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9节

  众考官齐声拱手道:“下官等惟服膺驸马!”

  李祺束手。

  大汉民族主义的种子,将会在大明生根发芽,而李氏会是它的守护者,直到它成长为狂风骤雨不可摧折的参天巨木!

  ————

  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登崖山观奇石》【明·陈献章】

第37章 李祺收徒

  应天府乡试就此落下帷幕,李祺先进宫向皇帝复命,而后便径自回了公主府。

  他并未关注因为王艮被点为解元,以及他那番话,而在士林中掀起的风波。

  ……

  公主府的管事走进书房躬身道:“驸马爷,应天府解元王艮求见。”

  李祺正与解缙对弈,解缙落子笑道:“他本来是中不了的,却得景和兄你点他为解元,他确实应当来感谢你。”

  李祺手一顿,抬眸扫了解缙几眼,解缙只觉李祺的眼神太奇怪了,好像在望着什么似的。

  “李管事,将王解元带到这里。”

  不多时,李管事便带着一个其貌不扬的青年男子走进了书房。

  “学生王艮拜见学士。”

  “王解元请坐。”

  李祺扫了一眼王艮平平无奇的脸,心中已然确定这就是历史上那个王艮,只是不知道为何,本该在江西省参加乡试的王艮,会跑到应天府来。

  王艮。

  建文元年举江西省解元,于次年,即建文二年的殿试中,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

  而且他本该是状元,因为建文帝觉得他长得不好看,便将状元给了胡广。

  历史上王艮和解缙乃是好友。

  建文四年,朱棣马踏南京,当时解缙、胡广、王艮三大才子相聚,解缙、胡广二人痛斥朱棣,声称与朱棣不共戴天,绝不投降,结果第二天就投靠了朱棣,后来同时成为了大明第一届内阁成员,而王艮在相聚时一言不发,最终却举家殉国,为建文帝效忠。

  自古艰难惟一死,如果一个人有殉国、殉难的勇气,无论他生前有过什么过失,最终都会得到一个正面的评价,况且王艮从不曾对不起国家,反而是建文帝对不起他。

  李祺自己虽然不是那种死忠之人,但没人会厌恶忠贞之人,所以李祺对自己钦点的这个解元,还是相当满意的。

  王艮敏锐的察觉到了李祺对自己有一丝明显的善意,他不明白,于是他决定遵从本心,直接问,“学士可是曾见过学生?”

  李祺没回答,反问道:“不知王解元登门可有要事?”

  “学生自知才疏学浅,此番乡试本是为积攒经验,却幸得学士垂青,超幸拔擢,又出言为学生平息士林舆论,故而登门致谢。”

  李祺落下一字,澹澹道:“为国选材,乃是本分,你有治国之才,点你为解元是应当之事。

  不过……”

  “还请学士指教。”

  “不过你虽敏锐通透,有卓绝的才华,于学业上仍稍显几分稚嫩,若是明年参加春闱,恐是不逮。”

  “多谢学士教诲,学生已然决定不参与明年春闱,待回家再温书三年,下一届再考。”

  李祺微微颔首:“你是南人,却能有弥合南北二分之见解,属实难得,本官爱才,若你愿意,可拜入本官门下。”

  此话一出,解缙、王艮俱是一惊,需知李祺门生虽多,但目前还不曾收过正式的弟子。

  王艮只觉天上掉下了馅饼,几乎立刻跪在地上,欣然道:“老师在上,学生愿意。”

  李祺笑道:“你今日且先回去,七日后在公主府中,为师会邀请好友,正式收你为徒。”

  王艮只觉如同做梦一般,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出了公主府,他本来只不过是来感谢一番,没想到竟然成为了景和公的弟子!

  “景和兄,这是要千金买马骨?”

  世人皆知,李祺乃是北方士子领袖,在许多事上都维护北人,以及给北人谋求了许多好处。

  但此时李祺却收了王艮这个南人做弟子,再加上王艮的那篇策问,以及李祺对为什么选王艮作为解元的解释,李祺真正的目标已经昭然若揭。

  弥合南北、不分地域。

  只行以正道。

  他要做的不是一个地区的政治领袖,而是圣人那样的文化领袖,覆盖于整座天下!

  如同孔孟程朱!

  有志于此者,当入他门下,共颂新学!

  ……

  “入我门下,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有一问,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横渠四句而已!”

  公主府的正堂中,解缙、陈英等好友坐在一旁,李显穆站在李祺左边,很是安静,李祺用戒尺触王艮的肩膀。

  “为天地立心。

  我辈读书人,应当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得以彰显。

  若是做不到这一点,不要沮丧,只需要终生矢志向学即可。”

  王艮跪伏于地,一叩首,“为天下立心,弟子受教!”

  李祺用戒尺二触王艮右肩。

  “为生民立命。

  我辈读书人,当使百姓能于世上安身立命。

  若是做不到这一点,不要沮丧,只需要保持一颗善心,做个好人,与民为善即可。”

  王艮二叩首,“为生民立命,弟子受教!”

  李祺三触王艮左肩。

  “为往圣继绝学。

  我辈读书人,当为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

  若是做不到这一点,不要沮丧,只需要尽己所能,将自身所学传下去即可。”

  王艮三叩首,“为往圣继绝学,弟子受教!”

  李祺最后一触王艮右肩。

  “为万世开太平。

  我辈读书人,应当立志要为千秋万代,谋求可以永世太平的伟大道路。

  若是你做不到这一点,不要沮丧,超凡之事需超绝之人,你只需要秉持正道,帮助那些秉持一颗公心,而志愿清平天下之人。”

  王艮四叩首,“为万世开太平,弟子受教!”

  而后王艮从地上起身,奉上清茶,李祺嘱咐道:“自古以来,生子、收徒,皆盼望能得公卿,为师并不奢求你未来名列台阁,光耀师门。

  只希望你将来心中始终有底线、有良心,无论艰难困苦,世道沉沦,始终做个好官、做些好事,为师便欣喜于今日收你入门。

  横渠四句光耀寰宇,却难免空大,纵然是为师,也只敢说能得其五分神采,所以为师将其削减,你若能做到削减之后,已然颇为不易。”

  王艮一怔,而后更是神色肃穆,只觉自己这个老师拜的是真的没错。

  ……

  李祺在拜师礼上对横渠四句的讲解,竟在京中引起一番轰动,原来横渠四句是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的!

  【声望+1,当前声望89。】

  【使横渠四句焕发生机,于儒道上大有增益,成就值+50,当前成就值600。】

  李祺默然,“这便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吗?”

  ————

  洪武二十六年,王艮举应天府解元,李子颇重艮,及拜师礼,李子以横渠四言教艮,京中竟引为盛论,何也?

  李子之前,横渠四言固然振聋发聩,难免有流于空洞之感,及李子后,四言乃通实地,固以为天下士子颂。——《儒林正史》

第38章 胥吏潘三

  “景和,此番陛下召见群臣,怕是因胥吏潘三之事,据说陛下发下了雷霆大怒。”

  皇城宫道上,李祺、陈英二人结伴同行,快步向着奉天殿走去,陈英脸上有明显的焦急,在洪武朝,刑部尚书的压力实在是大,稍有不慎,便是死。

  李祺低声道:“此事之离奇狂悖,陛下不怒才怪!”

  陈英满脸苦色。

  李祺面上装作沉重,心中却很是放松,这件事终于发生了,他能够借着这件事去达成一些目的了。

  这潘三之事,如今可谓名彻应天府。

  潘三本是应天府溧阳县中的胥吏,溧阳县知县和这些胥吏勾结同谋害民,巧立名目,大肆盘剥,最终当地百姓忍无可忍,到京城中告御状。

  朱元璋亲自接待了上京告御状的百姓,而后雷霆大怒,下旨严查,知县已经打入诏狱,等待他的只有死,可离奇的事情来了,胥吏潘三竟然抓不到!

  皇帝的旨意下达之后,潘三就开始了逃亡之路,溧阳县本地的十几户人家一起暗中将潘三送到广德县,而后潘三又流窜到建平县,追捕的衙役到了建平,当地百姓王海三又把潘三送回了溧阳。

  潘三就这么带着追捕的衙役在应天府的八个县里面玩捉迷藏,每个县里面都有人庇护潘三,甚至还有寺庙里面的和尚。

  在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皇帝亲自下旨要抓一个区区胥吏,竟然抓不到,这能怪皇帝生气发怒吗?

  说话间,二人已经步入奉天殿,这等御前之议,自然是有台阁重臣才能参与,而李祺则是大学士,品阶自然不够,不过大学士有“备为顾问”的职责,所以能参加此事。

  臣子们全部到了后,朱元璋便面无表情的坐在了皇位上,群臣见礼后,大太监先将潘三后事道出。

  潘三自然不可能真的逃走,先前衙役抓不住他,朱元璋直接派出了锦衣卫将其抓捕归案。

  但抓潘三,已经是件小事了。

  朱元璋冷声道:“一个卑贱的胥吏,在天子脚下,在应天府的八个县中流窜,数百户人包庇他,甚至为此不惜对抗咱的旨意,甚至打死了前来抓捕的衙役,咱很费解啊,这是为何,诸卿可能给咱一个答案吗?”

  朱元璋是真的不明白,他可是皇帝,为什么这些百姓竟然愿意为了一个胥吏而对抗自己呢?

  见众人不说话,朱元璋开始点名,但这件事离奇就离奇在,不符合常理,这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大佬们,要么是故意不说,要么是真的不知道。

  翻来覆去无非就是“百姓无知”、“狂悖不法”、“心怀奸刻”这种老生常谈的批评。

  根本给不了朱元璋满意的答案。

  “李祺,你来说。”

  李祺端正行礼,而后斩钉截铁道:“父皇,这乃是前朝之弊,落于本朝,依旧是蒙元之弊,除之未尽!”

  这番话倒是与先前众人所说都不同,皇帝顿时来了精神,“继续说。”

  李祺慨然道:“蒙元时期,法网疏漏,征税无端,江南地区的富民,以豪奢作为时尚,云肩金丝之衣,足穿嵌金之靴,而宫室用度,更无制度,富户雄踞一乡,乡里小民都服从他们,称呼为野皇帝,这些人的坟墓,现在还被叫做‘某某王之坟’。

首节 上一节 29/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