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明皇帝派兵驰援,才是现在最应该要做的事情。
阿木朗眼含热泪,满目仇恨地看了阿黑麻汗和牙兰一眼,将他们的面孔深深地记住脑海里后,掉转了马头。
“所有人听令,随本官从东门冲出哈密卫,将情报禀告陛下!”
“是!”
阿木朗一行人,转身向哈密卫的东门疾驰。
而这时,阿木朗的行动引起了牙兰的注意。
牙兰当即驱驰着骏马,冲向阿木朗,同时下令。
“随我冲锋,杀尽明军,绝不许任何一个明军,活着离开哈密卫!”
“呼!”
牙兰身后上百名膘肥体壮的骑兵,随牙兰一起冲锋,眼看就要追上阿木朗。
阿木朗的亲兵将领,突然勒马减速。
“阿木朗将军,你快去将军情禀告给陛下,我们为你殿后!”
说完,亲兵将领调转马头,迎着牙兰的冲锋,悍不畏死地冲去。
“阿木朗将军,莫回头,速去京城!”
“阿木朗将军,请陛下为我们报仇!!!”
“……”
剩下的数十位大明将士,也同时勒紧了缰绳,驱马掉头。
随着那位亲兵将领,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
阿木朗并未减速,也未回头,眼中热泪横流。
即将出城门之时,阿木朗终于向后一瞥。
却是正好看到,牙兰手中的马刀,将那名亲兵将领的头颅砍飞。
阿木朗咬死了牙齿,更加用力地拍打着身下的马匹,快速向京城奔去。
“牙兰大人,跑了一个!”
有人指着阿木朗的身影,向牙兰汇报。
牙兰伸手:“拿弓来。”
一柄两石雕弓,放到了牙兰的手上。
牙兰拉满雕弓,箭矢如利剑,射中了阿木朗的肩膀。
牙兰冷笑一声:“追,砍了他的人头回来见我。”
“呼!”
牙兰令下,便有十名骑兵,纵马向阿木朗追来。
而牙兰则是带着其他骑兵,转身重新杀回了哈密卫。
这一夜,哈密卫犹如人间炼狱。
……
九月,京城已经入了深秋。
冷冷地寒风吹过,树木花草都凋谢了叶子。
此时的明朝,正处于第四次小冰河时期。
天气异常寒冷,冬天格外漫长,各种天灾不断。
如今只是深秋,但看这天色,仿佛就要下雪了一般。
皇宫里,火龙司早已在皇宫各处,点上火龙取暖。
朱祐樘的办公地点,也从御书房,搬到了弘德殿。
这是一间位于乾清宫旁边的小殿,烧上火龙,非常暖和。
弘德殿。
户部尚书徐溥,工部尚书贾俊还有新晋的兵部尚书刘大夏,正在向朱祐樘汇报朝政。
徐溥翻看着自己带来的账本,向朱祐樘汇报户部今年的夏税收入。
“陛下,大明今年夏税已经收上来了。”
“银两钱币税收方面,银两共收35164两,弘治宝钞共521贯,户口钞4512万贯,杂课钞3841万贯。”
“实物税收共有:米约1096万石、麦子约541万石、丝约2000斤、绵约135万斤……”
这里面,除了弘治宝钞一贯等于一两白银之外。
剩下的宝钞,都因为严重贬值,一贯钞只等于一文钱。
户口钞有4512万贯,实际价格只等于四万五千两白银。
换算下来,大明半年的夏税,收上来的银两钱币税,只有十多万两。
低的令人发指!
明朝前中期实行两税法,夏税在当年的八月前完成,而秋税则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前完成。
并且明朝的税还是以实物税为主,并且税率低的惊人。
农业税民田税收为每亩一斗米,约19斤。
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大概50斤。
明朝的商业税,为三十抽一,不过是3.3%
朝廷收上来的税很少,但百姓的负担却一点都不轻松。
那么这么多的钱粮,落到谁的手上了呢?
百姓交的不是银钱而是粮食,京城这些文官们,对粮食的兴趣也并不算大。
唯有一个解释,那些粮食不是留在地方官员手上,就是落到地主士绅的手上。
或者,那些地主士绅们,根本就不交税!
朱祐樘面沉如水,伸手打断了徐溥的滔滔不绝。
朱祐樘盯着徐溥,只问了一个问题。
“南直隶,浙州,赣州三地土地肥沃,良田万里,号称是大明的粮仓。”
“这三个地方的夏税,白银和大米分别是多少?”
第61章 天下有权不交税的人,只有朕!
“这个……容微臣看看……”
徐溥对上朱祐樘那双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睛,心脏猛的一缩,连忙移开了目光。
徐溥看向手中的账本:“回陛下,南直隶的夏税分别为白银7414两,大米214万石。”
“浙州的夏税分别为白银4674两,大米117万石。”
“赣州的夏税分别为白银2487两,大米165万石。”
听着这些数字,朱祐樘怒极反笑:“徐阁老,你就是南直隶人,对南直隶的情况应该很熟悉。”
“以南直隶的土地,人口,经济条件来说,一年的夏税,就只能收这么一点吗?”
“堂堂一个南直隶,鱼米之乡,膏腴之地,一年就收这么点税上来,你不觉得可笑吗?!”
徐溥低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嗫喏道:“这……这是因为咱们大明薄税养民,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
“南直隶的收成……也没有特别的好,今年长江洪水泛滥,淹了不少良田。”
“而且按照惯例,各级政府都会预先支取……下一年的俸禄,有些粮食……还要存入当地粮库,以备不时之需……”
“而且当地藩王,也会支取下一年的禄米,并且……藩王和勋贵们,都可以免税……”
朱祐樘冷笑:“所以到了朕手上,就只有这七千多两白银,和两百多万石大米了是吧?”
徐溥沉默了下来。
不管他能想出多少借口,多少理由,数据就摆在那里。
南直隶作为大明最富裕的地方,一年的夏税竟然就只有这么一点,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而明朝的税收之所以这么少,主要原因在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单纯的收税太低,而且多收实物税。
第二点,藩王宗室、勋贵外戚,贵族地主这些人,有权可以不交税。
第三点,没有合理有效的监察手段,不知道商户农户们的实际收入情况,尤其是商业税的白银,朝廷根本就收不上来。
第四点,贪墨腐败。
其中,第二点尤为致命。
藩王们不仅拥有大量不用交税的良田,还要每年领取一笔不菲的俸禄。
而勋贵地主们,因为不用交税,所以通过各种手段,非法兼并了大量良田。
甚至还有自耕农主动投献良田,将田赠与勋贵地主之后,再重新租回来。
这样一来,就只需要给勋贵地主交税,而不给大明朝廷交税。
洪武初年时,大明可以收税的土地,还有八亿多亩。
到了弘治年间,大明可以收税的土地,竟然只剩下四亿多亩。
勋贵地主们,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竟然非法兼并了大明一半的土地,简直无法无天!
同时,明朝还收丁银税,按照人口数量,收取相应的赋税。
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大明朝廷,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
这种赋税大大阻碍了人口增长,同时也给下层官员,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的机会,加重普通百姓的负担。
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时是,朝廷已经管控不了江南地区了。
江南地区的财富,尽入江南地主,士大夫之手。
“大明的税收制度,要变一变了。”
朱祐樘云淡风轻地,说出一句令在场三位尚书,脸色巨变的话。
上一次朱祐樘主城币值改革,就让京城百官哭爹喊娘。
这一次还要再改大明税收制度,这莫不是又要向他们这些官员开刀了?
朱祐樘沉吟片刻,随即下令:“户部从明天开始,和都察院,西厂一起,清丈全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