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44节

  戚继光发的文叫《狗屁不通平倭记》。

  这个余结舌写的平倭记,是以一个台州太平县母亲的视角,描写客兵在台州平倭的内容。

  里面的内容可谓是不堪入目。

  这篇《平倭记》塑造出来的倭寇,是仁义之师,他们的入寇是为了解救陷入朝廷苛责的百姓之中,在里面大量描绘了百姓们对倭寇的欢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景象包括了倭寇教百姓种田、替百姓兴修水利、替百姓剿匪安定地方、为了救百姓的牛,一个倭寇被大水冲走。

  但是随着戚继光带着南兵平倭,画面开始急转而下。

  这位母亲被戚继光帐下一个小旗(十人队长)给强淫了,母亲的大儿子听到了动静,要杀这个小旗,结果被小旗以通倭为名给斩杀了,这位母亲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但是依旧无法满足小旗的私欲,自己的女儿很快就惨遭毒手,而这个太平县小村寨的女子大多数都遭了客兵的毒手。

  这还不算完,小旗的名字里带一个鲫字,就不准备乡民捕鲫鱼,如此种种恶行,数不胜数。

  不知道人还以为戚继光才是倭寇呢。

  戚继光从军队建设、倭寇暴行、平倭战功、百姓拥戴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反驳。

  “人点齐了吗?”朱翊钧已经带好了兜鍪,全身披挂,站在承天门前,询问着赵梦祐,是否点起了兵马。

  赵梦祐看着那门略带狰狞的九斤火炮,颇为郑重的问道:“陛下,人齐了,但,就是个书社,也用不到火炮吧。”

  “用不到也要拉过去。”朱翊钧并未上马,带着甲胄鲜明的缇骑们上街了。

  他不是戚继光,他不是老好人,他生气了。

  戚继光还能耐着性子去反驳其中的种种,而朱翊钧直接让锦衣卫督办。

  他出门还专门让王崇古给了驾帖,这不是黄纸案、白纸案,而是铁案,朱翊钧是个很守规矩的人。

  赵梦祐已经查清楚了妖书的来历,朱翊钧亲自带队处置,他年龄小,还有胡闹的资格,再大点,手刃贱儒这种事,就难做了。

  朱翊钧来到了这家书社,将九斤火炮堵在了大门口,缇骑将整个书社团团包围了起来。

  “去喊话,数到三不开门,就开炮。”朱翊钧语气冰冷,他示意骆思恭去喊话,骆思恭上前三步,大声喊道:“陛下说了,数到三不开门,就开炮!”

  “三!”

  “二!”

  “…”

  骆思恭终究是没喊出那个一来,因为门从里面打开了,乌泱泱的跪倒了一大片。

  朱翊钧提着戚家腰刀走进了书社内,书社一共七人,全都被摁在了地上,朱翊钧找到了那个名叫陈友仁的笔正,平倭记就是这个陈友仁写的。

  “陛下,草民愚钝,草民不知其详,胡言乱语,陛下饶命啊!”陈友仁见到了刀子,终于知道怕了,这皇帝亲自上门处置,是陈友仁万万没料到的。

  这段时间,各种杂报层出不穷,围绕着劳动图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陈友仁之所以要写这么一本平倭记,是基于柔远人和兴文匽武的两个大前提为立足点。

  他在《平倭记》里写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塑造一种倭寇也是人,倭人也不全都是坏人,大明军也不全都是好人,顺便渲染一下客兵的危害,这些客兵只知道杀人,坏事做尽。

  这种不顾事实的胡说八道,在大明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兴文匽武,不把武夫渲染成十恶不赦之徒,如何达到兴文匽武的目的?

  陈友仁就是在炒冷饭,发表逆天言论,来博得的关注,杂报也是要销量的,否则很难养的住。

  但是这招致了皇帝的雷霆打击。

  “不不不,你不是不懂,相反,你非常懂,你只是将戚帅所为何倭寇所为做了一个精准的调换,你不是不懂,而是非常的懂,你就是故意的。”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

  朱翊钧拔出了腰刀,十分郑重的说道:“自古以来,喊出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唯有戚帅,能为了百姓一头牛被大水冲走的唯有戚帅帐下南兵。”

  “陛下下旨办杂报,不就是为了让人说话吗?!”陈友仁仍然在挣扎,既然办杂报,那就是让民间的笔正们开口说话,只能歌功颂德不能批判吗?

  朱翊钧平静的说道:“让人说话,不是说胡话,你根本就不懂,隆庆元年入寇京畿,京师震动,才过去了不到十年,不是戚帅在蓟州,你猜猜北虏会那么好说话吗?一旦过了太平日子,就忘记了恐惧,放下碗骂娘的活儿,也就你们这群贱儒能心安理得说出来。”

  戚继光率领的南兵,下救黔首这个口号,再次被喊出来,要到三百五十年以后了,贱儒们根本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朱翊钧却很清楚,他郑重的说道:“朕以大明天子的名义,判尔斩立决。”

  张居正听说皇帝带着缇骑们突然离宫,就知道坏了!小皇帝肯定是要办大事去了,他立刻从文渊阁赶到了外城的书社内。

  他刚赶到的时候,就听到了朱翊钧在判人斩立决。

  “先生来了?”朱翊钧看到了张居正笑了笑,摸出了撬骨刀,精准的插进了陈友仁的脖颈,用力扭动,第四个颈椎骨被撬开,已经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他拿起了腰刀,高高举起,刷的一下,将陈友仁的脑袋斩下,干净利索。

  斩首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朱翊钧的刀又快又准,人力气也很大,才完成了这套动作。

  血溅三尺,那颗脑袋滚到了张居正的脚下。

  “呼!”朱翊钧握着手中的腰刀,习武是有作用的,除了在操阅军马的时候,让军兵们知道,他们的君王不是一个吃不得苦的孬种怂货之外,有些出气的行为,可以自己来。

  “参见陛下。”张居正跑的有点急,才喘匀了气儿,就看到了那颗脑袋。

  “先生要说朕不守规矩了吗?要劝谏朕仁恕吗?”朱翊钧将腰刀在陈友仁的尸体上擦干净,平静的问道。

  张居正赶忙说道:“不不不,陛下,臣绝无此意,此人确实该死,但也应该过刑部公文,这黄纸案容易给戚帅和缇帅造成麻烦。”

  赵梦祐拿出了驾帖说道:“有刑部公文驾帖,来之前大司寇给的。”

  张居正的身后跑来了一堆的廷臣,这都是收到了消息赶来的,看到皇帝收刀的动作,再看着满地鲜血的场面,都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

  “元辅,这的确是刑部的驾帖,我只是没想到陛下会这么快。”王崇古愣愣的回答道,证明了那份驾帖的真实性,陛下他真的,居然发脾气的时候,还知道要驾帖!

  这样一来,这就是一个外廷认可的案子,只不过办的是加急,动手的是皇帝的本人。

  连最温和的吏部尚书万士和看着地上的脑袋,又看着放在一旁的撬骨刀,颇为感慨的说道:“陛下还真是仁善啊,临死前,还给他撬骨了。”

  “万太宰这话说的,朕小小年纪,不撬骨,斩不下脑袋来。”朱翊钧将腰刀和撬骨刀擦干净,阳光灿烂的说道。

  “好好好!!杀得好!”谭纶拍手称快,还恶狠狠的啐了一口,丝毫不顾及读书人的斯文。

  谭纶高度赞扬陛下手刃的行为,戚继光能打赢一切外敌,但是刀口不向内的戚继光,做不到手刃贱儒的行为。

  但是陛下可以,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法统的化身,是不用遵守那么多规矩的,可陛下还是守规矩,在办事前,拿到了刑部的驾帖,那就更没有什么问题了。

  有些事,必须办加急,一刻都不能忍。

  朱翊钧杀了陈友仁后,心中的那股郁气才消散一空,神清气爽了许多。

  这两天气的他一直睡都睡不安稳,戚继光要真的是陈友仁笔下的那种混账模样,怎么可能平倭荡寇。

  戚继光赶到的时候,看着一片狼藉,略显无奈,他就知道事情会这样。

  他是皇帝的武道老师,皇帝什么脾气他非常清楚,皇帝不是不会折中妥协,刺王杀驾案,皇帝能忍了换取朝廷的稳定,但是遇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皇帝就会从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不可名状的怪物。

  “臣谢陛下隆恩。”戚继光十分郑重的说道,皇帝这么做,就是为了维护戚继光的名誉。

  “此间事了,朕先回宫了,大司寇这后续,你来处置?”朱翊钧就是出来杀人,杀完了就打算回去继续学习了。

  “臣之荣幸,恭送陛下。”王崇古赶忙答应了下来,给陛下亲自洗地,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儿。

  朱翊钧笑了笑,带着一长串尾巴回宫去了。

  廷臣站在这书社之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葛守礼忽然开口说道:“元辅辛苦了,元辅还要继续辛苦。”

  这不是皇帝喜怒无常,是有一根线在那里,只要不触碰,陛下还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阳光开朗的人。

  “元辅当国,当仁不让,廷臣一定要精诚同力,让元辅在这个当国的位置上久任下去。”王崇古心有戚戚的说道。

  可得把小皇帝封印好了!

  朱翊钧回到了宫里之后,一直在等人来训斥,毕竟亲自动手杀人这件事,确实是有些离经叛道了。

  “太后没有过来吗?先生没有上罪己札记吗?”等到了晚上,朱翊钧睡觉前,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训诫,两宫太后不闻不问,连张居正都没有奏疏送来。

  朱翊钧还以为会陷入一种舆论之中,但大司寇王崇古在廷臣们的配合下,选择了严格的冷处理,将这件事没有任何一点风声的压了下来,洗地非常专业。

  今天可能就这一章,有点事,求月票,嗷呜!!!!!!!!!!!

  

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

  朱翊钧作为皇帝,从来没有宣布过可以无限制的言论自由,有些污蔑,是必须要用雷霆手段去打击,见到一个杀一个,绝不手软。

  因为这种污蔑,在动摇帝国的两大根基。

  朱翊钧的皇权的最大支柱和现在新政推行的最大基石,就是以‘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为核心理念组建的大明京营,他作为天生贵人,每天都要前往京营操阅军马,风雨不辍,其根本就是维护这块基石的存在。

  张居正曾经系统分析过历代新政的失败原因,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张居正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作为新政的推导者和制定者,必须要掌握军事力量,这是掀桌子的能力,如果看北宋和南宋的若干新政和反复,就会发现,推行新政的王安石和范仲淹,从来没有掌控军事力量,而嘉靖新政也是如此。

  嘉靖皇帝虽然对京营进行了改制,但是从来没能恢复京营的攻伐能力,这源于嘉靖新政的二十年里,一直不存在较大的军事危机,对于耗费极大的京营,嘉靖皇帝始终没能意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等到西北边患和东南倭寇的时候,嘉靖皇帝已经失去了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

  其次,作为帝国的掌舵人,一定要清楚的、明确的表达自己新政改革的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正确的路线,在若干个决策之中,路线,就是所有决策选择中的重要参考标准,让大明再次伟大的核心目标,必须要依托大明最广大的百姓才能实现。

  历代新政的目标其实都很明确,在路线选择上,则出现了许多的偏差,比如嘉靖年间,老道士选择的路线,更加偏向于朝堂的狗斗,这也是革新派的局限性,将目光着眼于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

  这是作为帝国船长必须要明确的两件事,军事力量是戎,目标路线是祀。

  国家大事,在戎在祀。

  朱翊钧之所以可以做到杀人,当然是因为他平素辛苦操练武艺,在武道天赋不是很出众的情况下,赶上了天生将种的水平,所以他才能将人的脑袋砍下来,同样也是因为京营和当下内阁的鼎力支持。

  对于越来越暴戾和激进的皇帝,张居正并没有规劝,因为这是最好的处置方式。

  平倭记对戚继光本人、戚继光率领京营的污蔑已经引起了京营的反应,戚继光的刀从不向内,所以他在各种杂报上,以实名反驳了平倭记的种种。

  朱翊钧作为皇帝,必须立刻马上做出反应,安抚京营躁动的情绪。

  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亲自手刃一名贱儒这件事,京营立刻变得安静,而且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陛下他真的,有事陛下真的上!

  这种崇敬会转化为忠诚,最后变成狂热。

  任何关注这件事的所有儒生,都如此清晰的知道了,陛下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朱中兴这个笔名,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无论是明摄宗张居正还是皇帝本人,都代表着帝国的意志,而反驳朱中兴劳动图说的供需图说,被朱中兴所吸纳,最终成为了物情论,让许多人雀跃不止。

  但是皇帝亲自手刃贱儒,又明确划出了底线,很多事儿大家都可以说,但是污蔑以下救黔首为核心的京营,是绝对不可以污蔑的。

  它真的太特殊了,特殊到值得朱翊钧亲自动手去维护它的存在。

  在万历年间,在这个世界还广泛处于蒙昧的时代里,这样的一支军队的存在,是照亮黑暗的一束光。

  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朱翊钧用自己手里的刀,来维护京营的名誉,而京营军士用他们的忠诚来践行陛下的志向,完成让大明再次伟大这一宏伟目标。

  朱翊钧在文华殿的偏殿召见了张居正,将《物情论》放进了第一个橱窗之中,这是哲学,不是财学。

  “先生不批评两句吗?陈友仁的案子。”朱翊钧对这件事的落幕是感到意外的,连个伏阙的都没有,让朱翊钧准备的弹药都没打出去。

  有些怪异,这么暴戾的事情发生,居然没有任何人伏阙,胆子这么小,说自己有骨鲠之气?

  张居正颇为淡定的说道:“臣以为陛下做的极好,陈友仁的名字大抵起错了。”

  张居正对于小皇帝立规矩的做法非常赞同,戚继光是戚帅,只要他还当大将军,就不能做出进一步过激的反应,否则就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中。

  京营的名誉需要维护,戚继光本人是本人,而他的名字是一个符号,由下救黔首的意志所凝聚而成。

  陛下出手果断狠辣,在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皇帝已经调查清楚,直奔书社,砸了那家书社,砍了摇唇鼓舌之徒。

  张居正不太赞同谭纶一味的激进,但是张居正不同意完全的保守,完全的保守还当什么革新派?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

  小皇帝现在还小,再大些就知道了,作为皇帝,朱翊钧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权力,就是张居正作为帝师的重要工作。

  这个立规矩的手段,张居正是极为赞同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死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庆赏和威罚这对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无论缺少了哪个,对于国朝都是大危害。

  陈友仁案在张居正的不作为下,宣布了结案,张居正作为帝师,不肯纠正这种暴戾的行为,剩下的人就更无法纠正了。

首节 上一节 244/4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