的力量越大,未来在外交上他们就越不敢和我们翻脸,不然我们随时可以卡住他们的脖子。”
说完,拿破仑三世神色一暗。奥地利的情况确实如他所说,开辟海外殖民地处于了劣势,把弱点暴露在了他们面前。
可是掌握直布陀罗海峡的英国人,何尝又不是卡住了他们的脖子呢?一旦两国发生战争,英国人随时可以将法国海军一分为二,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
为什么奥地利政府会放弃在海外开辟殖民地,难道真的是他们对殖民地带来利益不感兴趣么?
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清楚海外殖民能够带来丰厚的利益。可是对海外殖民来说,奥地利的地理位置太坑了,在海外殖民过程中他们吃亏了。
没有发展壮大还好,凭借奥地利的实力,战略价值一般、且经济价值一般的殖民还可以保住,一旦遇到了肥肉,那肯定是抢不过英法的。
就为了几块战略价值不高、经济价值不高的殖民地,就投入大量的财力发展海军,在之前的奥地利政府看来,这样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可是时代在发生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往日看来是鸡肋的海外殖民地,再次展露出了价值。
不要看奥地利地理位置上似乎吃亏了,可是弗朗茨清楚,随着海军技术的发展,这种弱点在未来会越来越小。
风帆战舰时代,奥地利海外殖民在路程远上要比英法多走上千海里,这非常的致命,意味着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增加。
可是随着铁甲舰时代的到来,蒸汽机在战舰上的运用,距离上的难题正在被逐步解决。
尤其是苏伊士运河开通过后,奥地利冲出地中海进入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航程将大幅度减少,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
这也是维也纳政府缓和法国关系的原因之一,开挖一条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已经被弗朗茨提了出来。
这需要和法国人合作才能够完成,奥地利在埃及的话语权还是太低了,就算是弗朗茨继位过后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渗透,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追上去。
……
克里米亚半岛,英法俄三国进行了惨烈的大战。战场上的伤亡,还在各方的承受范围之内。
可是潮湿的气候、种类繁多的小昆虫、凶狠的血吸虫侵袭,带来了疾病的传播,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出现,这就令人难以忍受了。
到了1854年春季,联军非战斗减员人数,第一次超过了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当然俄国人又没有能够幸免,只不过他们比联军更加能够适应当地气候,非战斗减员人数相对来说要少些。
俄军统帅费兹罗伊·萨默塞,做梦也想不到,将敌我双方伤亡比拉平的不是新装备的到来,反而是疾病帮了大忙。
当然,他还没有功夫关注到这一点。现在费兹罗伊·萨默塞同样在为俄军中大量士兵病倒而头疼,缺医少药的残酷现实让无能为力。
如果要是知道联军的惨状,估计费兹罗伊·萨默塞的心情会好很多,如果可能的话,他不介意让岛上的俄军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场战争,已经关系到了俄罗斯帝国的国运。战争进行到了现在,已经有超过三十万俄军士兵倒下了。光克里米亚半岛,俄军伤亡人数就超过了七万。
一名中年军官回报道:“司令官阁下,最近敌人放缓了进攻强度。根据我们抓到的俘虏交代,敌人那边有大量的士兵病倒,据说是染上了风寒、痢疾,还有梅毒。”
“梅毒?”费兹罗伊·萨默塞疑惑道
“是的,司令官阁下,就是梅毒!”中年军官肯定的回答道
收到这个答案,费兹罗伊·萨默塞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克里米亚半岛上除了战争之外,娱乐活动是非常少的。
赌钱、烟酒和女人,就是士兵们的最爱。
除了烟酒之外,剩余的活动俄军士兵都很少参加,没有办法,谁让俄军士兵都是穷鬼呢?没钱自然就玩不起了,玩的少了染病的几率自然也小了。
对面的英法联军就好多了,人家都是有军饷的,有市场需求自然就会产生市场,服务业在联军中生意火爆。
都是在战场上混日子的,过了今天,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的主,自然要及时行乐啦!
由于不注重个人卫生,不知道哪个倒霉蛋感染上了梅毒,然后通过服务业迅速在全军蔓延。
(备注:历史上克里米亚战争因感染梅毒致死者过万人)
这个年代对梅毒,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式。最靠谱的就是在刚刚感染的时候服用抗生素,可惜青霉素还在弗朗茨的实验室中躺着,进入商业化运营还遥遥无期。
既然没有药物,那么就听天由命直接熬吧!反正梅毒的正常死亡率也就百分之二十左右,运气好的人,多半能够抗过来。
考虑到军营中糟糕的环境,士兵们又不注重个人卫生,这个死亡率大概可能还要再涨涨。
这都是小问题了,风寒和痢疾同样可以要人的命,死亡率也低不到哪里去。反正都是死,什么病不是一样呢?
缺医少药的又不只是俄国人,联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其中英军的情况更加糟糕,混乱的后勤体系,大部分士兵都不知道战地医院在什么地方。
到了医院都不一定有用,医生的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到每一个人。除非是军官,普通士兵如果不塞红包,就不要想得到好的治疗。
很多治疗的药品,都需要士兵们贿赂军需官才可以拿到,不然你连药品放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万一发现药品和医院相隔数里,不要惊讶,不要慌张,这只是正常操作,就算是相隔十几公里都不算意外。
机械的官僚们,完全按照规定办事,很多时候战地医院随军队搬迁了,药品仓库被滞留在了后方。必须要把所有的程序走完,才能够进行移动。
讲一个笑话:一艘名叫“先驱者“号的运输船就把150多吨蔬菜运到了巴拉克拉瓦,但军需部门突然发现这艘船手续不全,因此严禁它携带的物资下船。
按照规定,必须要先回伦敦补全手续过后,这些物资才可以登记入库。最后手续补全了,这150多吨蔬菜也都腐烂变质了。
按理来说应该报废处理吧?结果机械的官僚们,直接把这些物资收入了仓库中,然后下发到了部队。
后果可想而知,历史上战后统计中,英军后勤部给远征军造成的损失,远超过俄国人。
第239章 残酷
尽管英国官僚们极力的掩盖,发生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惨剧,还是出现在了伦敦的报纸上。
民间一片哗然,大量的士兵家属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没有任何作用,军需部的官僚们都是按规定办事,完全符合英国法律,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官僚们无所畏惧,可是英国内阁却承担了庞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次大选估计会很感人。
不用等到大选,现在陆军大臣斯坦利就感受到了什么是压力。
“首相阁下,舆论对我们非常不利,媒体的夸大其词,让我们的征兵工作出现了严重问题。”
糟糕的后勤体系,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军士兵染病倒下,无法得到有效救治,普通伤员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二,残酷的现实足以令任何人望而却步。
经过媒体的艺术加工后,克里米亚半岛自然是沦为了人间地狱,民众抵制服兵役也不奇怪了。
可以这么说,俄国人如果财力雄厚一点儿,再拖上个三年五载,英法两国就只能灰溜溜的离开了。
这和战争无关,靠疾病就可以击垮英法联军,没有任何军队能够经得起病魔的摧残。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想了想说:“舆论是反对党掀起的,不受我们的控制,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改变目前的局面。
前线的情况确实非常糟糕,军需部那帮官僚们都该被送上绞刑架。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变,恐怕这场战争不用俄国人打,我们就被这帮官僚们给玩死了。”
显然,他是想要对军需部的官僚们动手了。这些人简直就是俄国人的最佳盟友,有他们帮忙拖后腿俄国人还没有赢得战争,主要是沙皇政府的官僚同样也是英国人的盟友。
大家都处于同一水平,相互扯着自己军队的后腿,战争才会僵持不下。
内政大臣亨利提醒道:“首相阁下,后勤部的官僚们确实该上绞刑架,可是我们却拿他们无能为力。
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按规定办事,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里面牵扯到的利益太广,冒然动手会引起大麻烦。”
官僚体系为什么机械?答案非常的简单——利益。
完全按照规定办事,他们这些规定的制定者们,才可以利用规定里面的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盘算了一遍过后,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无奈的说:“动不了他们,那么责令他们改变目前的情况,总可以吧!”
不妥协不行,大英帝国真正的主人就是庞大的官僚集团,这些人早就形成了各自的利益集团,要是撕破了脸皮,内阁还真不一定是他们的对手。
至少乔治-汉密尔顿-戈登建立的联合内阁,就拿官僚集团无能为力。即便是英国军需部只有178人,负责克里米亚半岛的只有44人,他们也不敢冒然动手。
内政大臣亨利回答道:“当然可以,这是我们的权利。”
一句责令整改,意味着前面所发生的一切都被揭过去了。因此死亡的上万英军,就全部白死了。
面对舆论压力,伦敦政府决定改变远征军的医疗条件,面向全国招募医护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南丁格尔的医疗救护队登上历史的舞台。
……
君士坦丁堡这座历史古城,现在正在硝烟中变得飘渺。俄军苦苦等待的大炮终于到位了,没有任何犹豫缅什可夫就下令进攻。
君士坦丁堡很大,却又很小。外城的郊区已经丢失了,法军这个时候正在依托要塞碉堡防守,可惜这些工事太古老了一点儿,纵使经过了他们的加固,一样挡不住炮火的洗礼。
6磅炮击不跨这些要塞,12磅炮还是不行,可是换了24磅炮、48磅炮,甚至是100磅炮,这些古老的城防工事就顶不住了。
巨型大炮一发炮弹就可以掀翻一座建筑,这给城内的法军带来了非常大的伤亡,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枚从天而降的炮弹,就会带走他们的生命。
城市里面已经不安全了,法军总指挥部已经搬到了防炮洞内,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原来的指挥部已经寿终正寝了。
一名守城中年军官心有余悸的说:“司令官阁下,敌人的火力太猛了,我们的城防工事根本就挡不住火炮的洗礼,士兵们伤亡惨重。”
负责维持城内秩序的军官面露苦涩的说:“司令官阁下,城内的情况更加糟糕,敌人的炮弹随时都有可能飞进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城市的秩序已经崩溃。
就在昨天下午,奥斯曼政府大楼也在敌人的炮火中垮塌,苏丹政府留下来配合我们官员慕斯德拉帕夏当场死亡。”
现实情况,比他们说的还要严重,如果不是俄国人的炮弹没有准头,他们的损失还要更大。
原本留下城内的居民,就是为了让他们给法军提供服务的,让士兵们在作战的闲暇,可以享受正常生活。
这是借口,真实原因是苏丹政府没有能力疏散城内这么多人口。有能力离开的早就跑了,剩下的平民想跑也不知道该去哪儿。
现在麻烦大了,君士坦丁堡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俄国人的炮弹随便打到城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带来大量的损失。
突如其来的炮火打击,第一时间就让城市的秩序崩溃。苏丹政府早就迁都跑路了,留下来维持秩序的官员又领了盒饭。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皱了皱眉头,狠狠心说:“命令部队维持城内秩序,把那些四处乱窜的人群给我驱逐出去,允许士兵对不听劝告的人开枪。”
这个命令非常的残酷,君士坦丁堡内会法语的可没有几个,就算是想听劝告,他们也听不懂啊!
把人群驱逐出城,更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不要以为离开了城市就安全了,现在双方正在交火呢?突然一群人出现在了两军之间,想想就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难道还指望俄国人为了他们停战,让他们自由通过之后,再重新发起进攻?
开什么玩笑,一群丧失了生计的人出现在了俄国人占领区,想想就知道会发生什么。
俄军的后勤供应自己都很勉强了,再增加几十万难民来,不把他们吃垮才怪。
俄军是来打仗的,可不是过来做慈善的。要是为了救援难民,耽搁了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任务,沙皇政府非得毙了他们不可。
这些情况,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自然是一清二楚。
本来君士坦丁堡有海路连接,后勤补给不用愁,就算是城中有大量的平民,一样也负担的起,留下也就留下了。
现在不一样了,在俄国人的炮火之下,城市秩序失控,奥斯曼政府那可怕的执行能力,根本就无力维护秩序。
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秩序,镇压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不给敌人留下可趁之机,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不得不做出这个残酷的决定。
“是,司令官阁下!”中年军官严肃的回答道
君士坦丁堡对法军来说太重要了,丢了这里,这场近东战争他们就输了大半。在坐的有一个算一个,谁都不要想有好日子过。
法军将领安东尼提议道:“司令官阁下,我们必须要组织反击,现在这样光挨打不还手,君士坦丁堡迟早会沦陷。”
显然他是主张海军火力支援了,战争刚刚开起联军海军就给他们提供过火力支持,只不过这个准头实在是太感人。
因为距离的关系,英法海军根本就看不到俄军的影子,只是对着俄军所在的方向进行乱轰。
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作用速度非常的小,想要进行瞄准连目标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