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开历史辅导班 第143节

  嬴政自己就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

  他修长城、修驰道、修皇陵、修阿房宫、扩建咸阳宫,收天下兵器铸铜人,明知危险却还是要巡游天下……这些事除了要让大秦那些空转的人力都动起来、抵御匈奴、还有其余种种原因外,更大的作用,是威慑和震慑。

  要用不容置疑的铁腕来威慑六国余孽,彰显国力,造奇观,就是最好的办法。

  由己及人,嬴政不相信乾隆这么一个势必争先的皇帝会不做类似的事。

  那么更大的问题就来了——

  这人已经砸了一亿五千两银子在军费上,他娘的哪来更多的钱?!

  这就是嬴政语中未尽之意。

  钱,钱,钱!最重要的还是钱啊!

  宋慎想了想,说:

  “他当然不是个勤俭节约的皇帝,或者说,他的奢侈程度比他祖宗加起来都要厉害。”

  “乾隆大兴土木生活奢侈,扩建圆明园和六次下江南,这两项就足足花了四千五百万两银子,如果再加上承德避暑山庄以及京内的佛寺那些,五六千万两都根本打不住。”

  “除了胤禛之外,你们或许不是很能理解下江南这件事的意义,不过可以代入看看,类似于始皇帝东巡,抛开自己本身想要出去走走这种因素,更加重要的是诸如薅银子、拉人心、震慑天下、彰显财力之类的目的。”

  “他六次下江南的同时,还赈灾、治水,又砸了两亿五千万两的银子进去。”

  “此外,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少收了将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赋税。”

  “论败家,乾隆确实是大清最能砸银子的皇帝了,没有之一——噢,清末割地赔款出去那种不算在内啊。”

  说到此处,别人表情如何都先不提,朱元璋的眼睛直接就绿得跟头狼一样了。

  银子……那么多银子……

  但凡是当皇帝的,谁不想要?

  他手里要是有银子,国库充足,谁不能慷慨解囊地打仗,谁不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享受?

  人之常情。

  可在场所有人里,哪一个皇帝手里有那么多啊!

  秦唐明三个开国时期的皇帝,天下百姓刚打完仗要休养生息,边境有异族虎视眈眈要预备着御敌,许多地方还时常有灾害亟待解决,没一两银子是多余的。秦朝的匈奴、唐初的突厥、明初的北元,全都是不好对付的家伙。

  汉武帝倒是个富二代,祖上给攒了不少钱,但他也不敢跟乾隆一样奢侈享乐吧?动辄千万上亿两的银子往里砸,他要是一边“穷兵黩武”打着仗还敢这么玩,那大汉也离亡国不远了。

  胤禛有点受不了了。

  他难以置信地站起身子,盯着宋慎问:

  “不……这不大可能吧?”

  “朕这个当阿玛的,即位以来就没有出过京,一直老实待在紫禁城里,以后朕也不会如皇考当年一般下江南,那太费银子了。有朕以身作则,弘历怎么会如此铺张奢靡?他从哪学的?这,这不对啊!”

  “况且,他如今就在宫里阿哥所里住着,朕预备让他明后年成婚了再谈搬出宫的事情,此前他一直在朕眼皮子底下。朕观他为人老实本分,头脑聪慧,是个能拎清事又勤恳的,他小时候,皇考也是十分喜爱他……他怎么会变成先生口中所言的那样?”

  宋慎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微笑。

  “你也说了,康熙喜欢他啊。”

  “比起你,他倒是更像康熙呢。”

  胤禛愕然地想往后退一步,结果发现自己站在座位上,差点没被这一下给绊倒。

  但没人管他如何震惊于自己儿子的本质。

  朱元璋也不装了,径直问:

  “先生,要咱说啊,大家关心的不是这个乾隆是个什么样的人,重要的是他到底哪里来的银子!”

  “军费一亿多,大兴土木几千万,赈灾治水两亿多,他还免了两亿多的赋税……屁股底下坐个金山银矿也经不起他这么造的吧?”

  “您要说是雍正给他留下来的银子,那咱一万个不信。虽然不知道雍正到底会不会攒钱,攒了多少,但是当爹的一死,儿子要是只知道花不知道赚,再大家业也经不起这么败的!”

  宋慎呵呵一笑,反问:

  “你这问的很不准确啊朱元璋同学。”

  “国库是户部在管,皇帝的小金库是他自己在管,乾隆的军费和赈灾那是朝廷负担的,但也只有这两个是,其余他要大兴土木还是要下江南,又或者是生活奢侈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都是他自己掏银子出来用的。”

  “你具体问的,是国库,还是他的私库呢?”

  众人齐刷刷愣住。

  什么玩意儿?

  这么多银子,国库和私库有很大区别吗?军费赋税可以用巨大的海外贸易额负担,难道乾隆下江南修奇观就纯纯用的自己兜里的银子?

  那也太扯了,哪个皇帝自己手里能攥那么多!

  此时,胤禛反应忽然有点大,急忙问:

  “先生,您说的私库,是内务府的收入吗?他那时候,内务府能收那么多银子?!”

  宋慎打了个响指:

  “对喽!”

  “既然你先问了内务府,那我就来给诸位前朝同学解释解释,乾隆的私房钱为什么那么多。”

  “内务府呢,是清朝时才有的一个部门,专门为皇室赚钱,而皇帝、后宫等衣食住行的一应支出也全部是由他们承担,有进有出,他们也有很多捞银子的办法,否则不可能支撑乾隆那么巨额的花费。”

  “首先第一个进项,大家应该不陌生,那就是进贡。”

  “在座同学里,最熟悉这个操作的应该是汉武帝刘彻同学,他那会就规定过,针对诸侯王,但凡朝见天子,皆需献苍璧,凡苍璧皆需白鹿皮衬之。而所谓的白鹿皮,只有皇家上林苑有卖,40万钱一张。”

  “到了乾隆时期这操作就已经有更骚的操作了,贵族、宗室、朝臣、蒙古都成了纳贡的目标,天子祭天,会有祭天供、端午节会有端午供、乾隆出巡,所经之地当地百官也有进贡。这些进贡就很考验人上不上道,最上道的莫过于和珅,这个人后面我们会提到。”

  “其次,就是土地。”

  “我之前应该有提到过,大清的皇室子弟虽然有封爵,但是并没有封地,这跟明朝藩王制度导致朝廷收不上来税有很大关系,清朝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封地之后,皇帝就成为了最大的地主老财,有了数量庞大的所谓‘皇庄’。”

  “在皇庄之上,皇室可以派人进行种植、养殖活动,所产物资丰富,例如牛羊肉、鸡蛋、部分药材、食用油、供人观赏的花草树木等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除此以外,皇庄的产物还可以盈利,每年向内务府交纳的银钱就有几十万两收入。”

  “这两点,大家都明白吧?”

  底下众人面带思索,倒是没有太过震惊,先后点头表示明白。

  这都是理解范围内的东西,只不过由于清朝制度的特殊性,皇帝要是薅得狠一些,那收入就多了不少,也是应有之义。

  宋慎颔首,继续说:

  “第三点就比较骚了,是盐引。”

  “盐引其实早就有,之前的都比较普通,虽然这是一个朝廷盈利的大项,但在明初洪武时期,盐引导最大作用除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吸引盐贩去边境,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明朝期间自然有许多改革,不过本来目的还是为了办实事、争取在造福百姓的同时创收。而到了清朝,盐引就彻底成了敛财的手段,脸都不要了。”

  “那时候全国各地的盐商数不甚数,户部以大量印盐引来补充国库,康熙年间的盐引泛滥成灾,盐引制曾一度面临取消的危机。”

  “雍正初,康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天灾不断,贪官遍地,无论朝廷拔多少款都被地方们瓜分,为了四处赈灾筹银,雍正下令抄了很多官贪的家财,还严令禁止户部超发盐引,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才挽救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但很可惜,胤禛同学,你努力清明的吏治,到了伱儿子那里又歪了,他学康熙比学你多多了。”

  “乾隆六下江南时,就接见过当时的八大盐商,仅在扬州一地,徽州盐商的资本就等于国库存银的一大半,他下江南时盐商为了讨好他,花了几十万两白银为他修建行宫,被他磨刀霍霍架着脖子捐银。”

  “所以实际上乾隆下江南虽然花了很多钱,但花的不是他兜里的钱。”

  “又过了几年两淮盐引案爆发,新任盐政查账,发现在他之前的二十年里,盐政官吏们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达一千多万两,抄了多少家牵连多少人数不清了。”

  “你们猜,有多少银子进了乾隆的兜?”

  “这家伙一般不抄家的,贪官们贪了银子都会主动给他上供,跟他分账,要不是闹大了他才不会彻查呢,养着贪官坐等银子进账,不比抄家、杀鸡取卵来得多?”

  朱元璋两眼发直。

  他不知道自己今天的眼睛到底发了几次直了,感觉眼皮子都酸。

  顷刻的愕然过后,朱元璋转身看着自己旁边不远的胤禛,面带同情,感觉连他那个辫子头都顺眼了。

  毕竟,如果自己有这么个非常难评的儿子,他会恨不能回去直接弄死。

  跟乾隆比起来,朱棣都好了太多。

  造反归造反,老四还是干了不少正事儿的,打仗打得好,有个好儿子替他治国,功绩不错,也没闹出什么值得宋慎拿出来说的贪腐问题。

  而雍正这么个励志要整顿官场的皇帝,养出了一个直接跟贪官分账的好大儿……

  “节哀……啊不,别太生气了,至少他会赚钱嘛。”

  朱元璋干巴巴地安慰了一句。

  胤禛:……

  四大爷牙都要咬碎了,从牙缝里挤出句狠话:

  “真是会赚,太会赚了……若能回去,他不实话实说,老子打不死他!”

第160章 胤禛归来,弘历遭殃

  宋慎扫了一眼底下的帝王将相们,看着他们表情古怪,或无语,或讥讽,或幸灾乐祸,抑或是愤怒。

  他心里毫无波动。

  这就是统治阶级的本性嘛。

  等到众人窃窃私语议论得差不多了之后,宋慎才淡淡开口: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对乾隆是怎么看的?”

  “我之前对他的评价有错吗?”

  年近半百的雍正皇帝胤禛第一个开口。

  他咬着牙,满脸都是阴沉郁气与怒火,又要尽力在这帮人面前克制住情绪,面容都有些扭曲了。

  “若先生所言属实,那您的评价全然无错,是朕,是朕看错了人……”

  “弘历这小子向来晓得如何卖乖讨巧,从前皇考还在世时便十分喜爱他,他今年十五岁,从小到大在所有人面前都很懂事,又是个聪明伶俐的,连朕与皇考都没发现他本性竟是这样!”

  “此子所作所为堪称狂妄自私、刚愎自用,朕请了天底下最好的先生教导他,就教导出了这么一个好皇帝!他可真是太好了!”

  胤禛的咬字一听就是在竭力压制怒火,“好皇帝”三个字简直像是从嘴里一个字一个字砸到地上似的,能克制住不当场暴走也真是养气功夫足。

  宋慎摊了摊手:

  “那除了他,你还有别的选择吗?”

  托了现代海量辫子戏和后宫戏的福,即便宋慎并没有太过深入地研究过清史,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也有意无意地了解过许多。再加上年代越往后、史料越丰富,所以有关清朝的事情,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知道的就格外多。

  他慢悠悠地往后梳理:

  “要我说,那所谓的秘密立储制虽然看起来能够避免兄弟阋墙和党争问题,但实际上,如果是康熙年前九子夺嫡的时候用,或许还管用,到了你,以及乾隆年间,其实也就是脱裤子放屁了。”

  “因为你和乾隆在传位时根本就没有多少儿子可供选择。”

  “康熙有九个能力强、擅长和出身都各不相同的儿子,可是你的儿子里,能够竞争皇位的只有两个,老三弘时和老四弘历。”

  “我可以告诉你,你家老三在雍正四年就得罪了你,伱大发雷霆之下将他过继给了廉亲王胤禩,第二年被除宗籍之后他就抑郁而终了,至此,弘历唯一一个有力竞争者被拔除,除了他你根本没得选。”

  “到他登基之后那就更扯了,想想看,他活了八九十岁,多少儿子都被他给熬死了?这家伙是真的太能活,以至于最后他也没有太多选择,他最喜欢的嫡子早夭,皇后也早逝,传位时他选了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但那时候他儿子也已经快四十岁了。”

  “所以你们没得选。”

首节 上一节 143/1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