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42节

  “当天,五十人的游学团,有一半都开始拉肚子,拉到虚脱,拉到脱水。”陈末十分无奈的说道:“臣不让儒生喝溪水,臣告诉他们不干净,儒生还说臣多管闲事,还告诉臣这就是如此人迹罕至之处,自然澄净之水,如何饮用不得?”

  自然澄净之水,纯天然无污染,这就是儒生坚持认为溪水可以喝的原因,但正是这个原因,当天就二十多个人拉肚子,拉到了脱水的地步,这直接导致了三天时间,整个游学团只能止步不前,大大的耽误了出行的规划。

  “儒生那边很快开始内斗,最有生存经验的李贽首先被排挤了,后来就是林辅成,两个人被排挤之后,就立刻开始内斗,真的是服了。”陈末说起这段经历,整个人脸色都是黑的,这闹出了不小的乱子。

  陈末回答了陛下的问题,为何林辅成和李贽没有提醒,因为他们被排挤了。

  因为内斗,有三个人合起伙来嘀咕,缇骑们离得比较远,一个没看住,这三个人就跑了,差点没找到他们。

  他们自己离开,很快就迷路了,迷路了就乱跑,让缇骑一顿好找,不乱跑,还没那么难找,这三个人还自己内讧了,分道扬镳,这要是没把人带回来,陈末也有责任。

  后来缇骑们只好离的近一些,防止再出现意外。

  “儒生那边内斗,缇骑就没有吗?”朱翊钧从十岁开始操阅军马,但他没有行军经验。

  “有,这缇骑里最不缺的就是刺头了,都被臣收拾了一顿,就服了。”陈末笑着说道:“臣在草原上当了五年的墩台远侯,收拾几个刺头,还是很轻松的。”

  军队就是强者为王,拳头就是硬道理,陈末有着丰富的生存经验,再加上本身也很能打,一出宣府,当天就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很快就把缇骑、家丁们,收拾的服服帖帖。

  “儒生们似乎从来不规划什么,第七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断水缺粮了,林辅成和李贽被赶到了缇骑这边,还是姚家的二少爷姚光铭跑来求助,臣就让人借了一批水食,臣赶到的时候,好家伙!儒生见到了一头野猪,打算徒手摁野猪!”陈末瞪着眼睛说道:“那可是野猪啊。”

  一猪二熊三老虎,说的不是野兽的实力,说的是对人的危险程度,排第一位的就是野猪,因为野猪比较常见,而且性格凶猛不怕人,熊和老虎的数量就少许多,生性极为机警,会主动避让,因为恐怖直立猿并不好惹,尤其是带武器的人。

  徒手按野猪,这在陈末看来,就像是找死一样,陈末快马赶到,搭弓射箭,击伤了野猪,最后在其他缇骑们赶到后,将其围杀,才算是没有酿成悲剧。

  第七天开始,缇骑们和儒生才算是合流,这些肯去草原游学的儒生其实都不是贱儒,只是他们有自己的骄傲,但这些骄傲,很快就倒在了无情的自然面前。

  仅仅七天后,这些儒生们就接受了现实,从自力更生变回了被家丁伺候的少爷,被伺候不找麻烦,陈末就谢天谢地了。

  骄傲被击碎、善良被欺骗、认知被颠覆、怜悯被利用、赤诚被辜负等等,都是陈末的奏闻,儒生们这次草原游学,还是颇有收获,至少大明又少了五十个可能成为贱儒的儒生。

  “林辅成知道黄公子就是朕了吗?”朱翊钧好奇,这快一年过去了,林辅成难不成还没猜出皇帝的身份吗?

  “臣起初以为他是难得糊涂,但后来发现,他的确是真糊涂,李贽是知道陛下身份的,多次暗示他,但林辅成就是没听出来。”陈末真的以为林辅成是装糊涂,后来发现,林辅成真的以为,大将军府的黄公子,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有一次,李贽说到了缇骑调动需要中旨,也就是黄纸,皇帝亲笔御书调动。林辅成理所当然的说:大将军为武勋之首,陛下自然要优待,这是赏罚分明;

  李贽又说:超过百人调动都需兵部。林辅成回答说:理当如此,戎事本就国朝大事,自然要慎重;

  李贽就差明说:随扈的缇骑是圣意!大将军也有大将军的难处,请调缇骑是很犯忌讳的!

  但林辅成觉得戚帅南平倭,北拒虏,戎事方面大将军府当然能做主。

  后来,李贽放弃了告诉林辅成真相,除非直接点破。

  次日的下午,朱翊钧去了燕兴楼,一来他要去燕兴楼看账,这也是每一旬一次的看账时间,燕兴楼交易行的帐,主要是千分之三的印花税和船舶票证的认筹;二来是为林辅成和李贽接风洗尘。

  这两个人去了一趟草原可不白去,至少确定了灭佛令的必要性。

  船舶票证依旧是如火如荼,但因为五桅过洋船开放了民间购买,导致交易行的五桅过洋船的数量始终维持在每月五艘的水平,引起了交易行经济买办的不满。

  本来可以加餐,结果这加餐生生被江南的士绅给抢走了!

  在燕兴楼交易行认筹的主要是北方的势要豪右,他们没有地利,自然不能亲自出海,在北方势要豪右看来,南方士绅请愿开放五桅过洋船就是跟他们争利!这等大船就该掌控在朝廷手中!

  “不让买船的时候,说朕吃独食,现在朕让买船了,而且还卖五万银每艘,又说朝廷失了威严,怎么做怎么错!”朱翊钧两手一摊,对着王谦说道:“王大公子,你看朕这个皇帝当的,一根筋变成了两头堵。”

  “感情朕做什么,他们都不满意是吧。”

  “是的,只要银子没有完全进他们的口袋里,势要豪右就会一直有怨言,任何一条政令,或者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王谦俯首说道。

  王谦的意思很明显,既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就要有条件的让忠君体国之人满意,这样就有更多人团结在陛下身边了。

  “有人打造船厂的主意。”王谦面色十分难看的说道:“臣听闻,近来有人鼓噪风力言论,图谋大明五大造船厂。”

  龙江、松江、密州、福州、广州五大造船厂,不是单纯的五个官厂,而是五个产业集团,造船的产业链有多长,这五个官厂的规模就有多大。

  鼓噪风力舆论,主要集中在批评与民争利、批评官厂僵化、批评官厂腐败、批评官厂舍本逐末。

  僵化和腐败,是朝廷一直关切的问题,而且进行了数次的肃贪,僵化也在逐步改良,批评舍本逐末,这主要是批评规模。

  “五大造船厂现在有工匠十五万人,这十五万人都是壮丁,工匠不操持农桑,就是舍本逐末,有些人打算把土地抛荒的责任推到官厂的头上去。”王谦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这些家伙,就是看上了官厂利厚,想要官厂本身,而不是为了土地荒芜之事。”

  “没有官厂的时候,土地也在抛荒,这是小农经济天然封闭之下的必然。”

  林辅成和李贽在讨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封闭性、分配不合理的时候,就解释过这个循环。

  因为分配不合理,粮食无法商品化,有需要的没有消费能力,有消费能力的没有需求,生产停滞;

  因为局限性,生产力和生产手段落后,抗风险能力极弱,一场天灾,就算是富农、地主也要颠沛流离,生产不稳定;

  因为封闭性,导致缺粮的地方没粮,不缺粮的地方粮食堆积腐烂,交通运力的匮乏造成了这种普遍现象,粮食无法顺利流转;

  导致土地抛荒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吸纳的是游民,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整体稳定。

  “你说的这个问题,万阁老也跟朕说过。”朱翊钧嗤笑了一声说道:“整天说朕搞的官厂是破铜烂铁,怎么往自己手里划拉的时候,一个个都这么劲头十足呢?这官厂种植园,可是有朕一半的股份,跟朕争利,他们手里有几个团营!”

  大明开海目前有两个重资产,一个是造船厂,一个是海外一百五十处种植园,这一百五十处种植园有田产超过了一百五十万顷,不多,也就是一亿五千亩的种植园而已。

  朱翊钧就是大明天下最大的地主头子!

  而这两项重资产里,有一半股份是内帑的,也就是皇帝本人的,是当初开海投资时候,朱翊钧联合各方花费3712万银重金打造。

  谋求官厂,可不就是在跟皇帝争利吗?

  大明皇帝的贪婪和吝啬,从爱尔兰到长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第620章 奇怪的合理化

  官厂团造法,其实是大明朝廷对皇权的一种妥协,是政以贿成的典型,大明朝廷把皇帝拉上车,等于把皇室、皇权拉上了车,将官厂团造跟皇权牢牢的绑定在一起,谁动官厂,谁就是在挑衅皇权,贿赂就是每年一半的利润分成。

  王崇古在探索官厂团造法的时候,深入了解了大明国初的两种制度,军屯卫所制和住坐工匠制,一个是太祖高皇帝,一个是太宗文皇帝。

  王崇古发现,以杨士奇为首的江南势要豪右,在正统初年,一共七次,请朝廷将无用的龙江造船厂扑买,哪怕张太皇太后以不得变卖祖宗基业为由,第一次就拒绝了,但还是有高达七次的请命,最后付之一炬。

  这个时候,王崇古就确定要把官厂团造法和皇权牢牢绑定在一起了,祖宗基业这杆大旗,连皇帝都得顾忌,哪怕是烂了、大火烧了,也不能给这帮狗杂碎兼并掉,龙江造船厂最后一场大火之后,在时光的冲刷下,慢慢成为了遗迹。

  天下人人为私,皇帝也不例外,从于谦开始主张的天下唯陛下一人公耳的政治主张,也是一种理想国,现实是皇帝也会自私,而官厂成为了皇帝的家产,就是王崇古在曲折道路里找到的不是最好,但是能用的法子。

  而现在,有人又又又把主意打到了这些‘破铜烂铁’的身上。

  “鼓噪土地抛荒是官厂团造吸纳了工匠劳力为起点,这只是开始,只要风力舆论影响到了朝廷决策,那么下一步,就是扑卖,哪怕朝廷不肯扑卖,也可以让官厂在交易行扑卖认筹。”王谦谈到了侵占公产的具体手段,其中一种是将‘效益不好’的官厂直接扑买到手里,第二种则是缓缓图之。

  毕竟有些资产,就是晋惠帝那个痴傻儿也知道,是生金蛋的鸡,比如海外种植园,只需要极小的成本维护,就能获得极大的收益,橡胶、甘蔗、棕榈油、红木、椰子、蕉麻(宝钞原料)、烟草、茶叶等等,毕竟倭奴、阉奴、黑番,都是廉价劳动力,这些经济作物,也都是硬通货。

  风力舆论是如何影响朝廷决策?

  其实也简单,风力舆论就是通过各种阴谋论、谎言、断章取义的进行饱和式轮番轰炸,就像是一個人拿着个大喇叭在耳边不停的喊,久而久之,三人成虎,这些贱儒言论,不停的侵蚀着稳固的公序良俗,掏空根基之后,重塑公序良俗,进而用重塑的公序良俗去影响律法、政令、军政、经济等等方面的决策。

  大明在一百多年前,就经历过好多次,那就是大明从开海到闭关锁国的转换,就是这种风力舆论重塑公序良俗的典型案子。

  朱翊钧管不了自己的身后事儿,也没人能管得了,但在他手里,谁都别想!这些破铜烂铁就是锈穿了,碰都别想碰。

  李贽和林辅成早就到了,他们一直在另外一个包厢里候着,一直等到皇帝和王谦说完了燕兴楼交易行的事儿,二人才来到了天字号包厢。

  “真的是三生有幸,两位东家,为我二人接风洗尘,一个当朝次辅独子,一个武勋之首的贵公子,想我林辅成一介白丁,能有二位为某接风,某当真是死而无憾了。”林辅成坐在椅子上,颇为得意的说道,他的姿态非常放松。

  朱翊钧观察了一下林辅成和李贽的坐姿,李贽是个狂夫,地地道道的那种狂夫,但是坐在皇帝对面还是不由自主的拘谨,屁股就半个坐在椅子上,眼睛不敢乱看,说话也不敢张狂,甚至都不敢太大声,王谦给他倒茶,他都是双手把茶杯举起来。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在皇帝面前失礼,是要被拉去打廷杖的,哪怕是张居正也不例外,当然皇帝不舍得就是了。

  而林辅成则完全不是,他靠在椅背上,左看看右看看,说话十分的随意和洒脱,也很大胆。

  很明显,林辅成在李贽多次暗示之后,仍然没有察觉出黄公子的真实身份来。

  “黄公子,我在草原呢,弄到了一本书,算是奇闻一件,给黄公子闲暇时候看看乐子。”林辅成拿出一本书,作势要递出去。

  李贽面色大变,劈手夺过去那本泛黄的书,急的满脑门是汗,一时间李贽恨不得现在面前有个火坑,自己带着这本书一起跳到火坑里,这样一来,就没人能够知道这本书上写的什么了。

  “怎么了?拿来给咱看看。”朱翊钧略显疑惑,让冯保把书取来。

  李贽暗道一声完了!这下全完了。他两手自然下垂,靠在椅背上,生无可恋,这人间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只希望陛下不要族诛,面如死灰,如丧考妣。

  林辅成只觉得李贽反应很怪,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李贽不也看的津津有味,怎么就不能跟黄公子分享一下呢?

  一个人的快乐分享个两个人,就是两份快乐!李贽根本不懂分享。

  朱翊钧简单的翻看了一下,面色如常的看了林辅成一眼,只能说这货,有的时候真的很聪明,有些时候,是真的挺蠢的,这事涉谶纬之事,林辅成也敢拿来给他看,胆子不是一般的大。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老朱家的八卦》、《朱棣在一百七十年后证明我娘亲是我亲娘》、《皇帝陛下和三娘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本书本名叫《蒙古源流》,是一本蒙文番夷的史料,这本书本来是记录成吉思汗、忽必烈这些蒙古可汗的书籍,但是蒙古的荣光已经作古,写出来没人看,所以变成了大明皇帝老朱家的八卦。

  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朱翊钧翻到了涉及自己的那一章,看的目瞪口呆,他和三娘子的绯闻在书里有鼻子有眼儿,甚至还有大篇幅的细节描写。

  “不是,三娘子入京那会儿是万历元年啊,那时候这皇帝才十一岁,有心无力啊!胡编乱造能不能考虑下年龄的问题?!”朱翊钧看着上面的内容,瞠目结舌,连姿势都有。

  三娘子第一次入京面圣,是在皇极殿的地基上,那会儿皇宫的中轴线,被一把大火给烧的一干二净,朱翊钧那会儿朝不保夕,躲在李太后、冯保、张居正的铁三角的背后,瑟瑟发抖。

  李贽已经紧张到说不出话来了,他倒不是怕死,而是死在编皇帝的段子,实在是太难看了,他不能接受这种死法。

  “要不说是笑话呢?”林辅成倒是颇为自然的说道。

  “好嘛,还是最新篇幅的。”朱翊钧翻动着这本书,里面关于他的篇幅很长,已经写到了最新,紧跟时事。

  三娘子认领了一个女儿,这是报闻朝廷的,领养女儿,就是打定主意了,绥远布政使是流官,不是世袭土司,三娘子连养子都不领养,而在这本书里,三娘子这个领养的女儿,是跟皇帝秘密生下来,大家都叫那女儿四公主。

  真就是紧跟时事,连什么时候怀的都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线,有一年三娘子入京送羊毛遇到了大雪天,那会儿没驰道,只能在京师过年,就是那一次怀上的,孩子是在京师秘密养大的,挺过了最容易夭折的年纪才带回草原。

  “这书里的逻辑居然还挺完整的。”朱翊钧看完了整个故事集,也不得不承认写故事的人逻辑非常缜密,因为三娘子的政治立场是完全和解派,就是大明和草原融为一体的和解派。

  政治是很复杂的,每个人在洪流之中的决定,都是跟世势紧密相关联的,要理解政治活动和立场,需要庞杂的信息,而这本书从另外一个通俗易懂的角度上,理解了大明攻伐草原的若干问题。

  这本书回答了几个问题,第一个三娘子为何在在入京面圣后,铁了心的要跟着朝廷走,真正的原因是国力的转变,三娘子看到了地基上的皇帝时,就知道天变了,但书里言简意赅的总结为:因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简单粗暴。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大明攻伐俺答汗的时候,三娘子为何按兵不动,等到板升城被攻破的当天就迫不及待的投降,真正的原因,自然是大明天兵天将的强大实力,让人无法抵抗,同样也是为了践行完全和解的主张,这是和解派的合力,不是三娘子一个人的决定,但书里总结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

  第三个问题,朝廷攻取了绥远之后,居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选择了设立绥远,而后推行王化,三娘子仍然是绥远地方主政之人,活跃在政治活动中,大明投入了超过三千万银开发矿山和驰道,大力推广定畜,而非游牧,大明为何要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进行王化。

  真正的原因是大明为了边方的安定,为了绥远的矿产,书里总结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

  还有比如羊毛生意为何归三娘子统一分配?因为大明发现草原人算不明白账目,三娘子能算明白,算学对一些人而言,就跟天书一样,而书里总结为:三娘子是皇帝情妇。

  总之一句话,一切都因为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让事情变得充分的合理了起来。

  而三娘子是皇帝的情妇这件事,在草原人看来,这就是皇帝王化草原的诚意。

  是的,在草原人看来,这就是诚意,书里不吝啬任何溢美之言,夸赞了三娘子和皇帝这段关系的美妙,夸赞了大明皇帝金口玉言,说到做到,不让自己的女人受委屈,也让草原人不必担心皇帝出尔反尔。

  因为恶劣的环境,草原上的收继婚制仍然十分流行,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叔、伯、儿子(亲生子除外)、侄、甥等的行为,就是收继婚制,所以三娘子这段关系,不会被认为是三娘子的背叛,因为三娘子本身就是被俺答汗从瓦剌抢来的,那时候三娘子九岁就嫁给了俺答汗。

  在书里,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爱却因为草原人生计,为了国泰民安,爱人只能别居、一年只能在送羊毛的时候见三次面、爱而不能长相厮守的凄美爱情,多少有点像牛郎织女的故事。

  “简直是胡说八道!”朱翊钧看完了整本书,拍着桌子说道:“忠顺夫人是个政治人物,我大明皇帝很尊重她为了草原和大明都能安居乐业,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这本书在草原流传极为广泛,草原人都比较认可,绥远布政使忠顺夫人,似乎也在默许这本书的泛滥,毕竟女人当家,属实不易。”林辅成倒是可以理解三娘子为何默认这种谣言的泛滥。

  因为这种谣言的泛滥,能够稳定她的地位,三娘子一手提拔了两个万户,这两个万户后来背叛了她,投靠了俺答汗,现在因为这种谣言在泛滥,这两个万户现在又转投到了她的门下。

  若这种谣言为真,那在草原造反,皇帝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平定。

  潘季驯主要在河套地区,绥远往东,都是三娘子管理,他一个女人,管起来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狐假虎威,就会简单很多。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名声这种东西,也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这句话对朱翊钧同样适用,一切都是为了稳定统治。

首节 上一节 742/8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