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440节

事情谈论的很快。

八艘移民飞剪船带来的丝绸与茶叶,迅速变成会谈现场最抢手的货物。

等张瓜栋与基卡翻越山岭回到三水湾的时候,徐树谷为他们践行,开庆功大会,拿出珍贵的酒水来犒赏军士。

作为这一切的策划者,徐树谷自夸:

“方圆三百万顷沃土尽入我手,如何?我算不算得上是东洲之张骞、班超?我所开之国土,不说倍于中国,也算倍于西域,我算不算是有才之士?”

大家纷纷点头。

于是徐树谷又问:

“这些功绩,能雪我家族的耻辱吗?”

“当然可以。”白光丁肯定的点头。

张瓜栋等人也都仰慕的看着徐树谷。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徐树谷当场脑袋一歪,倒在地上呼呼大睡。

按照徐树谷与西班牙人的和约,他骗走的土地面积多达三百万平方公里,从加利福尼亚到德克萨斯,从新墨西哥到蒙大拿,这一整片广袤的落基山脉的戈壁与平原,就都算是西班牙人承认的明国人的疆土了。

在旧世界,这种疯狂的举动除非蒙古人重来,不然就只有西伯利亚可能发生。

但是在新世界,像这样超级大面积的领土转移,倒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比如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这整个美国大平原中部的214万平方公里土地时,给拿破仑交了8000万法郎,约合当时的1600万美元。后来720万美元购买的阿拉斯加,面积也达到了170万平方公里。挑唆得克萨斯州独立并吞并时,它的面积是70万平方公里。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法国那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美国得以强盛扩张的根基。但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整个美国地广人稀,一公里找不到一个活人,为什么还要购买这么多荒芜的土地,还耗费重资呢?因此他们每天都辱骂托马斯·杰斐逊,给他编

了许多段子。

对于此时的明国人来说,意义大概差不多。

方圆三百万公顷的广袤荒土,上面只有零星点缀的殷人部落,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根本不懂其含义。但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有几乎于无限的可耕种资源。到处都是便宜到不要钱的土地。在填不满这片土地之前,再向外扩张也的确意义不大。

次日。

徐树谷给大家分土地,每个人都获得了数以百顷的广袤庄园。

徐树谷对瓦国玉说:“好了,现在你们该快点回去向大将军汇报情况了。如果你们不跑快一点,我们这里的七八万人就都要饿死在家中了。”

“啊?”

瓦国玉吃惊。

“整个东洲托管地,现在只剩下三四个月的储备粮食吧。为了争取到战机,我们耽搁了农时,还放弃了耕种。没有大将军的支持,我们都得饿死。”徐树谷很光棍的承认,他已经把东洲托管地霍霍的快维持不下去了。

反正他知道,郑诛和肯定会让移民快船再来帮他的。

“就算大将军派遣移民船往这里来。但船只有来无往,得不到有用的贸易品,后续的商人也不会愿意一直来,谁会来啊。”瓦国玉皱着眉头,看着荒凉寒冷的落基山脉,还是没有读懂徐树谷为什么要费尽心力,争夺这无尽荒原。

“谁说没有吸引商人的宝贝?看这个是什么?”

徐树谷伸出手,变戏法一样的掏出一块超大块的黄金疙瘩。

“这是我在河边捡的。有这么大的金块,说明这里有超级大的黄金矿。这里就叫金山。只要我们把金山发现的消息传回江户,大将军和那些商人还能不汹涌而至?”

瓦国玉吐了口气,拿走了金块。

唐进忠不愿意再回江户,要留在旧金山建设城邦,招引新西班牙境内的印第安奴隶,以保护自己那被伤害的族民。所以只有瓦国玉带着八艘快船先回,瓦永则带着大帆船慢悠悠的跟在后面。

徐树谷还对东洲托管地进行了简单划分。

阿拉斯加半岛划分为‘安州’,这是中国人踏上东洲的第一步。

特林吉特人生活的,今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则划分为‘图州’,意指特林吉特人喜欢制作图腾,囊括了日本幕府。

而广袤的落基山脉与大平原,则将三水湾(温哥华)附近,划为水州、将旧加利福尼亚囊括万里的土地划为金州、将蒙大拿、俄勒冈、华盛顿一代划为马州,因为当地盛产美洲野马、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一代,划分为德州,因为徐树谷‘t’‘d’不分,把提克吉思读作德克萨斯了。

......

两个月之后,郑诛和在江户得到这个能乐死人的好事。

徐树谷在辅佐白光丁的历任期间,帮忙建立了阿拉斯加半岛的多处殖民地。负责监督流放了德川纲吉为首的德川幕府旧臣系统,还招募特林吉特人加入明军,顺带把他们居住的海岸划入二国都司。

现在他又和西班牙人张牙舞爪,唬骗出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

折合起来,他已经在美洲为二国都司开拓出名义上的五百七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了。

这个面积,等于汉地十八省加上一个内蒙、一个东北。

郑诛和觉得,论功必须均平。如果将士有功而不赏,则有辱自己树立的公平风气。

徐树谷既然有此大功,以后迁往美洲的华夏子弟都要记住这么一个,曾经只有六百骑就敢与新西班牙几十万人周旋的英雄。

因此,郑诛和不顾众人的阻拦,给朝廷上书,要求册封徐树谷为当今的‘博望侯’,并向朝廷讲述了博望侯徐树谷在辽阔的东洲大地,保护被屠杀的殷人民众,抵抗西班牙人的军队,并在谈判桌上纵横捭阖,迫使西班牙人承认大明对广袤北土主权的事迹。像徐树谷这样的英雄事迹,应该多多表扬。郑诛和愿意用自己的脑袋作保,保证徐树谷的功绩真实。

实际上,他就是拿着六百骑兵在平原上骚扰袭击而已,占领的土地上几乎都是广袤的荒地,现在毫无价值,这一点郑诛和不否认。

当然,有点小小的问题,就是徐树谷的进士是在满清考的,他爹是满清刑部尚书徐乾学。但这都是小问题,朝廷已经大赦过他们家了,徐树谷的叔叔还是当朝吏部尚书徐元文呢。

所以,你给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

你封不封吧。

第七百六十四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加更)

徐树谷的封侯赏赐果然引起了内阁的争议。

内阁对东洲其实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地方经济意义上当然约等于没有。甚至是个负数。

朝堂衮衮诸公谁没有管理九边战事的经验,都知道大草原上很难获得收益,反而还要安排戍堡、戍卒,转输劳烦、让百姓生怨。

但战略意义上,却非

常的有效。

大明自从经历了神州陆沉的那个逼样以后,对于如何确保稳定疆域的事情就都非常上心。假如郑成功夺下的不是台湾而是日本或者菲律宾,假如缅甸能听话,局势会那么凶险吗?

进而有人提出,不如都干掉以绝后患。所以读书人里支持郑诛和出海的潜在人群还是很多的。

因此得到一片广袤无人,但有耕种潜力的大平原也不是不行。

不管是作为天赐祥瑞的政治鼓动,还是宣传战功都是好配料。

主要的问题在于,徐树谷这个人配不配封侯。

他是罪人之后。

而且吏部尚书徐元文是大赦才出来的,他的侄子算不算在大赦范围之内,这是个玄学问题。当年的诏书恰好找不着了,写诏书的人已经退休,再去问他也模棱两可,说不清先帝有没有赦徐元文的五个侄子们。徐元文自己也不知道,他估计是没有赦,才把侄子们送出去的。

一时间,罗生门就出来了。

但想搞徐元文的人却已经出手。

凭什么什么便宜都让你昆山徐家占了?两边都能当尚书,儿子还能出海博功名,这对于正直抗清的功臣后代来说,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于是,浙江监察御史沈芝强一纸奏疏,要求徐元文引咎去位,不要再恬不知耻的占据高位,阻拦功臣后代们了。赶紧把吏部尚书的位置让给功臣家。

他一出手,都察院群起响应,没几天就轰的徐元文不敢出门。

徐元文毕竟满身都是黑历史,就算什么都没做那也是墙倒众人推,被喊着要从吏部尚书的位置上滚下去。

“唉,臣请辞其位。”徐元文几天就好似老了许多岁,再去内阁的时候,送上自己的辞职表。

“君一时迷离,旋即反正,怎能如此呢?”

圣武帝好似很恩宠的拉着徐元文的手,一边夸一边把辞表收下,算是把这件事办妥。

耿介回洛阳办书院,徐元文也滚回昆山老家。朝廷斗争,一年干下去两个尚书。

然后,圣武帝非常顺利的册封徐树谷为定边侯,并亲自手书下诏,赞扬徐树谷不忘雪家族之耻,于万里之外扬我国威,威服小国,护卫良民的事迹。圣武帝也不吝啬溢美之词,夸赞徐树谷堪比凿空西域的博望侯张骞、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百年之后可在江苏昆山为其立庙祭祀,长享荣光。

五兄弟当然也正式赦免了,但他们都在郑诛和的二国都司里当官,就别回内地,在边疆为国效力吧。

这种事朝臣们已经很熟悉了。

徐元文表面上是德不配位,实际上是背后没有人,自己满身黑历史。他侄子在海外建功立业,那是给郑诛和立的功绩。如果徐元文和郑诛和站在一个坑里,问题就很大了。所以徐元文和徐树谷,只能留下一个人在官场上乘风破浪。

徐元文也非常听话,主动上表辞呈,用自己的官场前途交换侄子的侯爵之位。

接替徐元文担任吏部尚书的,是前河南巡抚杨冠玉。

杨冠玉早早的得到了消息,其实已经在京城待了半个月,就等着接位置了。

他也的确有资格如此骄傲的仰头进入京师。

杨冠玉,是抗清大英雄张煌言的侍童。在张煌言被清军围捕时,主动请求与张煌言一起赴死。不过由于当时的局势混乱,让杨冠玉想死没死成,活了下来。

而张煌言,不夸张的讲,是抗清历史上真真正正的一位铁骨硬汉,从起兵决定赴国难开始,从未想过对满清屈膝,25岁投笔从戎,一直坚持战争到45岁回天乏力,常人很难想象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万斤重担下仍然铁骨铮铮的挺直腰板,从容赴死。

杨冠玉一入吏部,许多官员都在私下里谣传,说他终于从巡抚的宦海里超脱,还是借了郑成功退休的光。张煌言与郑成功是铁杆战友,只在收复台湾的事情上有些许的不认同。所以个中牵连很深。

而小小的沈芝强,七品浙江监察御史,一纸奏疏干掉了吏部尚书,这可是不得了的大功绩,在都察院里声名鹊起,人人都以为沈芝强很快就要被左都御史吴琠提拔了。许多人都巴结他,希望他能帮忙给自己点评一番,蹭热度出名。

不过这件事还有第二个转折。

有浙江湖州人从南方来,听说了沈芝强以‘徐元文为满清务事’的罪名将吏部尚书都给弹劾下去,跑到都察院击鼓鸣冤,告发沈芝强是投降满清,出卖少年英雄吕宣忠的沈君伸这个狗东西的族人,而且刚好在五服线上呢。

按照禁锢,沈君伸的亲戚五服之内都不得考取功名,沈芝强变装易名,假扮做其他族人之子,才得以上了考场。

吕宣忠,江南大儒吕留良的侄子,少年与叔叔一起起兵反清,和张煌言投笔从戎在同一年。

但是吕宣忠领兵在帮助鲁王的时候,鲁王连战连败

,友军吴易被叛徒沈君伸出卖,全家慷慨赴死。沈君伸随后出卖吕宣忠,导致吕宣忠被捕。

22岁的吕宣忠宁死不降,道:“大丈夫不能为国尽责,即今死犹后。”

接下来的场面非常惨烈,吕宣忠不愿意下跪,而清军用铁锤敲碎他的膝盖与小腿,才让他跪倒在地上。

不久后吕宣忠在杭州街头被杀,慷慨就义。临行前他在大街上留下最后一句话:“今日大明义士报国之秋也,诸君何不来观?”呼喊杭州百姓来看到他为国而死的最后一天。

由于史料不足,也有人说,吕宣忠临死前,还说了一句:“今日一死,以报皇帝。”

无论他到底说了什么,吕宣忠都是与‘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夏完淳齐名的少年英雄。是江南士绅不能忘记的人。毕竟他叔叔可是大儒吕留良,提点江南学子无数,徒子徒孙满朝堂。

罪人后代冒名考功名,还在御史里面义正言辞,还一纸奏疏掀翻了被大赦的徐元文,这种黑色幽默的事竟然发生在大明。

圣武帝出离的震怒,命令将沈芝强免官后大辟,腰斩于菜市口。当年给沈芝强开绿灯的教谕、县令、知府、学台,全部免冠去职,滚蛋回老家。

浙江湖州这一支的沈家全族流放去东洲,让他们也体验体验战天斗地,在荒野里开辟家国的痛苦。

朝臣们一时噤若寒蝉。

于是,试图拿黑历史向朝廷大佬再进攻,扩大战果的御史们,就都老实起来。

首辅文化之家里,文化之的儿子就提问:

“为何徐元文可以被拿下,李之芳、梁清标就不行?”

文化之拿筷子敲了敲儿子的头,淡定吃饭:

“想以黑历史的缘故就把人踢下去,可以,但要做好身死族灭的觉悟。你要是背后没有人,疯狗一样乱咬,那就是陛下和内阁头疼了。所以这就叫听话的狗能上,不听话的狗,要好好敲打。”

第七百六十五章 输出理学

十月初一,朝廷正式拿定了对昆山徐家的对策方案,并且扶持了多个功臣子弟后代,顺带也将一大批曾与这些功臣后代敌对的罪臣后代流放到东洲。

朝廷以前流放人都是往甘肃送,搞的甘肃都是江南口音,现在朝廷不往甘肃送了,全都塞给郑诛和。他们只需要把人口送到天津大沽口,剩下的二国都司自己办,就跟倒垃圾一样,每天都有环卫工来清理,可谓是懒人福音。

信使乘坐大沽口到江户的定期船班,很快就抵达郑诛和的居所江户。

首节 上一节 440/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