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 第390节

“殿下胸襟宽阔,雄才伟略,光武皇帝当年,也不过如此。”陈寿一揖及地,向刘封深施一礼,表示感谢。

在施礼毕后,陈寿心情终于平复下来,开始向刘封汇报当下的战况和诸般事务。

长江一线,丁奉军主力已经过了无难,先锋甘瑰所部到达建业外围的当涂,也就是马鞍山一带。

丹扬郡一线,陆抗一路高歌猛将,把孙峻部将领孙秀、孙楷甩在了身后,要不是在吴兴一带遭遇到丹扬太守诸葛恪阻拦,陆抗此时兵锋已入太湖。

在夷州以北的海面上,徐真船队沿着诸岛向会稽郡进发,沿途与吕岱部的小股船队发生些许战事,吕岱船只吨位弱小,无法远洋航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徐真、诸葛直、聂友等人北上,包抄到自己的后方。

“撤退,立即撤往吴郡。”

吕岱听到海上有蜀军舰队北上,惊得手脚发麻,在稍一沉吟之后,也不等孙权回复,就下令全军转向,往北逃窜。

从会稽郡到吴郡,走陆路的话多是平原地带,吕岱生怕被斜插过来的陆抗堵住去路,又急忙调动山阴留守的诸路郡兵增援诸葛恪。

各路吴军在汉军的进攻下一败涂地。

从总体态势来看,汉军顺利的拿下柴桑,直逼建业,吴国的疆域,已经被切割成南、北两块,孙权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保全江东。

孙权连续听到败报,在广陵行宫已经昏绝了好几次。

孙鲁班在旁细心照看,好几次都需要掐着要穴,才算把孙权给唤醒过来,在醒转之后,孙权连忙召集亲近官员,在商议对策的同时,急遣使者前往盟友魏国请求派兵入吴境,魏吴两军合力共抗蜀军。

吴国瞬间大败的消息,让对这一场战事抱有坐山观虎斗想法的魏国朝堂目瞪口呆。

晋王司马昭得悉吴国糟糕的处境,不由得大惊失色,他本以为孙权这个长辈,能够比他更厉害一些,至少能和刘封僵持了一、两年,这样能让他缓一口气。

却没想到,孙权极不争气,直接被汉军三路围攻给打得半身不遂。

第809章 魏吴合流,警告步练师

吴国行将覆亡,唇亡齿寒,不能不救。

司马昭这一点战略眼光还是有的。

在长叹一声之后,司马昭把晋王府的亲信,连同叔父司马孚一起请了过来,商议起如何援吴之事来。

“元凯,你的意见如何?”司马昭等众人来齐,第一个询问的对象,就是司马懿的女婿杜预。

杜预这段时间主抓洛阳防御,几次打退了魏延的小股部队袭扰,很得司马昭信任,涉及军事层面的事项,司马昭更想听听杜预的意见。

“殿下,淮南一线,我大魏人马约有十余万人,归属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徐州诸军事王基指挥,要是援吴的话,由王将军率部入吴境,最为合适。”

杜预想了一想,神情凝重的对司马昭谏言道。

司马昭点了点头,对杜预的这个提议颇是认可。

王基,字伯舆,东莱郡人氏,北海太守王豹之子,这人早年受过司马懿的提拔,也算是司马氏一系的官员。

这些年来,王基先后在多个地方担任太守等要职,军政方面很有才能,平定王凌之乱时,王基就曾出了大力。

“殿下,王伯舆入吴之事,是关系朝政的大事,是否请陛下正式下诏,以示正统。”司马孚老成持重,听到王基入吴的建议后,立即跟着出声谏言。

“叔父所言甚是,本王这就和叔父一起入宫面圣。”司马昭从善如流,经过了内斗伤害之后,他痛定思痛,决定暂时先缓和与曹氏的矛盾,专心一致共同对抗蜀国。

魏帝曹髦刚登基一年多,现在刚满十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处于容易轻信他人的冲动年龄。

当司马孚、司马昭带着一众文武恭顺的来到他面前,齐声高呼“陛下”时,曹髦心中的满足感由然而生。

他的前任曹芳,做了十余年傀儡皇帝,不仅朝堂上得不到尊重,就连后宫的女人也保不住。

而他曹髦刚刚登基,就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和拥护,这不是能力使然,是什么?

曹髦飘飘然不能自拔,他现在还处于见人识物还处在似懂非懂、见物非物的阶段,就比如眼前的司马孚,在曹髦的眼里就是一个忠于曹魏的重臣。

司马昭入宫表示和解的善意,曹髦还未成年,一时也没有立即亲政的想法。

两边都有缓和矛盾的迹象,这谈话就会得顺畅起来,当着曹氏宗室,燕王曹宇等人的面,司马昭也大度的表示,等到曹髦年满十六,他就还政于曹氏,不再以晋王命令发号施令。

这话若是传扬出去,怕是没有几个人会信。

但偏偏曹宇等人就信了。

魏国朝堂上,君臣相和。

军情紧急,荀勖临危受命,从洛阳出发,前往徐州向王基传令。

郭建身份是内侍,没有机会走到台前,只能在后面干着急的他,这时连劝说的机会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只能紧急留下了暗记,向宫中的联络之人传递情报。

柏灵筠在魏宫中伏下的暗线,是曹髦皇后卞氏的身边侍女,卞氏的祖先,还要追溯到曹操的武宣皇后,也就是曹丕、曹彰、曹植三人的母亲。

有这一层姻亲关系,卞氏女嫁到曹家,也是当然之举。

——

柴桑。

刘封与孙尚香、步练师敞开了心迹之后,彼此的不自然也消除了不少。

孙尚香对三人同寝的事情,也惭惭习惯,这等男女之事,要是隐藏着不说,就显得很神秘,真的全部暴露了出来,也就那么回事。

既然赶不走步练师,孙尚香就决定先接受下来,反正,从刘封在欢好时的态度来看,对她还是要比对步练师更好一些。

步练师对待遇上的不公,心中自是有气。

但她又发泄不出来。

刘封可不惯着步练师的小心眼,从浔阳楼对酒小酎,步练师假醉的情形,他就对这个打着精明算盘的女人有了防备。

有刘珏在,步练师要是安份守己。

那没有什么。

刘封也不会刻意针对于她。

要是步练师还不满足,那刘封只能放弃了她,专宠孙尚香一人了。

女人之间的战争,只是刘封在江东忙碌日子的调剂,在汉军取得第一阶段胜利之后,他就马不停蹄,迅速下令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第二阶段对吴作战的方略。

从第一阶段的战事来看,孙吴的实力,在三国中属于最弱,吴军内部对蜀汉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加上孙权屡次背刺、陆抗、丁奉皆是江东人氏等因素,汉军才能出奇不意,顺利的打破吴军的防御体系。

特别是陆抗这一支偏师,一路斜插入丹阳,沿途皆是吴国境内,幸运的是,当年陆逊长期在这一段征战,收编了相当数量的山越宗族青壮,这些人在陆逊病逝之后,纷纷解甲归田。

这一次,陆抗率军一到,陆部老卒群起响应,而相反,孙峻的部众虽然人数不少,但少有操练,一遇汉军就迅速崩溃。

眼下,徐真部、陆抗两部正在追剿吕岱、诸葛恪两支吴军,这两个郡是吴国的腹心之地,民众人心未附之前,汉军要想短时间完全占据此地,甚是困难。

与此同时,丁奉围攻建业的军事行动也暂时被施绩所阻,一时半会也不太可能拿下城池。

在这个转折的关键时候,再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显得尤为必要。

军议之前,刘封与丁奉、陆抗几番书信来往,并把郭建好不容易传出的魏国朝堂情报告诉了丁、陆两人。

有一个打入敌人心脏的暗间,其重要性不亚于是一支精兵。

面对大好形势,军议会议上,丁奉、陆抗态度平淡,让甘瑰、徐真等二线将领有了说话谏言的机会。

他们个个兴高采烈,就连留守后方的步阐等人,也跟着磨拳擦掌,请缨上阵。

“殿下,孙权逃奔广陵,施绩困守建业、吕岱、诸葛恪已退往吴郡据守,我军正可顺势而下,一鼓作气,拿下整个江东,如此吴国不复存在矣。”

“殿下,一鼓作气,扫平江东,正是其时。”

“殿下,末将愿领一军先登,攻打建业......。”

与兴奋的诸将和官吏相比,刘封的心情颇是平静。

在等着众人发泄了一通后,刘封脸色一肃,环视一眼,抬手示意先安静下来。

“战国之时,秦赵长平之战大胜,白起提议缓攻邯郸,秦王不听,以王龁为将攻邯郸,结果久攻不下,损兵折将。”

“吴都建业,有石头城之称,易守难攻,吴郡郡治吴县城,昔日春秋吴国建都之地,四周有高大城墙,城中积粮众多,也不是易拿下的地方。”

“接下来我军的主要方向,将转入巩固已占领的郡县乡邑,肃清孙氏残余上面,至于说建、吴两城,可遣精兵加以围困,迫使其出城野战,若是其死守不出,那就切断城外补给,让他们坐困其城,不战自溃。”

刘封言简意赅,向众人说出汉军下一步“巩固已占地区,包围分割敌城”的目标之后,即示意各部将领回归各部,肃清孙吴残余,组织耕种生产。

“承渊、幼节,江东这里就交给你们两个了,可以想见的是,魏国那边绝对不会坐视吴国覆亡,接下来,我要回转荆州坐镇。”

刘封冲着丁奉、陆抗吩咐道。

打下江东的目的,是占领这一片富饶之地,而不是为了占领两个城池。

汉军各部接下来的要务,是与散于乡野,流窜各地的吴军残余作战,这个任务并不轻松,而且消耗的时间估计要好几年。

第810章 夏侯涓雨带梨花,刘禅移驾长安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建业、吴县两城已成瓮中之鳖,刘封并不急着拿下。

狗急着还要跳墙,人急了更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

孙权要是没有了当吴主的雄心,那就有可能彻底倒向魏国的怀抱,对刘封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当然,这只是刘封从江东抽身回转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禅忽然在成都发出声音,他要立即启驾前往长安。

长安。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的国都,从法理和感情上来说,都是后继汉国建都的第一选择。

汉军打下关中之后,按常理,刘禅都应该在第一时间迁到长安宫中居住,这样的话,别人在说什么蜀汉,也就没有了依据。

但刘禅担心刘封势大,怕自己会遭到软禁和圈养,迟迟不肯动身。

这一次,在听到汉军势如破竹,席卷江东之后,刘禅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亲近之人,终于再也坐不住了。

黄皓被杀之后,刘禅蛰伏了一段时间,行事很是低调,秘书吏郤正、殿中督张通,两人是刘禅在右服侍的人,渐渐也成为了其左膀右臂。

郤正为人宽厚,又熟读史书,甚有学问,刘禅遇事常有请教。

张通性子秉忠,能力一般,但对刘禅一心一意,这两人一内一外,倒让刘禅有了真正的心腹之人。

向刘禅提议移驾长安的,正是郤正。

“陛下,成都位于蜀地,为益州州治所在,非帝王龙脉之地。长安则不同,当年高祖在此建都,前汉存续二百余年。”

“当初,陛下不愿移驾,那是担心长安不靖,但如今,魏国势力已经被驱赶出了关中,就连诸胡也被远远驱逐,要是再不移驾,那天下士人又会如何看待陛下。”

郤正这两句话,说得很重,让一直有驼鸟心态的刘禅坐不住了。

“陛下,你是大汉的皇帝,秦王只是秦王,有皇家的大义在前,关中有识之士,自然知晓该为谁效忠,但陛下要是不去,那岂不寒了忠臣良将之心。”

张通也在旁边殷殷相劝。

听两人这么一说,刘禅的心思也渐渐活泛起来。

长久呆在成都一个地方。

他其实也有些腻了。

关中不一样的人文风情,对渴望北方美食的刘禅也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令先,你去一趟陈奉宗的府上,就说朕有要事相商,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朕想要出行北上,也是难呐!”

刘禅胖乎乎的脸上,露出一丝向往的期许,朝郤正满意的点了点头,吩咐道。

首节 上一节 390/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