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61节

  在座几人皆是应和。

  刘辩看着,心中再生感慨。

  能有他这么和谐的后宫,不容易啊!

  环肥燕瘦。

  刘辩知道自己这段时间该做些什么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刘辩接到了众多弹劾张让的奏书,对此,刘辩的选择是消失在中宫和掖庭之中。

  五日一次的朝会是直接取消的,大臣们是基本不召见的。

  也就是对于尚书台呈报的大事的及时批复,才能证明皇帝没有沉迷在温柔乡中无法自拔。

  象征性地摆一下烂得了,可不能真烂。

  至于小事,一如旧制,自有卢植和盖勋及尚书荀彧、陈群等人共同处置。

  也就是儿子太小,不然刘辩说不得要安排长子接触一下试试。

  但即便如此,天子一改登基以来勤政的常态,也足以令许多大臣心慌慌了。

  别是天子被叛贼气得心灰意冷了?

  桓宪两朝殷鉴不远,皇帝退居后宫,宦官操弄权柄。

  如司空杨彪,便对于那些阴谋反叛的贼人十分痛恨。

  他的曾祖父杨震因宦官诬陷而死,这是杨震后人心中永远的痛,他是最不愿意看到宦官重出江湖的那批人。

  在张让离开后,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抨击着叛贼——“彼辈自私自利、利益熏心之辈,不就是多交点田租吗?汝等看我家可拖欠了半分?不要总想着国家能为汝等做些什么,要想着汝等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若无陛下夙兴夜寐,哪来前几年的太平光景,中平初各家庄园被黄巾贼攻破的苦头还没吃够?”

  太常卿蔡邕更是亲自给女儿写了封信,希望女儿能够规劝皇帝回心转意,莫要荒废朝政。

  嗯,在弹劾张让的奏书中,刘辩的这位丈人在言辞最激烈的那一批中属于最顶尖的。

  “陛下,不如妾回信劝一劝父亲,让父亲莫要同陛下置气……”

  “不用。”刘辩抱着怀中的香喷喷的美人,甚是惬意,“要是听劝,我这丈人就不是名闻朝野的蔡师了。”

  只被抱着的蔡琰抿了抿嘴,在心中暗暗吐槽天子小心眼——“说是不在意,但为什么前脚父亲刚顶撞完你,你就迫不及待地来这顶撞我了?”

  说了会话,蔡琰在刘辩怀中换了个姿势,忽然觉察到小天子似乎在蠢蠢欲动。

  她羞涩地问道:“陛下,现在还是白日……不如妾服侍君穿衣?”

  原本不说白日还好,一说起白日,刘辩更兴奋了。

  近几年他白日里多埋身案牍之中,少有这种体会。

  刘辩反应飞快地翻了個身,带着有些粗重的呼吸说道:“衣服脱都脱了,还穿它干嘛?”

  “可是承儿万一……唔……”

  “……承儿在阿母那,谅这时也没人敢把承儿带回来。”

  刘辩嘿嘿一笑:“昭姬放心,今日,无人来打搅我们。”

  都老夫老妻了,可蔡琰在一些时候仍会显得有些羞涩,大约是因为书中和实践有些不同吧。

第435章 他急了他急了

  刘辩居于深宫之中,但他对于外界的并非没有感知。

  实际上,他非常关注清流们的动向。

  清流们急了?

  就该急一急。

  不着急,哪有快刀斩乱麻的动力!

  越急越好。

  这也在刘辩的意料之中,越急,刘辩越开心。

  在刘辩当政之后,许多清流官员都得到了重用,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黄婉、羊续这样曾经遭遇过党锢的,如今已是中流砥柱。

  刘辩倒要看看,这些带着最崇高理想并且想要将之实现的清流们,与把握着地方最大权力和利益不愿有丝毫让步的郡国豪族豪强们不得不产生矛盾时,二者谁更厉害些。

  前者为了理想不畏杀身成仁,后者为了利益同样可以不惧全族消消乐。

  而受地方叛乱影响而出动的宦官,便是两者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在看到一众清流们的反应后,刘辩更不着急了。

  反正如今朝中各司都已步入了正轨,比较核心的尚书台、三公府、九卿,其中为主者就算不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起码也能做到中规中矩。

  于是乎,在派出张让半个月后,看到朝廷依旧平稳运行,刘辩便又给雒阳朝堂上的局势添了一把火——

  刘辩任命大将军何苗、太尉皇甫嵩平尚书事,与太傅卢植一起至云台殿处理文书。

  此诏书一出,又是一石惊起千层浪。

  天子亲政数年,眼下也没有什么天子身体不适的消息,亦没有太子监国的说头,怎么就突然多了两个平尚书事呢?

  此诏书一出,即便是相信卢植和皇甫嵩人品的清流们心中也不禁有所疑虑。

  还有一些性情冲动的,已经开始上书弹劾卢植、皇甫嵩和何苗了。

  而又由于皇帝一直没有公开露面过,除了有继续上书谏言刘辩不可荒废朝政的奏书外,还有人怀疑卢植他们挟制了天子。

  初时刘辩还不把后面这话当回事,直到从贾诩处接到消息,有太学诸生听闻这一消息后,义愤填膺,自发组织想要到南宫叩阙求见天子。

  永远被煽动,永远在感动……面对这群年轻的太学生,刘辩也有些无奈,但也不至于真让他们叩阙。

  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出了后宫,去逛了逛尚书台、御史台之类的地方。

  在御史台,刘辩遇到了孔融和边让。

  两人看到刘辩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当面劝谏起来——

  孔融先道:“臣顿首以闻,陛下多日未处理朝政……”

  “等等,卿先莫言其他,谁说朕多日没有处理朝政的?”

  孔融答道:“陛下已经连续取消三次朝会,平日里也未见陛下至尚书台,臣听闻陛下也多日未去云台殿了。”

  “这些与朕处理朝政何干?且不论其他,就说这段时间来,有何朝政被延误了?”

  孔融想了想朝中及地方最近发生,竟一时想不起来。

  各类事务的确如往日一般都被及时处理了。

  孔融语塞之后,边让立马接力:“臣昧死以闻,中常侍张让至冀州,使冀州民心惶惶,人人自危。请陛下召回张让,以安百姓之心。”

  “此是骠骑将军奉朕之命前去调查叛贼的,兼以安抚百姓,与之无关者,何须忧虑?若是有人借机欺凌无辜百姓,自有有司弹劾,可若是为叛贼张目,朕决不轻饶!”

  随着刘辩与孔融、边让的谏言和问答传出,关于卢植三人的谣言的烟消云散。

  就在群臣们期待刘辩自此之后继续恢复以往的勤政时,刘辩又玩起了消失。

  这一回天子吸取了以前只在后宫的教训,也可能是因为有些国家大事可以直接交给太傅和两个平尚书事处理,之后群臣们发现天子开始乱逛起来。

  时而带着两位太后和后宫妃嫔们去西园游玩,这时候天子大约会去西园军中坐上一坐。

  有时天子也会出了皇宫去往驻扎在南北两宫之间的北军营地见一见北军的将士。

  但除此之外,大臣们几乎就见不到皇帝的身影了。

  这也向外面传递了一个消息,天子是身体健康的

  就这样又过了半個月,徐州传来消息,又出事了。

  行为、思想、作风都很有特色的徐州刺史巴袛这一回却有些束手无策。

  叛乱自广陵郡而起。

  这一回可不像当初阙宣那一次乌龙的叛乱。

  刘辩在徐州传来的军报上看到了熟悉的一幕——“州郡兵一至,叛贼各归家里,复为良民,调查询问,皆作不知。叛乱之地百姓甚多,恐刑罚伤及无辜,不敢以重刑。纵然捕获少许叛贼,难伤其根本。”

  巴袛与广陵太守只能率军来回救火。

  但这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随着火情马上波及了徐州其他几个郡国,州郡兵的兵力已然不足。

  此次叛乱的始作俑者是谁根本不用多说。冀州的豪族豪强们好歹知道与时俱进,先借着黑山贼搞事,而徐州的豪族豪强们竟还掏出了一百多年前的就被记在史书之上的老办法。

  不知该说他们蠢笨,还是他们故意如此,想要引发燎原之火。

  但也不得不说,这种近乎耍赖的办法虽然老旧,但是有用。

  起码单靠地方官员之力解决不了,巴袛很快把事情推给了雒阳。

  此时,已经痊愈的中常侍赵忠迫不及待地刘辩请命。

  刘辩当即应允。

  一个月前,张让与满宠出发时,刘辩还打着董重的名头,只让张让带着监军的身份。

  如今徐州的豪右们不装了,刘辩自然也干脆地摊牌了。

  直接以中常侍赵忠持节为使,前往徐州。

  术业有专攻,曾经专门培养的用来抄家抓人的骠骑将军的部曲都已经被带去了冀州。

  如今,刘辩只能退而求其次,没那么擅长抄家抓人,那就派战斗力高的,且以量取胜!

  要想办好事,随行的精锐军队是必须的。

  最终在思虑之后,刘辩派出了校尉张扬搭配别部司马太史慈的选择。

  又因为这两人也都没接触过这些情报之事,刘辩又从校事部调了牵招相助。

第436章 贾诩求才

  对于赵忠的任命又引发了一众朝臣的强烈反对。

  但已经把徐州的作乱的豪族豪强们看作冀州杀死赵延那帮人的同党的赵忠全然不理会这些,在接到诏令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军队坐着黄河上的楼船一路向东。

  有卢植、皇甫嵩在前面顶着,刘辩能摆脱大臣们的骚扰,但面对幽怨的贾诩,刘辩却有些尴尬。

  满宠自不必说,自从加入到校事部以来,一直很得重用。

  牵招在当初跟着何进去各郡国巡察学校之时,那时他跟在王朗和邴原屁股后面学到了许多,回归雒阳之后,他亦成了贾诩的得力助手。

  然现在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贾诩痛失两大干将。此外,原本经常充当他和天子沟通间桥梁的张让也离开了,这让他以前能轻松借着张让名头去做的事变难了,这让他如何不幽怨呢!

  “臣是真不容易啊,陛下是知道的,校事部的底子本就薄弱,想要培养出一个得用的人才万分艰难,可即便如此,臣还是做到了。”

  “但是……”贾诩越说越悲伤,“臣如今,身侧已无人可用了!”

首节 上一节 261/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