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276节

  “一文不值。”

  李基摇了摇头,一脸认真地开口道。

  “错,此罐茶叶乃是大汉与倭国交好的先驱贾文和贾长史所珍藏之物,岂是千金可比?依基所见,这等无价之宝便是换上三五船金银都毫不为过。”

  贾诩闻言,脸上先是错愕,然后忍不住称赞道。

  “纵观大汉,恐怕再也找不出比子坤更为做生意的商贾了。”

  见贾诩已经会意,李基便是笑眯眯地说道。

  “那便劳烦文和多多向倭国国主与诸多贵族宣扬一下茶叶、瓷器等物了,且传出去不善茶道者,无有资格亲自拜见于汉使脚下。”

  “如此下来,依吾拙见,倭国纵是百年千年恐怕都再无一丝翻身之机。”贾诩颇为感叹地道了一句。

  “文和也大发善心了?”李基问道。

  贾诩捻了捻胡须,一副君子做派地答道。“不,吾只是庆幸子坤生于大汉……”

  李基闻言,亲手为贾诩斟茶,温和地说道。

  “既然文和也认可此策,那推行此策之事就交由文和主导了。”

  顿时,刚刚捧起茶杯的贾诩,脸上表情一僵,浮现出错愕之色。

第321章 刘宏驾崩

  “我?”

  贾诩手指朝着自己一比画,再度向着李基确认。

  李基一副君子之态,言辞诚恳地说道。“除却文和,瀛洲内实不做第二人想。”

  贾诩张了张嘴,有心想要反驳李基,又意识到李基说得没错。

  以能力而论,李基与贾诩自然都是足以暗中操纵倭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的推行并非仅仅是竹简上所描述的大概,而是还关乎到方方面面的细节。

  尤其是“种姓制度”还需要与倭国内部的鬼神之说深化融合到一起,方能将之“种姓制度”的思想完全深化植入到倭国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骨子里。

  可也正是因此,李基反而不能主动掺和到其中去,起码表面上不能,否则很容易就会形成一个“又当又立”的形象。

  除此之外,李基每日还需要总览大量开发矿产之事,其中有着方方面面的挖掘、提炼、运输等等。

  种种繁琐事宜,由于每一步几乎都需要动用大量的倭国劳力,可谓是每一步都是干系甚多。

  除了李基之外,就算是贾诩都未必能够处理得井井有条。

  贾诩有心想要推脱,但半晌之后,愣是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也罢。”

  贾诩有些无奈地答应了下来,可看向李基的眼神不免得多出了三分幽怨。

  李基拍了拍贾诩的肩膀,情深意切地开口道。

  “文和,只能是多辛苦你一下了。一个势力崛起就宛如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木,总有些人是需要如树根那样扎在无人可见且幽暗的地下,为树木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

  “而你,贾文和,我的挚友!你在我的眼中,便是如树根那般低调且重要,即便是身处幽暗之中,我也绝对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贾诩冷笑一声,反手推开了李基在肩膀上的手掌,道。

  “子坤这种话还是用来骗一骗你的小书童吧,吾年岁已四十有一,实在很难对此产生触动,更不想何时烂在地下都无人知晓。”

  李基有些无奈地耸了耸肩,暗自感慨自己的魅力与蛊惑力跟刘备相比,果然还是相去甚远之余,然后开口道。

  “主公视吾如根基泥土,基则是视文和宛如根茎,只要泥土尚存,根茎又如何会腐败?”

  “此言,倒是还勉强入耳。”

  至此,贾诩脸上方才流露出几分笑意,然后深入地与李基探讨关于推行“种姓制度”的问题。

  这两位可堪是当世顶级的智者,为此一连讨论了两天,方才真正将推行种姓制度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都商定完毕。

  总体思路则是从王权与鬼神之说开始入手,推动着王权与鬼神之说相互融合的同时,将“种姓制度”作为融合的核心彻底固化到倭人的骨子当中。

  在倭国当下本身就不存在反对大汉的声音,以及贾诩早就暗中控制了倭国上上下下,这让整个瀛洲在贾诩高明的手腕之下就宛如是可以随意摆弄的傀儡。

  明面上在卑弥弓呼的大力主张下,名为“种姓制度”以及“闭关锁国”的国策迅速地开始在倭国之内推行。

  且这两个国策在倭国推行也有着充分的理由,“闭关锁国”名义上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瀛洲,“种姓制度”明面上对于统治阶级有着绝对的好处,自然会受到无数倭人的追捧。

  此刻瀛洲之内的平民本来也无甚人权与地位可言,上升通道同样也是近乎不存。

  “种姓制度”之中的“矿工”地位等同“武士”,这无疑是让无数的倭人将这毒药视作了美味佳肴。

  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无论是李基还是汉军,均没有进行任何的干涉,仅仅是协助着倭国平定四方些许叛乱,以及推动着一个个矿脉进行开发。

  且随着“种姓制度”的推行,一个个倭人对于挖矿非但没有丝毫抗拒,反而一个个趋之若鹜,视若上升的通道,不惜荒废田地。

  作为这些制度的推手,眼睁睁地看着倭国所产生的变化,心中感到发寒,明白倭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在开始不可挽回地滑落深渊。

  种姓制度的推行,矿工地位的提高,无疑是让更多的倭人农民地位彻底滑落到深渊之中。

  尤其是在贾诩玩弄人心的手段下,整个倭国上层已将茶叶与瓷器视若大雅与珍宝,开始不断地追求茶叶与瓷器,与李基定下了种种贸易协定。

  茶叶、瓷器、精盐等等被倭国上层所追求的大雅之物,则是倭国所需要的贸易回报。

  在倭国国主以及一众贵族们的眼中,倭国能够一统瀛洲,实乃是汉使李基率领着汉军如神兵天降那样横推了过去。

  且,汉使李基更是展现了凌驾于神明之上的神迹,以着“日光之刑”处死了卑弥呼。

  因此,倭国上上下下的贵族,无人觉得尊汉天子与汉使为凌驾于国主的“人之上”阶层有任何问题。

  而瀛洲之内暂时还没有以金银为货币,即便有部分贵族知悉瀛洲之外金银是贵重物,但是在如今卷席瀛洲的崇汉媚外潮流之中,倭国贵族觉得汉使所用的茶叶、瓷器、精盐等物才是最高贵的。

  再加上李基如今在瀛洲中绝对的威望,非但不会有人出言反对,反而由上到下的不少贵族觉得占了个大便宜。

  明明汉使可以直接带走那些矿产作为助倭国一统瀛洲的回报,但汉使居然还以茶叶、瓷器、精盐等物作为贸易,实在是太……“亚撒西”了。

  已经精通倭语的贾诩,每次听着倭国贵族群体中对于李基一致的风评,都忍不住嘴角抽搐。

  而待倭国之内的“闭关锁国”、“种姓制度”以及各种矿脉开发都均已经渐渐稳定了下来,李基准备率军离开瀛洲之时。

  贾诩看着卑弥弓呼以及倭国贵族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一副不舍之极的样子,甚至幽幽地叹息了一下,然后就先行回到船舱之中,免得自己在这种严肃场合之中笑出声就不太好了。

  “贾大人为……为何先行离去?”卑弥弓呼以着不太流利的汉话问道。

  李基一副慈爱又不失威严的神色,答道。“或是文和与国主感情至深,不愿当众泪洒衣襟。”

  顿时,此言一出又是引来一片哭声。

  须知贾诩那一副君子作态,在倭国一众贵族之中的声望同样也是极高,不然也不会引得无数贵族追捧茶叶、瓷器等物了。

  事实上,李基同样也是深感不适。

  被一众倭人认贼作父那般对待,李基作为一个良心尚存之人,同样也是会感到相当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心中纵使再如何嫌弃倭人,但为了维持形象,李基还是必须要作为一个符合汉使的姿态。

  “汉使大人,汉使大人,你若是不在瀛洲了,我该如何是好?”卑弥弓呼紧张地问道。

  “无须担忧,为保倭国安稳,本使尚在汉军驻地之中留有五千大汉精锐,国主只需心怀对大汉的尊崇,定可让国主之位不会有一丝不稳。”

  李基温和地答道。

  此言一出,更是让卑弥弓呼以及一众贵族感激涕零。

  经历了关原一战后,瀛洲之内已然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汉人天生就比倭人要强大不知道多少。

  因此,在李基无形的影响之下,如今瀛洲之内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用于对外战争的士卒,取而代之的则是“武士”这一阶层作为暴力机构,用来镇压下层平民的暴动。

  至于抵御可能存在的外敌,则是由大汉驻军所负责,并且大汉驻军的军粮供给同样也是由倭国所负责。

  而被李基留在瀛洲汉军驻地的人选,除了率领五千水军的甘宁之外,还有的便是作为李基代表的罗斌。

  只是随着倭国的局势彻底稳定了下去,留在倭国的罗斌实际上除了是个象征符号之外,便是为了监视倭国之内是否会出现不利于大汉的倾向。

  至此,可以说瀛洲此刻已然彻底成了李基的形状,被困于“闭关锁国”与“种姓制度”的牢笼之中,且将源源不断地为刘备集团输送数之不尽的矿产。

  而在经历了一番或会铭刻在倭国历史之中的盛大欢送仪式结束,在以着卑弥弓呼为首的无数倭人跪送之下,李基登上“瀛洲号”率领着大军开始朝着吴郡返航。

  此刻李基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眼中也不禁浮现出几分急切与思念。

  率军离开吴郡之时尙是中平四年,如今已然是中平六年六月!

  在这足足两年的时间里,相隔波涛万顷,刘备与昭姬的书信虽然时有传来,但也让李基不自觉涌起了深深的思念。

  且不仅仅是李基,由上而下的将士俱已有思乡之心,对于返回吴郡相当的迫切。

  而除此之外,时时也关注着大汉局势变化的李基,凝望着大海,眉头却是不自觉地深深地皱着,默默地念着不久前传到瀛洲的消息。

  当今天子刘宏……于四月驾崩了!

  这也是李基迫切地迅速率领大军,从瀛洲返回吴郡的最主要原因!

第322章 阿斗,拜见亚父

  天子驾崩!

  尤其是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汉皇帝刘宏驾崩,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可谓是巨大无比的。

  对于刘备而言,在得知这个消息之时,整个人几乎足足愣了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不仅仅是因为汉天子驾崩而悲切,让刘备为之彷徨紧张的,更是源自于数年前李基对于大汉局势的判断。

  天子一旦驾崩,随之而来的便是真正的乱世!

  旁人是根本难以想象刘备此刻心中的震撼以及所承受的压力,而刘备环顾左右,却发现最为重要的李基尙未归来。

  不过一念及李基的存在,刘备莫名就觉得安稳了许多,且清楚天子驾崩,也就代表着被封为辽东郡守的李基可以从瀛洲返回吴郡了。

  除此之外,深知接下来大汉局势将会变幻不定的刘备,除了尝试派人迅速前往瀛洲联络李基之外,就是急调在夷洲镇守多年的关羽归来。

  在沉重的压力下,刘备一边做着各种准备之余,一边则是让锦衣司全力打听洛阳之中的情报。

  在刘宏驾崩后,谥号“孝灵皇帝”,由长子刘辩继位,且于六月葬入文陵之内。

  只是,朝堂之内的局势并没有在刘辩继位后稳定下来,帝少而外戚强,这让朝堂之内的大权实质上落在了何太后与大将军何进的手上。

  而在刘辩继位后,手握大权的何进几乎是迫不及待就想要除掉作为政敌多年的十常侍,独掌大权。

  然而,仅仅只是个深宫妇人的何太后却是被十常侍所说服,力保十常侍,意在避免刘辩年幼而会在何进完全掌握大权后遭受欺压。

  如此一来,灵帝刘宏尙在位之时,还能将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争斗与矛盾压制在一定范围内。

  可如今在位的是刘辩,再加上大将军何进与何太后亲自下场,这也导致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之间的矛盾彻底地爆发,双方已近刀兵相向,准备以着政治外的手段彻底解决对方的程度。

  而当锦衣司传回了“在袁绍的进言下,大将军何进传令董卓、丁原、王匡、桥瑁率军驻洛阳四方诛杀宦官”的消息之时。

  刘备整个人气得几乎是直发抖,在家中对着“何进”与“袁绍”二人大骂不止。

  骂“何进简直蠢笨如猪,妄居高位……”

  骂“袁绍实乃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此刻刘备的眼光远非原轨迹之中颠沛流离的自己可比,身居郡守之位多年,过去又时时与李基讨论时局变化以及天下大势。

  刘备几乎是瞬间就判断出了此乃取祸之道,帝少而臣强,又引手握重兵的将领进驻洛阳四周,这无疑于是引狼入室。

  只要那些将领之中暗藏野心,帝都洛阳直接将会在对方的兵锋威胁之下。

首节 上一节 276/4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