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83节

  这次的事实,再次证明,他们又做对了。

  如果说刘辩起初还有那么一点在宦官中另起炉灶的心思,那么现在他彻底抛掉了这一想法。

  宦官也是人,他们看到自己的前辈被弃若敝履,难道只会幸灾乐祸而连一丝感同身受的情感都没有吗?

  最关键的是,中常侍们真好用。

  刘辩说道:“卿等不知,我原是要重用你们的,可是我又担心你们下面的人肆意妄为,出了皇宫之后欺压百姓,由此牵连到你们,这才很是犹豫。”

  张让等人一听,连连表达忠心。

  张让更是赌咒发誓道:“但凡臣的手下出了奸佞,臣绝不让陛下费心,肯定立刻处置,绝不袒护任何人!”

  只字不提自己的责任。

  其他三人见状也是接二连三。

  刘辩也不拆穿他们,取出了一份奏书,递给了离他最近的张让。

  张让只一看写奏书的人名,手便是一抖。

  盖勋……张让只觉得每次见到这个名字都没好事。

  他打开来看,上面说的是地方乡吏贪赃枉法,免除三年口赋的德政若因乡里恶吏得不到执行,有损新君的恩德。

  盖勋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还特意说明了他在河东郡的所见所闻。

  这是刘辩早就知道的事情,而盖勋写来提醒的奏书则刚好省的刘辩去找其他理由了。

  等到几人看完后,刘辩重重拍了一下桌案:“朕免除口赋乃是为了减少百姓的负担,可如今朕免去的口赋却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

  张让赵忠等人立马顺着刘辩的话头抨击起了贪官污吏。

  郭胜主动请缨去调查这些乡吏。

  刘辩则摇了摇头:“这岂不是大材小用?凭盖卿去年在河东的施政,足以证明太守国相若是有心,可以将朝廷的德政推行下去,让百姓受益。”

  “朕要伱们查的,不是乡吏,而是郡县长吏。”

  听到此话,哪怕是一直在暗中同刘辩做配合的郭胜一时也激动起来。

  对付在官僚体系中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豪强不难,因为只要占据大义,替他们说话的人极少。

  可一旦针对起了郡县长吏,那就不同了。即便是最低的县长,那也大都是从三署郎官一步步走上去的,而三署郎官成员最大的来源便是每年的举孝廉,这些可都是士大夫们的代表。

  士大夫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付这些人,宦官毫无疑问又快又狠。

  免除口赋可以说是刘辩对于郡县长吏的考验,能真正让百姓知晓诏令内容的,至少意味着其有能力遏制地方势力,推动朝廷的诏令。而做不到的,哪凉快哪呆着去!

  当然,刘辩也会将盖勋做的事通过公文发给各郡县长吏。

  然后,勿谓言之不预也。

  刘辩继续说:“此事虽不急于一时,却可开始准备了。该如何培养属下,关云长所做之事近在眼前,卿等先回去做个章程,之后再议。”

  四人颤颤巍巍地进来,斗志昂扬地离开。

  今天一更哈,理一理之后思路

  

第153章 天子重刑名

  使用宦官进行特务政治毫无疑问是把双刃剑。

  这把剑可以先不用,但得有。

  且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减少士人们的反弹。

  当日,三位录尚书事来到云台殿时,刘辩便与他们说起了张让等人进献家财之事。

  他说道:“而今雒阳之外,常有百姓不堪重赋,这是我与诸公当前的大事。”

  话里话外都是想要冷却此次士人与宦官之间再度爆发的矛盾。

  卢植早就接受了现状,只要宦官不影响新君对朝政的处置,他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马日磾猛然想到了前些日子袁隗拜访他时的劝说——

  袁隗痛心疾首,又正义凛然。

  “当今新君继位,十常侍不知收敛,在新君守孝期间,巧言令色蛊惑太后,若非公等及时阻止,竟险些又要造成党锢的惨剧!”

  “如此恶徒,若继续留其为新君之伴,与天子朝夕相处,岂不是置天子于豺狼所在之险地?”

  “公得先帝重托,为录尚书事,岂能不为天子扫除祸患?”

  ……时至今日,袁隗的声音犹在耳前。

  马日磾本就不是性格刚烈强硬的人,他早先接受卢植的劝说暂时放弃针对宦官,专心政事。

  可袁隗的劝说勾起了他藏在心中的隐忧,他觉得非常有道理,张让等人终归是隐患。

  马日磾先看了一眼未曾说话的卢植,知晓这位好友的态度应当是没变的。

  犹豫片刻,他才劝谏道:“陛下,这些钱财是张让、赵忠等中常侍过往贪墨所得,本就不该归他们所有。未将彼辈治罪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可彼辈早前曾试图蛊惑太后,治罪谏臣,阻塞忠谏之路,实乃大罪!”

  刘辩对于马日磾的主张,倒也不算太意外。

  他叹息道:“马公有所不知,当初父皇曾告诉我,要善待张让赵忠,现在他们既然愿意为国捐献贪墨所得,朕之后也不会听从他们的蛊惑,就到此为止吧,朕岂能违逆父皇的遗愿!”

  “且那些贪官污吏若能在朝廷调查之前主动认罪,交出贪墨所得,未尝不能网开一面。”

  马日磾算是看出来了,今上不愧是宪帝之子,对钱的爱好一脉相承。好在今上能把钱用对地方。

  他虽觉得这样有些便宜了张让等人,可新君话中都提出先帝了,他能怎么办?

  而且马日磾也担心万一他继续坚持处置十常侍会起到反作用,也就没有再多言了。

  何苗则问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只有张让他们四人吗?其他几个中常侍没向陛下请罪吗?”

  何苗倒不是出于恶意,他和十常侍的关系不差,还想着万一刘辩迁怒于没来请罪之人,为他们说两句好话。

  此事毕后。

  卢植提醒道:“陛下,是否要大赦天下?”

  刘辩问道:“朝野对此的争论有结果了吗?”

  “并无,双方各持己见……”关

    于大赦天下的讨论并未因为宦官导致的插曲而停止。

  “那就再等一等吧!”

  之后刘辩拿出盖勋的奏书,何苗看过之后忽然对刘辩说道:“过去这些时日,朝臣中有一人大肆宣扬盖元固的功劳,盖元固在河东郡为整顿吏治巡视各县乡间之事现在已经人尽皆知了。”

  刘辩一愣,他还真不清楚,问道:“莫非是司隶校尉干的?”

  张温与盖勋关系很不错。

  何苗一副‘你没想到吧’的样子,道:“乃是鸿胪卿董卓!”

  刘辩:“……”

  不过这事正好提醒了他,在下午处理政务之前,刘辩先召见了关羽和贾诩。

  刘辩先是向关羽问起了伍孚的表现。

  关羽一听,立马说道:“伍德瑜性情耿直,有义有节……”

  话语间全是称赞之词。

  成为羽林中郎将之后,原本的部曲关羽便没多少精力去管了,日常事务几乎全移交给了乐隐和伍孚。

  “我有意抽调部分军官兵卒交给文和,另作他用。”

  关羽一愣,他想到了曾经某次遇事时陛下让他去求助贾诩,当然,最后他没去。

  马上反应过来的他拜道:“此皆陛下部曲也……”

  刘辩一听便知道关羽可能会错意了,他便对两人说起了董卓称赞盖勋之事:“此事在朝臣中应当不是秘密,可若非大将军提起,我竟还不知。所以我想让云长挑些擅长此道的军官兵卒,让我在奏书之外不至于闭目塞听。”

  关羽立刻道:“陛下,臣这便去为陛下选拔!”

  关羽连需要多少人都没问就告退了,刘辩没拦着他,转而面向了贾诩。

  刘辩没问贾诩愿不愿意干这件事,只是拉着贾诩的手,说道:“此事就交给卿了!文和办事,我信得过!”

  贾诩只好认了。

  “许多部曲还在外县,调集人手还需时间。文和可还有什么要求,只管同朕说。”

  贾诩状若沉思,忽道:“陛下,雒阳权贵众多,若遇急事……臣乃外臣,不能时时得见陛下。”

  “无碍,朕会安排一个中常侍协助你。”

  ……

  郭胜离开云台殿后,没再回到殿中侍奉,他要做的其中一件事便是与张让等人一起去向段珪宋典等人报喜。

  十常侍总归是抱团取暖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虽说另外几人中还有未曾参与蛊惑太后之事的。

  中常侍也有高低之分,并非每个中常侍都能如张让一般攒下的家产能够得上亿这个门槛。原本十二位中常侍,夏恽病死,杨望早前因罪自杀,剩下六位的家产加起来也比不上最先找到刘辩的这四位。

  段珪等人得知张让等被新君委以重任,十分羡慕。

  对于宦官来说,若是能得皇帝信重,便是献上全部家产又如何?

  更别提若是能得封列侯,传承养子,供奉香火……

  现在官运昌隆的曹嵩父子可是他们的榜样,虽然这个榜

    样投了士人。

  尤其是段珪,很是羡慕如今整日待在西园的毕岚。天子为储君时亲口许诺的封侯,在十常侍中不是秘密。

  他与宋典等人对着四位先行者拜道:“还请诸公教我等,吾等也想为陛下效力啊!”

  ……

  当日晚间,张让等四人带着他们做好的章程前来拜见刘辩。

  而刘辩又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先在雒阳建立些耳目,每日汇集重要消息交给朕,此事就交给张公吧,明日张公去寻贾侍中,朕已交代过,张公助他一臂之力即可……”

  后段珪宋典等人亦前来拜见。

  在之后的时间里,雒阳城中出现了这样一幕,一辆辆车马载着财帛秩序井然地在巷道中前行,有好事者寻根溯源,发现这些车马皆是从宦官的家宅之中运出,往皇宫而去。

  后来消息传出来,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十常侍们感念天子的恩德,自愿以家财贴补皇宫之用。这些钱财都是运往少府的,用以填补失去的三年口赋。

  当然,为此说十常侍的好话是不可能的,怎么也得骂一句活该。

  ……

  光熹元年正月,辛亥日,朝会。

  刘辩在朝会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道求贤诏令。

  命公卿、二千石、州刺史举荐名士贤才一人。

  又命以公车召海内经学大家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十人为博士。

首节 上一节 83/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