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81节

  他此前前来关东,训斥滥杀的孔融对蔡邕来说只是顺带手的事,他因文学和孔融的关系不差,不会逮着孔融训斥。于他而言,为太学补充更多的年轻俊才才是当务之急。

  为此,蔡邕特意规划了一条从陈国回京的路线,绕着雒阳转了一大圈,还是听说了刘弘之死,才匆匆回京。

  招生半道崩殂,蔡邕回到雒阳后又想了个主意——传公文给各郡国文学,放开了名额限制,令其推选郡国中的俊才及童子通一经者,可前往雒阳参与加入太学的考核。

  名额一多,便需要通过考核才能加入太学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学之外,一个二十左右的年轻士人正牵着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手停在原地,望着熙熙攘攘地太学门口,面露憧憬之色。

  少年模样俊美,年轻士人的容貌也值得称赞,只是与少年相比,后者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脸稍稍长了一些。

  “阿弟,未来数年,你我兄弟二人便要在此间生活了。”言语间,年轻士人显然是对兄弟二人通过太学的考核信心十足。

  少年同样很自信,他望着前方被一群人围着的一座座石碑,好奇地问道:“阿兄,那里就是熹平年间刻下的石经吗?”

  “应该是了,不过现在那里人多,等过些时日安定下来,再来欣赏不迟……当年叔父就曾在雒阳游学,言说雒阳好多人啊!”

  年轻士人继续说:“太学尚不在城中,还不知雒阳城是何等盛况……”

  听到兄长这么说,少年再度憧憬起来。

  此时,正有人从此经过,听到兄弟二人之间的谈话,好奇地看了过来。

  那人比少年高一些,可身材瘦小,看起来很丑,却又丑得没有特色。

  两人见了此人的相貌,却都颇有修养,见被盯着看,那位阿兄先拱手道:“敢问阁下,有何指教?”

  阿弟也跟着拱手作揖。

  来人见两人如此知礼,也不算失了礼数,回礼道:“在下王粲,字仲宣,见两位似是初来雒阳,却对考入太学胸有成竹,是以驻足。”

  他话虽是对着阿兄说的,但却多看了阿弟几眼。

  王粲本以为是陌路人,却不想对方听过他的名字——“原来竟是王君当面!在下诸葛瑾,字子瑜,此是舍弟诸葛亮,还未取字。家中叔父为山阳郡监察从事。”

  山阳郡是王粲的家乡。

  王粲倒不是太在意这个,他盯着年少的诸葛亮,问道:“汝小小年纪,是来考童子郎的?”

  诸葛亮少而聪慧,他一早就看出对方驻足多半是为了他。

  而今知道了对方的来历,坦然答道:“正是如此。”

  “考童子郎向来严格,你就不担心考核不过?”王粲问道。

  诸葛亮自信地摇头:“此非吾所虑之事!”

第318章 诸葛

  “伯符、孟起,今日我在太学门口遇到了一个有趣之人。”

  “论起来,他比我等还年幼些,是来太学考核童子郎的。不过见他那自信的模样,倒是有我当年的几分架势了……”

  眼见着王粲说着说着就日常的吹嘘起了自己,孙策与马超不约而同地翻了个白眼,然后继续听前方正在代博士讲课的博士资深弟子。

  见两人不再理会自己,王粲用只有自己听得到的声音喃喃道:“就是容貌过于俊美了些……”

  别误会,容貌俊美在王粲这里可不是什么加分项。

  不过他觉得诸葛亮小小年纪,便能有必过童子郎之试的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便是同他一样的神童。

  王粲觉得应是后者。

  这应当算是神童之间的互相吸引吧,让王粲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

  虽然王粲和孙策、马超关系不错,但孙马两人在经学上的造诣……这么说吧,他们俩这辈子能达到王粲现在的水平,便是烧了高香了。

  包括现在听人讲经,真正需要认真听讲的是孙策和马超,王粲主打一个陪伴。

  如果能从讲课博士弟子的口中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见解用以裨补他在经学上的不足,这才是少见的事。

  所以王粲在某些时候还是有些寂寞的。

  在课上,他不可避免地打起了小差,他想到,就算太常奏请放开了地方举荐童子郎的名额,但因为考核的存在,实际得到的举荐的童子并不多,这时候,诸葛亮应该已经正在接受考核了。

  既然这样,不如去等等看?

  做下了决定,王粲高兴的挥了挥衣袖,却不小心带动了身前的桌案,发出了刺耳的声音,引来了屋中太学生们的瞩目。

  博士弟子早就留意到了王粲,对他本就积累了些怨气——你是得太常公称赞不假,却也不是你在课上肆意的理由。

  遂义正辞严地斥道:“今时为汝停顿这片刻,于在座诸君而言,平白损耗了多少光阴?”

  王粲心中想着事,外加理亏,便没有与人争论,只毫不在意地致歉一番,便离开了此处。

  刚出屋没走两步,却见孙策和马超追了上来。

  王粲明白两人的心意,心中一暖,嘴上却还是责怪道:“我是不用听他讲经,但你们不一样啊。”

  三人相处久了,孙策和马超哪里不明白王粲的刀子嘴豆腐心,孙策干脆问道:“说吧,伱打算去哪?还想抛下我们不成?”

  王粲与行事向来果断的孙策和马超一起久了,也不纠结,径直去了太学内考核童子郎的地方。

  ……

  蔡邕对这次考核极为重视。

  绝不能出现舞弊之事。

  是以他和太学祭酒杨众带着博士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无论什么时候,神童都是很好的扬名手段,出名要趁早的道理古人也知道。

  似陈纪、孔融等名士,都有年幼时面对老一辈的调侃刁难机智反击的故事,流传出来后世人便知道了谁谁谁天资聪颖。

  这可比宣传出生时从娘胎里带块玉有效多了。

  而童子郎,干脆就是官方盖章认证了。

  既然是扬名的好手段,那么就避免不了有人上下其手,买通考官、虚报年龄……种种手段,不一而足。

  对于太学生的考核,蔡邕效仿策试时的手段,当天出题当天考。主要的考核内容是《论语》,对于蔡邕来说信手拈来。

  太学的五经是不包括《论语》的,也可以说对《论语》的了解是成为太学生的基础,连这点基础都没有,还怎么更进一步地研究经学?

  过了这一关,便有资格成为太学生了。

  按照蔡邕的规划,到了这一层,会根据家世来决定是否要免除赋税。这波因为政策而产生的招生热势必会带来太学生数量的增加,虽然还未有定数,但达到巅峰期的三万太学生也不是不可能。

  若全都免除赋税,国库实在伤不起。

  对于大族豪强来说,赋税不过是毛毛雨,就算不免除,太学生的名额同样能起到安抚的作用。

  相较于难度偏低的太学生入学考试,童子郎的考核却不同,因为童子郎的要求是年少而通一经。

  这就比《论语》高出一个档次不止了,如此,才能称得上的神童。

  可每天就着《论语》出新题倒不麻烦,可若是为着人数不多的童子每日专门出五套新的五经试题……那蔡邕也别想干别的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治学的郑玄被蔡邕拉了进来。

  童子有没有真才实学,甚至都不用笔试,与郑玄谈一谈对经典的见解,便足矣了。

  不过郑玄还是很正式地每天出新题,任劳任怨地接受蔡邕的压榨。

  只是童子们多有滥竽充数者,或是只知死记硬背,融会贯通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但起码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然这样的童子在郑玄心中称不上神童之名。

  话说回来,郑玄是有资格这样评价的,他小时候没成为童子郎是因为家境不好没机会,谁年少时不是个神童呢!

  童子郎这边进展不顺的情况蔡邕是知晓的,这天,他安排好太学生们的入学考试,就来到了郑玄这边看看情况。

  童子郎的考核也已经接近尾声了,与还需要发榜的太学生考试不同,童子郎因为参与人数少,现场便可定下去留。

  蔡邕到时,见在场所有童子都在伏案书写,唯有一人端坐,闭目养神,面前的笔墨纸砚都已经收起了,且并未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姿态。

  光是这一点,就与其他孩童拉开了差距。

  蔡邕来到郑玄身边,但后者都没抬头看他,他也不在意,顺势看起了郑玄面前的答卷。

  这一看,他登时明白了原因。

  好一会儿,蔡邕才想起留意答卷的一侧——琅琊诸葛亮。

  此人之才,不逊王粲。

  蔡邕又看向诸葛亮,他的年纪比王粲还小啊!

  未久,答题时间已经结束,趁着房间内收卷的嘈杂声,蔡邕小声对郑玄感慨道:“以前,我打算将我的藏书送给仲宣,而今却得纠结了。”

第319章 五小只

  王粲三人对于太学已经很熟悉了,很轻易地找到了进行童子郎考核的地方,蔡邕过来时他们已经在等候了。许久之后,他们就看到多个年岁不过十一二的少年从房间内出来,但王粲却并未从中发现诸葛亮的身影。

  等待的时间颇为无聊,眼见着没有童子再走出来了,王粲口中的诸葛亮都还没有出现,马超问王粲道:“仲宣莫不是在骗我们……还是说仲宣被骗了?”

  王粲也有些拿不准了,虽没有考察过诸葛亮的学识,但他本能地感觉诸葛亮的自信不是装的。

  他说道:“蔡公与郑公不是都没出来了,再等一等。”

  三人闹归闹,心里却是门清的,就算考试考完了,闯考场的事依然干不得。

  又等了一会,连孙策都开始怀疑起来,询问起了王粲与诸葛亮见面时的更多细节。

  然后发现王粲判断诸葛亮是神童的很大原因在于直觉……

  于是他对此事的判断与马超一般——“只怕那个诸葛亮连参加童子郎试的资格都没有吧!”

  见此,有些动摇的王粲却是嘴硬地坚持起来:“说不定是蔡公与郑公发现了诸葛亮的大才,正留着他呢!”

  孙策马超对视一眼,没再继续抢白,而是继续在考场外陪着王粲等候。

  三人中孙策年纪最大最成熟,已经在思索待会如何安慰王粲了。

  不多时,考场中开始陆续有小吏出来,依旧不见诸葛亮的身影,在孙策与马超看来,事实已经昭然若揭了。

  孙策安慰道:“仲宣莫要难过,近日来太学鱼龙混杂,出现些信口开河之人也是有的……”

  孙策与马超正绞尽脑汁地安慰呢,却听王粲欢呼道:“你们看蔡公与郑公身后是谁?”

  两人看去,的确有一个俊美少年跟在蔡邕和郑玄身后。

  竟然是真的啊!

  王粲也是松了一口气,脸上难掩的得意——“随我前去拜访蔡公与郑公!”

  说罢,他整理了一下衣襟,当先走了过去。

  孙策与马超闻言赶紧效仿起来,跟在王粲身后,恭恭敬敬地跟着王粲朝蔡邕郑玄行礼。

  二人虽是二千石之长子,但若没有王粲这层关系,蔡邕郑玄哪知道他们是谁啊!

  蔡邕微笑着扫视过三人,最先问道:“汝等缘何在此?”

  他望着王粲,脑子里又想到了身后跟着的诸葛亮——王粲似是比诸葛亮大四岁,却没有比诸葛亮高上多少,两人一个身材瘦小、面容丑陋,另一個小小年纪便已经可以瞧出日后英朗的风姿。

  正如王粲所猜测的,诸葛亮之所以现在才出来,是被他和郑玄看上了,留下来另外考校了一下。

首节 上一节 181/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