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413节

“自从有水泥路后,室兰冶铁就在思考如何将更大型的火炮搬上陆地,而有了橡胶车轮,我们就特意雇用快船到东洲,换来了一些橡胶实验。”温尚贵不无自豪的介绍道。

首先,是开花弹与臼炮的事情。

室兰冶铁依然没有攻克开花弹的延迟爆炸装置,因此不能将开花弹装备于长管炮,但延迟装置的改进也做了许多,开花弹臼炮的安全性有所提升。

然后,室兰冶铁为陆军开发了陆行的一千五百斤陆军炮、三千斤陆军炮、五千斤陆军炮个款式。

一千五百斤陆军炮类似于放大的原千斤炮。

而三千斤、五千斤陆军炮,炮长到三米乃至于四米,宛如两根超大型树干放在车架上,令人怀疑橡胶车轮扛不扛得住。

温尚贵口若悬河的喷起来:“按照多次大战的经验,室兰冶铁的研发部认为,由于我军长期坚持打一枪换个地方,所以不部署重型大炮。但时易世变,已经到攻坚的时刻了。所以重炮要上,开花弹臼炮要上,大炮小炮不能少。”

郑诛和和李海月的脸逐渐黑了下来。

老温真的不会说话。那叫机动作战理论,什么叫打一枪换个地方?

二国都司的军队只是前期打不过硬仗,所以不携带重炮,突袭成功就立刻撤退,强调机动性,怎么能这么污蔑人家呢?

第七百一十五章 履带车

诚实的讲,二国都司之前不装备重型火炮的原因,就是害怕跑路跑的不利索。

重型火炮这种东西,它的使用周期很长。虽然现在铸造成本价压得非常低,几百两就能造出一门,郑诛和翻个十倍卖给兵部,翻五倍装备给有心于和荷兰人掰手腕的福建海商(海盗)。说起来价值已经不算很昂贵,但对于敌人来说,却仍然是相当珍贵,需要数个月甚至一年才能铸造出的国之重器。

这其中的科技锁带来的成本代差,是郑诛和必须去控制的部分。

军队打败仗不成问题,哪怕是步枪给丢了,也只是小事。可一旦将重型火炮送给敌人,过半个月出现在辽西战场,那可真成罪人了。

明末局势糜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军队动辄把大量军资器械、火炮鸟铳丢弃给老奴的八旗军,一来二去,连制造武器的人都丢过去了,让八旗的火炮力量迅速反超明军。

因此,郑诛和干脆就不用重炮,只把千斤炮给军队。

但现在已经决心转守为攻,配属重炮也就必须提上日程。

“重炮最难,难在机动。室兰冶铁和其他公司合作,新制作了大炮车,双马、四马,或者八马牵引,足以行动自如。”温尚贵重点介绍起这些炮架,里面富含着设计师们的绝妙巧思。

二国都司目前还没有将八千斤舰炮送上战场的想法,因此最高只到五千斤,不需要八马驱动。

一千五百斤、三千斤的舰炮还好,两匹马拉着四轮马车也能解决任务。只要稍微注意一下道路情况,铺设木板。

可是如何解决五千斤陆军炮在陆地上的转运呢?

这大家伙重达两吨半,普通的泥巴路根本扛不住。平日里的土路勉强可使,一旦遭遇淋雨等极端环境,也只能在行军时将其抛弃。

这就是今天最大的肉戏。

温尚贵带着郑诛和与李海月来到一个特殊的场地。

只见庭院里一根三米多长的粗大炮管,架设在一个六轮的长炮架上,为了防止火炮后坐力过大,还预留了相当长的火炮行程。整个炮架,又与车底座紧密相连,用铸铁轴承、齿轮连接在一起。

而六个粗厚车轮,竟然也是铸铁件,每个车轮如同一个大齿轮,非常精心的做到了等边宽,嵌入到了一种横条状前后相连的铁带中,马拉车轮前进,车轮如齿轮般勾动这个铁带前进。由于铁带足够宽敞,即便是在烂泥地里,马车也仍然能安然前进,虽然速度不快,却不会像车轮那样陷入坑中无法自拔。

那么这个东西它的性质已经让人脱口而出。

“我艹,履带车!”

郑诛和是真的有点没绷住。

他承认,哪怕是知道有坦克这种东西,也绝对没想到过会在这个时代看到履带车的出现。

“履带?我们都叫它缠带。”温尚贵不以为意。

郑诛和扑上去仔细观察。

观察之后,神倒是回来了。

虽然看起来像履带坦克,但其实仍然是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器械制造理念,用铁条排列出一个类似于移动的道路,引导车轮前进。在轴承、传动等方面,仍然到不上坦克范畴。

听说古代就有类似的器械,可能类似的东西已经多次出

现在历史上。

“能跑多块?”李海月不关心履带的意义,只关心作战。

“四马齐头并进,虽不及骑兵快,但白日四个时辰走百里不成问题。若速度要快,加挂四匹马,小炮便是。”温尚贵再次抛出重磅的用途,“我们在冰天雪地里也测试过了,可以用,而且不比雪橇差。”

这下,彻底打动了郑诛和的心。

郑诛和再次向温尚贵提保证:“找龙保保要订单。每个总兵镇都要配属至少30门五千斤舰炮的炮兵队伍、每个营指挥部都要有至少10门三千斤炮、30门一千五百斤炮,过去的千斤炮开始大幅撤换,只保留一半以便于简单军务使用。”

二国都司的部队全面火力升级。

“除此之外,地方驻防的订单也发。如下关、大阪、滨松、海参崴等棱堡,重炮火力务必升级,使敌人不得压制。”郑诛和微笑着给温尚贵又发了一笔丰厚的订单,补偿研发人员一年的辛苦劳作。

履带车已经非常显眼了。

其他也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小发明。比如在马背或者骆驼背上安置上小投石机,点燃手榴弹后用这玩意投射出去,被认为是一种机动射击作战的办法。

很明显,这是抄袭自西夏泼喜军的骆驼机动投石机作战方案。

但是讲道理,战马和骆驼都是珍贵的畜力资源,在军队已经拥有小型可移动臼炮,还是开花弹臼炮的情况下,这东西除了浪费优质木材和兽皮兽筋外,真的是一点用也没有。

这一天,室兰冶铁可谓是关起门来,给郑诛和和李海月彻彻底底的表演了一下他们日渐完善的研发部门的奇思妙想,把有趣的、有用的、有劲的都展示出来。收获大笔军事订单。

而隔壁的川崎冶铁,目前则还在研究如何做出便宜可靠的铁锅,和室兰冶铁在民用市场上干架。

......

一天的研究结束,李海月带着满身的硝烟味,依依惜别的离开板桥驿军营,和郑诛和骑着马在路边散步。

“你这些部下可真聪明啊,那种精巧的东西都做得出来。如果不是太沉,我觉得完全能在车架边装上铁板,就像车营的偏厢车之类来使用。让火枪手站于两侧,中间开炮,两边开枪,车马滚滚前进,敌人无法阻挡。”李海月依然对履带车啧啧称奇。她还让人把大炮拆卸下去,自己坐上去体验了一番。

体验结束后,她认为如果能将作为动力的战马缩小到一头,再围上铁板,就能当机动战车使用了。

明军有很长时间的战车使用经验,什么偏厢车、轻车等等,到现在都还在军队编制中,每年都操练。

可惜,履带车底座加上铁板,一匹马类似也拖不动,而多匹马拖动,则只能把马匹暴露在外,又完全丧失了铁甲战车的意义。

“你不会觉得我在发癫吧?”李海月看郑诛和不说话,还以为他看不起她的想法,认为她在异想天开。

“不着急,我已经派人去英国找蒸汽机了。等有了蒸汽机,你想的铁炮战车也能造出来。”郑诛和吹着空气里习习的海风,应和着李海月。

“争气鸡?正气鸡?什么鸡?”

李海月急得抓耳挠腮,搞不懂这是啥。

两个人走着走着,意外撞上了正在铺设轨道的工人。

在江户房地产的建造大业中,修筑一条从板桥驿到内城的铁路轨道,也成功上马。

这项业务的主要目标,是作为轨道车马公司,为居住在板桥驿附近乡野旅宿的农名工和低收入工人,提供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可以晚上回去睡觉,早上进厂打工。

“你这边真好,新奇的物件可真够多。”李海月侧目望着铺设而去的轨道,随口称赞。

“以后会更多。等着吧。”

郑诛和没有解释蒸汽机、轨道和履带的关系。

这其中自有奥秘。铺设轨道,是室兰冶铁的铁产量足够高,可以提供廉价铸铁轨道。用室兰冶铁的武器夺取土地,开设马场,能提供马资源。二者结合,就形成了车马行业,在工业生产里再反哺回来。

郑诛和只给了英国人一年的时间,但也没有完全把宝压在他们身上,他已经在寻找善于工业制造的人,让他们研究蒸汽驱动的奥秘了。

就在傍晚时分,内城开门的时候,湖女站在门口,给郑诛和送来一个好消息:

“阿依努东部王死了。”

第七百一十六章 宋朝与澳大利亚的联系

北海道岛。

二国都司的龙兴之地。

如果没有这里的钢铁、木材、煤炭与粮食,二国都司可能都不存在,郑诛和至今都还只是一个在江户城寄居,有事没事找幕府将军求援的小小行人。

但又因为早期不敢做事太过分,所以对阿依努人一直都很柔和,留下了阿依努东部这个麻烦。

阿依努东部领剩下的十胜平野

与钊路平野,将是接下来重点开发的两块肥沃平原。这里宜农宜牧,开发出来又是物产丰饶之土。

所以郑诛和思考了一会,还是决定亲自到北海道去,督导一下郎尹德,赶紧解决问题。

李海月本来已经在收拾行囊,但听说后,也追过来,希望去北海道看看。

顺带,她还把自己刚刚找来的一群读书人带上了船。说是幕僚,但领头的人身材高大,令人惊诧。这正是颜元和李塨师徒,他们在江户城考察郑诛和的思想与实践已经大半个月,目前正在总结经验为文书,正好给李海月讲解。

从江户到北海道,乘坐帝江舰一日便抵达目的地,郎尹德这边已经筹措好了人手,正准备前往东部王的居住地。

郑诛和让他们直接上船,一起走。

无论如何,大家还是略先紧张。

不管是郑诛和亲自督办,还是解决东部王的领土问题。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赵良栋带着八旗去到南洲的时候,你们知道他们在那边第一个发现的是什么吗?”郑诛和看着表情严肃的众人,突然谈起了故事。

众所周知,二国都司第一大故事王就是郑诛和,有事没事就讲故事,半真半假把大家都弄的分不清。

“看公文说,是一种人立而起的大老鼠。”李海月饶有趣味的接上。

“准确的说,叫袋鼠。但是和老鼠关系不大,他们说看起来更像超大号直立的兔子。吃起来比老鼠肉柴。”郎尹德补充道。他捏了捏怀里当年和阿依努王签订的协议,有些踌躇。

郑诛和接着问:

“那第二个呢?”

这把大家问住了。

不过郎尹德可不吃这一套。郑诛和当年逗他们玩的时候,就拿世界最高峰、第二峰之类的笑话戏耍大家。

理所当然,没有人回答得上。

毕竟赵良栋根本没有在公开的题本里汇报他第二个遇到的是什么。

实际上,赵良栋第二个遇到的,是当地生活在海边的穆利人定居点。

非常离奇的是,穆利人看到赵良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拿出自己在海边采集的珍珠,希望和赵良栋交易生活必需品,令所有南来的八旗移民殊为震惊。在来之前,他们接触到的消息,就是说这里是世界最偏僻的角落,没有第二批人到来。

可穆利人的反应,说明长期有人到这里收集珍珠、珊瑚等宝贝,所以他们才会有交易的概念。

然后赵良栋与穆利人交易,雇佣他们来帮自己狩猎和种地。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

郑诛和的设问虽然在大家的预料之中,但还是成功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为什么穆利人懂交易?

这是个社会学的研究议题,至少要存在经济交换,才会有交易这个社会功能。可是当地的穆利人,连铁器都不会做,更不存在什么经济往来,按照汇报,他们的交易行为只发生在和外来的船商交易珍珠。

郑诛和微笑看着大家,把胃口吊满之后,才揭示谜题:

“赵良栋在穆利人的营地里,发现了一些铜币,那是北宋时期的嘉佑通宝。没想到吧。从唐朝时开始,由于海边的珍珠等资源稀缺,商人就向南洋上寻找。慢慢的,甚至延伸到了南洋之南。南洋的土著商人驾驶小船去南洲,和那里的土著交易珍珠,再送回福建泉州,然后走海路到达中原。你们能想到,中原富豪对珍珠的需求,会在七百年前改变万里之外的南洲土著吗?”

大家全都低下头沉思起来。

七百年、万里之外的南洲土著、珍珠资源的变化,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然能串联在一起。

郑诛和最后总结:“穆利人,原本在山林、草原上打猎。后因为我华夏的珍珠需求,而搬迁到海边居住。又有南洋土商,不远千里架船收购,为的是什么?只为利也。然而穆利人生活变好了,南洋土商富裕了,这是他们求的义。义与利相融,使其受我华夏影响。你们觉得,阿依努人就不会被影响吗?”

事实上,不只是七百年,最早可能在唐朝时,南洋的珍珠就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并逐渐资源萎缩。于是到宋朝时,随着海洋贸易的大发展,澳大利亚珍珠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主导的奢侈品贸易网络。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样的贸易联系、经济往来,随着澳洲土著的濒临灭绝而毫无市场。如今讲起发现澳大利亚,谈的还是英国人、荷兰人和法国人探险家的争执,讨论哪个神奇人物路过澳洲,沉溺于西方人殖民世界的叙事逻辑中。

首节 上一节 413/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