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可以说他们有先见之明,知道巴尔干半岛要保不住了,干脆舍弃算了,集中力量保卫海峡沿岸的核心地区。
既然要舍弃,当然不能把好东西留给敌人了。如果不是因为城市是石头建的烧不了,他们还会学习董卓童鞋来一次烈火焚城。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反对道:“不行!就算是把这些地区留在奥斯曼人手中,也好过建立一个当地人政权。
在奥斯曼人手中,他们不得民心,我们可以随时可以拿回来。要是让他们独立了,未来吞并这些地区容易,可是想要统治这些地区就难了。
欧洲大陆的疆域基本上已经稳定了,我们唯一能够继续扩张的地方就是巴尔干半岛,这条路绝对不能够被堵上。
这关系到奥地利未来的长远发展,一旦海外殖民战略受阻,我们就只能在巴尔干半岛寻求扩张。
在这个大世之争的年代,我们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的发展空间必须要留下来。”
听了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的解释,弗朗茨眼前一亮,果然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偌大名声的人,都有其过人之处。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的军事能力或许只能算一般,但是在国家发展的战略眼光上,却很准确。
尤其是那一句,“未来的发展空间必须要留下来”,在弗朗茨看来非常的经典。
资本主义经济,如果对外扩张的路堵死了,那么就只能靠内部发展了。这意味着外部掠夺,变成了内部压榨,那么灾难也就要降临了。
历史上德国人为什么要挑战世界秩序,真的是因为野心么?
现实非常的残酷,德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不挑起战争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两种:
要么国内矛盾激化,爆发革命,重新进行财富分配;
要么人为的压缩发展速度,利用非常手段度过危机,然后慢慢的没落下去。
这两种命运,都不是德国政府能够接受的。在既缺乏工业原材料,又缺乏商品销售市场的情况下,为了获得继续发展的空间,他们才选择了战争。
“从军事上来说,拿下贝尔格莱德对奥地利的国防安全非常重要,掌握了这座城市潘诺尼亚平原就安全了。”拉德斯基元帅分析道
潘诺尼亚平原分布在匈牙利、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乌克兰。周边地区包括斯洛文尼亚和波斯尼亚。
这是奥地利的粮仓所在,战略意义非常的重要。占领了贝尔格莱德,不但解决了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威胁,还化被动为主动,在战略上变得进可攻退可守。
把这样的战略要地放在奥斯曼人手中,弗朗茨很放心,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没有搞事情的勇气,要是换了新生的巴尔干国家就很难说了。
历史上,巴尔干各国可是纷纷上演花样式作死法。万一这个扶持起来的小弟,在关键时刻背后捅奥地利一刀,那就要人命了。
弗朗茨可不敢赌他们的节操,国家利益面前所有的恩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是实的。
一个大塞尔维亚主义,就会让新生的政权和奥地利分道扬镳,变成解不开的死敌,总不可能让弗朗茨送小半个奥地利给小弟吧?
弗朗茨义正言辞的说:“塞尔维亚地区绝对不能建立独立国家,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不能让巴尔干半岛有大国崛起,如果有那么只能是奥地利。
如果真要选择的话,我宁愿让奥斯曼人占领巴尔干半岛,或者是和俄国人一起瓜分巴尔干半岛,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独立。
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正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时刻,这个任何独立国家建立,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后果。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才刚刚出现萌芽,我们不能给他们发展壮大的空间,至少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不能独立。
不然你们可以想想看,一个独立的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出现,国内的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屁股决定脑袋,或许前世弗朗茨还同情过巴尔干半岛国家,现在都不存在了。
在这个群肉强食的年代,大家都在拼命强大自身。无关对错,只有利益。
换位思考,历史上巴尔干各国的奋斗都很悲情,可是大家利益冲突太严重了,让步就是死亡,那么就只能拼了。
很不幸,因为太过注重眼前利益,巴尔干各国最后都失败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成目标。
巴尔干别的民族独立建国没有关系,反正奥地利国内也没有几个,唯独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不行,这两个民族加起来都接近百分之九了。
好不容易才拉开了同化的序幕,要是出现了两个独立国家,不想出事的话,那么弗朗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全部打包送还给两国。
这种脑残的事情,弗朗茨可干不出来。他可没有忘记,历史上奥匈帝国就支持了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独立,然后自己挖的坑把自己给埋了。
第189章 变换国籍
1852年6月25日,奥地利再次出兵进攻奥斯曼帝国,一个月内转战塞尔维亚、波黑地区数百里,解救了被奥斯曼帝国奴役的民众百余万,将文明的曙光传递到了巴尔干半岛……
——以上是奥地利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
实际上奥地利军队只是在奥斯曼军队撤离过后,接管了当地的防务,维持了社会秩序。
这年头的塞尔维亚地区还好管理,乡下的农奴很安分,城市虽然有暴民诞生,可是还停留在街头混混阶段。
在奥地利的铁拳之下,这些奥斯曼帝国的余孽瞬间灰飞烟灭。剩下的看上去都是安分的好孩子,当然这也和奥斯曼人撤离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青壮不无关系。
这不是奥斯曼人的好意,也不是他们干了蠢事。战争需要大量炮灰和民夫,要是留下这些青壮就是在资敌。
多瑙河流域两公国就是一个例子,现在俄军至少从当地征招了十五万民夫,必要的时候这些民夫也可以变成士兵。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奉献,俄国人就只能从国内抽调民夫了,沙皇政府不是傻子,这样的选择题自然会做了。
从国内抽调太多的青壮出来,也是会影响生产的,而在两公国抽调民夫就无所谓了。这里是属于奥地利的地盘,损失再惨重俄国人也不心疼。
俄国人不在乎,弗朗茨也不在乎。没有俄军的暴行,怎么能够衬托出奥地利的好呢?
现在这些罗马尼亚人,还没有加入奥地利国籍,他们不是奥地利人,也不曾向奥地利缴税,奥地利政府自然没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保护。
至于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些地区根本就没怎么开发,无非就是粮食减产而已。
厚黑一点儿想,如果这些青壮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未来奥地利统治当地的难度,还会下降一个档次。
想要避过俄国人征招,加入奥地利国籍就是唯一的选择,俄国人是不会征招奥地利人的。
大家各取所需,俄国人获得了大量的民夫,奥地利也发放了不少国籍出去,收了一帮拥护者,在这个问题上俄奥两国合作的非常愉快。
这次塞尔维亚攻略,尽管奥地利政府投入的力量小,可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视了。恰恰相反,弗朗茨还非常重视这个未来的祸乱之源。
为了在源头上掐灭这个欧洲的战乱之源,奥地利政府还制定了专项措施。
军管是必须的,清洗当地的奥斯曼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善后,弗朗茨还特别批示,运送了大量的面粉、豆粉过来当救济粮。
贝尔格莱德的地理条件,在巴尔干半岛可谓是得天独厚。
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作为欧洲与近东地区的联络点,素来都有“巴尔干之钥”的美誉。
不过现在贝尔格莱德的守备司令官艾萨拉斯帕夏,就不觉得这个巴尔干之钥是什么好地方。
周边地区都放弃了,就留下了他这个倒霉蛋,守卫这座孤城。
放弃贝尔格莱德跑路,这个想法不只是一次在他心目中涌现,但是艾萨拉斯帕夏不敢付出行动。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给他下了死命令,要他守住这座巴尔干半岛的门户之城,为奥斯曼帝国未来的反攻奠定基础。
对反攻塞尔维亚,艾萨拉斯帕夏是唾之以鼻。要是奥斯曼帝国有这实力,这场战争也不会打到这个地步了。
出这个主意的人,显然是要坑他了。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艾萨拉斯帕夏是有心里准备的,早在近东地区爆发之初,他就递交了辞呈,结果被驳回了。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守住贝尔格莱德,要么战死杀场。剩下的路他都不敢选,死他一个总比死全家的好。
除非奥斯曼帝国赢得了这场战争,那么找人活动一下,多送几份儿礼,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艾萨拉斯帕夏看来,这种几率无限为零。赢不了这场战争就需要替罪羊了,他这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正好合适。
“派人侦查一下,敌人在搞什么,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发起进攻?”艾萨拉斯帕夏命令道
在三天前,奥地利军队就包围了贝尔格莱德,除了每天例行公事的打上几炮外,就再也没有动作了。
这种异常的举动,自然引起了艾萨拉斯帕夏的警惕。无论他如何小心谨慎,敌人就是不来进攻。他的一系列准备,自然都做了无用功。
艾萨拉斯着急,城外的费斯拉夫中将更加着急。带着一帮预备役上战场也就算了,反正敌人更垃圾。
可是总部的命令要他将伤亡人数压低在千人以内,这就为难他了。前面奥斯曼军队撤离了,直接接管地方基本上没有啥伤亡,现在进攻贝尔格莱德不可能也不付出代价啊?
有点儿政治头脑的费斯拉夫中将清楚,政府对这场战争并不热衷,就连进攻贝尔格莱德命令都只有四个字——见机行事。
上面的大佬这么做,显然和政治有关。俄奥同盟,已经不在是一个秘密,关于盟约的内容大家众说纷纭。
费斯拉夫猜测是国内不想让俄国人攻克君士坦丁堡,又受限于盟约不得不支持俄国人战斗,这种情况下奥地利军队打酱油就说的过去了。
可是对他们这些军人来说,就悲剧了。没有战争,就没有战功。这种一枪不放,接受地盘儿的功劳,只能算是苦劳,加官晋爵还够不上。
费斯拉夫问道:“贝尔格莱德的地形图在这里,敌人也不是傻子,防守的相当严密。
谁有办法,可以在不付出大的人员伤亡情况下,拿下这座城市?”
一名青年军官跃跃欲试的说:“司令官阁下,好办法我没有,笨办法倒是有两个,要不要试试?”
费斯拉夫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说:“瓦西姆,只要能够在降低伤亡的情况下夺下贝尔格莱德,那就是好办法!”
“是,司令官!”
“贝尔格莱德地处蒂萨河和多瑙河支流交界处,我们只要在上游地区修筑大坝蓄水,采用水攻就可以攻克这座城市。
不过贝尔格莱德地处潘诺尼亚平原,大水攻城会造成多大的破坏,难以估计。
第二个办法,就是驱民入城,贝尔格莱德的守军中有不少当地人。我们可以把士兵家属,和倾向于奥斯曼帝国的人,全部赶到贝尔格莱德城下。
如果守军放他们入城,这些人会加剧他们的粮食消耗量;如果守军拒绝他们入城,那么就驱赶这些人拿着木棍攻城,消耗敌人的弹药。
不过这么做的后患太大,战后我们必须要封口。”瓦西姆说道
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办法是好办法,就是太毒了一点儿。
用大水攻城影响范围太大,损失无法控制;驱民入城,战后封口实际上就是杀人灭口,只有这些当事人都死了,影响才可以降到最低。
犹豫了许久,费斯拉夫才缓缓的说:“向国内求援,让政府派水利专家过来,我们要水淹贝尔格莱德。
驱民攻城就算了,国内还调集了大量的赈灾粮过来,要是我们把人给祸害光了,这些粮食用来救济谁?”
大水淹城费斯拉夫敢做,驱民攻城他还是下不了这个狠心,国内的救济粮只是一个借口。
现在塞尔维亚地区的青壮,都被奥斯曼人带走了,想要武装炮灰攻城都做不到。
用剩下的老弱病残,这些人没有武装起来的价值,拿着木棍攻城这不是让他们去死么?真如瓦西姆所说的,只能消耗敌人的弹药。
天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够把敌人的弹药耗光。真要是干了,战后塞尔维亚地区,就要出现大量的无人村、无人镇了。
攻克了贝尔格莱德后,还要进行大灭口,不杀的多瑙河变颜色,怕是难以结束。
贝尔格莱德内是肯定不会有活人的,抓来的炮灰也一个都活不了。费斯拉夫不是屠夫,还干不出来这种事情来。
瓦西姆的提议在这个年代看来很正常,美国人正在屠杀印第安人,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大开杀戒,远东的清政府正在和太平天国进行杀人比赛。
这次战争中的主角,毛熊和奥斯曼也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杀良冒功可是他们军功的主要来源之一。
他们大军过境,时常会产生一些无人村。奥斯曼帝国这么大片地盘,还能够很好的控制人口增长,奥斯曼军队也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年代,被整肃过后的奥地利军队,简直就是当中的一股清流。在近东战争中,以军纪第一著称。
有利有弊,费斯拉夫没有驱民攻城,奥地利政府又运来了大量的赈灾粮,塞尔维亚地区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尽管青壮数量稀少,奥地利政府还是采取以工代赈,招募当地的老弱病残修补道路、恢复交通。
在施工过程中表现优异者,就有资格申请加入奥地利国籍。拿到奥地利国籍,才有资格当官。
这个时候,奥斯曼人跑路,原来的统治阶级完蛋了,社会秩序重新洗牌,当地还需要大量的官员。
投机者自然是争先恐后的申请加入奥地利,毕竟这是改变阶级最好的机会。
不要说是现在,即便是在之前拥有奥地利国籍的人,到了这里都更加受尊重,奥斯曼政府的官员同样怕引起外交纷争。
人都是盲从的,看到别人加入,自然也跟风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传出了消息加入奥地利国籍,农奴都可以获得自由民身份,然后就疯狂了。
从波黑到塞尔维亚,再到多瑙河流域两公国,很多民众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加入奥地利国籍,其中大半都是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